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上的诗者郭栋超


土地上的诗者郭栋超

土地上的诗者郭栋超‖老家许昌

文‖刘宗照

作家王钢说,她的学生郭栋超出版组诗三部曲《高原·草原·平原》,如同一声滚雷,在诗坛上空炸响。也许很多人都听到这雷声了,随后便不断有人问我。我只得老实地承认自己不懂诗,但郭兄确实是我的至交。

他十三岁时去襄城县卖过盆儿,年二十九的晚上,村上人把他没能卖掉的盆儿分了,他拉着用盆儿换来的玉米、红薯干走了,那是他及家人一春的口粮。在方山镇工作时,他写了《羊倌,身上飞飘着红衣》,诗中这样写道:

娘低低的吟唱无边的山峦

空廖的回声不漏过每一颗星星

烧熟每一个秋天土里挖出的红薯

总不知倦的手侍寝着闺女似的羊羔……

写归写,他并不拿给人看,我算是为数不多看过的人之一。

土地上的诗者郭栋超

1995年秋天,我和郭兄一起在北京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培训。学院在郊区,下午放学进城玩时,我们想乘出租,他却坚持坐公交;每到周末,我们来自禹州的几个学员轮流请客,总是拿些档次稍高的酒,而他老是让我们喝红星二锅头。最让人讨厌的,是出去玩时,每到一处,他都吟诵几句顺口溜,并自己调侃说只要压韵就行了。

培训班临近结束的一个晚上,一位北京做生意的老乡,在一个非常豪华的酒店请我们吃饭。结账时,商人为了少付款,说服务得不好。这时,郭兄突然窜到柜台前,一手拨开商人,一手掏出钱夹,争着结账。回学院的路上,他还在愤恨不已:“这些服务员都是农村招来的穷孩子,怎么能因咱让老板扣人家的工资?”

北京培训班结束之后,我来了许昌,他去了鄢陵。期间很少见面,偶尔相见,也未深谈。听说他在鄢陵工作期间,已很少做诗,偶有所作,也从不示人。

真正对他的了解,是在他当上信访局长以后。他那时因上访量大,问题解决起来难度也大,加之父母先后仙逝,心情也时好时坏,我便经常陪他散心。

土地上的诗者郭栋超

一个春风拂面的夜晚,我俩徜徉在芳香四溢的姚家花园里。静谧的月光下,他背诵起自己年少时写的青春诗,真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由此才知道,先前他给我们胡诌的顺口溜,却是他诗才的掩饰或难以言说的无奈而已。

再后来,他与三位诗友合著的诗集《少年带着雷声远行》出版。其实,我非常不愿意读官员们写的诗,先入为主地认为都是些味同嚼蜡之作,但碍于他的情面,接过他送给我的诗集。读后,发现他们几个的诗还不错,而他的那些青春诗不在其中。

在信访局工作时,他写了《我的访民大妈走了》。诗人站在杨刘氏坟前的诉说,引起了我的共鸣;他对贪吃蚂蚁的无奈,我也深有感触。“野夫路见不平事,磨损胸中万古刀”,他干的工作是协调、再协调,手中无刀枪,以致他的万古愁都化作泪珠,滴在杯中,与我共饮。一天晚上,我们俩散步走得既远又偏,只好坐三轮车回去,结账时他让我多给人家点,说下力人挣钱不易。

土地上的诗者郭栋超

当了六年信访局长以后,他去襄城当了县长。以他当时的年龄,很多人都不愿下基层,而他觉得这可以直接为百姓服务了。他想干些实事,却并非要名垂千古。后来,只知道他很忙,没有节假日,偶尔半夜约我出去聊会儿,但总是来去匆匆。

此后不久,见他连续在《奔流》上发表了几首长诗。我问他哪有时间写那么长,他说有时在车上、有时是半夜醒来,写几行,都存起来,最后再连接。这让我想起唐朝的李贺,但李贺胸中无丘壑,而郭兄总想放眼全世界。

诗人并非中规中矩的人,栋超老兄身上也有这个特点。我从襄城朋友那里得知,一日,他作为县长检查某方面的工作,发现某局工作有瑕疵,在写通报时他亲自执笔,嬉笑怒骂。还有,他亲笔写的招聘人才公告,也是文学味十足。怎能把百姓全看作是诗人?真有几十万诗人集中在一个县,好管理吗?于是有人说他率真,有人说他不成熟,他说那正是他的赤子之心。“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作为朋友,我想劝劝他,可他坚持“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像如来行处行”。

土地上的诗者郭栋超

终于在一个周末的晚上,我们一块散步时,他说要离开工作的地方了。一路上,他念叨最多的还是那里的鳏寡老人、留守儿童,还有某某公司还会不会去襄城投资。我安慰他说继任者会干得更好,其实我倒觉得这于他是解脱,他想改造世界,但他远没有世界改造他的力量强大。此时,我读到了他的《戛然而止》《河流、石山、静谧的黄土地》。在一首诗中,他写道:

哪颗星是我?

……百姓呀,只有百姓,我的父母,我的兄弟,耕耘土地,支撑江山。

云压山峦,谁又能流芳千古?

此后不久,他从县长又变成了局长。对待工作,他更愿意快节奏,喜的也是苏轼的那句诗“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他也有开怀大笑的时候,那是有人当面夸他的诗写得好,哪怕是根本不懂诗的小年轻,只要说读过他的诗,他便手舞足蹈起来,以为遇见了粉丝。他用真情的冲击力写诗,好似“风与水搏,海水壁立,如银墙然”。

然而他还是苦闷时候居多,且常有范仲淹式的进退之忧。他曾无数次于黄昏时分,和我一起坐在清潩河畔的长椅上,看杨柳依依,听水声潺潺,叹逝者如斯。最后,我俩走进附近的小酒馆或地摊儿,举起二锅头,共消万古之愁。

土地上的诗者郭栋超

【作者简介】刘宗照,散文作家,当过教师和乡镇干部,做过公安,现从事企业经营工作。有文章选入不同选本。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公众平台立即删除。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