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格式中,“古風”是怎樣的?

用戶3708573253


詩詞格式中,古風是怎樣的?

一,什麼是古風詩詞?

所謂“古風”,是指古體詩。《詩經》中有十五國風,後人引申把詩歌也稱為“風”。唐代以後,詩人們作古體詩與格律詩相對,往往稱之為“古風”或者在題目上標明“古風”。例如李白作有《古風》五十九首。

一般來說,古風分為五古,七古,這是大致的分法。古代詩歌按聲律要求的標準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唐代以前,寫詩不講究平仄、對仗,用韻自由,句式、句數不拘。每句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雜言諸體。後世使用古體詩和五言、七言者較多,故唐人將這類詩稱為古體詩,也稱古詩、古風。

除五言、七言之外,還有所謂的“雜言”。“雜言”是長短句雜在一起,主要有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偶爾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雜言詩”一般不另立一類,而只歸八、七古。

而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也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分為“絕句”和“律詩”兩類,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都有嚴格的規定。

二,古代詩句的書寫標準、規範和格式。

就古詩的寫作方式而言,一般採用“對寫法”,也稱“主客移位”,這是我國古典詩歌中一個特殊的表現手法。所謂“主”,是指抒情的主人公;所謂“客”,是指抒情的對象,即抒情主人公情之所處的人或物。詩人在表達主人公情感的時候,往往不從自身寫起,而是把抒情的主體“我”放在客體的位置,把客體放在主體的位置,去假設客體對“我”的思念、牽掛、留戀、期待等複雜的情感。分明是自己想念對方,卻說是對方想念自己;明明是自己孤獨難耐,卻說成是對方期盼團圓;把自己不忍離去,說成是對方難以割捨。這種寫法,可以收到“一石二鳥”的效果,得“一擊兩鳴”之功,能極大的增強抒情力度,別具韻味,耐人咀嚼。

三,古詩賞析舉例

1、原文。

唐、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2、賞析。

杜甫這首詩,借看月而抒離情,但抒發的不是一般情況下的夫妻離別之情。

首聯“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字裡行間,表現出時代的特徵,離別之痛和內心之憂傷溶為一體,對月惆悵,憂嘆愁思,而希望寄託於“何時”的未來。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第二聯是說幼小的兒女,還不懂得思念的心酸。妻子看月,並不是欣賞自然風光,而“憶長安”,還不知道什麼為世間事故的小兒女,還懂得什麼“憶長安”啊!用小兒女的“不解憶”來反襯妻子的“憶”,突出了首聯那個“獨”字。在這一聯中,“憐”和“憶”,都沒有輕易滑過,而是和“今夜”、“獨看”聯繫起來的。明月當空,本來月月都能看到,可今日的“獨看”卻自然與以往不同。這兒的“同看”和“未來”的同看,“未來”的“同看”留待結尾去點明,不能不說是詩人的特意安排。往日的“同看”,暗含於一、二聯之中,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過同看鄜州月而憶長安的往事。

安史之亂前,作者曾困長安達十年之久,其中有段時間是和妻子一起度過的,一起忍受飢餓與寒冷的煎熬,也一起觀賞過西安的明月。但長安的淪陷,一家人逃難到羌村的時候,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憶長安的往事,已經不勝辛酸了。如今自己又深陷亂世中,當妻子獨看鄜州月而憶長安的時候,不僅僅是充滿辛酸,而且交織著憂慮和驚恐。這個“憶”字的含意是讓人尋思的。“遙憐”小兒女那天真幼稚的面孔,只能增加他的負擔。這個”憐”字,也是飽含感情,憾人肺腑的。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第三聯通過妻子獨自看月的形象描寫,進一步表現了“憶長安”。霧溼雲鬟,月寒玉臂,這完全是作者想像中的情景,當想到妻子憂心忡忡,深夜不寐的時候,自己也不免傷心落淚。兩地看月,各有淚痕,激起了作者結束這個痛苦的希望,於是便以表現希望的詩句作結。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雙照”而淚痕始幹,到“獨看”而淚痕不幹,也就意在言之外了。

題為“月夜”,字字句句都從月色中照出。而以“獨看”,“雙照”為一詩之眼睛,獨看是現實的,卻從對面著想,只寫妻子的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而自己獨看長安之月而不看鄜州,只包含了其中的“雙照”兼回憶與希望,感傷之夜的“獨看”,回憶往昔的同看,而把並倚“虛幌”和對月的憂愁,寄託於不知道的“何時”的未來。

詩人採用這種從對方設想的方式,妙就妙在從對方那裡抒發出自己的感情。全詞詞意婉切,章法緊密,日月如話,感情真摯,沒有絲毫被律詩束縛的痕跡。因而流傳至今,成為古詩精典被世代國人所廣泛傳頌。


中華文化傳播人


一.巧用襯托,虛實相生

古詩中有不少詩句是將設想之境與當前之境進行對比或襯托,以虛襯實,來抒發心中的情懷。而這種設想是從對方的角度出發,比直接寫自己來得委婉、曲折,但感情卻達到了雙向交流的結果。具體的意象,典型的細節,虛實的意境與襯托的手法結合在一起,使詩歌感情顯得更加深沉,更加動人,藝術感染力更強。

如唐代陳陶的《隴西行》:“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首兩句以精煉的語言表現了將士忠勇敢戰的獻身精神,尾二句筆鋒一轉,不再寫將士,也不寫自己感慨,而匠心獨運的寫閨中妻子仍然夢著已成白骨的丈夫。人已成骨,作者卻想象家中的妻子那熱切美好的希望。一實一虛,國情家情互為襯托,使全詩產生震撼心靈的悲劇力量,詩意更深摯,情景更悽慘,因而也更能使人一灑同情之淚。

二,意境深遠,主體隱晦

“對寫法”詩歌中經常出現月色如霜、夕陽西下、清猿哀鳴、閨房深深、寒風幽幽、愁夢長長的意象,組合形成悲涼哀怨、感人至深的意境。這意境更多的是詩人想象當中客體所處的情境,這就使得詩歌的意境更加深遠,給讀者留下無窮無盡的想象餘地,使詩歌韻味無窮,深婉動人。 如杜甫《月夜》:“今夜鄢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此詩是詩人在安史之亂時身陷長安時思念妻子兒女之作。有評論家說, “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詩中寫的是妻子思念丈夫,其實恰恰是詩人自己感情的折身,這種寫法比說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兒女來得委婉含蓄。由於詩歌既寫到妻子望月之痴情,又寫到小兒女尚未懂事,不解母親望月情由,從而使得抒情主體飄遊不定。其實,抓住“郎州”、“遙”、“長安”、“雙照”等詞即可明斷,妻子只是抒情主體的詩人抒情的憑藉。

三.語言質樸,主題鮮明

“對寫法”詩歌言詞口語化,往往以生活畫面入詩,生活氣息濃郁。詩歌語言表面看來似一杯淡水,卻於平淡之處蘊含濃郁的詩情,表現詩人對故鄉和親人的強烈眷戀。質樸自然的詩句,飽含詩人的一片深情,具有感人的藝術力量。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等詩句也無不體現

出上述特點。

這些詩句無矯飾之情,無故作之態,不以史事用典取勝,亦不以鍛鍊詞句生色,純以平常語出之,卻形象而精練地寫出了羈旅遠方的心靈飛歸故鄉之急,思念親人之切,詩人自作多情之態、思情成痴之狀躍然紙上,引起無數讀者的心靈共鳴,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翰墨坊書法


一般來講古代詩歌,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

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古體詩是與“近體”相對而言

古體詩格律比較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寬,除七言的柏梁體句句押韻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韻,韻腳可平可仄,亦可換韻。篇幅長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齊劃一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也可雜用長短句,隨意變化,為雜言體。

五言和七言古體詩作較多,簡稱“五古”、“七古”。雜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為三、四、五、七言相雜,而以七言為主,故習慣上歸入七古一類。

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分為兩種,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

格律詩:即近體詩.

“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絕句僅為四句兩聯,又稱絕詩、截句、斷句,平仄、押韻、對偶都有一定要求.     

 “律詩”,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 律詩格律極嚴,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韻有定位(押韻位置固定),字有定聲(詩中各字的平仄聲調固定),聯有定對(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

例如,起源於南北朝、成熟於唐初的律詩,每首四聯八句,每句字數必須相同,可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詩定格基礎上加以鋪排延續到十句以上,則稱排律,除首末兩聯外,上下句都需對仗,也有隔句相對的,稱為“扇對”.

其實,“古體詩”和“近體詩”對我們現代人來說都是古詩,所謂的“古體詩”與“近體詩”是唐人的一種說法

古風是:唐代以後詩人們作古體詩,與格律詩相對,往往稱之為“古風”或在題目上標明“古風”.


洎水藍


古風也叫古體,詩分為現代詩和古典詩,古典詩又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近體詩又名格律詩,古體詩即為古風。

格律詩都是要求格律的,同理,古風都是不遵循格律的

一般押仄聲韻的都是古風,還有出現孤平,失粘,失對,三平韻的我都把它歸為古風。相對格律來說,古風的門檻較低,只要你會寫現代詩2一般也就能寫古風,不過要注意用語,最好能接近古人的習慣,不過也有一些流派喜歡張宗昌那種風格的。

如果你懂了格律詩,能剩下的就可以劃為古風。推薦看看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幾乎所有學寫詩的人的啟蒙書籍



早上煙火


從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史來看,詩歌的體例經過了多次重大的演變。最初“詩”和“歌”也是有區別的。《漢書.藝文志》上說“誦其言者謂之詩,詠其聲者謂之歌”。也就是說,能夠按照一定曲調詠唱的是“歌”,而只能吟誦的才是“詩”。後來,由於曲譜佚失,無法詠唱,這才統稱為“詩歌”。

古典詩歌以“言”來劃分。所謂“言”,就是每一句詩的字數。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形式。

以《詩經》為代表的周代詩歌,基本上都是四言詩。戰國時期,以屈原作品為代表的楚辭,突破了四言句式,形成了以六言為主而兼以雜言的“騷體”,也稱“楚辭體”。漢魏以來,在四、六言古體詩的基礎上,又發展出了五言和七言古體詩,一般以“樂府詩”為代表。到了唐代,逐漸形成了格律音韻有嚴格要求的律詩。

在形成了格律詩以後,為了區別以前沒有嚴格格律要求的古詩,唐人把律詩稱之為“近體詩”,而把以前沒有格律要求的詩歌稱之為“古體詩”,又稱為“古詩”或“古風”。有“歌”、“行”、“吟”三種體裁形式。無論是《詩經》、《楚辭》還是“樂府詩”都被統稱為“古風”。

“古風”最大的特點就是:

首先,不再強調一句一韻和一韻到底。而是允許採取不同的押韻方式。押韻沒有固定的格式,可以根據需要而自由靈活的變化。如白居易的《長恨歌》,長達一百二十句,轉換韻部三十六次。

其次,每首作品,可以根據所要表現的內容,靈活地選擇詩歌篇幅的長短。如李白既寫過長達四十五句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也寫過只有六句的《金陵酒肆留別》。

第三,不講究對仗,詩句間多有雜言。不再拘泥於全詩每句字數一致。如杜甫的《兵車行》,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等等,信手拈來,不勝枚舉。

所以,無論是“古風”、“格律詩”還是以後發展起來的“詞”、“曲”,都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不同表現形式;都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一顆顆璀璨的明珠。


老貓一九七一


古體詩就是古風,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束縛。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

唐代以後,四言體很少見了,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雜言體也是古體詩中獨有的詩體,無格律要求。句式長短、句式數量參差不一,少有人使用,屬於非常用體。


簡學話題


古風是格律詩成型前的古體詩,在平仄押韻,每句詩的字數,對仗等等方面都比較自由!

緣屈原,曹操,曹植,等人的詩就是古風!

我們最熟悉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就是古風中的經典!


馬到船頭直


《古風》,是詩體的一種,亦稱《古詩》。有兩種:一種叫古代的詩。如《文選》中收錄的古詩十九首,因為不能確定作者和寫作年代,所以叫“古詩";一種是詩體名。和絕句、律詩等近體詩相對稱。句式一般有三言、五言、七言、四言、六言等。不講求對仗、平仄等格律,用韻也比較自由。


瞭然翁523


古風是我國古代《詩經》一書中對於春秋戰國以前所收集到詩歌的分類之一。當時對已知的詩歌分成風雅頌三大類,風指流傳於民間、經文人適當潤色的百姓作品,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宨窕淑女,君子好俅。"後來古風借指那些不太嚴格要求平仄格律的舊體詩作。雅,指嚴格意義上的文人詩作,泛指唐詩宋詞丶兩漢駢賦。頌指與皇家事務相關祭祀及其它官階詩作及駢文。

歡迎批評指正。

咸陽人


鄭秦雲


應邀簡答:唐詩以前的詩,統稱“古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