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團隊論文:新冠肺炎潛伏期最長24天!該如何理解?

2月9日,預印本網站medRxiv上發表了一篇由鍾南山院士領銜的論文:《我國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臨床特徵》。

鍾南山團隊論文:新冠肺炎潛伏期最長24天!該如何理解?


研究者從31個省級行政區的552家醫院提取了截至2020年1月29日的1099例患者的樣本數據,這些病例都是實驗室確認的2019年冠狀病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ARD)患者。

迄今為止,全世界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NCP)研究相關論文中,這一篇在實驗數據方面是最大的樣本。

需要延長隔離期嗎?

這篇論文展示的數據中,最令人驚異的是潛伏期。

論文顯示:中位潛伏期為3.0天(範圍為0至24.0)。不能排除“超級傳播者”的存在。

這意味著,1099例患者中,潛伏期最短為0天,最長可達到24天,中位數據為3天。中位潛伏期僅3天,要比此前其他研究所報道的更短。但是最長潛伏期24天,又大大超過了我們對於新冠病毒潛伏期為最長14天的常規認知。

這是否意味著我們要採取更嚴格的隔離措施?隔離14天還不夠?

事實上,目前來看尚不需要延長隔離期。24天是個例,不是常見現象。這個“24天”的最長潛伏期,目前也引發了一定爭議。且這篇文章是預印本,沒有經過同行評審。預印稿是供專家評議使用,論文還在投稿階段,發佈前需要經過全球同行評議。正式發佈的論文,通常會根據同行評議意見進行一些修改。

確診需綜合考慮CT影像和核酸檢測

此前,關於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確診標準,曾出現過一些爭議。核酸檢測較慢,假陰性現象也時有出現,CT影像經臨床醫生呼籲後,成為疫情嚴重的湖北地區的臨床診斷標準。

這篇論文的數據,也顯示了診斷需要綜合考慮。

論文顯示,從患者入院時的放射學和實驗室檢查結果看,840名病人在入院時接受了胸部計算機斷層掃描,其中76.4%表現為肺炎,這也意味著,僅靠CT確診新冠病毒感染準確率為76.4%

論文還顯示:926例重症患者中的221例(23.87%),和173例非嚴重患者中的9例(5.20%),並沒有放射學異常表現(也就是說CT影像診斷不出來),而是通過症狀和RT-PCR(核酸檢測)陽性結果確診(P<0.001),所以在

診斷方面,需要多管齊下

檢測不能過分側重於是否發燒

論文顯示:2019年冠狀病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的診斷跨越整個年齡譜。中位年齡47.0歲(IQR, 35.0 ~ 58.0歲),女性佔比41.9%,年齡在15歲以下的患者佔0.9%。

發燒(87.9%)和咳嗽(67.7%)是最常見的症狀,而腹瀉(3.7%)和嘔吐(5.0%)很少見。25.2%的患者至少有一種潛在的疾病(即高血壓、慢性阻塞性肺病)。

但研究者發現,在患者感染新冠病毒的早期,只有43.8%表現出了發熱症狀,因此得出結論:檢測新冠感染患者病例,不能過分側重於是否發燒

應採取嚴格及時的流行病學措施

在治療方面,分別有38.0%、6.1%、57.5%、35.8%的患者接受吸氧、機械通氣、靜脈用抗生素、奧司他韋治療。在研究中,15.74%的患者為重症患者。只有重症患者接受機械通氣治療。

論文中稱,只有1.18%的患者與野生動物有過直接接觸,31.30%的患者去過武漢,71.80%的患者與武漢人有過接觸。

論文作者認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以人傳人的方式迅速傳播。嚴格及時的流行病學措施,對於遏制疾病的迅速蔓延至關重要。


END


經濟日報經點科學工作室

記者:佘惠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