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著明月璫”:從《孔雀東南飛》入手,聊聊漢代女性的耳飾文化

耳璫,是一種戴在耳垂上的飾品,相當於我們現代人常說的耳墜,耳釘,耳夾等

。與其它的裝飾物不同,耳璫比較小巧,在佩戴時不像頭飾,項鍊,手鐲等飾品那般,很容易被注意到。但是,隨著耳璫製作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審美水平的提高,耳璫的製作也日益精巧。

佩戴者會特意選擇設計華美,造型新穎的耳璫進行佩戴,耳璫也逐漸成為了體現婦女身份和品味的一種飾品。

耳璫的歷史悠久,它的創造起源於原始社會時期。但是後來,耳璫在歷史的發展中逐漸沉寂,好似淹沒在了歷史長河之中,在漢代之前都並沒有獲得足夠的重視和歡迎。而到了漢代,耳璫又重新風靡一時,成為了婦女們的一種常見飾品,深受漢代婦女喜愛。

漢代的耳璫除了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和觀賞價值外,也具有一定的社會歷史意義。時代的政治經濟發展影響著文化發展,漢代的耳璫文化正是在漢朝特定的政治環境和社會經濟水平中進行發展的。透過漢朝的耳璫文化,我們可以瞭解到漢朝時期的生活風俗和生產技術水平。

今天,我們則立足漢樂府詩歌《孔雀東南飛》,通過分析文中女主的耳飾,以此為切入點,瞭解漢朝時期婦女的耳飾文化。

“耳著明月璫”:從《孔雀東南飛》入手,聊聊漢代女性的耳飾文化

一《孔雀東南飛》中的耳飾

《孔雀東南飛》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的敘事詩,它和北朝的木蘭詩合稱為樂府雙壁。全詩取材於東漢獻帝時期發生在廬江郡的一起婚姻愛情悲劇,焦仲卿和劉蘭芝本是一對恩愛的夫妻,兩人門當戶對,婚姻生活幸福美滿。劉蘭芝作為一名中國古代婦女,女紅水平高超,做事勤勞,在丈夫家和小姑友好相處,勤勉侍奉公婆。

只是焦母卻對劉蘭芝百般不滿意,想休棄劉蘭芝為兒子再尋一位出身更好的女子做妻子。焦仲卿違抗不了執拗的母親,只好暫做緩兵之計,讓劉蘭芝先回母家,等他外出辦公回來,再接劉蘭芝回家。而全文中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的,也正是劉蘭芝在回孃家前細心梳妝打扮的一個片段。在這個片段中,生動形象展示了劉蘭芝作為古代女性的典雅之美,而閱讀到這個片段的人們,也往往會被劉蘭芝精緻華美的首飾所驚歎。

1、何為“璫”?

在《孔雀東南飛》中,對女主劉蘭芝起床後的一系列動作進行了詳細描寫,如“

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這其中的明月璫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耳璫了。從作家用明月修飾耳璫來看,劉蘭芝的耳璫應該為一種樸素典雅的玉製造品。那麼,古時候的耳璫又是什麼樣的呢。

首先。耳璫,顧名思義,是一種戴在耳朵上的飾品。不過,古時候的耳璫形狀不同於我們現在常見的耳墜耳夾,佩戴方式上也有著很大的差別。我們現如今常見的佩戴耳飾的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在耳朵上窗孔打洞,由此,女士們可以佩戴帶有掛鉤設計的耳飾。第二種是耳夾,無需在耳朵上打動,是一個夾子的設計,將這種耳飾夾在耳朵上便可以了。

但是在古代,漢朝時期的耳璫形狀卻和腰鼓十分相似,中間細兩邊粗,帶有一個收腰的設計,漢朝女子在佩戴耳璫前,必需將耳垂進行穿孔,並且將耳垂上的穿孔撐大,方便嵌入耳璫。這種設計雖然使得女子在佩戴耳璫的過程比較複雜,並且容易耳朵耳垂受到傷害,感到疼痛,但是在佩戴完成後,也正是由於這種中間細兩邊粗的設計,

使得耳璫不易脫落,佩戴時的穩固性非常好

耳璫的材質在歷史發展中,也進行了一定的演變。現如今出土的古代耳璫中,最早的是商朝時期的耳璫,出土遺址位於北京平谷縣劉家河商墓。商朝時的耳璫以金製品為主,並且在耳璫上還鑲嵌有其他物質,除此之外,商朝時期的耳璫與漢朝的耳璫形狀也存在不同。漢朝時期的耳璫為腰鼓狀,而商朝時期的耳璫則是喇叭狀。並且,漢朝時期,玉耳璫開始流行起來,成為了婦女們都十分喜歡的一種飾品。在孔雀東南飛中,我們的故事女主人公劉蘭芝所佩戴的,也就是這種玉製的腰鼓狀的耳璫。

“耳著明月璫”:從《孔雀東南飛》入手,聊聊漢代女性的耳飾文化

2、“璫”名稱的由來

關於耳璫這一名稱的由來,從古至今,有著很多種說法。其中,流傳最廣的是以下三種說法。第一種,將耳璫定義為了丈夫防止妻子出軌而創造出的產物。相傳在古代早期,那時候的婦女都十分妖嬈豔美,丈夫擔心美麗的妻子會在夜裡偷偷離開家裡,夜會情人,紅杏出牆,因此,特意製作了一款飾品。當妻子將這款飾品佩戴在耳朵上時,會發出相應的聲響,從而沒有辦法趁丈夫熟睡不注意時,悄悄離去。故此,這款飾品被稱作耳璫。

第二種,是說在古時候的婦女們,生性好妒,且喜歡談論八卦。亂傳謠言。因此,族群中有威望的人便創作出來耳璫,讓婦女們戴在耳朵上,寓意著擋住無稽的謠言傳入耳朵內,以避免她們搬弄是非,挑撥離間,從而消除她們的嫉妒之心,促進家族間的和諧穩定。因此,這種定義下的耳璫又可名為耳擋。

最後一種說法,則稍微有些血腥成分了。據說人在暴死以後,會七竅流血,慘不忍睹,並且七竅處還會流出一些汙物。十分影響遺容遺貌。

因此,人們便製作出了各種工具來擋塞流出汙物的七竅。塞鼻的叫做鼻璫,塞嘴巴的叫做嘴璫,那麼塞耳朵的,自然也就叫做耳璫了。

“耳著明月璫”:從《孔雀東南飛》入手,聊聊漢代女性的耳飾文化

3、耳璫的造型

現如今,歷史學家們根據史學資料和考古發掘,認為古代的耳璫根據形狀分類大致可以分為四種

。首先,第一種,就是漢朝時期婦女間十分盛行的鼓狀耳璫了,鼓狀耳璫中間細兩邊粗,在古時,曾風靡於四川一帶地區。第二種則是丁字形耳璫,與匕首的形狀有些相似。第三種是傘形耳璫,這種形狀的耳璫是傣族、德昂等少數民族特有的一種耳璫形式。最後一種耳璫則是柱形耳璫,這種耳璫的形狀較為規則,為整個的圓柱形,盛行於古代獨龍族的族民間。

“耳著明月璫”:從《孔雀東南飛》入手,聊聊漢代女性的耳飾文化

二 漢朝女性的穿耳特點

先前已經提到,古代耳璫的佩戴方法較為單一,必須要在耳垂上穿破一個洞才能進行佩戴,那麼關於穿耳,古時又有哪些講究呢,接下來,我們便來一起了解下吧。

1、認為穿耳即不孝

在中國古代,有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傳統觀念,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為了佩戴耳璫而進行穿耳被認為是一種不孝的行為。在道家的觀念裡,更是特意強調女子應該保持全德全形,這才是女子美的一種最高境界,而這種“全德全形美”也就是提倡古代女子不穿耳。而這種觀念曾一度成為中國古代社會共同認同的價值觀,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中國古代,佩戴耳璫這一風氣在漢朝之前長時期沉寂的原因了。

“耳著明月璫”:從《孔雀東南飛》入手,聊聊漢代女性的耳飾文化

2身份較高的人才能佩戴

在古代早期,對佩戴耳璫有著一定的身份要求。夏商周時期,國家政治與神權相結合,巫蠱之風盛行,能夠佩戴耳璫的人,大多為神人或巫師。這些人在當時他們所處的社會享有崇高的社會價值。耳璫的使用也帶有明顯的神話色彩,在古代早期,那時候的神話人物形象中,女媧也是佩戴耳璫的。

時間發展至東漢後期,佩戴耳璫這一風氣已經在全社會得到推廣,上至貴族婦女下至普通平民家婦女,都有了佩戴耳璫的習慣。這時候的耳璫文化也日益世俗化,具有了明顯的時代特色,展示了漢朝時期的整體社會風貌。

“耳著明月璫”:從《孔雀東南飛》入手,聊聊漢代女性的耳飾文化

3、材料豐富

漢朝時期的耳璫雖然以玉製品為主,但是實際上,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中,製作耳璫的材料十分多,除卻玉品外,耳璫還可以用金屬,瑪瑙、琉璃等製作,且在漢朝以後的朝代,琉璃成為了製作耳璫的主要材料。

“耳著明月璫”:從《孔雀東南飛》入手,聊聊漢代女性的耳飾文化

三 漢朝耳飾的審美特徵

1、富有動態美

漢朝時期,耳璫的設計和製作工藝已經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這時候的耳璫,造型精美,佩戴方式獨特,佩戴者在佩戴耳璫後,耳璫會在行走過程中會產生獨有的搖曳的美感,充分展示了漢朝時期的女子美。

並且,由於耳璫具有一定的重量,且會添加一些附加物或者鑲嵌物對其進行裝飾,佩戴耳璫的女子在行走過程中,耳璫下的垂飾會相互碰撞,從而產生聲音。玉製品或琉璃製品,金屬製品自碰撞過程中,往往會產生悅耳的聲音,給人在聽覺上帶來美的享受。因此,漢朝時的耳璫所體現出的動態美是視覺與聽覺的雙重享受。

“耳著明月璫”:從《孔雀東南飛》入手,聊聊漢代女性的耳飾文化

2 材質豐富,外觀精巧

漢以後,耳璫工藝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無論是從耳璫的設計水平還是製作工藝來看,都獲得了很大的進步。並且在後來,製作耳璫的用料不再侷限於美玉,耳璫的材質日益豐富,有金、銀、玻璃、骨、象牙、瑪瑙、琥珀、水晶、大理石等。玻璃也就是我們先前所提到的琉璃

在《漢書·西域傳》中曾有著這樣的記載:“琉璃色澤光潤,逾於眾玉。”可見,在那時候的古人眼裡,玻璃的華美和珍貴程度,甚至是要超過玉器的。

在古代的玻璃耳璫還存在兩種分類,有無孔和有孔兩種形式的耳璫。無孔玻璃耳璫呈現出中間細,兩端粗的特點。其中粗的兩端,一端是圓錐狀,一段則是圓珠狀,戴的時候,從圓錐狀那端戴入,呈現在外人眼中的則是圓珠那端,因此,這種耳璫有時候又會被稱作是圓璫。

另一種則是有孔耳璫,這種耳璫的零件會用細線穿起來,作為墜飾。玻璃耳璫的顏色豐富多樣,有綠色,墨綠色,藍紫色,黑色,淺綠色,白色等,不過,玻璃耳璫使用的主要顏色是藍色和深藍色。

“耳著明月璫”:從《孔雀東南飛》入手,聊聊漢代女性的耳飾文化

3 符合傳統對稱美的要求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講究者對稱美。雖然耳璫的種類繁多,佩戴方式也多種多樣,但是無一不體現著對稱美的特點。即使有些耳璫在設計過程中會添加一些墜飾加以裝飾,左右兩邊的墜飾也一定是相同設計的,保持著對稱美中的平衡感。也正是因此,當中國古代婦女佩戴耳璫時,一左一右的相同的耳飾形成對稱,給觀賞者在視覺上造成對稱美,平衡美的衝擊,將觀賞者的注意力均衡地分配至左右兩邊的耳飾,獨具美感。

“耳著明月璫”:從《孔雀東南飛》入手,聊聊漢代女性的耳飾文化

四 小結

耳飾文化是中國古代傳統服裝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歷史悠久,起源於原始社會時期,沉寂多年後,在漢朝重新獲得了重視與歡迎,也是自此之後,開始在歷史長河中綻放其特有的光彩與美麗。

中國傳統耳飾種類繁多,設計精美,成為中國古代表現女子美的一種生動的承載物。在漢樂府詩歌中,一句“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描繪出了搖曳的耳璫在典雅女子身上閃爍光彩的美好景象,引人心動。

“耳著明月璫”:從《孔雀東南飛》入手,聊聊漢代女性的耳飾文化

時代傳承至今,中國傳統耳飾文化卻並沒有殆盡,而是在歷史發展步步傳承。愛美是女子的天性,這一點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朝代的更換而改變。從古至今,中國女子始終在追求美的路上,未曾停歇。而這份美麗,卻更是建立在華夏民族整體的情感價值觀和審美價值觀基礎上的。

中國傳統耳飾文化是中國服裝文化中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閃爍光芒的一顆璀璨明星,現如今的我們,身為炎黃子孫,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將其傳承。同時,我們也有理由堅定地相信,這一份美的傳承將會生生不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