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鬆:寬鬆政策需至疫情結束,赤字率可暫不受3%限制

巴曙松:寬鬆政策需至疫情結束,赤字率可暫不受3%限制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正在讓許多中小企業經歷著生存的歷練與考驗。

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緊張的防控工作全面開啟。疫情之外,中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也增加了新的挑戰,特別是餐飲、酒店、旅遊、實體零售業,其經營現狀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

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明確要求要切實維護正常經濟社會秩序。在加強疫情防控的同時,努力保持生產生活平穩有序。

由此,一場經濟界的“抗疫”之戰已經打響。新京報聚焦疫情對經濟運行帶來的衝擊和影響,邀請頂級學者和各行各業資深人士,為疫情中的中國經濟獻計獻策,以期推動市場恢復、經濟發展。今天我們推出“大家問策”第二期:巴曙松:寬鬆政策需至疫情結束,赤字率可暫不受3%限制。

巴曙松觀點:

1,預計疫情對中國經濟活動的影響應當是暫時性的,更值得關注的是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後,及時總結提升此次疫情中暴露出來的城市化快速推進中的應急管理能力和公眾衛生服務能力。

2,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之後,總體上對中國經濟活動的影響應當是暫時性的,下半年的經濟增長有條件明顯恢復。

3,穩定市場的核心是穩定對經濟後續增長的信心和市場主體的預期,因勢利導,引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新增長點的培育。

4,中央要求疫情期間做好“六穩”工作,其中穩就業居於首位,我認為是非常關鍵的。

巴曙松:宽松政策需至疫情结束,赤字率可暂不受3%限制

本次肺炎疫情對國內經濟將會產生哪些影響?宏觀經濟政策如何應對?圍繞這些問題,新京報記者對北京大學匯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進行了專訪。

新冠肺炎對經濟的影響應當會超非典

要準備好不同疫情場景下的政策應對工具

新京報:目前中國經濟增長處於放緩階段,本次肺炎疫情對國內經濟的影響是否會與2003年SARS的影響類似?

巴曙松:從目前的統計數據觀察來看,新冠肺炎對經濟的衝擊與非典可比性不強,但以下因素決定了其影響應當會超過非典。

第一,兩次疫情所處的經濟週期不同。2003年全球經濟處於強勁復甦期,當年世界經濟增長3.7%;中國經濟在當時也享受著加入WTO帶來全球化紅利,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速高於20%。而2020年貿易不確定性猶存,2019年世界經濟僅增長2.9%,中國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速徘徊於8%-10%之間。

第二,中國的經濟結構發生很大變化。2003年淨出口和固定資產投資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合計能達到75%,消費支出的貢獻度僅為22%;然而近些年中國經濟已過渡到內需消費驅動,2019年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升至57.8%。

第三,中國製造業產出規模以及所處的全球價值鏈位置也完全不同於2003年。2003年中國製造業產出剛突破5000億美元,截至2018年這一數字為4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

第四,中國經濟佔全球的比例相比於2003年已上升近4倍,全球經濟對於中國經濟的依存度高。

總的來看,相較於2003年非典疫情,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在一個全球經濟增速更低,中國更依賴消費驅動、更深度參與全球貿易分工的時期。

無論疫情防控措施是延長休假還是增加人員、物流運輸成本,中國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二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但根據疫情本身的規律和當前黨中央統一部署、各級政府嚴厲有效的及時管控,預計疫情對中國經濟活動的影響應當是暫時性的,更值得關注的是需要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後,及時總結提升此次疫情中暴露出來的城市化快速推進中的應急管理能力和公眾衛生服務能力。

新京報:有觀點認為,本次疫情對GDP增速負影響或超過0.5個百分點;還有國際投行預計,若疫情延續至第二季度,2020年GDP增速可能降至5%。你怎麼看疫情對2020年GDP的影響?

巴曙松:當前對於疫情的走勢有不同的看法,經濟政策分析只能是假定不同的情形,做好事前的政策準備。

如果疫情在短期情況下沒有明顯得到控制,即新增病例沒有環比下降,那麼隨著各地務工人員逐漸返回工作地,疫情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參考非典疫情,當時直到5月之後,隨著氣溫轉暖、病毒傳播活性下降,病例才逐漸得到控制。如果本次新冠肺炎的新增病例在未來2-3個月內持續上升,那麼2020年前兩個季度的經濟活動將受到明顯的影響,經濟增速可能連續兩個季度降低,第一季度受到的影響會更大。

由於2019年宏觀槓桿率創新高、基礎貨幣M1增速持續低迷、私人企業的債務槓桿本來就位於高位,隨著疫情對經濟活動的擾動,企業部門,特別是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的現金流的壓力將會加劇。從目前的趨勢預計,2020年第一季度GDP可能降至不及5%。需要關注的是,如果交通管制持續,運輸不暢導致結構性漲價影響下,2月通脹有衝高風險。而2020全年的GDP增速情況更多地需要依賴政府的貨幣與財政政策的支持力度來做出判斷。因此,需要事前充分預計疫情的不同演變情形,相應做好政策準備,降低疫情對中國經濟的衝擊。

當前的格局下,要更加關注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經營困境,關注農民工和進城務工人員等弱勢群體,關注季度環比的經濟增長恢復狀況,關注全球以及部分地區過於嚴厲的反應舉措(例如阻隔交通等)可能產生的負面衝擊。相信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之後,總體上對中國經濟活動的影響應當是暫時性的,下半年的經濟增長有條件明顯恢復。

疫情對消費影響最大 對房地產投資影響有限

外資的持續流入表明看好A股後市

新京報:按消費、投資、進出口來分,哪個部分受到疫情影響可能最大?具體有哪些行業受到疫情影響會比較大?

巴曙松:相比較來說,消費受到疫情影響最大。以非典為例,非典疫情暴發期約在2003年2月底至5月初,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下降明顯,從3月末的9.3%下降到5月末的4.3%。在固定投資和出口方面,非典疫情的實際影響不大。以非典類比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固定投資和出口可能影響還有待觀察,疫情首先的影響就主要聚焦在消費。

從消費來看,食品飲料、旅遊、交運、商貿零售、酒店餐飲等行業受疫情的衝擊比較大。新冠肺炎疫情在春節期間暴發,春節是每年消費的高峰期,疫情暴發後餐飲店停止營業、春節檔電影大部分延遲上映、旅遊景點關閉、商場超市縮短營業時間。另外,為了控制疫情,對交通運輸行業進行管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農產品的供給,從而影響消費。

從固定資產投資來看,如果疫情能在2月底得到有效控制,開工期延後幅度不大,那麼2020年與2019年開工期相差不大,固定投資有望保持穩定。具體到房地產投資,在非典疫情期間房地產投資出現較為明顯的滑落,這可能因為非典期間政府通過宏觀調控來抑制房地產泡沫。2019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表示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全面落實因城施策,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長效管理調控機制,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在此背景下,新冠疫情對房地產投資影響有限,房地產投資在全國範圍內大起大落可能性較低,受疫情衝擊較大的城市還有政策因城微調的空間。

從進出口來看,進出口方面可能小幅震盪。目前,我國被WHO列為PHEIC(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但這並不意味著“疫區國”。國際市場普遍預期三個月後我國可以控制疫情,結束PHEIC狀態,如果能實現這個目標,預計就不會出現出口大幅度下滑的結果。由於疫情對消費影響較大,疫情可能降低企業的原材料等進口的預期。

新京報:金融市場將會受到哪些衝擊?

巴曙松:從目前的全球市場看,此次疫情對於金融市場的衝擊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

第一,從全球固定收益市場來看,疫情影響了投資者風險偏好。自去年出現美國10年期與3個月期國債收益率倒掛以來,春節期間再度出現倒掛狀態。

第二,從全球大宗商品市場來看,投資者對未來實體經濟有一定擔憂。投資者對未來原油和工業金屬的需求持擔憂預期,春節期間,黃金期貨上漲1.8%,倫銅期貨下跌7.5%,紐約原油期貨下跌6.5%,倫敦原油期貨下跌7.2%。投資者對貿易的擔憂也反映在金融市場上,1月31日BCI指數(海岬型船運價指數)跌幅創下了一個歷史紀錄,這是歷史上國際幹散貨運相關指數第一次出現負數。

第三,全球權益市場普跌,影響了投資者信心與交易情緒。就我國股票市場來看, 2月3日A股遭遇較為劇烈的下跌,是預期之中的,這一大跌是對春節長假期間疫情超預期發展的市場體現。但2月3日外資北上資金達到181.89億元,市場劇烈的調整也迅速釋放了前期停市期間積累的風險。外資的持續流入表明外資看好後期資本市場的表現。

宏觀政策的核心是穩信心、穩預期

寬鬆貨幣政策需要持續到疫情結束

新京報:在疫情衝擊經濟之下,宏觀經濟政策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應對?

巴曙松: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的最大沖擊並非僅僅是疫情導致的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更需要關注的是,從預期來看,居民和企業部門可能產生恐慌,有可能導致經濟增長預期偏悲觀。因此,穩定市場的核心是穩定對經濟後續增長的信心和市場主體的預期,因勢利導,引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新增長點的培育。

從就業政策來看,應鼓勵和允許企業根據其自身經營狀況採取靈活的用工政策,有條件的企業推行在家辦公、線上辦公,教育培訓機構鼓勵線上教學。對於疫情期間的薪酬,企業和用工單位可以和員工商量確定。對主動增加就業崗位達到一定條件的中小企業提供專項獎勵。同時,相關政策要重點支持受衝擊最大的地區、行業和社會群體,例如武漢、溫州、重慶等城市,中小企業以及農民工、進城務工人員等弱勢群體。中央要求疫情期間做好“六穩”工作,其中穩就業居於首位,我認為是非常關鍵的。

從貨幣政策來說,首先,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通過進一步壓縮銀行加點以降低LPR的難度較大,MLF降息的必要性就可能上升。未來如果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加重,可考慮對特定受衝擊較大的銀行業機構降準。其次,要加大對疫情防控相關領域的信貸支持力度,引導信貸市場利率水平下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最後,要為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地區、行業和企業提供差異化優惠的金融服務。例如,通過資產證券化業務、投貸聯動和推動債券品種創新可以有效支持受疫情影響的小微和民營企業發展。

從財政政策來看,對受疫情影響的地區、企業和具體的社會團體採取諸如減免稅費、延期繳納社保、減免租金和提高貼息支持力度等財政政策短期內有利於疫情防控和恢復生產。其他措施還包括:支持開發性、政策性銀行加大對重點基建領域的信貸和投資支持力度;各級地方政府以此為契機加大醫院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中國長期處於緊平衡的醫療資源。

另外,值得強調的是,此次疫情暴發的地點首先是從武漢開始的,武漢在整個中國的交通網絡中處於非常重要的樞紐位置;疫情暴發的時間正好是人流大規模流動的春節前後,這無疑加大了此次疫情防控的難度。為了應對疫情,對武漢進行“封城”,我認為是一個艱難但是重要的決定,武漢和湖北人民承擔了此次疫情的主要成本,通過“封城”,以有限的本地醫療資源來控制疫情的擴散,武漢和湖北的人民表現出巨大的犧牲精神和全局觀念,我們應當向他們致敬,這無疑有助於整個疫情的管控,財政上也需要加大對武漢和湖北的傾斜。

新京報:2月3日、4日央行兩日投放累計達1.7萬億元。7天期和14天期逆回購的中標利率均較以往下降了10個基點。這些措施能起到哪些作用?寬鬆的貨幣政策需要持續多久?

巴曙松:央行此次操作,一方面是對沖公開市場逆回購到期和金融市場資金集中到期等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是維護疫情防控特殊時期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及時調整的流動性供給政策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首先,穩定投資者的預期,提振金融市場信心。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利率是通過向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招標形成的,超預期流動性投放推動2月3日公開市場操作中標利率下行了10個基點,事實上達到了客觀上預期中的“降息”效果。

其次,穩定資本市場,尤其是股票市場的需求。此次央行先於MLF利率直接下調逆回購利率,並且決策時間在股市開盤以後,晚於常規操作時間,主要是出於股市維穩的需求。在2月3日股市大跌之後,2月4日出現反彈,說明恐慌情緒得到一定遏制,股票市場逐漸步入相對平穩的階段。

最後,降低融資成本,服務實體經濟。央行在保障流動性合理充裕的情況下,引導金融市場利率水平下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提高應對疫情影響的能力。目前主要是小微經營貸和居民消費貸的需求受影響,整體上信貸需求受影響不大,目前寬鬆的貨幣政策可以解決受影響企業的流動性問題,也使其能夠在復工後儘快投產;降低融資成本也可減少因短期停工造成的損失。

寬鬆的貨幣政策需要持續到疫情結束,央行本次選擇長短搭配來投放流動性,逆回購操作不僅涉及7天期,還投放了14天期逆回購,14天期逆回購操作可以更有效地平穩節後流動性供需。由此來看,貨幣寬鬆預期可能持續時間較長。逆回購利率下調後,央行大概率會下調MLF利率,進而帶動LPR下行,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減輕疫情對實體經濟的衝擊。

對中小、民營企業進行積極財政支持

受影響企業可緩繳或降低社保等相關費用

新京報:延期開工、需求減少,導致目前有相當多企業現金流承壓,特別是中小企業,如何幫助這些困難企業?

巴曙松:2019年12月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文本達成一致,經歷了中美貿易摩擦,很多行業正面臨調整期,尤其是外向型產業。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採取的各種管控措施對旅遊、餐飲、酒店、教育培訓、物流等行業造成影響,對內需消費行業影響較大。我認為,主要可以採取三個方面的措施幫助困難企業。

首先,對遭受疫情打擊較重的中小企業、民營企業進行積極的財政支持。2019年已大規模施行減稅降費,全方位減稅降費財政可能吃緊,本次財政可以重點支持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地區和部門。例如降低受疫情影響的企業稅費負擔,緩繳甚至降低社保等相關費用,提供金融支持,幫助企業渡過難關,鼓勵推行租金補貼與減免。

其次,提供差異化融資支持服務。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物流運輸、文化旅遊等行業,以及有發展前景但受疫情影響暫遇困難的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不得盲目抽貸、斷貸、壓貸。信貸傳導渠道是我國最重要的貨幣政策傳導渠道,但目前看傳導效率有待提高,通過資產證券化業務和推動債券品種創新可以有效支持受疫情影響的小微和民營企業發展。

最後,融資和降稅減費優惠政策向在抗擊疫情中做出貢獻企業傾斜。

新京報:近日,央行、銀保監會等部門連發文件強化金融支持防控疫情,重點包括加大信貸支持力度等。這是否影響利率市場化改革?

巴曙松:監管部門的要求涉及下調貸款利率等,但銀行等金融機構對企業的貸款量和貸款利率需要根據LPR形成機制確定。在LPR形成機制下確定的對受疫情影響較大企業的合意貸款量和利率,具有市場化特徵,不會影響利率市場化改革。

另外,存量浮息貸款的LPR轉換為3月開始,目前進度沒有受到影響。

新京報:目前已有蘇州、上海、北京等地區提出了支持中小企業的措施,例如減免稅費、延期繳納社保、減免租金等。稅收減少、支出加大,是否需要提高財政赤字率?

巴曙松:財政政策是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手段。與貨幣政策相比,對受疫情影響企業減免稅費、延期繳納社保、減免租金和提高貼息支持力度等財政政策短期內有利於疫情防控和恢復生產。短期的財政政策可以形成強有力的經濟託底政策,直接改善居民和企業部分的收支,影響全社會對經濟前景的預期。

防疫所採用的短期財政刺激政策可能增加地方政府財政赤字率,在這方面,短期應突出疫情應對的舉措,財政赤字率可暫時不受3%的上限限制。在特殊情況下的短期內財政赤字小幅度超過3%,並不會影響我國財政的可持續性。赤字率不超過3%的標準適用於經濟增速較低、政府債務率較高的西方發達國家。

對於債務率較低的省份,地方政府可通過發行專項債券緩解支出壓力,例如發行應對本次疫情專項債,對醫院、醫務人員以及疫苗研發、醫療物資生產企業進行專項補助。考慮到我國部分地方政府債務較高,對於債務較高的省份,一方面,財政支出將以中央財政多承擔為途徑,減少地方聯合出資份額,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另一方面,監管機構可以允許地方政府通過拉長地方債久期,置換為低利率地方債等方式減輕地方政府還款壓力。

新京報記者 顧志娟 編輯 李薇佳 校對 李世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