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歲杜甫為何能寫出傷感的《登高》?這要從他曲折的人生經歷說起

公元767年,已經56歲的杜甫拖著病弱的身體,流落夔州(今重慶奉節)之時,登上了長江岸邊的高臺,寫下了這一首千古傳誦的七律唐詩《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56歲杜甫為何能寫出傷感的《登高》?這要從他曲折的人生經歷說起

​這首古詩是杜甫流傳最廣的七律詩作之一,全文透著濃濃的悲情。尤其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兩句唐詩蘊含著多達八重悲苦,更是長久以來人們探討千古詩聖人生悲苦命運的經典代表詩句。

56歲的杜甫為何能夠寫出如此傷感的唐詩作品?這要從他的人生經歷開始說起。

早年間的杜甫也曾經是意氣風發,漫遊泰山曾經寫出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樣心懷豪邁的詩句。他已經參加過多次科舉考試,但是都沒有能夠成功。天寶六年,杜甫再一次參加科考,但是在李林甫的陰謀之下,科考竟然造成了無一人及第的局面。

56歲杜甫為何能寫出傷感的《登高》?這要從他曲折的人生經歷說起

​所以在一次又一次的科考當中,杜甫一次又一次地遭遇挫折,生活上也逐漸開始捉襟見肘。“君不見空牆日色晚,此老無聲淚垂血”,是他當時生活境況的真實寫照。

為了生存,杜甫也曾經出入那些豪門大宅,祈求能夠得到他們的引薦。“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就是反映的這一段日子的生活。但很可惜也沒能給杜甫帶來什麼出路。

唐玄宗天寶年間,杜甫在長安城困守了將近十年,一直鬱郁不得志。安史之亂的時候,他和全家一起流落鄜州,“野果充餱糧,卑枝成屋椽”,生活很是悽慘。

56歲杜甫為何能寫出傷感的《登高》?這要從他曲折的人生經歷說起

​隨後唐玄宗西逃,唐肅宗繼位。杜甫想要表達忠君之心,把家小安置在鄜州之後,隻身前往鳳翔投奔肅宗,不料途中被叛軍所俘,被押解到長安,囚禁長達一年之久。也就是在此時,寫出了著名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第二年投奔唐肅宗,被授予左拾遺,但是因為直言上諫,被放還鄜州。收復長安之後,杜甫回到京城依然擔任左拾遺。但是這和他心中的致君堯舜上的理想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兩年之後棄官入蜀,蓋起了杜甫草堂,過上了一段比較安穩的日子。

56歲杜甫為何能寫出傷感的《登高》?這要從他曲折的人生經歷說起

​但是好景不長。寶應元年,劍南兵馬使徐知道發動叛亂,杜甫又流亡到梓州。

不過兩年以後,劍南節度使嚴武邀請杜甫進入幕府,給予了他很大的幫助,杜甫也寫出了很多詩歌,感謝嚴武的幫助。

但是之後不到一年的時間,比杜甫要年輕許多的嚴武卻突然暴病去世,給杜甫的人生帶來了非常沉痛的打擊。失去了依靠,只好東下流落夔州。這首著名的《登高》就是杜甫晚年在夔州所寫。

56歲杜甫為何能寫出傷感的《登高》?這要從他曲折的人生經歷說起

​寫這首古詩的時候,他已經56歲,垂垂老矣。由於詩人已經飽經風霜,顛沛流離,歷經戰亂,加上與他患難與共的李白嚴武、房琯等人相繼去世,更讓他心中充滿悲愴之感。

所以在這個落寞的秋天,“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才讓他如此的感慨寫出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樣字字悲苦的詩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