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在武漢疫情最前線

衝在武漢疫情最前線

2月10日下午,記者連線一位衝在武漢疫情最前線的陽信人,名叫馬永剛,中共黨員,生於1976年 ,是陽信縣流坡塢南街村人,2000年畢業於陽信一中37級。現在是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漢南分院副院長,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骨科主任醫師 ,武漢大學醫學博士 。

衝在武漢疫情最前線

2019年6月30日,在武漢開發區工委(漢南區委)和武漢開發區管委會(漢南區政府)舉行的題為“大力弘揚工匠精神,二次創業再出發”2018車都工匠頒獎儀式上,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漢南醫院副院長、骨科專家馬永剛被授予“車都工匠”榮譽稱號。頒獎詞這樣介紹他:馬永剛,中共黨員,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工作勤奮敬業,專業水平高,多次被評為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醫德醫風先進個人。2016年8月外派至漢南人民醫院工作,擔任骨科專家。入職以來開展新技術新業務,多項新手術方式填補了漢南區空白,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為群眾健康不計個人得失,對本職工作兢兢業業,銳意進取,為醫院職工樹立良好形象並起到帶頭作用,為單位創造出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據瞭解,漢南區人民醫院以前無法做核磁共振檢查,許多患者需要到武漢中心城區醫院才能做這項檢查,路程遙遠,預約排隊拿報告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為了能讓患者早日檢查早做治療,馬永剛主動聯繫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從2018年12月起為患者開通“綠色通道”。核磁共振病人只需要跑一趟,其他預約,拿報告由醫生來完成,從而減少患者看病難問題。”2016至2017年,他利用回家探親時間,義務為家鄉患者做過幾次手術,以回報家鄉人民的厚愛和養育之情。

衝在武漢疫情最前線

今年新型冠狀病毒在武漢發生,作為身在重點疫區醫生的他,日夜堅守在崗位,廢寢忘食治療病號。2月5日晚11時30分開始,來自武昌區各社區的第一批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病例輕症患者,被陸續轉送至位於洪山體育館的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武昌“方艙醫院”接受治療。5日下午6時,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武昌“方艙醫院”醫療隊臨時黨支部成立,醫療隊隊長、該院骨II科主任醫師馬永剛擔任黨支部書記。馬永剛和全體醫療隊員表示,將萬眾一心、不辱使命,堅決打贏這場疫情阻擊戰。

據他介紹,武昌“方艙醫院”由“國家醫療隊+武漢醫療隊”主導運行,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擔任隊長單位。5日已安置床位247張,加上正在緊急改造的床位,將持續開放至800張。依照統一安排,武昌“方艙醫院”對口收治武昌區、洪山區、東湖高新區的已確診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輕症患者。

  2月5日上午,位於洪山體育館的武昌“方艙醫院”內設施基本搭建完畢,5支援鄂醫療隊也與主導武昌“方艙醫院”運行的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醫療隊“會師”,進行場館外“方艙醫院”佈局。來自省內外各醫療救治機構、準備進駐武昌“方艙醫院”執行救護任務的近300位醫務人員,5日一早已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現場接受醫療、護理、院感等方面的緊急培訓,做好備戰“方艙”各項準備。

   據瞭解,“方艙醫院”是解放軍野戰機動醫療系統的一種,由若干可以移動的模塊建成。這些模塊可以是真正的房屋,也可以是帳篷等可臨時搭建的處所。一般包括醫療功能單元、病房單元、技術保障單元等部分,具有緊急救治、外科處置、臨床檢驗等多方面功能。緊急情況下,“方艙醫院”是一種特殊的“急救醫院”。由於機動性好、展開部署快速、環境適應性強等特點,“方艙醫院”先後在汶川地震、青海玉樹地震中應用,承擔緊急醫療救援任務。

衝在武漢疫情最前線

最後,他通過電話給山東老鄉人民拜年,濱州、陽信人民拜年,給陽信一中的老師和校友拜年,祝家鄉早日取得抗擊疫情的勝利。

(翟成新 馬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