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9“超級堡壘”轟炸機征戰日本背後的故事

  譯者注:本文作者為赫爾曼•S•沃爾克(Herman S. Wolk),本文原文發表在2008年6月份出版的美國《空軍》雜誌(AIR FORCE Magazine)上。他是美國空軍歷史研究院高級歷史研究員。

  六十年前,美國陸軍航空隊司令亨利•H•“哈普”•阿諾德上將(Gen• Henry H• Arnold)組建並開始領導一隻新的空中力量,創造性地組織了B-29轟炸日本本土。阿諾德的第20航空隊在太平洋戰場上的戰略轟炸不僅導致了日本的戰敗,而且在建立和指揮一隻獨立的空軍的鬥爭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有著里程碑的意義。

B-29“超級堡壘”轟炸機征戰日本背後的故事

阿諾德將軍被譽為美國現代空軍之父,為美國陸航獨立成軍和戰略轟炸思想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而且阿諾德也是空中加油以及無人轟炸機方面真正的先驅

  許多學者對B-29研製過程中的技術和工程問題有著詳細的記錄,但是很少有提及一些關鍵的決定——即如何指揮和運用這種遠程轟炸機。這是對日進行戰略轟炸行動中最根本的問題。這一直到了1944年4月4日才做出了最後的決定,將第20航空隊直接劃歸阿諾德上將指揮,這是一項史無前例的安排,將導致在冷戰時期把新成立的戰略空軍司令部(Strategic Air Command)作為一個具體部門直接置於參謀長聯席會議(Joint Chiefs of Staff)之下。

  阿諾德是個有遠見的人,當歐洲爆發戰爭時,他就覺得需要一種在航程、速度、載彈量都遠遠勝過B-17和B-24的四發戰略轟炸機。他在1939年11月,也就是在納粹德國入侵波蘭兩個月後,下令開始了B-29“超級空中堡壘”的研發。

不可或缺的B-29

  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阿諾德決心證明一種不用登陸日本本土就可以打敗日本的辦法,並且他相信B-29是其計劃的關鍵。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D•Roosevelt)和陸軍參謀長喬治•馬歇爾(George C•Marshall)不斷向阿諾德施壓,要求其讓美國陸軍航空兵的遠程轟炸機部隊儘快取得戰果。

  B-29是一款非常先進的轟炸機,擁有全增壓機艙、複雜的火控系統和動力強悍的R-3350發動機。然而B-29在研製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使整個項目備受質疑。如果美國沒有參戰,B-29研發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將迫使阿諾德延長試驗時間推遲生產,甚至暫停項目。但與之相反,阿諾德加班加點,削減工時,在完成嚴格的測試之前便命令B-29投入生產。

B-29“超級堡壘”轟炸機征戰日本背後的故事

美軍地勤對R-3350進行檢修。R-3350動力強悍,但容易過熱甚至起火。中緬印戰場上的B-29機械故障導致的事故大多由於發動機起火

B-29“超級堡壘”轟炸機征戰日本背後的故事

B-29在堪薩斯的廠房。1944年1月,出廠的B-29-BW不到一百架,第20航空隊評估後認為沒有一架B-29可以滿足作戰需求。先前生產的B-29-BW是作為訓練機生產,改成作戰狀態需要時間且欠缺相關設備和儀器。阿諾德命令副手邁耶負責B-29的改裝工作,1944年3月10日被稱為“堪薩斯之戰”的突擊改裝工作開始了,工人三班倒冒著嚴寒露天改裝,超負荷作業35天之久。到 1944年4月15日,成功交付150架適用於作戰的B-29

  盟軍在二戰中主要目標是打敗納粹德國,早期陸軍航空隊打算將其投入歐洲戰場,但是由於B-29在研發過程中問題不斷,再加上盟軍在歐洲戰場上取得節節勝利,使得這個計劃就此擱淺。1943年5月,盟軍決定轉移更多的精力來對付日本。根據1943年參謀長聯席會議對戰爭進行的一項研究,盟軍同意“保持並加大對日本的軍事壓力,以不斷削弱日本的戰爭力量,並最終迫使其無條件投降。”羅斯福和其他政府高級官員對日本在中國的侵略感到十分憤怒,堅定了他們要轟炸日本本土的決心。在1943年於卡薩布蘭卡和魁北克召開的盟軍高級會議上,羅斯福同意部署將B-29轟炸機到中緬印戰區。

  1943年10月,阿諾德遞交了一份用於“擊敗日本的空中計劃”,即部署B-29轟炸機到中國內地,其1500英里的航程足以打擊日本的主要工業中心,這項計劃由肯尼斯•B•沃爾夫准將(Brig• Gen• Kenneth B• Wolfe)籌備。阿諾德想確保B-29轟炸機首先用於對日作戰,在1943年5月給馬歇爾的備忘錄中,阿諾德寫道:“如果B-29轟炸機首先被用於對付日本以外的目標,那麼就達不到出其不意的效果。”阿諾德堅持認為,“如果那樣,日本將採取必要的行動,消除潛在的B-29轟炸機基地。”


挑戰阿諾德

  1943年夏,美國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陸軍航空隊和第五航空隊司令喬治•肯尼中將對阿諾德和他的參謀部提出的計劃有所質疑。肯尼從來自華盛頓的消息得知,許多人認為B-29是一種可以“贏得戰爭”的飛機。但是肯尼的計劃是攻擊日本在蘇門答臘和婆羅洲的油田而不是日本的工業中心。在一封給阿諾德的電報中,肯尼說“如果你想在短時間內取得最大戰果,使B-29更有效率,可以把將B-29部署到西南太平洋地區,而且第五航空隊可以勝任這項任務,到那時(1944年)日本可能很容易就因為石油短缺而被打回原形。”然而,肯尼沒有真正的機會得到B-29,阿諾德從未動搖過他的信念,即B-29應該被用來打擊日本的心臟。

  在1943年底的開羅會議上,羅斯福批准了在印度和中國建立B-29基地的計劃,。空軍計劃部(Air Staff for plans)助理參謀長勞倫斯•S•庫特少將(Maj• Gen• Laurence S• Kuter)於1944年3月通知肯尼,羅斯福總統希望在1944年5月前將B-29投入使用,計劃是在印度建立B-29基地,在中國補給後對日本發動攻擊,然後,一旦盟軍佔領馬里亞納群島,就從那裡起飛對日本進行轟炸。肯尼對這個消息不太滿意。他形容從馬里亞納群島對日本的轟炸只是“騷擾性的襲擊”。

B-29“超級堡壘”轟炸機征戰日本背後的故事

  在部署B-29轟炸機之前,阿諾德四處奔波,以確保對B-29單位有作戰控制權。據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陸軍航空隊的官方記錄推測,阿諾德之所以想指揮第20航空隊,是因為他以前沒有指揮過作戰部隊。在他的回憶錄中,阿諾德說他不願意做這個決定,但是太平洋地區缺乏統一的指揮,迫使他親自指揮B-29單位。正如歐洲戰場的情況一樣,進行遠程戰略轟炸同時也帶來了特殊的組織和指揮問題,阿諾德不希望B-29單位由肯尼的上司,戰區指揮官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Douglas •MacArthur)、切斯特•W•尼米茲上將(Chester W• Nimitz)或約瑟夫•W•史迪威將軍(Joseph W• Stilwell)控制,他們都想按自己的計劃用這種轟炸機。

  在太平洋戰區指揮B-29單位的柯蒂斯•E•李梅將軍(Curtis E• LeMay)這樣解釋阿諾德的決定:“阿諾德將軍這樣做是為了讓我們在太平洋有一個獨立指揮部,在那裡我們可以自由地飛越任何戰區,以便全面統籌工作,完成任務。毋庸置疑,尼米茲上將想要他能得到的一切;麥克阿瑟將軍也想要他能得到的一切;而史迪威將軍也不落後於他們。我們都要飛過他們三個的戰區,我們需要在這項事務上進行統一協調。”


指揮權問題

  1943年,阿諾德將軍和他在華盛頓的參謀人員權衡了在戰區指揮官控制之外組建戰略航空隊的利弊,阿諾德認為利大於弊。根據美國陸軍的官方史料記載,陸航的人員提出了一個“徹底脫離現有的指揮體系”的思路。根據這一新思路,第20航空隊作為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的下屬機構接受阿諾德將軍指揮。1944年1月,隨著美國陸軍戰略航空兵(US Strategic Air Forces)在歐洲的建立,也出現了一種類似的安排。該單位由卡爾•安德魯•斯帕茨(Carl Andrew Spaatz)指揮,卡爾•斯帕茨將軍負責過第8航空隊從英國出發的遠程轟炸和第15航空隊從意大利出發的戰略轟炸。英美聯合參謀部(the Combined Chiefs of Staff)通過皇家空軍總參謀長查爾斯•“彼得”•波特爾元帥(Charles “Peter” Portal)對美國陸軍戰略航空兵行使控制權。

  然而,太平洋地區的戰事都由美國人負責,阿諾德將軍希望美國繼續控制遠程轟炸機部隊,問題是如何說服馬歇爾和海軍作戰部部長歐內斯特•約瑟夫•金上將(Ernest Joseph King)。一般來說,對軍隊的統一指揮是由一個戰區指揮官來完成的,他在該戰區內擁有指揮作戰的權力。美國海軍艦隊由海軍作戰部長指揮,他是艦隊司令,向參謀長聯席會議負責。英國提議第20航空隊和隨後的英國轟炸機部隊像歐洲戰場一樣,由英美聯合參謀部指揮。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反對這一提議,英國很快放棄了這一想法。根據第20航空隊首任總參謀長海伍德•漢塞爾准將的說法,馬歇爾和金已經答應了B-29的作戰由華盛頓統一指揮,不受戰區指揮官的控制,而且馬歇爾幾乎立刻接受了阿諾德的想法,但為什麼金這麼容易就同意了,就不得而知了。

  1944年4月4日,參謀長聯席會議成立了第20航空隊。戰爭部授權阿諾德“執行參謀長聯席會議相關部署和任務的重大決定,也包括第20航空隊的目標。” 這一前所未有的指揮安排,使陸軍航空兵與太平洋戰場上的陸軍和海軍平起平坐。這個新組織反映了阿諾德的戰略理念:航空兵的巨大航程能夠從遠離戰場的地方出發,攻擊敵人,摧毀敵人的戰爭潛力。陸軍航空兵指揮官想展示其獨立的力量,航空兵在戰爭中的重要性已經反映在阿諾德對參謀長聯席會議和英美聯合參謀部的立場上。他在一份備忘錄中指出:“陸軍航空兵越來越多地由參謀長聯席會議和聯合參謀部直接控制,因此陸軍航空兵在聯合規劃人員中的代表權對我來說至關重要。”

  除了任命阿諾德為第20航空隊司令外,參謀長聯席會議還命令各戰區指揮官“協調戰區內的B-29單位與其他單位一起作戰,建設和保衛B-29基地,併為B-29單位提供後勤支持和共同行政管理。如果出現戰略或戰術方面的緊急情況,需要使用B-29單位執行參謀長聯席會議分配的任務以外的其他任務,戰區指揮官有權使用B-29單位,並立即將行動通知參謀長。”根據開羅會議的決定,阿諾德於1943年11月成立了第20轟炸機司令部,負責監督B-29在美國的訓練。他任命肯尼斯•B•沃爾夫准將(Brig• Gen• Kenneth B• Wolfe)為指揮官。1943年12月,空軍先遣人員抵達印度,視察印度和中國的機場建設。到1944年4月,共有8個機場做好了接收B-29的準備。

B-29“超級堡壘”轟炸機征戰日本背後的故事

B-29“超級堡壘”轟炸機征戰日本背後的故事

萊曼.B.洛克伍德少校正在監督機場的建設任務,中國缺少機械,機場的小石塊就是這樣敲出來的。中國人民為B-29能夠進駐中國付出了巨大代價


出征日本

  阿諾德將軍任命第20轟炸機司令部為第20航空隊的一個下屬作戰單位,沃爾夫率領該單位前往印度。根據馬特霍恩峰計劃,沃爾夫於1944年6月5日開始對日本在泰國的鐵路設施實施轟炸。對日本本土第一次直接打擊發生在6月15日,當時B-29轟炸了九州的帝國鋼鐵廠。在參與行動的68架轟炸機中,只有47架B-29轟炸了預定目標,有10架B-29轟炸機因為機械故障未能參加轟炸, 7架B-29轟炸機轟炸了次要目標,1架B-29轟炸機被擊落,5架因為機械故障墜毀。

B-29“超級堡壘”轟炸機征戰日本背後的故事

  這次行動把基地儲備的油料和炸彈消耗一空,導致下一次攻擊推遲了近一個月。到那時,阿諾德已決定用曾指揮第8航空隊第305轟炸機大隊的李梅取代沃爾夫,他曾在測試新的戰爭理念和戰術方面取得過成功。後來阿諾德說:“雖然我尊重沃爾夫,但李梅的成功使沃爾夫顯得非常業餘。”李梅使第20轟炸機司令部的戰果有所好轉,但行動仍受到後勤供應困難的限制。補給必須“飛越駝峰”——他們必須越過喜馬拉雅山,這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脈,而且從中國到日本遙遠的距離也是一個主要障礙。東京距離中國的B-29基地有2000多英里,超出了轟炸機的航程。

  阿諾德從未指望利用在中國的基地給日本以沉重的打擊。1944年10月,第21轟炸機司令部(1944年8月啟動的第20航空隊的第二個下屬單位)在距東京1500英里的剛佔領的馬里亞納群島上建立起來。馬里亞納群島基地的使用不僅使日本大部分地區處於B-29的攻擊範圍之內,而且還可以同時保障和維護數百架B-29。

B-29“超級堡壘”轟炸機征戰日本背後的故事

可以看到,從成都起飛的B-29極限航程只能到九州部分地區,而從關島起飛,東京也在其航程範圍之內

  阿諾德任命漢塞爾為第21轟炸機司令部司令。11月24日,漢塞爾對日本本土進行了第一次轟炸。這次被稱為“聖安東尼奧一號”的任務派出了111架B-29,由埃米特•奧唐納將軍(Brig. Gen. Emmett O’Donnell)率領,攻擊了東京郊區的一個飛機發動機工廠。在惡劣天氣下,只有24架B-29轟炸了預定目標,有64枚炸彈落在碼頭和市區。大約125架日本戰鬥機起飛攔截,成功擊落了一架B-29。

  1944年10月至1945年1月,B-29襲擊了日本的飛機發動機、零件和裝配廠。然而,惡劣的天氣和頻繁的機械故障繼續困擾著他們。阿諾德受到華盛頓方面的巨大壓力,決心要迅速用B-29取得的輝煌戰果,在他看來,自己是在和時間賽跑,於是再次向李梅施壓。1945年1月,李梅接替了他在英國時的老上司漢塞爾。參謀長聯席會議同意阿諾德在華盛頓直接指揮部隊,羅斯福和馬歇爾期望能夠取得重大進展。阿諾德知道,如果B-29戰機無法完成從空中打敗日本這項決定性的任務,盟軍將不得不在日本本土登陸。

B-29“超級堡壘”轟炸機征戰日本背後的故事


李梅轉變戰術

  阿諾德對李梅很有信心,但李梅意識到自己進退兩難。“感覺失敗就在我脖子上掛著。”他回憶說。“我們的轟炸機飛得太高,會上面遇到那些大的湍流,而且天氣幾乎總是不好。” 李梅估計他每個月只有五六天適合轟炸。諾斯塔德將軍取代了漢塞爾成為第20航空隊參謀長,他告訴李梅,阿諾德希望用燃燒彈轟炸,而且要儘可能快。李梅在回憶錄中寫道,“阿諾德一直致力於B-29項目,四處奔波事必躬親,以獲得生產這些飛機和使它們能夠投入戰鬥的物質資源和足夠的資金……但是他發現目前B-29轟炸機的表現不太好……所以阿諾德將軍決心一定要用B-29轟炸機取得巨大的戰果。”

  李梅在與他的聯隊指揮官討論後,決定取消高空晝間轟炸任務,改為阿諾德和諾斯塔德倡導的夜間低空燃燒彈攻擊。李梅的第21轟炸機司令部將盡最大努力為盟軍進攻沖繩做好準備。1945年3月9日至10日晚,萊梅派出334架B-29轟炸機襲擊東京。他們投下了2000噸炸彈,這也許是史上最具破壞性的一次轟炸,整座城市化為焦土。這次轟炸了造成8萬多人死亡,至少100萬人無家可歸。

B-29“超級堡壘”轟炸機征戰日本背後的故事

B-29“超級堡壘”轟炸機征戰日本背後的故事

  一段時間以來,空襲任務策劃者們一直強調日本城市容易著火。此外,他們認為城市地區是重要的軍事目標,因為軍工廠都在城區裡面,這些工業是戰時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於是便開始了長達5個月的戰略轟炸,摧毀了日本的城市地區。1945年7月,阿諾德將軍將第20航空隊司令部從華盛頓轉移到關島。卡爾•安德魯•斯帕茨將軍在太平洋地區指揮著美國陸軍戰略航空兵,包括第20航空隊。然而B-29的戰略控制權仍在阿諾德和參謀長聯席會議手中。1945年8月,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爆炸,結束了太平洋戰爭。

  上層很難對第20航空隊的重要性做很高的評價。1945年6月,馬歇爾曾提醒杜魯門總統:“光靠空中力量還不足以把日本人打敗,戰略轟炸也沒有使德國投降。”六月份,杜魯門擬定了兩個階段的登陸日本計劃:1945年11月入侵九州(奧林匹克行動)和1946年3月入侵本州(刺刀行動)。然而,杜魯門對登陸日本所需要付出的巨大人員傷亡代價感到擔憂。他想要避免“在沖繩損失慘重的情況再次發生”,於是,他下令使用原子彈。

後記

  戰後,阿諾德強調:“日本投降是因為空襲,無論是實際的還是潛在的,都能擊垮他們的戰爭能力和抵抗意志。”他接著說,“對日戰略轟炸的首要目的是在沒有登陸的情況下就打敗他們”。阿諾德不相信是原子彈導致了日本的失敗,那只是日本決定投降的一個因素。阿諾德認為原子彈讓天皇“可以體面地投降”。他的觀點不無道理,可供討論。

  在太平洋地區運用B-29轟炸機進行戰略轟炸的行動,完成了羅斯福總統對馬歇爾和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指示,即以最少的美國人傷亡儘快結束戰爭,而其中的關鍵就是把第20航空隊的控制權交給阿諾德將軍。美國陸軍二戰的官方記錄表明,太平洋地區的指揮安排有助於美國領導人“對航空兵在與海陸軍等其他單位作戰時的職能和地位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第20航空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經驗對證明航空兵可以獨立運用,具有里程碑意義。它為戰後成立美國空軍奠定了基礎。

B-29“超級堡壘”轟炸機征戰日本背後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