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出現焦慮、煩躁的情緒怎麼控制?

我就是那個黃斌先生啊


疫情期間,適度的焦慮緊張是正常的自然的也是有意義的,這有利於我們能正確認識對待疫情。當然過於焦慮緊張或者持續緊張焦慮就是問題,就需要自我調整,

首先是從認知層面,按照上級要求,能不出門就不出門,在家是安全的。如果必須出門,就注意防護,戴口罩😷,勤洗手,到特殊地方,還需要特殊防護。

第二,學習放鬆技術,取一個安靜的地方,放空自己放空大腦,放鬆身體,連續做幾次深呼吸。

第三 取得親朋師友的支持,看看他們是應對焦慮緊張的。

第四 做一些眼前的力所能及的事情

第五 如果是過度的緊張焦慮,就需要專業人士幫助,心理輔導或者藥物治療。


心理專家範新剛


疫情當下,我們陝西寶雞在初二才正真的感覺到了壓力,初三和老公出去買了菜,從此我就沒有出家門,在家開始3天有點急,感覺煩躁,但不斷調整,找朋友視頻聊天,說說當下疫情,2019年的收穫,再說2020打算,然後就是刷抖音,拍抖音,學美食,每天必須讓我們全家跑步機跑半個小時,調整心態,想想國家為了疫情花費了多少經力,財力,武漢人民承受多大壓力,慢慢也靜下心看看書,看看新聞,10幾天了,也就不煩躁了,不焦慮,


冰檸檬賞心內衣


在當前疫情下,解決焦慮唯一的辦法是轉移注意力,可以和同事、朋友、親戚網絡視頻聊天,也可看電影、聽音樂、玩手機,還可以上廚房學廚藝呀。總之,辦法很多,只要找到適合你的就可以緩解焦慮、煩燥情緒,


山老頭123456


沒有必要焦慮,好好想想誰為我們抗擊疫毒?誰為我們把門控制傳染源?他們為了誰?我們應該感謝誰?


愛國40335


要充分認識疫情對公眾的危害,更要了解的是不管多麼嚴重的病毒,已然到了全民皆防的地步,不感染自是幸事,一旦感染自是越早治療越好!


彌帆


疫情之下,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態,靜下心來,總結和反思一下自己。待疫情過後,該幹哈幹哈,想吃啥吃啥,該表白表白,想旅行旅行。活在當下,珍惜自己。



敬榮不二光






凡人哥616


新型肺炎疫情期間,28歲的小李在老家閉門不出,雖然天天吃著父母準備的豐盛大餐,雖然天天有大把的自由時間,但他一臉的焦慮和憂愁,深受失眠困擾……

特別是最近幾天疫情呈現井噴的態勢,公司又發來延遲上班的通知。看著花唄和銀行卡的數字,小李感到很糟心、很堵;本來打算在春節期間做的事情,由於疫情影響都還未做成……

本來就生活不易了,即使在平時,內心也未得輕鬆。

年輕人不堪承受的壓力和內心無法丈量的焦慮已經寫到了他們的身體上。許多20多歲的年輕人,便漸露中年之態,還被脫髮、肥胖、失眠等問題所困擾。


①工作壓力大,超負荷工作成為常態

小A,女,25歲,畢業後在一家互聯網公司上班。平時工作特別忙,沒時間和朋友聯繫,也沒時間和家人溝通。

有一次太過勞累還生了一場大病,家人、朋友非常心疼,紛紛勸她辭職。她自己也無可奈何,至於家裡人操心的男友問題,更是無暇顧及,唯一的愛好就是宅在家裡看個片子,睡個覺。

公司有末位淘汰制度,同事們都很優秀,自感壓力很大。

②想要個家,卻找不到知心愛人

看朋友、同學一個個買房、結婚生子,很焦慮,而自己隨著年齡的增長,好像一無所有,沒房沒錢沒人愛。

③經濟窘迫,想要更好的生活

面對現實卻深感無力

尊嚴、工資、房產、家庭、理想、未來,這些已經悄無聲息地壓在雙肩上,讓20幾歲的年輕人喘不過氣來。

年輕人發現,每次交完房租,好不容易達到5位數的銀行卡餘額又重新變回4位數;每次回家過春節,發現歲月又無情地在父母的額頭上刻下幾道新疤痕。

④在信息社會,每個人都在

主動或被動對比著

很多人已經很努力了,但仍然沒有過上理想的生活。而很多同齡人已經運籌帷幄、光鮮亮麗。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尤其在互聯網時代,當別人的富足和成功,通過朋友圈、微博、知乎來彰顯時,不僅會給人刺激,使人成功欲強烈,更常常讓人陷入深深的焦慮之中。

⑤平庸生活帶來的困頓和迷茫

最怕一生碌碌無為,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

我們每天匆匆吃著早餐,擠公交地鐵,上下班打卡,經常被信用卡賬單嚇到,灰頭土臉,渺小而世俗。

日子普通得就像一張舊唱片,日復一日波瀾不驚,深感人生枯燥,歲月無聊,找不到生活的樂趣。

▍在這個焦慮的時代,如何讓自己內心輕鬆一些呢?

認清自己的需要

很多人認為,如果能掌控自己的工作、金錢、伴侶、小孩、情緒與意見主張,就能順利地掌控自己的世界。

有人說,若能夠掙到滿意的數字買得起房子,焦慮就應該可以減少很多吧。

實際上,物質追求是個無底洞。為了金錢、地位、名譽,或者各種亂七八糟的幻想、無休止慾望使得自己的心靈一直處於焦灼狀態。

也許是社會太浮躁了,我們緊跟著周圍的人,很少靜下心來,看看鏡子裡的自己。

若沒看清楚自己身上的問題,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就妄想通過換一份工作、找一個伴侶或賺更多的錢擺脫目前的困境和焦慮、迷茫的狀態,結果只會重蹈覆轍。

學會接受自己平凡

但並不平庸的事實

願你所得過少時,不會終日憤憤;

願你所得過多時,不必終日惶恐。

——東野圭吾《解憂雜貨店》

我們這麼努力,也只是為了做一個普通人。一個人最好的狀態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後,卻仍然向上努力地活著。就像當年央視的公益廣告《感謝不平凡的自己》中說的一樣:“平凡的生活中總有順流、逆境,但,我們依然努力前行。”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的小平凡,平凡卻不平庸地積極向上地活著,那一刻,我們就會發現舊的自我離開,新的自我誕生。

調整認知,不早早固化自己的生活

社會對於成功的衡量標準單一,似乎只有“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才能證明自己,似乎只有“年薪過百萬,迎娶白富美”才是人生巔峰。

如果我們過早地給自己加上了條條框框,我們很可能就一直活在他人和自我的限定裡。

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也值得選擇最符合自己特質的生活方式。

我們每個人在內心都渴望有所不同,或者讓生活更有趣一些。

然而,真正把生活過得有趣的人往往只是少數。很多人不滿現狀,內心有很多想法,但常常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最後都不了了之。

學會釋放焦慮,自我保養

你上一次全神貫注地墮落並快樂,是什麼時候?

忘我的努力之外,我們同樣需要忘我的“墮落”, 給自己一個身心放鬆的空間去修整。這不僅僅對我們的快樂有意義,對於努力,也同樣有意義。

這種必要的放鬆是心理保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畢竟人和彈簧一樣,有松有馳才能保持最大的彈性,規律的自我保養會對工作中遇到的壓力和焦慮起到非常好的緩衝作用。

具體的自我保養方法因人而異:有人喜歡去健身房,有人喜歡去戶外散步,有人喜歡抽時間讀書或者悠閒地泡個澡,有的人喜歡呼朋喚友聚在一起,有的人則喜歡安安靜靜刷個劇。必要時也可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幫助。

接納自己的焦慮,活在當下

人們有各種各樣的焦慮,為過去也為將來。

很多人只看到焦慮帶來的消極影響,其實它有很多積極的一面:焦慮能夠給人提供一種行動起來的動力,有助於解決問題。

危機感和焦慮感,可能來自於你正在見識更大的世界,而這本身是成長的過程。

你之所以焦慮,是因為沒有活在當下,把握當下,珍惜當下,一旦掌握了它,意識就會從時間轉到臨在,所有的事物才會變得鮮活。

英國詩人威·布萊克寫過一首詩《天真的寓言》: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

雙手握無限,

剎那是永恆。

活在當下,我們更能體驗到當下的幸福、快樂,感受到自己的難過與傷心,從而從此時此刻來改善狀態,在此時此刻發揮自己的潛力,不僅讓自己活得更自在,也讓自己的能力不斷得到提升。

最後,相信疫情會早日過去,願大家都能夠平安、健康,過上想要的生活。


李建學心理諮詢


焦慮,煩躁不是來自於疫情本身

你的焦慮和煩躁是因為看不到接下來要如何衝出重圍,看不到未來的路在哪裡。

想要不煩躁就要找到出路找到事情做。

在家如果也能辦公也能賺錢也能貢獻價值,也許你就沒有焦慮了。

所以緩解情緒的最快最有效的就是行動起來,在家也要想辦法服務客戶,在家也要想辦法貢獻價值,在家也要想辦法創造財富。

一個人只要活出自己的價值從來不會焦慮

每天當做自己最後一天來生活,活出意義,又怕什麼呢?

如果一直在家待著,什麼也不做,那肯定失去了人生的意義,所以馬上找點有意義的事做吧,你比你想像的更偉大。


金蟬ai英語APP創始人


主要原因是閒的,找點事情做,趁著這個時間學點東西也可以,現在電腦上學習軟件也多,要麼就是找個遊戲玩,單機的,聯網的都行,買本書看也行,不過現在的人對紙質書興趣不是很大,反正隔離期間自己要找點事情做還是有的。儘量控制情緒,多做點事情就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