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江淮防御体系的核心既不在长江,也不在淮河,而在襄阳?

动图简史


因为冷兵器时代,交通运输没那么便利,封住襄阳就能关门打狗,从别处进来,只要切断你的补给,就失去战力了,而襄阳又是典型的易守难攻,是非常少见的双子城,主城襄城又有世界上最宽的护城,樊城隔汉江与襄城遥相呼应,可从陆地或水路补给,也就是说只有陆军围死也是无法短时间打下襄阳的,当年元军攻打南宋的襄阳城,耗时六年,集结了一百多万水陆军队,硬是在襄阳外围又造了一座城,瓦解南宋增援部队,最终襄阳守将吕文焕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才开城投降的。


董天舒


天下形胜要点,也那么几个。

关中达中原的函谷关、通西域的嘉峪关、河北与关外的山海关、山西与塞北的雁门关、河北与晋中的太行八陉、跨越秦岭的几条栈道……

但隔绝南北之间的,除了剑阁,还有四个。

俗话说,军马未动,粮草先行。用兵首在后勤补给的畅通。将士、战马、驮畜粮草耗费,兵器与攻城守营器械,均损耗糜费。若能依仗舟楫,则不但大大提高效率,且辅兵民夫的粮米损耗亦大减,持续征战,水运是唯一可恃之途。

荆楚一带,一路是自南阳顺淯水而下,穿过襄邓长廊,犯襄阳。然后既可顺汉水直达沔口而入大江,也可由宜城南下犯当阳,进逼江陵。次一路由许昌、襄城顺汝水而下,至上蔡悬瓠城,东可继续顺汝入淮,南则陆路南下越桐柏山至义阳,然后经随县安陆进逼大江。

自古守江必守淮,而淮水上下千余里,坦坦荡荡,一马平川,貌似无险可据。而天赐寿春,正当其中,水旱道路交汇,聚兵甲、蓄财货、佃积谷,守以良将,以势临敌,而敌终不敢越寿春而惊江扬。故淮南寿春,淮北彭城,均以地气重而镇两淮。两淮安则金陵可高枕而安。若寿春在南朝把握,北军尽可扫荡淮南,却因无以补给,一旦无以侵掠,军中粮尽,必无以为继,唯有撒手北归。但寿春……真的无险可守,一旦陷落,则寿春往南,过芍陂,沿着淝水而下,是大别山余脉。此余脉延绵二百余里,其中部将军岭处,有一蜂腰地段,合肥城即居此间。曹魏据守合肥与孙吴累次努力,皆由于此。合肥才是江南锁钥。此为第三处。

再一路自彭城、下邳而南,由泗水入淮,邗沟而南,一路大运河漕运畅通,直趋扬州便可入江。历代以来,江南水师之盛,非北军可图也。这一路的风险对北军来说,就很不愉快了。襄阳之势,依山险,扼舟输,实在是绕不过去的。


全景历史地理


主要原因:襄阳是江南门户,占据襄阳,领有荆州,随时可以顺江而下。南方无险可守 地理优势一览无遗

这就不得不说古代的时候弱宋能够抵挡蒙古铁骑半个世纪之久的原因了

其实早在绍兴四年(1134年),襄阳就被岳飞收复,旋即成为南宋的军事重镇。

到了宋度宗时,襄阳已有百年未遭战祸,因此人口众多、物质富庶,被蒙古大军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只要拔掉襄阳,蒙古大军既可以沿长江南下,也可以绕道南宋后方发动突袭。所以襄阳的成败关系到南宋的国运。

宋末有识之士不是没有看到襄阳的战略意义,然后一旦国家的军政大权交给了昏庸无能之辈,那战场上胜负也就不言而喻了。

咽喉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