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常用十大計算公式彙總,再也不怕忘

臨床工作中,如何應對大量的醫學計算公式?當然是要“背”!


今天,我們整理了臨床常用計算公式


一起來看看吧~


臨床常用十大計算公式彙總,再也不怕忘


十大常用計算公式彙總


1. 平均動脈壓(MAP)


MAP=舒張壓(DBP) + 1/3(收縮壓 SBP - 舒張壓 DBP)


2. 踝肱血壓指數(ABI)


血壓指數=踝部血壓/上臂血壓


3. 休克指數


休克指數 = 心率(b/min)/收縮壓(mmHg)


指數為 0.5:血容量正常;指數為 1:約丟失 20~30% 血容量;指數>1:約丟失 30~50% 血容量


4. 心輸出量(CO)


心輸出量(mL/min) = 每搏輸出量(mL/次) × 心率(次/min)


靜息時正常值:3.5~5.5L/min


5. 腎衰指數(RFI)


腎衰指數 = 尿鈉 × 血肌酐/尿肌酐


RFI < 1,提示腎衰由腎前性氮質血癥;RFI > 2 提示腎衰由急性腎小管壞死所致。


6. 肌酐清除率(Ccr)


男性:肌酐清除率 = (140 - 年齡) × 體重(kg)/72 × 肌酐濃度(mg/dL)


女性:肌酐清除率 = (140 - 年齡) × 體重(kg) × 0.85/72 × 肌酐濃度 (mg/dL)


7. 腎小球濾過率估測(eGFR)


eGFR(MORD) = 186 × [血清肌酐 (μmol/L)/]^-1.154 × 年齡^-0.203 × 0.742(如果是女性)


8. 成人體表面積


體表面積(m^2) = 0.0061 × 身高(cm) + 0.0128×體重(kg) - 0.1529


9. 小兒藥物計算 — 體表面積


小兒用藥劑量 =(成人劑量×小兒體表面積)/1.73


10. 小兒體表面積


(1)體重 ≤ 30 kg 的兒童的體表面積及用藥劑量計算:


小兒體表面積(m^2) = 體重 (kg)×0.035 + 0.1


(2)體重 >30 kg 的兒童的體表面積及用藥劑量計算:


兒童體表面積(m^2) = 1.05 + (體重 - 30) × 0.02


經驗上體重每增加 5 kg,體表面積增加 0.1m^2,體重>50 kg,體重每增加 10 kg,體表面積增加 0.1m^2。


35 kg,體表面積 = 1.15m^2 (經驗上 1.10 + 0.10 = 1.20m^2)

40 kg,體表面積 = 1.25m^2 (經驗上 1.10 + 0.20 = 1.30m^2)

50 kg,體表面積 = 1.45m^2 (經驗上 1.10 + 0.40 = 1.50m^2)

60 kg,體表面積 = 1.60m^2(固定值)

70 kg,體表面積 = 1.70m^2(固定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