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不 為 無 用 之 事 · 何 以 遣 有 涯 之 生

九州同來自中式精緻生活00:0003:15

中式

君語

+


何為華夏,禮義之大曰為華,服章之美曰為夏。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黛玉剛進榮國府時候,有這麼一句話寫她外貌: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又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拂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黛玉生的好看,自然可以水下看妝,眉頭畫月。不過衣服也是重要,舊時漢服女子多顯禮儀。今日旗袍雖美,卻不能算民族服飾,穿不出禮儀之邦的感覺,更別說"整衣香滿路,移步襪生塵"了。現在知道漢服的人其實也少,是很痛心的事情。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漢服,是中國人最美的衣服。在漫長的幾千年時間裡,漢服承載的不僅是一種生活美學,更是無數中國人生活方式的延續。


古人云:漢服之美謂之華。華是一種氣度,一種民族氣質和民族精神。一個人,一件深衣,一份信仰。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漢服傳達給人們最直觀的感覺是形態美。峨冠博帶、寬袍大袖,靜止的時候,凝固著威嚴和莊重,走動的時候,流露出飄逸和灑脫, 自然便能體現華夏民族的胸襟與氣魄。


重精神而超形制、取內心而離塵世。東方美學風格都滲透在漢服的寬袍大袖中了,不但具有美的外表,而且有美的內涵 ,深厚的歷史文化映照其上而產生的古樸又永恆的絢爛光輝和氣蘊,正是它區別於其它任何服飾的原因。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菱葉縈波荷颭風,荷花深處小船通。

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羨彼之良質兮,冰清玉潤。

羨彼之華服兮,閃灼文章。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愛彼之貌容兮,香培玉琢。

美彼之態度兮,鳳翥龍翔。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仙袂乍飄兮,聞麝蘭之馥郁。

荷衣欲動兮,聽環佩之鏗鏘。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鏡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

新妝蕩新波,光景兩奇絕。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解釋春風無限恨,沈香亭北倚闌干。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卷帷望月空長嘆,美人如花隔雲端。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輕羅小扇白蘭花,纖腰玉帶舞天紗。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猶抱琵琶半遮面。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美人既醉,朱顏酡些。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人憐花似舊,花比人應瘦,

莫憑小欄杆,夜深花正寒。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佳人應怪歸遲,梅妝淚洗。

曲闌干遍倚,又是一番新桃李。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想佳人花下,對明月春風,恨應同。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鸞臺曉鑑,人花相對,何須更比。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歌筵罷,醺醺歸去,蟾影照迴廊。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梅與為名蠟與容。

寒枝偏綴小金鐘。插時只恐鬢邊熔。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梅花好,依約透春光。

記得佳人初睡起,巧臨鸞鑑試新妝。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閒省記。

便笑口頻開,一歲知能幾。

歸期尚未。

且蠟屐蘭橈,湖山深處,同賞月中桂。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