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廟宇與民宅,港澳臺唯一的世界遺產

澳門歷史城區保存了澳門400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精髓。 它是中國境內現存年代最遠、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以西式建築為主、中西式建築互相輝映的歷史城區;同時也是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國和遠東地區傳播歷史的重要見證。

中式廟宇與民宅,港澳臺唯一的世界遺產


位置 澳門半島中部到西南部的狹長地帶內,也就是媽閣山、西望洋山和大炮臺山之間的範圍。

歷史背景 16世紀中葉,因中外貿易需要,明朝政府劃出澳門半島西南部片地段,供以葡萄牙人為主的外國商人居住及貿易,澳門由此發展成19世紀前中國主要的對外港口。葡萄牙人將這個用城牆圍起的城市名為“天主聖名之城”,今天的澳門歷史城區就是它的核心部分。400多年間,來自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的商人在城區內蓋房子、建教堂、築炮臺以至建墳場。隨著外國人的定居,他們把自己的建築傳統帶到澳門,尤以葡萄牙人在澳門的建築物,無不顯露出與其本土建築的密切關係。

規模 澳門歷史城區是一片以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其間以相鄰的廣場和街道連接而成,包括媽閣廟前地、亞婆井前地 崗頂前地、議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穌會紀念 廣場、白鴿巢前地等多個廣場空間,以及媽閣廟、港務局大樓、鄭家大屋、聖老楞佐教堂、聖著瑟修院及聖堂、崗頂劇院、 何東圖書館、聖奧斯定教堂、民政總署大樓、三街會館(關帝 廟)、仁慈堂大樓、大堂(主教座堂)、盧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吒廟、舊城牆遺址、大炮臺、聖安多尼教堂、東方基金會會址、基督教墳場、東望洋炮臺(含東望洋燈塔及聖 母雪地殿聖堂)等20多處歷史建築。

中式廟宇與民宅,港澳臺唯一的世界遺產


旅遊導覽

媽閣廟

位於媽閣廟前地,是澳門現存廟宇中有實物可考的最古老的廟字,也是澳門文物中原建築物保存至今時間最長的。16世紀中葉,當第一批葡萄牙人在媽閣廟附近登岸,居民誤指廟宇“媽閣”為當地的名稱,葡萄牙人以其音譯成“ Macau”,澳門葡文之名因而得來

媽閣廟前地

媽閣廟前地位於著名的媽閣廟前,瀕臨內港,前地由著名的葡萄牙小石磚鋪設而成,主要有土紅及深灰兩種顏色。石磚鋪設成波浪形態,配合鄰近江流,整體感觀渾然天成,極富海岸城市風情。

港務局大樓

位於媽閣斜巷,建於1874年,原稱“摩爾兵營”,俗稱“水師廠”,由意大利人卡蘇杜( Cassuto)設計,是當時由印度來澳的警察的營地。現為港務局的辦公大樓 。

鄭家大屋

位於龍頭左巷10號,媽閣街側。約於1881年建成,是中國近代著名思 想家鄭觀應的故居,由其父親鄭文瑞籌建。建築主要以中式構建,但卻處處體現中西結合之建築特色。建築範 圍約4000平方米,是一嶺南派院落式 大宅,建築沿媽閣街方向縱深達120 多米,主要由兩座並列的四合院建築以及由內院連接的僕人房區建築及大門建築等組成。

中式廟宇與民宅,港澳臺唯一的世界遺產


亞婆井前地

亞婆井的葡文意思是“山泉” (lilau),這裡以前是澳門主要的水源,又靠近內港,是葡人在澳門最早的聚 居點之一。周圍建築以葡萄牙民居與 裝飾主義風格的公寓式住宅為主,帶有南歐風情。

聖老楞佐教堂(風順堂)

位於風順堂街,建於16世紀中葉,是澳門三大古教堂之一。目前的規模形成於1846年。華人稱其為“風順堂”,有祈求“風調雨順”之意。

聖若瑟修院及聖堂

位於三巴仔橫街,修院於1728年由耶穌會士創辦。與修院毗鄰的聖若瑟修院聖堂於1758年落成,因聖堂外貌與“大三巴”相似,本地人稱它 為“三巴仔”,這裡存放了首位到東 亞傳教的耶穌會土方濟各·沙勿略的 右臂遺骨。

中式廟宇與民宅,港澳臺唯一的世界遺產


崗頂前地

古稱磨盤山,位於崗頂劇院前。 這裡人文宗教景觀薈萃,自然環境清靜典雅,著名建築物有聖奧斯定教堂、崗頂劇院、聖若瑟修院及聖堂 、何東圖書館大樓等,加上由碎石鋪成的波浪圖案路面,散發著濃郁的歐陸情調。

崗頂劇院

原稱伯多祿五世劇院,葡萄牙人為了紀念伯多祿五世而於1860年修建,是中國第一所西式劇院,供戲劇及音樂會演出之用,也是當年葡人社 群舉行重要活動的場所。劇院依照希 臘神殿而建,氣勢不凡。

何東圖書館大樓

建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以 前,原主人為官也夫人( D. Carolina Cunha)。香港富商何東爵士於1918 年購入該大樓,作為夏天來澳消暑 的別墅。1955年何東爵士逝世後,其後人將大樓贈予澳門政府作開設公共圖書館之用。1958年圖書館正式對外開放。

聖奧斯定教堂(龍鬚廟)

位處崗頂前地,為澳門首間用英語佈道的教堂。由西班牙奧斯定修會於1591年建成,最初的教堂非常簡陋,又名“龍鬚廟”。建築風格採取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樣式,內部裝飾為巴洛克風格。

民政總署大樓

位於新馬路,建於1784年,前身為市政廳,具有明顯的南歐建築藝術特色。一樓的圖書館於1929年啟用,現在專門收藏17世紀至20世紀50年代的外文古聖若瑟修籍,特別是葡萄牙在非洲及院聖堂。遠東的歷史文獻,館內還存有中國第一份外文(葡文)報章《蜜蜂華報》。

議事亭前地

位於民政總署對面,本地居民又稱此地為“噴水池”,這裡由開埠至今一直是澳門的市中心,許多節日慶祝活動都在此舉行。議事亭前地兩側的建築興建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

仁慈堂大樓

仁慈堂於位於議事亭前地,1569年由澳門首任主教賈尼路創立,負責慈善救濟的工作,故名。這裡開辦了中國第一間西式醫院—白馬行院,並設育嬰堂、麻瘋院、老醫孤兒院等機構。大樓修建於1院葉,到1905年形成今天的規模。

中式廟宇與民宅,港澳臺唯一的世界遺產


玫瑰堂

位於板樟堂前地,由道明會士(又稱多明我會)創建於1587年,是該會在中國的第一所教堂。教堂初時用木板搭建,華人稱之為“板樟廟又因教堂侍奉玫瑰聖母親,又稱為玫瑰堂”。

板樟堂前地

板樟堂前地以著名建築聖母玫瑰堂為標誌,玫瑰堂前不單有可供體息的地方,兩旁亦有林林總總的食店及商鋪,賣化妝品、衣服等。

三街會館(關帝廟)

三街會館之所在地原為昔日澳門之繁榮市區“榮寧坊”。會館初設時只是商人議事的場所,三街所指是營地大街、關前街和草堆街,此三街為澳門古老的商業中心,所有華人商賈全都集中在此經營貿易。

盧家大屋

位於大堂巷7號,約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落成,澳門著名商人盧九家族的舊居,是晚清時期粵中民居溫婉纖細建築典型。

中式廟宇與民宅,港澳臺唯一的世界遺產


大堂(主教座堂)和前地

大堂又稱“大廟”,現為澳門天主教的主教座堂,供奉聖母瑪利亞。該堂大約於1622年以三合土建造而成。祭壇下面掩埋著16和17世紀的主教和聖徒遺骨。以往歷屆澳門總督上任時,均習慣到這個教堂把權杖放到聖母的聖像旁,以象徵權力的神聖。大堂前地是澳門首場彌撒的舉行地。

耶穌會紀念廣場

位於澳門的標誌性建築物大三巴牌坊的石階下,廣場由古老的小碎石鋪設而成,與雄偉的大三巴牌坊連成一體。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是天主之母教堂(即聖保祿教堂)正面前壁的遺址。而聖保祿教堂創建於1580年,1595和1601年先後兩次失火,1835年一場大火更將聖保祿學院及其附屬的教堂燒燬,僅剩下教堂的正面前壁、大部分地基以及教堂前的石階。自此,這裡便成為世界聞名的聖保祿教堂遺址。本地人因教堂前壁形似中國傳統牌坊,將之稱為大三巴牌坊

大炮臺

創建於1617年,至1626年建成名為聖保祿炮臺,澳門居民多稱為“大炮臺”,是當時澳門防禦系統的核心。這裡可俯瞰大三巴和澳門全景。

哪吒廟

位於大三巴牌坊後右側,於1888年建成,據說建廟前澳門瘟疫流行區內居民為了驅邪息災,於是興建此廟供奉哪吒為保護神。

中式廟宇與民宅,港澳臺唯一的世界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