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庙宇与民宅,港澳台唯一的世界遗产

澳门历史城区保存了澳门400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精髓。 它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以西式建筑为主、中西式建筑互相辉映的历史城区;同时也是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和远东地区传播历史的重要见证。

中式庙宇与民宅,港澳台唯一的世界遗产


位置 澳门半岛中部到西南部的狭长地带内,也就是妈阁山、西望洋山和大炮台山之间的范围。

历史背景 16世纪中叶,因中外贸易需要,明朝政府划出澳门半岛西南部片地段,供以葡萄牙人为主的外国商人居住及贸易,澳门由此发展成19世纪前中国主要的对外港口。葡萄牙人将这个用城墙围起的城市名为“天主圣名之城”,今天的澳门历史城区就是它的核心部分。400多年间,来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的商人在城区内盖房子、建教堂、筑炮台以至建坟场。随着外国人的定居,他们把自己的建筑传统带到澳门,尤以葡萄牙人在澳门的建筑物,无不显露出与其本土建筑的密切关系。

规模 澳门历史城区是一片以旧城区为核心的历史街区,其间以相邻的广场和街道连接而成,包括妈阁庙前地、亚婆井前地 岗顶前地、议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稣会纪念 广场、白鸽巢前地等多个广场空间,以及妈阁庙、港务局大楼、郑家大屋、圣老楞佐教堂、圣着瑟修院及圣堂、岗顶剧院、 何东图书馆、圣奥斯定教堂、民政总署大楼、三街会馆(关帝 庙)、仁慈堂大楼、大堂(主教座堂)、卢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咤庙、旧城墙遗址、大炮台、圣安多尼教堂、东方基金会会址、基督教坟场、东望洋炮台(含东望洋灯塔及圣 母雪地殿圣堂)等20多处历史建筑。

中式庙宇与民宅,港澳台唯一的世界遗产


旅游导览

妈阁庙

位于妈阁庙前地,是澳门现存庙宇中有实物可考的最古老的庙字,也是澳门文物中原建筑物保存至今时间最长的。16世纪中叶,当第一批葡萄牙人在妈阁庙附近登岸,居民误指庙宇“妈阁”为当地的名称,葡萄牙人以其音译成“ Macau”,澳门葡文之名因而得来

妈阁庙前地

妈阁庙前地位于著名的妈阁庙前,濒临内港,前地由著名的葡萄牙小石砖铺设而成,主要有土红及深灰两种颜色。石砖铺设成波浪形态,配合邻近江流,整体感观浑然天成,极富海岸城市风情。

港务局大楼

位于妈阁斜巷,建于1874年,原称“摩尔兵营”,俗称“水师厂”,由意大利人卡苏杜( Cassuto)设计,是当时由印度来澳的警察的营地。现为港务局的办公大楼 。

郑家大屋

位于龙头左巷10号,妈阁街侧。约于1881年建成,是中国近代著名思 想家郑观应的故居,由其父亲郑文瑞筹建。建筑主要以中式构建,但却处处体现中西结合之建筑特色。建筑范 围约4000平方米,是一岭南派院落式 大宅,建筑沿妈阁街方向纵深达120 多米,主要由两座并列的四合院建筑以及由内院连接的仆人房区建筑及大门建筑等组成。

中式庙宇与民宅,港澳台唯一的世界遗产


亚婆井前地

亚婆井的葡文意思是“山泉” (lilau),这里以前是澳门主要的水源,又靠近内港,是葡人在澳门最早的聚 居点之一。周围建筑以葡萄牙民居与 装饰主义风格的公寓式住宅为主,带有南欧风情。

圣老楞佐教堂(风顺堂)

位于风顺堂街,建于16世纪中叶,是澳门三大古教堂之一。目前的规模形成于1846年。华人称其为“风顺堂”,有祈求“风调雨顺”之意。

圣若瑟修院及圣堂

位于三巴仔横街,修院于1728年由耶稣会士创办。与修院毗邻的圣若瑟修院圣堂于1758年落成,因圣堂外貌与“大三巴”相似,本地人称它 为“三巴仔”,这里存放了首位到东 亚传教的耶稣会土方济各·沙勿略的 右臂遗骨。

中式庙宇与民宅,港澳台唯一的世界遗产


岗顶前地

古称磨盘山,位于岗顶剧院前。 这里人文宗教景观荟萃,自然环境清静典雅,著名建筑物有圣奥斯定教堂、岗顶剧院、圣若瑟修院及圣堂 、何东图书馆大楼等,加上由碎石铺成的波浪图案路面,散发着浓郁的欧陆情调。

岗顶剧院

原称伯多禄五世剧院,葡萄牙人为了纪念伯多禄五世而于1860年修建,是中国第一所西式剧院,供戏剧及音乐会演出之用,也是当年葡人社 群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剧院依照希 腊神殿而建,气势不凡。

何东图书馆大楼

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以 前,原主人为官也夫人( D. Carolina Cunha)。香港富商何东爵士于1918 年购入该大楼,作为夏天来澳消暑 的别墅。1955年何东爵士逝世后,其后人将大楼赠予澳门政府作开设公共图书馆之用。1958年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

圣奥斯定教堂(龙须庙)

位处岗顶前地,为澳门首间用英语布道的教堂。由西班牙奥斯定修会于1591年建成,最初的教堂非常简陋,又名“龙须庙”。建筑风格采取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样式,内部装饰为巴洛克风格。

民政总署大楼

位于新马路,建于1784年,前身为市政厅,具有明显的南欧建筑艺术特色。一楼的图书馆于1929年启用,现在专门收藏17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的外文古圣若瑟修籍,特别是葡萄牙在非洲及院圣堂。远东的历史文献,馆内还存有中国第一份外文(葡文)报章《蜜蜂华报》。

议事亭前地

位于民政总署对面,本地居民又称此地为“喷水池”,这里由开埠至今一直是澳门的市中心,许多节日庆祝活动都在此举行。议事亭前地两侧的建筑兴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

仁慈堂大楼

仁慈堂于位于议事亭前地,1569年由澳门首任主教贾尼路创立,负责慈善救济的工作,故名。这里开办了中国第一间西式医院—白马行院,并设育婴堂、麻疯院、老医孤儿院等机构。大楼修建于1院叶,到1905年形成今天的规模。

中式庙宇与民宅,港澳台唯一的世界遗产


玫瑰堂

位于板樟堂前地,由道明会士(又称多明我会)创建于1587年,是该会在中国的第一所教堂。教堂初时用木板搭建,华人称之为“板樟庙又因教堂侍奉玫瑰圣母亲,又称为玫瑰堂”。

板樟堂前地

板樟堂前地以著名建筑圣母玫瑰堂为标志,玫瑰堂前不单有可供体息的地方,两旁亦有林林总总的食店及商铺,卖化妆品、衣服等。

三街会馆(关帝庙)

三街会馆之所在地原为昔日澳门之繁荣市区“荣宁坊”。会馆初设时只是商人议事的场所,三街所指是营地大街、关前街和草堆街,此三街为澳门古老的商业中心,所有华人商贾全都集中在此经营贸易。

卢家大屋

位于大堂巷7号,约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落成,澳门著名商人卢九家族的旧居,是晚清时期粤中民居温婉纤细建筑典型。

中式庙宇与民宅,港澳台唯一的世界遗产


大堂(主教座堂)和前地

大堂又称“大庙”,现为澳门天主教的主教座堂,供奉圣母玛利亚。该堂大约于1622年以三合土建造而成。祭坛下面掩埋着16和17世纪的主教和圣徒遗骨。以往历届澳门总督上任时,均习惯到这个教堂把权杖放到圣母的圣像旁,以象征权力的神圣。大堂前地是澳门首场弥撒的举行地。

耶稣会纪念广场

位于澳门的标志性建筑物大三巴牌坊的石阶下,广场由古老的小碎石铺设而成,与雄伟的大三巴牌坊连成一体。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是天主之母教堂(即圣保禄教堂)正面前壁的遗址。而圣保禄教堂创建于1580年,1595和1601年先后两次失火,1835年一场大火更将圣保禄学院及其附属的教堂烧毁,仅剩下教堂的正面前壁、大部分地基以及教堂前的石阶。自此,这里便成为世界闻名的圣保禄教堂遗址。本地人因教堂前壁形似中国传统牌坊,将之称为大三巴牌坊

大炮台

创建于1617年,至1626年建成名为圣保禄炮台,澳门居民多称为“大炮台”,是当时澳门防御系统的核心。这里可俯瞰大三巴和澳门全景。

哪吒庙

位于大三巴牌坊后右侧,于1888年建成,据说建庙前澳门瘟疫流行区内居民为了驱邪息灾,于是兴建此庙供奉哪吒为保护神。

中式庙宇与民宅,港澳台唯一的世界遗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