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复辟后为什么杀于谦?不杀于谦会怎样?

向天空


我的答案:英宗为了重新登上皇位,同石亨、曹吉祥等人发动了夺门之变。此时的景泰皇帝朱祁钰还没有死,朱祁镇夺了皇位,需要一个正当的理由,于谦等人就成了替罪羊。正如发动夺门之变之一的徐有贞所说,不杀于谦,此举便是无名。

为夺门之变找一个理由,是于谦之死最直接的原因。于谦的死,也并非是一个夺门之变造成的。它的背后还有更深的原因,是自身性格与当时权力斗争的共同作用所导致的结果。

英宗被俘,于谦为首的大臣力主拒敌,拥立朱祁钰当皇帝,朱祁镇怀恨在心

如果英宗不想杀于谦,徐有贞等人怎么煽风点火也是没用的,杀于谦,是英宗自己的意思。因为在朱祁镇的心里,有个心结打不开,那就是土木堡之变后,于谦率领大明朝廷拥立朱祁钰为帝,坚决抵抗瓦剌的行为。

土木堡之变,充分显示出了朱祁镇的无能,和宠信宦官的弊端。土木堡之后,明朝军事力量直接由盛转衰,宦官王振死了,明英宗也被瓦剌虏了去。

瓦剌有自己的算盘,拿了朱祁镇和大明朝讲条件,得些好处。没事领着英宗到明朝边境城池叫叫门,“我来送你们皇帝回家了,快开门”。让瓦剌意外的是,守城将领都一个反应,俩字“不开”。

瓦剌精明,大明群臣也不傻啊。特别是于谦,在他的极力主张下,明朝制定了坚决抵抗,不和谈的对敌政策,并拥立朱祁钰为帝。让朱祁钰当皇帝也是权宜之计,没办法,不然大明就成了第二个南宋了。然而英宗肯定很不开心,我在外面颠沛流离,还被自己国家拒之门外,心里多少会有些记恨的,特别是于谦这个领头的。

面对大明的拼死抵抗,瓦剌难以再进一步,无趣之下,就要送回明英宗,养着也没用。这次景泰皇帝有些犹豫了,我这都当皇帝了,你又要把之前的皇帝送回来。又是于谦站了出来,力主迎回英宗,真是个耿直的男人啊。

对于于谦来说,当时拥立朱祁钰和如今迎回朱祁镇,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他忠于的是国家社稷,不是某个君王,一切以社稷为重。犹如景泰皇帝的私心和防备心理,他没有。而朱祁钰也很听于谦的,并且很仰仗他,因而迎回了朱祁镇也没有迫害他。可仇恨的种子始终在英宗的心里。这也为朱祁钰和于谦最后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于谦为人正直,不趋炎附势,大权在握遭人记恨

景泰皇帝时期,于谦走到了大明权力的巅峰。二人的搭档蛮不错的,在亡国危险的处境中,甚至使大明出现了中兴的景象。

可于谦太正直了,朝堂中的奸佞小人又太多。比如后来发动多门之变的石亨、徐有贞等人,都和于谦有过过节。这些小人一方面嫉妒于谦的地位,一方面又想谄媚与他。可于谦完全不做理会,他一心为国,哪有那些闲工夫。

地位高的时候,于谦很安全,但他没有做过多的防备,也是致使自己死亡的原因之一。他没有防备石亨这些奸佞小人,也没有防备英宗这个小心眼的。不是因为他傻,还是他太耿直了,一心为公的心理让他在人际关系上显得有些木讷。

于谦忠君为国思想浓厚,兵权在手,却并没有反抗。

于谦在政治上,实际是个很精明的人。徐有贞、石亨等人密谋造反,他不一定不知道。就算夺门之变发生了,他也是可以反抗的,毕竟自己兵权在握。从英宗被俘开始,于谦最留心的就是军事部署。拼死一搏,完全是可以的。但是之后呢?英宗和景泰皇帝怎么办?大明怎么办?要毁于内斗么?

所以于谦选择了束手就擒,依然是忠于国家社稷。正如他在诗中所写:“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死亡没什么,都留给后人评判吧,后人评价也没什么,我自己觉得清白,对得起自己的内心就行。

英宗杀于谦,葬送了一个社稷能臣

英宗早年宠信宦官王振等人,惨遭土木堡之变,并不能说明他是一个完全无能的人。夺了皇位,二次称帝之后。很快就清除了石亨、曹吉祥等人,这些人可都是夺门之变的主角啊,支持过英宗称帝。但朱祁镇很明白,这些人都是奸佞之徒,留不得。然而一切过去之后,他虽然口口声声说于谦对国家有功,但始终没给他平反。因为给他平反就代表自己错了,况且杀了于谦也不一定抚平英宗心中的怨气。

想要知道不杀于谦会怎样,就要知道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在景泰皇帝在位期间起了什么作用。于谦为人刚正不阿,是如岳飞一样的民族英雄,一个力挽狂澜的清官。如果于谦不死,以他的性格仍然会尽力辅佐明英宗,振兴大明。对他来说,忠于社稷比忠于君王更重要。

英宗杀了于谦,也使大明朝失去了一位治世能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明朝向上的发展动力。

一个民族英雄,强敌入侵都没死,最终同岳飞一样,死在了自己人手里,可悲可叹!


执古论今


这事儿要从“夺门之变说起”,当时朱祁镇病危,唯一的儿子也早死了,要登基也得是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当皇帝。但是这事儿石亨,曹吉祥等人不干了,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而且本来就和于谦过不去。

再说朱祁镇这个皇帝就是明朝最没骨气的一个皇帝,智商也不高,曹吉祥等人说啥就是啥。自己被俘虏后不自杀也就算了当个汉奸,还不如崇祯。自己惹得祸还是于谦替你擦屁股,守北京,辅佐朱祁钰。

回来后不该当皇帝的他,被徐有贞一句“不杀于谦,此举无名”,于谦就这么倒霉了,人家于谦也不分辨,够意思了。

抄家的时候别人都说朱祁钰宠他,家里肯定有好东西,可到了发现,于谦家只有朱祁钰赐给他的蟒袍,剑器之类的,死的那天乌云密布,京城老少,无不伤心,连太后都伤心。

朱祁镇干的坏事儿多了呢,可不止这些,他竟然还给王振建庙招魂,给也先也建了。

以后去西湖的时候,大家都去看看于谦和岳飞,真民族英雄。




美妹观历史


明英宗一辈子就干错了两件事:一是错信王振,二是冤杀于谦!单凭这两件事,明英宗就是一个地道的昏君!话说回来了,明英宗为什么非要杀于谦呢?我分析有以下原因:1、泄私愤!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后,眼巴巴的等着明朝来赎身,等来的确是弟弟登基的噩耗!而提出王登基的正是于谦!后来虽然被接回宫中,但南宫的形似囚徒的生活更加深了明英宗对于谦的怨恨!明英宗把自己的落魄完全归结到于谦的身上,杀于谦就有了动机。2、政治需要!于谦是明代宗的心腹肱骨,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明英宗不会放心明代宗的宠臣留在自己的身边,更何况还是位置极为重要的兵部尚书!虽然于谦是忠于大明朝的,但明英宗已经不相信任何人了!帝王的猜疑是于谦被处死的主要原因!3、发动政变的徐有贞等人的怂恿!这些人嫉妒于谦的功绩和威望,极力促成明英宗对于谦严肃处理,以使得自己获得最大的利益,为掌握权力排除障碍!于谦作为他们的绊脚石,是一定要扳倒的!4、于谦个人的性格缺陷!于谦是个认死理的人,他不了解帝王的心思,帝王不看重他的两袖清风,不看重他的为人操守,只看中是不是能为我所用!明英宗复辟的过程中,于谦没有采取任何的补救措施,他太自信了!他认为他的忠心耿耿会成为他的护身符,但明英宗最恨得就是他的“忠心”!

英宗知道于谦为了大明江山的付出,没于谦大明完蛋,但是夺门要合法化,要天下人知道他才是合法皇帝,当年只是去旅游溜达了,景弟只是暂时摄政,可借给你你不能变成自己的,如今回来自然要找回失去的,因此去除景帝势力需要拿于谦开刀,需要找对立教材,杀于谦那景弟的皇帝就是不合法,如不杀夺门成反叛,因此要借于谦的头颅。

于谦之死是明朝黑暗的一面,也是明英宗一生所抹不掉的阴影!


加油站的巧遇


英宗为何要杀于谦?是他不明白于谦是拯救大明的无双国士,还是担心于谦有碍于自己的重登帝位,还是他恨于谦放弃自己另立帝王?

英宗杀于谦我感觉不是一个个人爱恨情仇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政治问题。现在仅凭史书上的只言片语我们不得而知英宗到底恨不恨于谦,但从政治上分析。要想证明英宗复辟集团的正确,那就得否定于谦集团的错误。而于谦正是这个集团的灵魂人物,他的地位不亚于明景宗。只有这样才能震慑其他的文人集团,将皇位给坐稳。

中国的政场如战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而且于谦死了天下还是大明的。对于百姓来说像于谦这样的人可能是青天,对于皇帝来说任何一个臣子都不过是枚棋子随时可以抛弃。如汉景帝杀晁错,汉武帝杀窦婴。于谦的功劳是大明史上的一笔惊鸿,也许英宗是舍不得杀他的。

往事如风,历史如烟。我们这些后来者以不知当时的谁对谁错是是非非,读史者当以史为鉴,更因以身作则为我们的后来人照亮来路。




霸不儿本


于谦为了大明社稷着想,在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虏后,果断提出另立新君的建议。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帝北俘虏了,推新皇帝上台,一可以稳定国内局势,二可以瓦解瓦剌的心理,客观上说是符合当时历史需要的。

英宗复辟后,自然会秋后算账,对另立新君的人肯定不会放过。于谦虽然延误了明朝的国运,却无法躲过权力斗争的绞肉机。



河西赱廊


如果你是明英宗,你会杀于谦吗?我想你也应该会吧…

于谦在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变被俘后,拒绝了也先的政治威胁,拥立朱祁钰为皇上,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对大明有没有好处?有!大大滴有!

北京保卫战

推测下朱祁镇在“喜当太上皇”后的第一感觉:

“麻痹啊,这是有人要搞死老子啊!”

他第一想法肯定不是:“于谦棒棒哒,让老朱家的天下转危为安。”

毕竟于谦这么搞给也先传递的信息是:您手里的那位爷对我们已经没用了,要杀要剐随你便……

如果你是朱祁镇你该咋想,这是妥妥的要置我于死地啊,而于谦正是这罪魁祸首!是我,估计于谦的祖宗十八辈第一时间已经被我问候个遍了。

皇帝首先是个人,而且是个有着“天下就是老子自己一个人的”想法的极度执拗自私的人,你不让我做皇帝,还要也先整死我,跟也先直接灭掉大明然后再整死我有啥区别,于谦的这种做法给朱祁镇的第一印象就是谋逆弑君。即使后期他冷静下来,这个梁子肯定是过不去的。

明英宗 朱祁镇

回到北京的太上皇朱祁镇如果好好被对待,估计也不会有复辟这回事。毕竟历史上最有名的太上皇李渊,除了心情有些抑郁,生活水平可是一点都没降。可偏偏朱祁钰这个小弟弟也不是省油的灯。哥哥一回来,马上就被软禁去了南宫,门都不让出,上个茅房都有人看着。朱祁镇心里苦……

生活水平太低,忍,人在屋檐下谁能不低头。

朱祁钰废了旧太子,立了自己的儿子。忍,毕竟人家有儿子,人家是皇帝。自己儿子再占着太子位算什么……安慰安慰自己继续忍……

朱祁钰的儿子死了,大臣们建议复立朱见深为太子。朱祁钰犹豫了!他居然犹豫了。麻痹,你都成绝户了,还不想让你哥哥上,我不上,让你亲侄子上也行啊。

明代宗 朱祁钰

朱祁镇怒了,洽好朱祁钰重病不起,被于谦打压的石亨,徐有贞阴谋复辟想搏个从龙之功,之后就有了“夺门之变”。或许朱祁镇认为他所有的不幸,都是于谦造成的。杀于谦,他犹豫过吗?我觉得他犹豫过,只要不是个傻子都能看出来于谦是个经天纬地的人物。

可徐有贞的一句话打消了朱祁镇的犹豫。“不杀于谦,此举无名啊”。是啊复辟需要个由头保持其正义性,合法性。当年朱棣夺位不是还打着“靖难“的旗号吗……于是于谦被以謀逆罪处死。

仇恨,私怨,复辟政治需要决定了于谦的结局,必死无疑。


慵懒的二傻


明英宗复辟后冤杀忠臣于谦,一则恨于谦拥立他弟弟朱祁钰登基夺了他的皇位,二则为自己发动夺门之变从弟弟手中重新夺回皇位,一个诛杀功臣兼清官于谦的理由。明英宗他一生中犯下两个重大之过,一、宠信奸宦王振致使兵败土木堡被俘受辱,二、冤杀忠臣于谦。


小龙女5505


英宗虏于契丹,为保国本,于谦拥立新君,年号宣德,以绝胡望。英宗归,禁于南院,利用宫庭政变,重登九五。不杀于谦,不足以证己为正统,故明知于谦是忠臣,亦绝然赐死。


云深不知处老李


不杀于谦,夺门就没有借口,不杀于谦,他的政治体制会更加有完备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