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为什么是七雄称霸,有哪些国呢?

渔翁归隐


原来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微,已无力掌控各国诸侯,出现了秦,宋,晋,楚,齐春秋五霸。后来三家分晋,晋国被三个大家族分成了三个国家(燕,赵,韩三国)。这时出现了齐,楚,燕,韩,赵,魏和秦这七国势力最大,其实在战国时期远不止这七国,只是这七国势力最大,争夺天下地盘,所以称这七国为战国七雄。











六扇门人jgy


您好,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在这七雄之中,后期以秦国国力最强。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因此该六国又称"山东六国"。

由于郡县制度的加强,以获取土地、财富、人口的国家不断开展兼并战争,促使这个从春秋时期开始便战争不断的土地逐渐走向新的时代。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



河西赱廊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值得大书特书的时代。七雄争霸,百家争鸣,精彩纷呈。齐、楚、韩、燕、赵、魏、秦 七国纷争、斗智斗勇二百余年,终在公元前221年,被秦国所统一。


什么是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的形势是怎样的呢?

提到战国时期,就不得不多两句嘴,说一下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周朝一段很长的时期。

”春秋“一词来源于鲁国的史书《春秋》,春秋时期是从东周周平王东迁的公元前770年算起的。

而”战国“一词,来源于西汉刘向所编写的《战国策》,历史课本上是说,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元年,算是战国时期的开始。不过战国时期不像春秋时期,有那么明确的开始,因为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公元前405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替代了自己的主人。所以战国时期的时间跨度也就稍微有一些模糊了。

与“战国七雄”并论的是“春秋五霸”,但是与齐、楚、韩、燕、赵、魏、秦的明确七雄相对应的,“春秋五霸”又和模糊的战国时期时间跨度一样。按《史记》说的,“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可是按《汉书》说吧,就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按荀子的认识吧,就觉得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所以,就大致上是这样吧。

回到战国时期,因为周朝的衰落,周天子说话也不好使了,所以各个诸侯国就觉得还是比比力气最靠谱儿,于是靠武力解决诸侯间的关系,就成了主流。同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大家也都不像春秋时期那样“温文尔雅”地打仗了。战国时期,动不动就是两国或者N国之间几十万人的大战役。

像设计让敌方挖掉己方投降被俘者的鼻子,

乃宣言曰:“吾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燕人闻之,如其言。城中人见齐诸降者尽劓,皆怒,坚守,唯恐见得。——《史记·田单列传》

杀人无数,

其明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屠城其後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史记·魏公子列传》

这些残酷的战争行为不胜枚举。

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荡六合统一了天下。结束了战国时期,进入了大一统的时代。


战国七雄都是谁

这个问题大家其实都知道,当然,大家背的顺序是不太一样的。我们小学老师教的时候,是让我们背“七叔含烟找围巾”,也就是齐、楚、韩、燕、赵、魏、秦。也不知道大家小学的时候,历史老师都是给的啥顺口溜儿?


1、齐国:

齐国是老牌儿强国,开国者是“兴周八百年”的姜子牙。春秋时期,齐桓公就 是“春 秋五霸”第一人。后来公元前386年,齐国被大夫田和篡位,周天子也承认了他的地 位,以后一直到战国结束,就是“田齐”了,齐国一直醉心于东方大国梦,看着秦国 把他们两国之间的所有国家都灭了,自己也就傻了眼了。

(这大哥是吃书么?怎么保存的这么破烂,我自己的我就不翻出来拍照了)


2、楚国:

楚国也是老牌儿强国,“春秋五霸”之一。而且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特殊的国家,因为它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自己称“王”了。并且当时楚国攻打随国时

楚伐随。是也。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随国讲道理也白搭,楚国说了,我是蛮夷,不管你们这一套。

楚国在公元前223年,被王翦率军所灭。

(楚国的大金子)


3、\t韩国

韩国原是晋国的大夫,先是公元前453年与赵、魏两家联合灭掉智子,之后又“三家分晋”,成为诸侯国。

战国时期的韩国也很神奇,先是韩国上党守冯亭想出嫁祸赵国的办法,引发“长平之战”,赵国被坑杀45万人。后来有想出了疲秦计,派郑国去秦国帮着人家修水利。由于离秦国最近,所以韩国这倒霉蛋儿也就第一个被秦国所灭掉。


4、\t燕国

燕国是辅佐周成王的召公的封国,虽然名头很大吧,但是实力确实一直都不济。

也就是燕昭王的时候厉害,派大将乐毅,联合秦、楚、赵、魏、韩五国联军讨伐齐国,打的齐国就剩两座城池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燕昭王也没成为越王勾践那样的霸主。最后太子丹没事儿闲的派荆轲刺秦王,给秦始皇惹急了,公元前222年被秦国灭国,被灭的时间晚,主要是因为太远了……

(让祥子带着武松去杀宋公明哥哥,这事儿还能成?)


5、\t赵国

赵国呢,其实在“战国七雄”里也强过。赵国先祖是给周王开马车的,后来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也算是一脉相承吧。不过自从赵武灵王惨死于内乱之后,赵国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虽然,大家对赵国的廉颇、蔺相如、李牧、赵胜、虞卿都还挺熟悉的,但主要还是源于赵国后期老挨秦国揍。长平之战,赵国捡便宜失败反而吃了大亏,从此一蹶不振,直到亡于公元前222年。


6、\t魏国

魏国处在四战之地,强敌环伺,不过魏文侯时,李悝变法,魏国任用贤能,国家也兴盛了些时日。在这个过程中,魏文侯任用西门豹治邺带来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却让我们因此背诵课文了……

李悝变法没有给魏国带来持久的强盛,但是他所编写的《法经》却对日后秦国、西汉以及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信陵君窃符救赵之后,魏国也就基本到头儿了。公元前225年被秦国所灭。


7、\t秦国

战国时期的终结者,大一统封建统治的开创者。就不用多说了。


战国时期那些打酱油的国家

首先,是周朝。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地位被日益强大的诸侯国不断削弱,就只能在首都附近呆着了。结果不成想,还在公元前367年,被赵国和韩国给强行分成了东周和西周两个小国。周天子居于东周。

公元前307年,举重运动员——秦武王想去东周举鼎,这一“失礼”举动遭到了周赧王拒绝,秦国的樗里疾率军就给他轰到西周去了。公元前256年,秦灭西周,公元前249年,再灭东周,周朝灭亡。秦国把九鼎拿回去,爱怎么举就怎么举了。

(哈哈,这张好玩儿)


其次是一些周朝分封的国家,比如鲁国、郑国、巴国、蜀国、中山国、卫国等等的。

战国七雄打的带劲儿的时候,就顾不过来这些小国,想起来了就顺手灭一个。

鲁国可是一个特别老的国家,是周武王的侄子伯禽建立的,从建国到被楚王所灭,共立国790年。


郑国在春秋时期可是大国,不过,刚到战国没多久就完了,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所灭,立国432年。


巴国、蜀国都处于偏远地区,说巴国,夏朝的时候就有了,在周朝时被封为“子国“,可见就没啥地位。

蜀国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等到张仪到了秦国,就把它俩灭了立功了。


中山国——死灰复燃的国家,在河北,也没啥事迹,就是后来说,被魏国乐羊和吴起率兵所灭。然后,中山国又死灰复燃了一次,后来乐羊的后人就生活在中山国。当乐毅长成人是,中山国又被赵国灭了。


最为神奇的国家就是卫国,卫国最出名的人物恐怕就是美艳的卫南子了。就连孔子和子弟子路都因为见不见卫南子的问题而争执。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但卫南子虽然是名人,但不是卫国最神奇的地方,最神奇的是,这个国家立国最久,除了这种传说中的巴国、蜀国之外,卫国在整个中国历史中应该也是数一数二的了。

(孔子见卫南子)


卫国一共立国907年!它超越了整个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竟然谁也没干死它,直到秦始皇都死了,它还活着……到公元前209年的某一天,秦二世胡亥忽然发现,秦国的土地上居然还有卫国,才将卫国君废为庶人,收编了卫国。


以上,就是“战国七雄”的一个简短小说明,顺便说说他们曾经的主子——周朝,以及战国时期,那些幸运的,不幸运的打酱油的诸侯国。


恬然说历史


战国七雄,大家都知道的,齐楚燕韩赵魏秦,至于为什么七国称雄?因为经过了几百年的征战只有这七个国家实力雄厚有称霸的能力。

像其他的一些小国,如鲁国,卫国,薛国,宋国,中山国,巴国,蜀国之类,国势已去,既无明君强臣,又无民强国富,只能在七雄夹缝中生存,坐等灭亡。至于西北的游牧民族,各自为王,没有大一统就没有实力,也只能打打酱油了。



不贰过者


战国七雄指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以下为七国简介。

1、齐国(前11世纪—前221年)

本为姜姓,吕氏。田氏代齐后,史称“田齐”,妫姓,田氏。是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

2、楚国(前11世纪—前223年)

姓:芈 ; 氏:熊。先秦芈姓(芈本作幁)周朝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亦称荆。芈姓是所谓“祝融八姓”之一,始祖为季连。季连的后世子孙鬻熊为周文王师。

3、燕国(前11世纪—前222年)

姬姓。燕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诸侯国。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国灭亡。

4、韩国(前403年—前230年)

姓:姬 ;氏:韩。韩国先祖为晋公族。曲沃桓叔生子万,封于韩原,立韩氏。后晋国称霸,韩氏中衰。至韩厥,为晋悼公正卿,晋悼公复霸,韩厥之力颇多。

后韩起执政晋国27年,韩氏显贵。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韩虔与赵、魏同为诸侯,建立韩国。

5、赵国(前403年—前227年)

姓:嬴;氏:赵。赵国先祖造父为周穆王御戎,非常得宠。后平定徐国之乱中,造父军功显赫,乃受封于赵城,立赵氏。

赵氏大宗的宗主后位列周王卿士。周幽王时,叔带因见周室腐败,离开镐京,来到晋国。以下七代而至赵衰,辅佐晋文公成就霸业,赵氏因之位居世卿。至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晋为诸侯,赵氏正式建国。

6、魏国(前403年—前225年)

姓:姬 || 氏:魏(毕)。魏国先祖为毕公高,后毕国亡,公族称毕氏,流散各地。有一人曰毕万,侍奉晋献公为车右,因军功封于魏城,立魏氏。

晋悼公时提拔魏绛为卿士,魏氏大宗始入晋国六卿行列。魏氏发家较晚,较之其余五卿稍弱。前453年,魏桓子魏驹伙同赵、韩灭智伯,剖分晋国。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魏斯为诸侯,史称魏文侯。

7、秦国(前770年—前206年)

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人是华夏族的一支,传说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封在秦。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

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



寰宇世界历史地理姿势


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国家的统称,春秋末年,经过列国兼并,剩下的大国有 秦、晋、齐、燕、吴、越等国,小国有宋、卫、鲁滕、邹、杞、中山、巴、蜀等国。公元前473年吴被越所灭,越灭吴后曾强盛一时,进入战国时期后因长期内乱而势衰。秦国、燕国较弱,晋、齐、楚、越较强。其中晋国经过范、中行、智、赵、魏、韩六卿间的兼并,于公元前453年,形成赵、魏、韩“三家分晋”的局面,号“三晋”。三晋战国初期较为强大,经常联合兵力征伐他国。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命韩、赵、魏三家列位诸侯。齐国自公元前481年田氏子杀齐简公,专齐政,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正式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 秦、齐、楚、赵、魏、韩、燕七国争雄的的格局逐渐形成。秦国自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图强,随经几代积累形成秦国独大局面。从公元前230年开始,秦国开始统一华夏的战争,至公元前221年,依次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进而一统华夏。从此,中国由一个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转变为一个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


公子灵均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眾人皆酉星我独酉卒


战国七雄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七个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七个实力最强的诸侯国,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被称作“战国七雄”。

在七个诸侯国之中,以秦国国力最强。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因此该六国又称“山东六国”。

战国七雄是同时并立的,并没有谁称霸一时,这和春秋五霸不同。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或称春秋时代,简称春秋。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或称战国时代,简称战国,是历史上秦统一中国前属于东周的一段历史时期。关于战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史学家有不同的争议。《史记》定战国的开始于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资治通鉴》定战国的开始于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战国的结束是在秦统一中国(前221年)。战国的名称来自于西汉刘向编的《战国策》。

战国时期诸候混战,社会非常不稳定。战国初期中国境内尚有十几个国家,但小一些的很快都被吞并了。剩下来的七个大国秦、楚、韩、赵、魏、齐、燕被称为战国七雄


让时光有力量


战国七雄是中国古代七个诸侯国的统称。是指韩、赵、魏、楚、燕、齐、秦这七个国家。

经过春秋时期激烈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内的诸侯数量急剧下降,周王朝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攻讦。公元前476年,“齐国之政皆归田常”,公元前386年,田和列为诸侯,沿用齐国国号。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承认它们为诸侯。

此后,经过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秦灭六国。



橘子味de汽水


战国时代的正式开启,是从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正式被封为诸侯。而此时,经过春秋的诸侯淘汰赛,数百个国家、部落彻底烟消云散。反而是诸侯国的地盘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春秋时代的老牌帝国齐、楚、秦、燕,加上新晋诸侯韩、赵、魏,都是万乘之国,所以被并称为“战国七雄”。

战国时代的来临,预视着战争将进一步升级,变得更加残酷。以往春秋的战争,都是几万对几万,而战国的战争,都是数十万对数十万。谁先撑不住了,哪个国家就要灭亡。那么,我们来看看越国在战国时代的角色,到底经历了什么才无缘战国七雄?

越国在春秋时代长期是默默无闻的小角色,一直到了春秋末期,越王勾践灭掉了当时的霸主吴国,兼并吴国土地,又开始挥师北上争霸,积极发展与中原诸侯国的关系,在当时属于一流强国。势力范围北到齐鲁,南至闽越,西至鄱阳湖,东至东海,拥有得天独厚的国家资源。春秋时代的吴越人,彪悍而好勇斗,军事素质是诸国难以匹敌的。齐国的技击之兵畏其如虎,更何况是晋楚这样的军事霸主。

战国初期,越国是当时的四强之一,与魏国交好,更是齐国的克星。历代越君,均有好胜之心,虽然不如勾践时代的辉煌,但是在国际上仍是强国。但公元前333年,是越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标志着越国由盛转衰。越王无疆想要恢复祖上的荣光,于是率兵攻打齐国,当时正是齐威王时代,齐国蒸蒸日上。齐国素来怕南蛮,于是诳越国去攻打楚国,越王掉头攻楚,结果中了楚国的埋伏,兵败而亡,楚国趁势达打到了钱塘江。这一仗,主要有两大影响。第一是越国精锐之师在这次战役中全军覆没,第二是越王无疆身死,诸子争位,国家四分五裂。

公元前306年,楚国联合齐国,向越国发起猛攻。越国北方土地兼并,设立了江东郡,越国主体已经沦为楚地。但是,越国并没有灭亡,还有越国的延续—东越国、闽越国。东越国也曾一度恢复江东之地,但综合实力不强,人数也不多,已经沦为战国末流水平。因为战国的战争拼的是国力,而不是勇猛。越国的强盛,终究只挺过了战国初期,而后迅速沉沦,与七雄相比,存在的时间太短,底蕴不足,毕竟只有七雄活到了最后(卫国名存实亡)。

但越国是楚国、秦国难以咽下的硬骨头。楚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占领越地,而越国是秦朝最后一个对手。当年,秦国名将王翦率军攻灭楚国,挥师进入越地,打仗十分艰苦,最后越君投诚,才兼并了江南之地。公元前219年,秦国又发兵五十万进军岭南,其中名将屠睢亲率十万大军历时一年攻克了闽越国。

如果越国能保持与楚国齐头并进的势头,军事力量和地盘能够完整保存,那么越国也不会在战国七雄的选拔赛中被淘汰,那时可能就是战国八雄。相比于中山国、郑国、宋国、鲁国等国家,越国是最有希望的那个。而战国时代,七雄们先后进行了政治、军事改革,更具备一个封建国家的概念,而越国还在处于奴隶与部落并存的时代,两者已经不可同日而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