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帐下一谋士,可与荀彧诸葛亮齐名,却“神人无功,达人无迹”

袁绍帐下一谋士,可与荀彧诸葛亮齐名,却“神人无功,达人无迹”

我常常是猴子下山,走一路,拣一路,也扔了一路。今天我们还是从《资治通鉴》中系统性地来看看袁绍帐下的“亚父”沮授,有人这样评价沮授,说“沮授、田丰计画不用,而不能去,卒蹈其难,其犹在亚父之后乎”;有人也把沮授和荀彧、诸葛亮相提并论,列为三国时期第一流的智慧人物;还有人评价他是“神人无功,达人无迹”。


官渡之战后,沮授被曹军俘虏,他大呼:“授不降也,为所执耳!”说我不是投降,只是被擒。曹操和他是老相识,亲自来迎接他,沮授说“冀州失策,自取奔北。授知力俱困,宜其见禽”,袁绍失策,自取失败。我的才智和能力全都无法施展,该当被擒。曹操是爱才之人,当然渴望沮授能为自己所用,他深知这样评价沮授:“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也。”

袁绍帐下一谋士,可与荀彧诸葛亮齐名,却“神人无功,达人无迹”

曹操赦免了沮授,并给于他非常优厚的待遇,可“授寻谋归袁氏,操乃杀之”,对这样的人物,如果不能为我所用,那他就必须得死。


我们之前读《资治通鉴》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话,“绍不从”,那沮授给袁绍献了多少计策,袁绍又采纳了几条呢?


第一次

公元195年,汉献帝流离时,袁绍初定冀州,沮授建议袁绍去迎接天子,迁都邺城,当时郭图、淳于琼表示反对,而沮授说:“今迎朝廷,于义为得,于时为宜,若不早定,必有先之者矣。”这一条,袁绍没有采纳。


第二次

公元199年,袁绍刚刚打算攻打许都,沮授就劝阻他并提出统一天下的战略路线:近讨公孙瓒,师出历年,百姓疲敝,仓库无积,未可动也。宜务农息民,先遣使献捷天子;若不得通,乃表曹操隔我王路,然后进屯黎阳,渐营河南,益作舟船,缮修器械,分遣精骑抄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如此,可坐定也。

近来讨伐公孙瓒,连年出兵,百姓疲困不堪,仓库中又没有积蓄,不能出兵。应当抓紧农业生产,使百姓休养生息。先派遣使者将消灭公孙瓒的捷报呈献天子,如果捷报不能上达天子,就可以上表指出曹操断绝我们与朝廷的联系,然后出兵进驻黎阳,逐渐向黄河以南发展。同时多造船只,整修武器,分派精锐的骑兵去骚扰曹操的边境,使他不得安定,而我们以逸待劳,这样,坐着就可以统一全国。

袁绍帐下一谋士,可与荀彧诸葛亮齐名,却“神人无功,达人无迹”

但沮授的建议遭到郭图、审配等人的反对,袁绍没有采纳沮授的意见,郭图等人趁机说沮授的坏话,说他权力过大,将来不好控制,所以袁绍把沮授所统领的军队一分为三。


第三次

官渡之战打得正酣,袁绍派颜良到白马攻打东郡太守刘岩,沮授又建议:“良性促狭,虽骁勇,不可独任。”袁绍又不听,后来曹操来个迂回之术,声东击西,解了颜良的白马之围,颜良也被关羽于万军之中斩杀。


第四次

曹操解白马之围后,袁绍自然有怒,想要渡过黄河追击,沮授又谏:“胜负变化,不可不详。今宜留屯延津,分兵官渡,若其克获,还迎不晚,设其有难,众弗可还。”胜负之间,变化无常,不能不慎重考虑。如今应当把大军留驻在延津,分出部分军队去官渡,如果他们告捷,回来迎接大军也不晚,如果大军渡河南下,万一失利,大家就没有退路了。袁绍又不听,此时沮授面对黄河发出了“上盈其志,下务其功,悠悠黄河,吾其济乎”的叹息。沮授想称病辞职,袁绍不批,但心中怀恨解除了沮授的兵权,此时的沮授,完全成为一个文臣了。


第五次

官渡之战相持不下,沮授再提建议:“北兵虽众而劲果不及南,南军谷少而资储不如北;南幸于急战,北利在缓师。宜徐持久,旷以日月。”我军数量虽多,但战斗力比不上曹军;曹军粮草短缺,军用物资储备比不上我军。因此,曹操利于速战速决,我军利于打持久战。应当作长期打算,拖延时间。袁绍仍然没有采纳,执意与曹操正面冲突。

袁绍帐下一谋士,可与荀彧诸葛亮齐名,却“神人无功,达人无迹”

第六次

火烧乌巢前,袁绍让淳于琼护送粮草,沮授建议:“可遣蒋奇别为支军于表,以绝曹操之钞。”劝袁绍再派一支军队在运粮队外围巡逻,以防曹操袭击,但袁绍又没听。


前后六次,沮授提出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战略建议,但袁绍一次都没听。当然,《资治通鉴》自然是有选择性地记录了这六次没听的细节,可能袁绍还是听了一些其他的建议,只是没有记录。这六次,对袁绍的成败是非常关键的。


为什么沮授到死都不肯背叛袁绍替曹操做事呢?你们如何评价沮授这个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