“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是说年羹尧要造反吗?

除文熙


这句话其实跟年羹尧造反没什么关系。

历史上,这句话从康熙年间到雍正年间在江浙一带流传了数十年之久,大致意思是说:真龙天子将在三江口出现,嘉湖一带将成为他与清军逐鹿的战场。由于在清初,清军曾在江浙一带血腥屠杀汉人,加之江浙地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当地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有反清复明的倾向,一直到康熙雍正年间都是如此,诸如“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之语就是这样逐渐形成的。



那么在《雍正王朝》中,雍正给年羹尧扣上“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的帽子,最初是听了李卫之言。雍正在江苏微服私访,与李卫提到年羹尧的飞扬跋扈,李卫顺势提到,早就有人说了,就瞒着主子一人,说是“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

不久就接到孙嘉诚被年羹尧杀害的消息,雍正立即下令褫夺年羹尧的兵权。在上谕中,雍正便提到了这句话:



朕闻得早有谚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之语。朕想你若自称帝号,乃天定数也,朕亦难挽;若你自不肯为,有你统朕此数千兵,你断不容三江口令人称帝也。

大概意思是说:现在外面都在传,说有人要在江浙一带称孤道寡,我贬你去当杭州将军,如果你造反称帝,那就是天数,如果你没有造反的想法,有你统帅我的数千兵马,你肯定不能让三江口有人称帝。



由此可见,雍正在上谕里其实已经在给年羹尧乱扣帽子了。把一句若有若无的传言当成真事儿,说的煞有其事,可以说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年羹尧接到上谕时,想必这心也是拔凉拔凉的。


达摩说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尧在临死之前,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这一句话,“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上至天皇贵胄,下至黎民百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许多人不禁要问,三江口到底是哪三江,嘉湖又是什么地方?而这又和年羹尧有什么关系?

三江口到底是哪三江呢?对于三江口,其位于今天的浙江绍兴,这里是曹娥江、钱清江、浙江(今钱塘江)三条大河的入海口,故此也叫三江口。

嘉湖又是什么地方呢?根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嘉湖作战场”的“嘉湖”就是现在的杭嘉湖平原,这是由杭州、嘉兴、湖州三地所围成的一个平原。

据史料记载,清军在南下的过程中多次在此进行大屠杀,以至于数里而无炊烟。



此地的怨气非常的严重,当地人对清军的痛恨程度也远比其他地方要高。所以当时此地反清复明的呼声也很高。

那和年羹尧是如何扯上关系的呢?

原来年羹尧曾在此地出任过杭州参将,雍正继位后,位高权重的年羹尧权倾一时,飞扬跋扈,于是雍正把他贬到了杭州,做杭州将军。



并且在雍正给年羹尧的批折上回奏:朕把你贬到杭州将军,就是想看看谚语是不是能成真,你若想造反称帝,成功那是天命。

但是这个谚语已经流传了几十年了,雍正借这句话来惩治年羹尧,到底是雍正负了年羹尧,还是年羹尧负了雍正,恐怕只有当事人心里才清楚。



如此看来,所谓的“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或许只是帝王驭臣之道,而非年羹尧真的要造反的“证据”……


此李小龙非彼李小龙


其实这真不是指年羹尧造反,因为在雍正听到这传闻的时候,年羹尧还在西北做他的川陕总督,仍旧还是一手遮天的年大将军。

如果是要说年羹尧谋反的话,那也应该是“帝出嘉峪关,西北做战场”了。

此句虽然不是影射年羹尧,却是雍正用来对付年羹尧的一个契机

这句话的意思简单明了:就是说江南将要出皇帝了,嘉湖一带将要沦为战场了。这或许是因为江南天地会的宣传口号,因为雍正三年五月,雍正调任镇守西北的年羹尧出任杭州将军,在年羹尧上表的批文中,雍正回了这样一段话:

“朕闻得早有谣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之语。朕今用你此任,况你亦奏过浙省观象之论,朕想你若自称帝号,乃天定数也,朕亦难挽;若你自不肯为,有你统朕此数千兵,你断不容三江口令人称帝也。此二语不知你曾闻得否?再你明白回奏二本,朕览之实实心寒之极,看此光景,你并不知感悔。上苍在上,朕若负你,天诛地灭,你若负朕,不知上苍如何发落你也。”

所以“帝出三江口,嘉湖做战场”一语其实早在年羹尧到江南前就传得沸沸扬扬了。而早在雍正元年,雍正大力实行改革,抄了江南一带不少富商的家,其中还包括了江宁织造曹家和苏州织造李家,雍正大刀阔斧地改革自然会引起江南地方的反感。


“帝出三江口”一句应该就是这时候传出来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联系江南不满朝廷的人,反清复明或者推翻清朝,而考虑到清朝的反抗势力以白莲教和天地会最为严重,江南正好就是天地会盘据的地点,所以这句话的出处极有可能就是江南天地会的反清口号。

至于说年羹尧,在雍正的回执里也写得很清楚了:年羹尧如果真想响应天地会的话,那你是自寻死路,要不你一片忠心的话,那你就帮我好好控制住江南地区。

咱一片真心,若负你则天诛地灭,你深受皇恩,若负朕则苍天有眼,何去何从?就看你年大将军的了。



一贰一橙


这句话和年羹尧基本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三江,嘉湖,都在江南。顺治时候满清把江南霍霍的不轻,以至人心惶惶许多年。顺治距离雍正,不过只隔了一代。那会儿时不时就冒出些反清复明之辈。大清朝一直到乾隆年间,整个大清的民心才渐渐平息下来。

年羹尧被杀头(这里注明一下,不是被贬官)其实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当九王爷胤瑭被发配到西北以后。

这是年羹尧事件的导火索。其实,雍正并不怕年羹尧反。他深知年羹尧没这个胆量,或者他没足够的威望。

年羹尧充其量也就在西北军颇有威望,但是要觊觎皇位,他没资格。但是若是和老九混在了一起,那就不好说了。

把老九支配到年羹尧所在的西北军中,是雍正想借年羹尧的手把他废了。可没想到,几个月过去了,一点动静也没有。年羹尧甚至上折子说九王爷安分守己。

无疑,这犯了雍正的大忌!

雍正真正觉得他的皇位有了威胁,实实在在的威胁。

不杀年羹尧不足以解除威胁


美清影视


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说的是何人何事 与年羹尧有何关系?

《雍正王朝》里雍正曾说他早闻「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之语,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三江口”指的是宁波的一个地名,而“嘉湖”指的是“嘉兴”和“湖州”所以这一句话的意思便是“皇帝会出现在江南地区,而整个嘉兴和湖州会作为战场”。

《雍正王朝》中“年羹尧之死”,也是他自己作死。如果年羹尧当初能够懂得收敛一点,雍正是绝不会杀他的,因为雍正一直将年羹尧作为自己的心腹来培养。地位和十三爷差不多。但是亲兄弟十三爷都知道收敛,一个家奴年羹尧却不知道收敛。而且朝三暮四,欺瞒自大。

雍正一开始是能够容忍年羹尧的,“去手”的时候雍正已经知道当时的军队只知道有年羹尧而不知道有皇帝了,再到后来的“卸甲”事件,雍正更是丢尽了面子。直接到了年妃哪里,直喊“卸甲!卸甲!”可想雍正心里是多么生气。可是这些雍正都没有动了杀心。而是因为听到了一句话决定立马杀掉年羹尧。

那么这句话是什么呢?便是“帝出三江口,嘉湖做战场”。

本意指:传言有人将谋反於江南,其意乃指胜朝遗民之反清复明而言但「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的传说在当时已流传三十余年,未必指的是年羹尧;

暗指:在当时严格的君臣关系下,类此之传说,正好给雍正一个藉口,派年羹尧到杭州扫平江南的反清复明势力。

这两句话的典故是年羹尧上奏谢调补杭州将军折。雍正回批曰:“朕闻得早有谣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之语。朕今用你此任,况你亦奏过浙省观象之论,朕想你若自称帝号,乃天定数也,朕亦难挽;若你自不肯为,有你统朕此数千兵,你断不容三江口令人称帝也。此二语不知你曾闻得否?再你明白回奏二本,朕览之实实心寒之极,看此光景,你并不知感悔。上苍在上,朕若负你,天诛地灭,你若负朕,不知上苍如何发落你也。”


小马谈古今


这句话在电视剧《雍正王朝》和小说《雍正皇帝》中,有着不同的意思。

我们先说这句话在二月河原著小说中的意思。

这句话出自于2002年第2版《雍正皇帝-雕弓天狼》的最后一回“ 贬爵秩迷途失真性, 赐自尽犹自侃轮回”。年羹尧此时已经被雍正罢黜西北大将军一职,改任从一品的杭州将军。

雍正到此已经有一放年羹尧一马。可是,张廷玉拿出上百份告年羹尧的折子,说年羹尧在赶赴杭州的路上,排场非常大:带着1200名亲兵,270乘轿子,400辆大车,两千载驿驮。同时,还让杭州当地为他修建120间房子安排人员居住。

年羹尧的用意是将自己“犯上不规”的罪行往“贪财”的路上引,这样,自己的下场还好一些。雍正也明白他的意思,于是,雍正给他回批

曰:“朕闻得早有谣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之语。朕今用你此任,况你亦奏过浙省观象之论,朕想你若自称帝号,乃天定数也,朕亦难挽;若你自不肯为,有你统朕此数千兵,你断不容三江口令人称帝也。

人说话的时候,总喜欢把真实意思放在最后面说。所以,雍正的意思很简单:我不怕你“犯上不规”,也不信你会犯上作乱。所以,我让你去杭州镇守“三江口”和“嘉湖”!这两处地方要是有人犯上作乱,你就帮我镇压下去。如果,你自己想犯上作乱,我也不挽留你。咱们战场上明着干就是了!

“三江”指钱塘江、富春江、黄浦江;“嘉湖”指嘉兴、湖州。这两处地方曾在满清初期被清军屠杀过,百姓反清情绪很大。‘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就是当时反清人士说的话,意思是要在江南举行暴动。

在电视剧中,此话是李卫告诉雍正的。

李卫说这句话的时候,年羹尧还没有被撤去大将军一职。当时,雍正微服到李卫处,向李卫说起推行新政的难处,并说孙嘉诚在年羹尧哪里也遇到很多阻力。年羹尧的飞扬跋扈,李卫早就知道的。于是,李卫劝雍正免了年羹尧的大将军。就是在这时,李卫告诉雍正坊间有传言“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

电视剧中的这个改编非常不合理,年羹尧在杭州当参将是康熙43年的事,此时都是雍正朝了,二十余年过去了。而此时,年羹尧是在西北做大将军,跟“三江口”和“嘉湖”挨不上边啊。而电视剧在此处引用这句话,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在暗示年羹尧多年前在杭州任职时,就有图谋不轨之心。

雍正明白李卫的意思,说,“朕量他没有这个胆,也没有这个本事”!而雍正刚说完这句话,弘历就拿着京城传来的600里加急进来:年羹尧把孙嘉诚杀了!好嘛,年羹尧不经请示就杀了雍正钦派的主持新政的大臣,这就等于“谋反”啊!

此时,李卫也很吃惊,没想到年羹尧胆子这么大。李卫估计也后悔刚才说的那句话了,本来只是随口说句闲话,没想到“一言中的”!这下好了,等于是他开了年羹尧被杀的头!而年羹尧可是曾替他和翠儿求过情的,李卫也算是忘恩负义了一回。所以,李卫有点慌神了。

后来,雍正派出图里琛和岳钟琪,夺了年羹尧兵权,将他贬为杭州将军。年羹尧开始慢慢被贬黜之路,直到被赐死为止。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是乾隆朝流传在江浙一带的谶语,和流传在福州一带的谶语:“福建出天子,三山作战场”有异曲同工之妙。

明朝灭亡以后,清朝对汉人进行了疯狂的屠杀,“反清复明”的组织利用谶语大肆造势,极力想推翻清朝的统治。

“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这句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这句谶语在雍正称帝时已经流传30多年了,所以并不是指年羹尧要造反。

三江口位于浙江省会稽县(今绍兴市),它是曹娥江、钱清江、浙江三江的入海口。 嘉湖指的是杭州、嘉兴、湖州一带的平原。

然而,这句谶语恰恰成了满朝文武打击年羹尧(1679~1726)的依据,意思是说年羹尧早晚要在三江口称帝。



雍正(1678~1735)为了让年羹尧应谶,把他从抚远大将军贬为杭州将军,意思是说,江浙一带不是出天子吗?我把你安排在那里,看你造反不?

雍正和满朝文武这不是侮辱年羹尧的智商吗?年羹尧在如日中天时都没有造反,等皇帝怀疑上他了,难道还要造反吗?

古语云“君疑臣,臣不反必死”。年羹尧之死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在我的印象中,年羹尧好像要比雍正年龄大。真实情况恰恰相反,雍正比年羹尧还大一岁。

这都是年羹尧在康熙手下成名很早造成了一种假象。

雍正称帝时,42岁的年羹尧已经功成名就,他是康熙任命的西南边陲最重要的将军——川陕总督。



还有一层关系,年羹尧是雍正的大舅哥,年羹尧的妹妹年世兰是雍正的年妃。鉴于这种情况,雍正对年羹尧宠信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平时的封官进爵赏赐无数,年羹尧是边将,雍正时不时把他调到京里和他协商国家大事。

然而,年羹尧的两次进京为他以后埋下了祸端。

原来年羹尧倚仗雍正皇帝对他的尊崇而趾高气扬,竟然令满朝文武去郊外跪迎他进宫,还让皇上亲自为他拉缰牵马,这就大大刺伤了雍正的自尊心。

有时人在高位根本不会顾及旁人的感受,年羹尧认为这一切是他应得的,他对跪在两边的大臣们看都不看一眼,骑着马洋洋得意的进宫了。

假如年羹尧后来没有失势,大臣们看在皇帝的面子上,依然对他会尊敬有加。



然而风云突变,雍正无法再容忍年羹尧这种霸道、骄横的态度。他要反击,要让年羹尧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

老百姓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我捧你是只玻璃杯,我不捧你只不过是玻璃渣”。

换言之,雍正开始厌恶年羹尧,满朝文武终于扬眉吐气了,“小样,让你早先牛气哄哄的,这次你(年羹尧)死定了!”

大臣们把【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谶语重新提起来,言外之意就是指年羹尧将来要造反当皇帝。

这时雍正帝和满朝文武心心相通,共同对付年羹尧。大臣们很快上书弹劾年羹尧,只要皇帝默许,余下的事儿大臣来办,不用授意都知道该怎么做。



雍正还算不错,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一幕,贬年羹尧为杭州将军。同时给他写了一道折子。折子大概意思是这样的:

虽然江浙一带有句谶语——“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但我还是把你调到了杭州,朕看看这句谶语会不会变成现实。如果你想当皇帝造反。那也是天数,如果有别人造反,你也不会容许。

雍正在折子上写道: “朕闻得早有谚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之语。朕今用你此任,况你亦奏过浙省之论,朕想你若自称帝号,乃天定数也,朕亦难挽;若你自不肯为,有你统朕此数千兵,你断不容三江口令人称帝也

其实这是雍正的缓兵之计,他没有放弃打压年羹尧。

在此期间,大臣们收集年羹尧种种罪行。当证据收集齐全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年羹尧被革去所有爵位关进了监狱。

大臣们收集的罪行有:大逆罪5条、欺罔罪9条、罪僭越16条、狂悖罪13条、专擅罪6条、忌刻罪6条、残忍罪4条、贪婪罪18条、侵蚀罪15条。



乾隆总了一下共92条,其中应服极刑或者立斩的就有30多条。换言之,年羹尧死30回都不冤。

我也不知道雍正作何感想,同一个人,为什么不到一年的时间差别那么大呢?

这正应了那句话:“不查都是海瑞,一查都是和珅”。年羹尧和汉朝的韩信极其相似。

最后雍正顾及天下悠悠之口,怕担上杀戮功臣的恶名,于是开恩赐年羹尧狱中自裁,年羹尧死时仅48岁。

年大将军没坐上天子位,却以身败名裂、家破人亡而告终,直到现在都令人唏嘘不已。


秉烛读春秋


\t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这句话是出现在雍正给年羹尧批复的折子上,这个时候的年羹尧已经从西北大将军的任上,改任为杭州将军。流言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strong>

\t未必是年羹尧造谣,可能是江南人士不满雍正所为。

年羹尧刚从西北调任杭州,这边就传出了这样的流言,其实目标十分明确,那就是针对雍正来的。雍正当年为了给西北凑军饷,狠心在江南杀了几个大户,曹雪芹家就是其中之一。所以这帮人对雍正早就恨之入骨,好好一个家就这么被他给拆散了,他们当然要想办法报复雍正。

恰好年羹尧被调任杭州,雍正和年羹尧之间已经产生嫌隙,而这些江南人士认为,恰好可以利用这一点,让雍正和年羹尧彻底决裂。如果年羹尧造反,那就是最好的了,可以直接推翻雍正。如果年羹尧不肯造反,也能够让雍正对年羹尧产生怀疑,继而可以杀掉年羹尧,让雍正失去一个好帮手。

\t嘉湖作战场里的嘉湖其实就是嘉兴和湖州。

嘉兴和湖州这一带,属于著名的江南水乡。当年清兵南下的时候,对这里展开过大屠杀,而且现在满清的都城又没有设在江南一带,所以江南人对清朝统治者有一种天生的反抗精神。几乎每年都会有一两次小规模的起义和暴动,这是非常正常的。而嘉湖作战场,很可能就是这些反对满清统治的团体所宣传出来的。

年羹尧是有实力争夺帝位的,毕竟他曾经掌握过天下兵马大权,而且有充足的作战能力,最关键的是,他的祖上是汉人。如果能够争取到年羹尧,那推翻满清的希望会增大很多。他们都是小团体,没什么经验,所以依靠年羹尧就是很不错的一条出路。

\t雍正在给年羹尧的朱批中,特别强调了这一点。

这就有些好玩了,两个人其实是非常亲密的关系。说起来雍正还是年羹尧的妹夫,所以雍正完全可以跟年羹尧畅所欲言。而且这个时候的杭州将军年羹尧依旧是从一品的大员,手里有士兵数千人,所永远的财富就更是数不胜数了,完全可以掀起惊涛巨浪。

\t朕闻得早有谣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之语。朕今用你此任,况你亦奏过浙省观象之论,朕想你若自称帝号,乃天定数也,朕亦难挽;若你自不肯为,有你统朕此数千兵,你断不容三江口令人称帝也。

\t雍正说这话的意思有两重,第一重就是试探年羹尧,是不是有造反的心思?如果有的话,雍正也是没办法的,只能跟你干一架了。如果你年羹尧没有这个心思,那就替雍正把江南这片地方给治理好,别让其他人有机可乘。这是给年羹尧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可见雍正本人是不想放弃年羹尧的。

\t电视剧里的出处指的就不是年羹尧了,因为当时年羹尧还在西北。

这里提一下《雍正王朝》里这句话的出处,是在年羹尧还在西北大军中出任大将军的时候。这个时候年羹尧跟嘉湖是没有任何瓜葛的,所以也就谈不上年羹尧会造反了。江南地区本身就是天地会这些反清团伙聚集的地方,现在雍正又得罪了当地一大批富豪官绅,这些人聚集在一起以后,自然是要对雍正王朝下手的。

而流言则是当时煽动老百姓们起义最好的办法,所以这是反清团伙们做的事情,跟年羹尧没有什么关系。不过后来雍正特地跟年羹尧又提了一次这句话,其实就是想给年羹尧提个醒,一些他都在看着,希望他不要做错事,帮助雍正好好打理嘉湖地区。

\t总结:这话是江南反清人士嫁祸年羹尧,雍正皇帝以此敲打年羹尧。

  1. \t年羹尧出任杭州将军的时候,这句流言便传开了,可这未必就是年羹尧所为,很可能是江南那些不满雍正的人为年羹尧出的主意。
  2. 满清入关时曾经对嘉兴和湖州这边展开过屠杀,雍正对江南富豪也大打出手,所以江南人士反清情绪十分高昂。
  3. 雍正在给年羹尧的朱批中,特别强调了这一句话,其实就是为了敲打一下年羹尧。
  4. 《雍正王朝》里这句话出现的时候,年羹尧还在西北做大将军,所以跟这句话没什么关系,不过后来被雍正联系了起来,希望年羹尧能帮助雍正治理好嘉湖地区。

\t年羹尧不会傻到去造反的,他没有这个实力去对抗雍正。因为他手底下的将士们,只有一部分是完全听命于他的,其他人都是朝廷养的兵,他们绝不会为了年羹尧的个人欲望而造反。再说了年羹尧跟雍正的关系还是不错的,两个人算得上是老战友和亲戚,自己的妹妹还嫁给了雍正,不会撕破脸皮的。

\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