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到底該如何教育孩子?

甜寶愛學習


父母陪孩子讀中國傳統文化,例如,三字經,弟子規,等等

每個人每天的一言一行都是在不知不覺中為自己播種,無論播種什麼都會有收穫,由量變到質變,種善因得善果!



西安新農民




親愛的家長們,請你記住:你是孩子的一面鏡子,你什麼樣,孩子就會什麼樣!

所以,你想要孩子成為怎樣的人,你自己首先得成為怎樣的人!

分享一個我曾經的真實經歷:

那是在我約摸十二三歲的大夏天,那天很熱,我在太陽不是很毒辣的下午,去家鄉的澇池裡洗衣服,正洗著,突然聽到旁邊傳來劈啪兩聲,轉頭一看,發現同村的一個大嫂正打著小孩的耳光,她用力極猛,手掌擊打著孩子的臉頰,啪啪作響,我看著孩子的左右臉頰都出現了鮮紅的指印。 剛想起身阻攔,就聽那位大嫂嚷道:“你沒看見我正在洗衣服嗎?你這個死小子,要吃冰棍不會等一下嗎?你不吃冰棍會死嗎?氣死我了!氣死我了!”那大嫂漲紅著臉,顫抖著身體地嚷嚷。

原來是馬路上來了個賣冰棍的,讓只有七八歲的小男孩饞嘴了,來向正在洗衣服的媽媽要錢買。 而那位大嫂的反應也太大了,村裡人是沒有錢,一個字兒恨不得掰成八瓣使用,那來閒錢給孩子買冰棍呀!可也不至於那樣打孩子吧,我不由暗暗腹誹著。

但那被打的孩子的反應更令我吃驚,他雙手捂住臉頰、怨恨地盯著母親,恨聲惡氣地大喊:“你先給我錢買冰棍,等一下再洗衣服也不會死!” 喊完,男孩轉身飛速地跑了,氣的發抖的大嫂發狂了,順手抄起錘洗衣服的棒槌,追了出去。我直起身,望著一大一小、一快一慢的身形直跑向了遠處……

過了一會兒,大嫂氣喘吁吁的回來了,我問:“逮住了你兒子了嗎?”,她漲紅著臉說到:“沒有,死孩子,跑得太快了,我以前是可以追得上的,算他走遠。”

現在回想起來,這應該是母子倆之間的家常便飯吧!你看,孩子都知道喊完就跑,而且跑的飛快,沒有對母親行為習慣的瞭解,沒有平常為逃避母親一再追打的鍛鍊,豈能如此?!

由此再想到最近一段時間的兩個“弒母”事件,不由感慨萬千,虧得那小孩當時只有七八歲光景,如果是十二三歲的年齡,在母親毆打他時,他會如何反應呢?


趙靜teacher


世間有很多種教育孩子的方法,我們不可能全部習得,也不可能全部都教授給孩子。

但我一直堅信,作為一位媽媽,我能堅持做到的就是言傳身教。

我一直認為,即使我有孩子,他們也不會是我生活的全部重心,事業、交友、健身等,對我言也很重要。我也想用努力的精神,去影響孩子成長,讓自己成為他的榜樣。

我在孕期期間從未停止過工作,直到進產房前那一刻,我仍然在查收工作郵件。我想做到,不會因為懷孕而停止過一天的工作,因為這樣長期的努力和堅持,我的公司越辦越好。

我一週堅持3-5次鍛鍊,因為我希望孩子眼裡的自己,是美麗的,健康的。

我也會不定期撰寫育兒日記,記錄兩個孩子的成長,讓他們知道我雖然不能天天陪他們,但我一直關注著。

即使再忙,每年我都堅持安排家庭旅遊,帶著孩子,去看這個世界,去思考去感受一切新奇好玩的事情。

我知道自己與其他媽媽相比,我做得還遠遠不夠,但我一直在努力的去做到,我想用自己的勤奮,樂觀,堅強去影響我的兩個孩子,讓他們變得勤奮,樂觀,堅強,追求精神上的滿足而不只是物質上的滿足。

當我問孩子將來要去哪裡讀書時,他會說,我要去媽媽的學校!然後我問,那是哪一所呢?他說,我忘了。

對,他根本不知道哈佛是什麼,但是他知道媽媽很棒,我覺得就夠了。


曾敏敏老師


首先父母要有表率,言行舉止會潛移默化,誠信無貪寬嚴相濟,先教做人自然大成。


龐永源


我希望每個父母都不要打罵孩子 那樣真的會留下心理陰影 不玩覺得那是我生出來的 就可以隨意打罵 不要給他們一個黑暗的同意 做錯了時間心平氣和的說出來改就好了 真的沒必要罵孩子你怎麼不去死 如果我的媽媽不罵我的話 我想我就不會得抑鬱症 自殺過好多次被救回來 而她卻說 你怎麼不找個沒人的地方死 作什麼 那時候我真的好狠 真的希望我不是她生的 我沒有那樣的媽媽


餘生只愛他131941387



歸去來兮遲


父母應該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記得我現在養成了一年讀100本書的習慣,都是來自於父母的教育。

我小時,父母為了培養我閱讀的習慣,真的是煞費苦心,做到極致。比如他們每天晚上都把應酬取消,專門在一起吃晚餐,在晚餐後,每個人手捧一本書,當然我們的書都是一樣的,然後開始朗讀。 剛開始小時候是父母讀,後來我識字後,就是我來讀。讀完之後我們彼此分享讀後感以及心得。

別小看這件事,如果堅持每天都做,就非常困難。

我經常想,我養成了這麼多堅持的習慣,比如說,堅持18年早起,以前是5點,現在是4:30,堅持用效率手冊,管理自己的時間;堅持記日記,堅持每年100本書。這些堅持來自於我從小的一次捱打。 那時是4歲,我聽到隔壁小朋友家彈鋼琴,我非常希望能夠擁有一架鋼琴。當時家裡條件不是很好,但我母親一次認真的談話,她問我,是否可以做到堅持,如果可以做到,我們就買下來。如果不能做到,就不要買。我信誓旦旦說我絕對可以。可是每天幼兒園結束,從此我的生活就是每天訓練鋼琴四五個小時。我再也沒有娛樂生活了,雖然我母親在成就動機領域,對我調動的非常好,比如每天鋼琴訓練,都設置了【演奏會環節】都有一個場景是歡迎我出場,全體鼓掌,我行禮,然後入座開始演奏的環節,他們創造了一種儀式感,認真聆聽。然後我經常會被“設計”去參加演奏會、比賽等。 但一年後,我還是決定不堅持了。有一天我爆發了,站在了琴凳上,高呼世界上我恨兩樣東西,一個是鋼琴,一個是我媽。我發誓,我從此不練鋼琴。當晚我就捱了打,第一次捱打,真的很疼。我至今記得我母親是打在我屁股上的,我當時穿了一件棉褲,熒光黃色的連體棉褲,就算這樣,她真的是毫不留情的把我打倒殘……我記得第二天上幼兒園的時候,我都無法坐在小板凳上,一坐下去,蹭的站了起來。太疼了。當晚被打完,她又懂得打一下還拉攏一下,當晚的談話,讓我記憶猶新。 母親說,你知道我為什麼打你嗎?我說,知道,不練琴了。母親說,其實跟鋼琴無關,是堅持做一件事情的習慣。

你要做一個說到做到的人,而且只要答應了,就要排除萬難堅持做下去。

這句話對我人生影響很大,也因為這件事,我從此就養成了堅持的習慣,練了8年鋼琴,後來學習美聲考到了國家美聲最高等級,一個9、一個10級;練就了英語考到專業8級,做過同聲傳譯,獲過全國英文演講比賽總冠軍,北師大三年英文系排名第一。

認真的人最可愛,最初的動機其實都來自於他人,尤其對孩子來說,做一名好父母以及找到一位好導師非常重要,但動機最終必須來自於孩子內心,否則他不會長久。


張萌萌姐


【父母到底應該怎樣教育好孩子?】

家庭教育,也是一項管理的藝術。

在職場管理中,有個“古狄遜定理”,是由英國證券交易所前主管N·古狄遜提出的。

他說,管理是讓別人幹活的藝術。一個累壞了的管理者,是一個最差勁的管理者。

同理,在家庭教育中,應該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一個把自己累垮的家長,是最差勁的家長。


好用溺愛築起一道牆,養成“巨嬰”坑爹孃

上午,突然下起雨來,我看隔壁院子曬了衣服,敲門未見應答,於是就幫忙把衣服收進我家屋簷下。

不久,隔壁奶奶蹣跚而歸。說了一些“遠親不如近鄰”之類的話,突然,她渾濁的眼中閃了一絲類似淚光的東西——

“我真的太累了,我想去養老院住,真的!”她看著我。

我趕忙將她讓進屋,請她坐下,倒了一杯茶。

老奶奶今年73歲了,祖孫三人一起生活。平時裡裡外外的打掃、買菜做飯,照顧還在讀小學的孫子,都是她一個人。

她年輕時寵愛兒子,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那時候她在工廠上班,賺辛苦錢,但是對兒子卻有求必應,“再窮了不能窮了孩子。”她道。

“後來他工作不得志,說不幹就不幹了,在家待了好幾年。我託人給他相親,娶媳婦都是我出錢。孫子出生後,也是我一個人照顧的,他們既不拿錢回來,也不好好教孩子,每天回來吃飽睡醒,拍拍屁股就又出去了。”

“我那個媳婦狠心呀,說要離婚,孩子也不要了。現在這個孫子啊,學習不好,脾氣還大。每天上學,不是忘記帶書,就是忘了帶本兒,今天忘了帶書法課的毛筆,叫我送過去,剛剛在學校門口,他大發脾氣,嫌我慢了……”

老奶奶擦了擦眼睛,“我這麼大歲數,還在重新養‘幼崽’,這小白眼狼,和他爸一樣沒良心啊!我真的還不如住到養老院去,我太累啦!”

我一時語塞,不知該如何安慰她,我既同情她,也為這一家三代人感到可悲,她用溺愛,親手築起一道牆,奉獻自己的一切,親手造就了“巨嬰”坑了自己。至此,她仍然不會明白,是自己錯了。

以愛為名的控制:我把全世界給了你,而你卻想著逃離我

最近熱播的《小歡喜》中,為了養育學霸女兒不惜傾其所有的母親宋倩,真是讓人又憐又恨。

為了女兒的高考,她辭掉重點中學物理老師的工作,全心全意當起備考“後援團”,她每天給女兒做藥膳;給英子的房間安裝隔音牆;為女兒製作的學習計劃,時間顆粒度小到以分鐘為單位;一切她認為與高考無關的事情,她毫不猶豫地清除乾淨,她阻止英子去天文館當雙語講解員,毀了英子的樂高……簡直是“人擋殺人,佛擋殺佛”。

然而,這種以愛為名的極端控制,把英子逼成了抑鬱症,她甚至想以自殺的方式來擺脫母親的控制。

“我實話跟您說吧,我想去南大,也是想離開北京,想離開我媽。”英子對劉靜如是說。

“我不是非要去南大,我就是想要逃離你”,當她站在橋上對著媽媽吼出這兩句話,她的心裡對母親何嘗沒有愧疚?於是她又說:“對不起,是我沒有變成你們心裡想要的那個樣子,我不配得到您的愛。”

對孩子最好的管理,是讓孩子自我管理

前一段時間,一位大一新生因為生活費問題,上了熱搜!

這名大一女生髮求助帖,她希望母親每月給4500元生活費,但遭到了母親的拒絕。她覺得自己很委屈,一個月2000元的生活費根本不夠花。

而另一位00後復旦新生曾健宇,“借錢”上大學,則與之形成鮮明對比!

曾健宇告訴記者,自己在暑期已掙得部分學雜費,其餘是找父母“借”的,以後會盡量“還”給他們。

“我現在每月生活費1700元,父親和我說過,我18歲以後的錢都是向他借的,以後都要還的。”

雖然部分網友對於父親的做法表示出質疑,認為太過於冰冷,失了親人間的溫情。然而我們可以看到,曾健宇對自己的開支有清晰規劃,除了日常開銷,還計劃每月存兩三百元做創業基金,打算在大學做程序開發賺生活費。

他有規劃,有目標,有方法,有步驟。

同樣是00後大一新生,對於生活費的態度,折射出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高下立見!

愛你,不是什麼都無條件給你,而是讓你學會承擔!學會創造!

美國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在其《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中極力倡導,真愛的目的永遠都是為促進心智的成熟。

父母必須首先做出分離的姿態,想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父母要忍住干涉孩子、替孩子承擔責任的衝動,學會愛中管教、劃清界限,分清自己的事和孩子的事。

通過一句“這件事,你怎麼看?”,把孩子的問題溫柔地還給孩子,就是把做決定的責任歸還給孩子。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父母可以當甩手掌櫃,真正好的家長,“懶”在手腳,“勤”在大腦。

家長應該引導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讓孩子既感受到父母的關懷,又積極自主思考。

明確劃清界限,由包辦型轉為引領型,孩子就得到選擇的機會,自行評估選擇方案,承擔相對應的行事後果,因此變得獨立而自律,父母也就不至於感覺疲憊了。

很多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扮演了錯誤的角色,把自己累垮,成為最差勁的家長。

1.拯救者

孩子回家,磨磨蹭蹭,看看電視,逗逗狗。你會不會忍不住一遍遍催促:“快去寫作業!”

孩子早起,“媽,我的襪子在哪裡?”

你會不會急匆匆關掉灶上的火,一邊責備著“都多大了?一天天地只知道動嘴巴,你咋這麼懶?”,一邊去衣櫃裡找到乾淨襪子遞到孩子手中?

這些熟悉的家庭教育場景中,你是否享受著被依賴的成就感,執著地扮演“拯救者”的角色,卻沒有覺知自己已經侵犯到孩子的自由空間?

2.犧牲者

“我為了誰啊?我不都是為了你好嗎?”

“為了你,我操碎了心。”

“要不是為了照顧你,我怎麼會辭職?”

“要不是為了你,我和爸早離了”……

想必不少家長都對孩子說過類似的話語。長期以來,在孩子面前把自己塑造成“犧牲者”形象的父母不在少數,想用“犧牲告白”感動孩子,然而是這份“良苦用心”卻常常適得其反,親子交流障礙由此產生。

而父母卻不自知,仍沉溺於所謂的“好父母”形象中,不經意間把孩子推向“放縱者”的角色,本該相互獨立的兩個人,就活成了親子共生體,相互束縛、相互牽制,均無法活出真實的自己。

界限不清、相互牽絆的親子關係中,家長和孩子往往進行著相互犧牲的索取,成為兩個靈魂無法獨立的人。

日本教育心理學家加藤諦三先生在《情感暴力》中對寫道:

“只要你幸福,我怎樣都可以”這句話,本質上是希望孩子能讓“我”幸福,希望孩子覺得能有“我”這樣的父母何其幸運。表面上看並沒有對孩子要求什麼,實際上卻給孩子的心扣上了一把大鎖。

其實,父母自我犧牲式的代價和貌似沒有期望的期望,孩子是能察覺到的。揹負著父母“勞苦功高”的壓力,孩子或者步履維艱地前行,或者基於趨利避害的本能放下重擔不再揹負。父母之愛,就這樣淪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羈絆。

用一則小故事,作個總結

一個男孩問迪士尼的創辦人華特:“你畫米老鼠嗎?”

“不,我不畫。”華特說。

“那麼你負責想所有的笑話和點子嗎?”

“也不。我不做這些。”

男孩很困惑,接著追問:“那麼,迪士尼先生,你到底都做些什麼啊?”

華特笑了笑,回答說:“有時我把自己當作一隻小蜜蜂,從片廠一角飛到另一角,蒐集花粉,給每個人打打氣,我猜,這就是我的工作。”

在童言童語之間,一個管理者的角色不言而喻。

在一個家庭中,家長應該成為一個這樣的“管理者”,即“引領者”,而非親力親為的“救火隊員”,事無鉅細地參與孩子的一切,剝奪了他,也迷失了自己。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用,感謝閱讀全文。

當家長不易,不僅要為孩子提供生活上的物質保障,更要給孩子精神上的滋養與支持。

<strong>


愫說育兒


作為母親,我希望我的孩子先會做人,然後再要求她做其他的事情,所以在平時的生活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引導、教育我的孩子:

一、以身作則,從生活中的點滴教會我家姑娘明辨是非,知道自己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舉個例子,她們幼兒園每次吃飯前都會讓孩子背誦《憫農》這首古詩,但我發現孩子可能是由於年齡問題所以有些認知並不是十分清楚,只知道不應該浪費糧食。為此,我每個週末都會帶孩子回老家,然後我們一起和她外婆去地裡幹活,雖然孩子小幹不了太多的事,但在勞動的過程中她卻能深刻體會到收穫的不容易與艱辛。當然,平時的生活中我們也會很注意自己的言行,儘可能做好孩子的榜樣。再如,因為我外婆年紀大了,又是一個人生活,所以我和孩子的爸爸就會經常去找老人聊聊家常,順便帶些常用的食品和生活用品給她,見得多了,我家姑娘每次經過我外婆門前時都會跑進去問問她需不需要買什麼東西,有時有好吃的東西她也會說:“要留著帶回去給老祖吃……”聽到姑娘這麼說,我心裡真的挺欣慰的!因此,不管孩子聰明與否,我覺得都應該先教孩子如何去做人,在大方向上引導好孩子。

二、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包括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學習習慣等。我家姑娘有個毛病——東西亂扔,不會收拾,為這個事平時她經常被我說教,但就是改不了。今年她剛上小學一年級,每晚都有家庭作業,但她仍然和往常一樣寫好作業都不會按我說的把所需要的東西收拾好放書包裡。第二天,我送她上學回來發現她的作業本還在沙發上,本想送去給她的,但後來想想我又沒送去學校給她,結果中午接她回家時,她整個人都顯的有些萎靡不振的,一問她原來是因為她沒交作業本而被老師說了幾句。藉此機會,我就問她忘帶作業本的原因,讓她找到自身的問題,然後又耐心的跟她講認真收拾東西所帶來的好處。養成良好的習慣,對每個人而言都會受益終生!

三、教授孩子文化知識。對於這一點,我沒有強迫性的要求孩子去學習,而是每個週末都會帶孩子去逛逛超市,去新知圖書城坐上個把小時,讓她看看自己喜歡的圖書,不懂的地方呢我又教教她,所以她也挺喜歡這種學習方式的。

四、生活中孩子能做的事儘量讓她自己去做,鍛鍊孩子必備的生活能力,雖然有時看著是有點可憐,但我寧可讓她可憐一會也不希望她可憐一輩子。

五、平時多抽時間陪陪孩子,學會傾聽她們的想法,即使她們年齡小,作為父母的我們也不能隨意扼殺她們的想法。

教育好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父母潤物細無聲般的教育,希望我們每位父母都能多一點耐心和信心。


FWY我之所愛


1.制定規則。我女兒上一年級,開學第一天,我就告訴她,每天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完成家庭作業,沒有理由拒絕。渴了餓了,可以先吃點東西墊一墊,但必須保質保量完成任務,這是原則。接下來就是獎勵。讓她自己列幾項獎勵措施,看電腦,玩遊戲,找朋友玩都行,時間不超過一小時。我給女兒定了兩個鬧鐘。9點的是提醒她遊戲時間結束了,要收拾東西洗漱了,9:30是準時上床時間,輕音樂一響,立馬上床關燈睡覺。半個月時間,我兩個孩子便養成了習慣,聽見不同的音樂聲,就知道要幹什麼了。當然,遊戲結束的音樂是她們最不情願聽見的,但都沒有說什麼。最重要的前提是要和孩子事先商量好規則,讓她明白並且遵守規則,如果不遵守規則,獎勵會變成懲罰,具體的懲罰規則由她來定。父母要把學習和玩耍的自主權像踢足球一樣踢給孩子,讓她自己抉擇,權衡利弊。

2.樹立榜樣。我們全家人有一個共同的約定,在孩子面前從不看手機,玩遊戲。女兒寫作業的時候,他爺爺專門帶著弟弟關上門玩,給她創造一個安靜的環境。我則在她旁邊,說是陪學,其實是監督。但方式是在她桌子旁邊看書學習,比她還認真。當她思想開小差的時候,你可以適當點一下,但不要一直盯著。全程要嚴肅認真,她自然不敢馬虎。有時候我會忍不住偷看幾眼手機,故意讓她抓住,她就很驕傲很自豪,義正嚴辭地批評我一頓,然後很乖很乖地繼續寫作業了。我就裝作很委屈,罰自己多看會書,過著開恩,讓她多看幾分鐘電視。小小成就感的背後,其實是對她自己的約束和自律。

3.多陪伴,多溝通。父母和孩子最好的關係就是無話不談的朋友關係,閨蜜關係。我和媽媽就是這種關係,從小到大,她既是我最尊敬的長輩,更是我貼心的朋友,學習,生活,小心思,談戀愛,甚至暗戀某個人,我都會告訴她,她會站在我的角度分析問題,然後再徵求我的意見。所以,我的人生路上很快樂,人生觀價值觀都很正確,沒有厭學,叛逆之類的,但也不是那種逆來順受乖乖女的形象,媽媽為我塑造了一個完全屬於我自己的個性人生。現在,我對女兒依然如此,也希望能長久保持下去。這需要父母多溝通,放下身架,放低姿態,和你的孩子站在同一水平線上,從她的角度考慮問題,解決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