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三國演義》中“華容道上無關羽,義放曹操不存在”?

歷史小家僕


《三國演義》第五十回中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也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赤壁塞戰,曹操兵敗,率領殘兵敗將連夜奔逃。諸葛亮回到夏口,調遣各路兵馬,堵截曹操。趙雲、張飛、劉琦均有安排,唯獨對關羽全然不踩。關羽要求委用,諸葛亮假意說:怕你看在昔日曹操對你的情分上,放了曹操。關羽擔保不會,並立下軍令狀。曹操一路狼飄逃亡,不斷遇到趙雲和張飛的伏兵,逃至華容道,遇到關羽。曹操無力抵抗,訴說昔日情分。關羽果然不忍,放過曹操。這個故事體現出關羽的大仁大義、義重如山,歷來為大眾所津津樂道。史書記載,而是羅貫中根據

曹操的確兵敗而逃,但是關羽義釋曹操,卻不見於史書記載,猜測應為羅官貫中根據民間傳說虛構的。

關羽於華容道“義釋曹操”,在他的本傳裡隻字未提。裴松之注《武帝紀》引的《山陽公載記》裡沒有提到這一回事。相反,倒說了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並沒有派兵埋伏在華容道。而曹操引著殘兵敗將走到那裡,遇著颳大風下大雨,泥濘路很難通過,只好叫士兵背草填路,讓騎兵通過,但死了不少人。當他們走出泥寧路之後,曹操在慶幸之餘,還說了幾句風涼話諷刺劉備。他說:“劉備來晚了,要是在這裡放起火來,我們統統會完蛋。”

大概因為民間藝人,容忍不了曹操那樣的得意,要給他觸點毒頭,於是就教諸葛亮派了關雲長領一彪人馬來到華容道,衝殺他一陣,使他狼狽不堪,倉皇逃竄。

其實,華容道義釋曹操的描寫,不僅沒有給關羽增加光彩,反而給他栽上一個通敵的罪名。不過,這倒可以使人們清楚地看到,封建統治階級所宣揚的“義”,原來是這樣一種敵我不分只管個人恩怨的貨色。這個情節的改動,又一次具體說明,作者在選擇素材,安排情節,乃至整個的藝術構思,總是受著他的世界觀所左右。





杏林帥哥


孫劉盟軍在赤壁之戰時一直都在長江南岸,曹操軍在長江北岸 關羽不可能到長江北岸的華容道攔截曹操

《三國演義》中關羽華容道放曹操,原本是羅貫中的杜撰,意思是當年曹操放關羽投歸劉備,關羽因此還恩,表現關羽知恩圖報的形象。

但事實是:

1、關羽、張飛、趙雲等並沒有直接在赤壁之戰中參戰,赤壁之戰是以東吳軍作戰為主。理由很簡單:劉備新敗,需要保存實力,這就是當週瑜隔江和曹仁在江陵對抗時,劉備輕鬆奪取長沙四郡的原因;周瑜、程普率軍援助,沒有理由不讓他們做先鋒。

2、赤壁之戰雙方衝突有兩次戰鬥:首次是東吳水軍和曹操荊州水軍先鋒作戰,曹操軍失敗,然後曹操水軍在江北,東吳水軍在江南,最後才是周瑜火燒曹操水軍船隻,但曹操並沒有完敗。

3、火燒赤壁後,戰場不利,加上瘟疫發生,曹操在江北沿江撤回江陵,孫劉聯軍在江南沿江西進;

4、曹操是撤退到巴丘才自己燒船,原因是瘟疫太厲害,死人太多,水軍逆水撤退速度太慢,於是燒船上岸,走華容道,快速逃離瘟疫區。

即赤壁之戰時,曹操水軍的船燒了兩次,一次是周瑜燒的,但沒有燒完,第二次是曹操為快速撤軍而自己燒的。

《三國志 吳主傳》記錄很清楚:

“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

公燒其餘船,足以說明周瑜火燒赤壁並沒有摧毀曹操水軍。曹操水軍還在的情況下,誰敢渡江去北岸以東吳步兵進攻還沒有加入戰鬥的曹操北方騎兵?

周瑜援助奪取夷陵的甘寧後才東吳軍渡江到北岸的,在此之前,孫劉聯軍一直在長江南岸。

5、赤壁之戰曹操軍敗、周瑜和曹仁對峙、曹操北撤後,孫權才進攻合肥,意圖趁機奪取合肥。

曹操進軍和撤軍路線:藍色是水陸並進的進軍路線,黃色是撤軍路線,紅色是燒船走華容道路線

赤壁之戰劉備的實力

由於曹操以5000騎兵在長坂坡追到劉備,劉備率領逃走的人只是幾十人。但從劉備逃走來看,當時劉備兵力應該不足5000人,否則劉備不會丟棄十幾萬民眾和數千兩的金銀財寶而逃。

“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

這說明長坂坡時劉備兵力非常稀缺,估計在2000人左右。

至於從襄陽去江陵的關羽軍,人數不詳,因為《三國志》只記錄:

“乘船數百艘”

但估計劉備在樊城時兵力最多就是1萬人左右,畢竟劉表也怕劉備擁兵自重,不會讓劉備又太多兵力。

因此來說,劉備南下江陵時,很可能讓關羽率領大部分士兵走水路去襄陽,劉備因為還想要在襄陽和劉琮告別,因此不大可能帶太多的兵力。

不過讓劉備意想不到的是,襄陽很多不願意投降曹操的民眾要跟隨劉備南下江陵。劉備自然不肯放棄這意外得到的人口和財產。

劉備在長坂坡放棄的士兵應當在2000-3000人左右,因此關羽軍應該在7000-8000人,加上江夏太守劉琦的1萬兵力,劉備合計兵力在1.7-1.8萬左右。

東吳軍的兵力,《吳主志》記錄周瑜和程普各領1萬人合計2萬人,《周瑜傳》記錄周瑜要求3萬兵力,但《資治通鑑》中記錄周瑜要求率軍5萬派但孫權以5萬短時間難以召集,只派遣3萬兵力。

東吳的兵力前後矛盾,很可能事實是如此:

周瑜和程普出發時,確實只有2萬人,但孫權承諾繼續派遣兵力,因此周瑜對劉備說3萬,不過是想讓劉備放心。


歷史哨聲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每每讀到《三國演義》中關羽義釋曹操這一情節,我們不由自主便為關雲長義重如山的氣概,知恩圖報的品性所折服。那麼歷史上關羽義放曹操的行為是否真實存在呢?

一 傳統描述

《三國演義》對關羽義放曹操這一段描寫的可謂是深入肌理,豪氣干雲,極富渲染力,觸動人心。《三國演義》如是描述:雲長義重如山,不敢輕負曹操恩義,回想起當初臨別贈袍之事,這叫他如何能下得刀去?又見曹軍惶惶,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行動不堪,皆欲垂淚,心中更加不忍。於是長刀一揮,馬頭一勒,向大軍吶喊:給我四散擺開!大軍一看,這是要臨陣通敵的節奏啊!但關羽軍中威嚴,無人敢犯,於是依言擺開。曹操見關雲長轉身回馬,一想啊,機會不容錯過,好運錯過不來,於是率領眾將一發衝將前去。雲長轉身猶豫時,眼見敵軍已過,大喝一聲,對方軍馬立刻下馬跪拜,垂淚不止,一時間哀聲遍野。雲長眼見此情此景,又動故人心腸。此時張遼驟馬而止,關羽仰天長嘆,一副悲天憫人之態,於是策馬放行,並不阻攔。

這一段把陷入忠義兩難之境的關雲長形象刻畫的入木三分,環境渲染上也極富情景代入感,將關羽義薄雲天,感恩知性的豪俠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讓人心潮澎湃,為之動容。可當時的情景真的是這樣子嗎?關羽真的義放曹操的嗎?我們從關羽的個性,赤壁之戰戰場的形勢分析並結合相關史料進行論述說明。

二 戰略分析

赤壁之戰上曹軍與孫劉聯軍隔岸對峙,曹軍駐陣烏林,兵馬佔領赤壁對岸;孫劉駐陣夏口,與曹軍針鋒相對。《三國志》載:劉備心未許之能必破北軍也,故差池在後,將二千兵與關羽,張飛俱……”意思是劉備當時想,曹操那邊的陣仗有點嚇人,我們這邊可能幹不過他,於是將兩千兵馬給了關羽,張飛,並且讓關羽的部隊駐紮在離敵人較遠的地方,好做接應,如文中所言,“以備進退之計也”,通俗點講就是得給自己留一手,幹不過人家好準備跑路。

縱觀整個戰場情形,當時關羽的部隊奉劉備之命駐紮在後方,假使曹操在逃跑時真的被孫劉聯軍這邊的人給截住了,那麼在華容道上第一個逮住曹操的不可能是關羽的部隊。況且東風一起,火勢蔓延,曹操的兵敗非常突然,以曹操自負的性格來看,他也沒有在事先做好跑路的準備,棄走華容道更是臨時的決定,孫劉聯軍根本想不到曹操兵敗將走華容道,更別說提前派兵埋伏了。而且戰火之下,守備森嚴,駐紮烏林的曹軍本身在戰前就已經控制了華容道,派遣了大量曹軍整戈備戰,整裝待發,還想著一舉擊潰孫劉聯軍威震天下,這時候劉備又怎會派兵前往觸及鋒芒呢?恐怕連曹軍的防守陣還沒有過,全線軍馬便已被養精蓄銳的曹軍腰斬於馬下。

由此可見,關於奉命埋伏華容道阻擊曹軍既沒有戰略策劃上的準備,也沒有時空環境上的可能,更不會陰差陽錯遇上曹操這個知遇之人,那麼義放曹操一說又從何而來呢?

三 人物分析

歷史上的關羽其實並不如小說裡那麼風光,哪怕他對劉備本人忠心耿耿,又在其爭奪天下的途中立下赫赫戰功,其實終其一生都未曾身居要職,重權在握,這與他個人的性格有莫大的關聯。是他在忠義上表現的不夠完美嗎?不,恰恰是太過完美,太過理性,雖有義絕之稱號,卻讓人對他不放心。其實歷史上的關羽與小說裡的關羽在世人眼裡幾乎都是傳統完人的化身,簡直是忠,義,禮,信,明,勇結合為一體的理想存在。

小說裡關於的形象一向是世人喜聞樂見的:他一出場,作者便突出地描繪了其外在的英雄形象,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其勇武忠義故事婦孺皆知。溫酒斬華雄、砍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單刀會、降漢不降曹、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義釋華容、兵敗麥城、玉碎不降吳。至死忠於蜀漢,義於劉備。毛宗崗評日:是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不愧“義絕”稱號。而這樣一位對蜀漢忠心耿耿,願為兄弟兩肋插刀,在思想上又高度自律,高度理性的傳奇人物,又怎麼會因為一己私情,而放下心中的政治抱負與軍事報負呢?

退一步說,即使曹操對關羽真的有贈袍之義,關於又真的在華容道上遇上了曹操,那面對這個敵方將領,他是殺還是不殺呢?

對於關羽殺不殺曹操的態度,我們可以根據他在赤壁之戰之前發生的一件事來判定。

赤壁之戰前夕,曹操兵馬追至當陽,氣勢洶洶,勢不可擋,而劉備惶惶如喪家之犬,被曹兵追趕的沒了脾氣。但就在危急關頭,幸得關羽水軍接應,才讓劉備緩了口氣。可往日裡對劉備一向俯首帖耳,恭敬順從的關羽這次卻對劉備大發脾氣:往日獵中,若從羽言,可無今日之困。這恐怕是史料中記載的關羽唯一一次對劉備發脾氣,關羽的意思是說,當初許田射獵的時候我就說要把曹操給殺了,可你不聽,現在好了,當初的機會沒有了,放出去的狼也長大了,還不知道怎麼逃脫今天的困境呢!劉備被關羽說的沒了下文,想來心裡也有點後悔,看來在仁義與政治立場上,關羽看得反而比劉備還明白。

由上可知,即便是在赤壁戰之前,關羽對曹操依然抱著一種急欲殺之而後快的態度,甚至還舊賬重提,撿起陳芝麻爛穀子抱怨劉備沒有抓住當初許田狩獵的好時機殺了曹操。那麼他又怎會自相矛盾選擇義放曹操呢?

在敵我立場上,關羽內心是清醒而理性的,他知道一已私恩與家國大義孰重孰輕,也看得出曹操當年的舉動是陰謀伎倆,政治手腕,還是真心欣賞,真誠相待,男女私情與個人恩怨在他眼中不過是過眼煙雲,大公大義價值觀下的他又怎會選擇做出在兩軍對陣的戰場之上義放曹操這種完小義而損大義的事情呢?

說句玩笑話,如果歷史流傳義放曹操的不是關羽而是劉備,恐怕關羽要第一個站出來跳腳。

四 史料記載

從現有的歷史文獻資料上,我們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據《三國志·魏書》記載: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說曹操整頓兵馬到達了赤壁之後,和劉備展開了交戰,然而戰事失利,打不過人家,可屋漏偏遭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好巧不巧軍中又爆發了瘟疫,曹操的部隊又死了好多軍官和士兵,於是曹操就帶兵回來了。在這裡並沒有曹操敗走華容道,關羽義放曹操這一相關情節的描述,也沒有講到劉備是否埋伏了相關兵馬在華容道上等著曹操,關羽義釋曹操難以讓人相信。

據《山陽公載記》記載:公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軍既得出,公大喜,諸將問之,公曰:“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備尋亦放火而天所及。文中講述了曹操兵敗逃跑之後發生的事:曹操的船箭都被劉備一把火燒掉了,這下曹操可威風不起來了,但打不過我還跑不過嗎?於是帶領參與部隊從華容道步行迴歸大本營,結果沒想到華容道路途泥濘,壓根過不去。但好在曹操的軍隊也聰明,把一堆堆草背來,填在坑裡,雖說很多人被掉坑活埋,“陷泥中,死者甚眾”,但好歹是跑出來了。於是曹操大喜,對身邊的將領說:“劉備是我的同類啊!可是想出計謀有點晚,如果他早一點讓人埋伏在這裡放一把火,那麼咱們可就跑不掉了。”後來,劉備在曹操從華容道匆忙逃走後才姍姍來遲,想放火把曹兵燒出來,但曹操的部隊卻早已無跡可循。在這裡就很清楚的說到了,劉備在曹操兵敗逃走前,並沒有料到他會敗走華容道,也沒有派出兵馬在這裡埋伏放火。因為華容道泥濘無比,車輛人馬簡直無法通行,誰知道曹操會突然決定選擇在敗兵之後選擇從這條小路逃跑呢?

五 寫入原因

那麼羅貫中為何要選擇將一段史焉不詳的歷史事件寫入《三國演義》中致使混淆了後世讀者的視聽呢?

其一是《三國演義》其實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史書鉅作,而是作為一部長篇歷史性質的明清小說面世。而小說創作素材的選用標準是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小說的內容情節設置,人物標籤的設定,以及創作手法的運用都得為小說的藝術性服務。而當小說邂逅了歷史時,歷史的真實性也得為小說的傳奇性與藝術性讓路,這便解釋了為何《三國演義》中有許多明顯不符合認知的奇談怪說,神鬼之流。這也是《三國演義》與真正描述三國曆史的鴻篇鉅製《三國志》最大的區別。

其二是小說人物性格刻畫,形象塑造的需要。《三國演義》需要塑造的是一個重情重義,知恩圖報,豪氣沖天的關雲長形象,即後世所說的“縱然諾,感恩遇,報知己”。因此小說中的關雲長可以越過個人的政治立場,越過敵我間的相互攻伐,直接以個人恩怨為準則對待緊急戰事,用所謂的知恩品性處理政治大事,並將其報恩地點設定於歷史上其實並沒有到達過的華容道上,令其感曹操之恩遇,繫個人恩怨於戎馬之中,腦門子一拍,義放曹操,縱虎歸山,用一人一刀一馬就敲定了戰場的結果,令諸葛先生空餘長恨。

其三是小說前後內容連貫,情節合理推進的需要。許多讀者在讀到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掛掛金印而去這一段情節時,都會對曹操的反應感到非常奇怪,因為曹操表現的實在太不像世人傳統印象中的曹操了。傳統印象中的曹操腹黑陰險,心狠手辣,睚眥必報,善感多疑,但這段情節上的曹操卻對關羽表現的太過寬容。先是在下邳城中派遣謀士張遼招降關羽時,進不由分說滿足了關羽三個明顯不合理的條件:一 降漢不降曹。二 誰也不能動我嫂嫂,給我二位嫂嫂給予皇叔俸祿。三 知道了我大哥劉備的去向,我就要走的。

對此曹操不僅答應,還欣然設宴款待,並在抵達許昌後,撥豪宅,贈美女,配寶馬,更在關羽斬顏良後,表奏朝廷,拜其為漢壽亭侯。在得知關羽掛金印不告而別後,眼見留不住關羽,潮州還特地騎馬過去送他一身錦袍,並笑著說:“雲長天下義士,恨吾福薄,不得相留。錦袍一領,略表寸心。”這番殷勤讓讀者感受到更多的似乎不是曹操對關羽的欣賞,更像是一種無事獻殷勤的討好。然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只是讀者並不明白當時曹操為何表現得那麼博愛寬容。

直到讀到關羽在華容道上一放曹操這一段才猛然驚醒:原來是在這裡等著啊!《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其實是用了一根道義上的繩索,實時綁住了關羽那顆義薄雲天的心,讓他能感激自己的恩育之情,日後在關鍵時刻能放自己一馬,饒自己一命。說到底是一種政治伎倆,用人情債來算計關羽,也藉機完成了對曹操的形象構建,凸顯了其深謀遠慮的梟雄本色。倘若華容道前無前情,華容道上就不會再有曹操,關羽的忠義性格無法體現,下一篇曹操大宴銅雀臺的情節也不會出現。小說的脈絡如同一根因果的線,將不同人物的命運緊緊串聯在一起,故事的情節轉合也因此而得以展開,如果羅貫中沒有安排關雲長在華容道上義放曹操,那麼所謂的演義也便到此戛然而止,不會再有後面的風雲。

綜上可知,華容道上並無關羽,義方曹操一事也並不存在。小說與歷史終究還是有著本質的差別,官方正史於稗官野史也往往不能畫上等號,考評歷史事件的真實性,其實離不開我們認真而理性的觀史態度與科學而謹慎的探索精神。對史,對事,對人,想來亦是如此。


雷哥愛歷史


赤壁之戰,孫劉聯軍大敗曹操,曹操百萬大軍被諸葛亮和周瑜用計火燒連營,僅剩幾十人落荒而逃,行至華容道,遇關羽帶兵在此把守,曹操深知關羽義重如山,知恩必報的性格,就談起了昔日收留關羽及劉備的二位夫人,贈馬封官,言外之意,讓他看在當初的情份上,放自己一條生路。果然,關羽念及舊情,放了十曹操一行。其實,諸葛亮也早觀天象,得出“天不滅曹”的結論,派關羽駐紮華容道,只是在精神上給曹操一個震懾,另一點也讓關羽還了曹操昔日的恩情,是個一舉兩得的好舉措。才有了“華容道上無關羽,義放曹操不存在”?的說嘗。


魂縈母親河


一是曹操方的形勢。《三國演義》是一部經過創作昇華的作品。按照當時的形勢分析,若曹操沒能逃走,命喪華容道,那麼曹魏勢必迎來四分五裂。

二是三國當時的整體形勢。實力放在那兒的,曹魏的分解對劉備他們帶不來利益,反而獲利的將是江東孫權,這個態勢就與諸葛亮的三分天下不符合了。

三是作品主題的體現。曹操逃到華容道遇到關雲長的義釋,才能更加突出本作品的一個主題,“義”。


綠水錦江


答:盜版的《三國演義》。


中行偃1


義字當前,曹孟德對關羽有過五關斬六將的恩情,華容道不得不放曹操


穆斯林在線


關羽是一個義字當先的人,他對知恩圖報,對於曹操曾經放他尋找劉備之事一直常懷感恩之心。因此當關羽在華容道截擊曹操時,放了曹操一馬!


虎躍


三國演義中華容道長關羽出現曹操卻失算了。


逍遙段書法


過五關斬六將的人情,讓他不得不放曹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