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微信一天最多走了多少步呢,因為什麼?

假本聰


現在是疫情防控時期,不能和平時的步數做比較,現在響應國家號召:不出門,不出門,不出門。呆在家都是三點一線的生活,臥室—客廳—廚房—廁所,最多也就不到100步,因為你總不能走這幾個地方,把手機都拿手裡吧。


HD標誌


微信運動我還沒開啟過,我一直用支付寶運動,好像一次走的最多是八仟多步,有段時間每天利用中午下班休息時間走步,自己是感覺太久不運動身體免疫功能不太好,而且全身上下都僵硬。我走過步,也跑過步,每次進行當中不知道為什麼我會覺得頭昏,還有膝蓋特僵硬,,後來改變策略學習游泳,我覺得游泳挺適合我的,每次半小時或四十分鐘,游完後感覺神清氣爽,和我同樣情況的朋友可以試試。


葉沐薇


好像是去年爬泰山把,具體多少步記不住了,真是走到癱瘓啊!

當時把車停山腳下的停車場,抬頭看了看天,朋友問:山呢?真的,我也沒看到山。可能天氣原因吧!在山腳下的錯覺就是,是不是弄錯地方了?在山腳下買了兩個登山杖,還好十塊錢兩根。

跟大部隊爬吧,來了不爬也說服不了自己不是?當時揹包裡裝滿了水和零食,負重應該在10公斤左右,在路上就後悔了,山上東西並不是很貴的,瓶裝水和服務區差不多。手腳並用堅持四個小時終於爬到南天門,那天天不太好,視線受阻,所以沒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山頂除了廟還是廟,上了幾柱香,貴的肉疼。都說上山容易下山難,老祖宗誠不欺我啊!可能是上山累的吧,看到下山的路,與其說是盤山路不如說是帶扶手的樓梯,還70度大坡。心想這一不注意就要滾下去了!果斷放棄,最後坐纜車下來的,坐到中天門又徒步到停車場。在附近又買了點小禮品,來一次總不能空手而歸吧。

那次應該是步行最多的,也可能是爬山的原因吧,這是我這麼大最累的一次!以至於現在聽到誰說一起去爬山吧?再也沒敢去過!哈哈有點誇張了。[呲牙]




華府書童


從早上起床開始計算,人的一天都要經過很多走步。包括室內室外,辦公場所,包括一些工作性質決定的走步。這些走步累積起來計數,其實根本達不到對人身體健康起到的作用,充其量就是一個身體活動。

2

/7

劇研究測試和數據統計,正常的人平均每分鐘走步在100~130之間,而且除去正常生活中的走步,才能達到健康的目的。

3

/7

除了步數還要達到運動量,也就是持續的走步在20~30分鐘以上,是最佳的效果。最少也要持續的走10分鐘以上。

4

/7

運動量也要根據個人的身體狀況而定。年齡,性別,身體體質和運動量都有著直接的關係。身體越健康的人需要的運動量越大,男性比女性的運動量要大,年輕人比年長人運動量要大。

5

/7

根據專業人士認定,體質好的人群每天堅持5000~8000步。體質弱一些的人群每天堅持5000步以上,就可以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

6

/7

如果是因為減肥走步,每天應該堅持10000~12000步之間。才能達到效果。

7

/7

每天除了生活中的正常走步,再堅持以每分鐘100步的速度,持續走30分鐘以上的時間。就能達到強身健體的運動效果。








千鴿坊國標中獸醫推廣


如果按我的走法,一天一夜可以在兩萬步,習慣了走路出門,長跑十至二十分鐘,練習腿法走路,達到身體健康。

我每天的數大概是在三千多,屬少的,平常每天都會出去散步走路,主要是吸收自然空氣,透透氣,吹著自來風的感覺就是好,原因是野外燒烤。

使用步步走路大概有四十多天了,感覺很好,每走一步都有價值,不圖什麼?習慣走路散步,長跑等等,長跑流汗能清解毒素,讓心臟跳躍自然,達到標準跳躍。

我個人的愛好習慣是走路,不知有沒有同行者,野外空氣好,自然空氣達到防控,能使身體減肥,達到胸肌肉。

其實堅持走路長跑一繼是最好的方法,多走路對身體有好處,能抗拒得病吃藥,我個人有三至四年沒有感冒過,平常冬天也就穿三件衣服,感覺不冷。

有數據可以看,每天都會分享走路數據,不為什麼?我一直在堅持走路,除了下雨之外,基本天天都會去走路,時間自己選擇。


旋風121567981


你這個微信走多少步,是不是說微信上面有一個計算行程和步伐的功能成序?

我沒設置這個,不過我可以交流一下我的經驗。

我半年以前,曾經一天小跑半個小時以上,結果在兩週內跑到腿部肌肉拉傷,以致於一個月不能正常行走。

所以我說,如果想要以走路和跑步來建身或者是減肥的話,最好是量力而行,也要注意正確走路姿勢,才不會讓自己因此受傷。

第一,抬頭挺胸,下巴於地面平行,背部要稍稍向後收攏,這樣防止肩頸和背部疼痛。並且要目視前方,以避開障礙物。步子不能太大以自己感到舒適為宜。

第二,要注意腳落地上,從腳後跟落地為宜,避免腳掌拖地,長時間錯誤行走,會造成對腿部的損害。擺動手臂時不宜過大,走起路來,自然擺動即可。走路時儘量沿直線行走,不要走八字。

第三,選擇一雙舒適的鞋子,走一段時間換一雙,免得對腳部造成傷害。儘量注意力集中,不然路上有什麼坑窪之處不注意會造成傷害。

這是走路的姿勢。下面說說走路的時間和長短。

第一,成年人五千到一萬步為宜,老人三千到六千步為宜。走路稍稍出汗,肌肉有酸脹感就行了,第二天才不會累。

第二,走路儘量三十到五十分鐘為宜,不然會造成膝關節磨損,運動就對我們來說,就得不償失了。

第三,在沒行成習慣前,也就是新走路的人要減少走路的時間和步伐。到腿部肌肉和軟組織適應以後再加強煉習。

這是我的一些心得和建議。


大風吹梧桐


目前基本不下樓,走路步數幾乎為零。相應政府號召,在家做自我隔離。

但是為了增強身體免疫力,不讓自己頹廢,每天有半小時到1小時的鍛鍊,蹲起,俯臥撐,蛙跳,平板撐,健腹輪,站樁等活動。

習慣是養成的,人生短暫,要讓自己活得充實,有價值,為自己,也為他人。


我是大槐樹


如今的朋友圈除了曬吃、曬喝、曬玩,

可惜,本人就從來沒有得過第一。計步器是怎麼知道我們走了多少步的呢?

最開始的計步器是機械式的,原理很簡單,就跟擺錘一樣的。因為人在走路的時候會把擺錘帶著在動,它動一下基本上就是人在走一步,然後擺錘動一下,和金屬接觸通電,就記了一步。

原來,計步器是依靠擺錘與金屬的接觸才能記錄我們的步數。那我們常見的智能手環和手機計步也是這個原理嗎?

現在的手機、手環裡面,一般用的是一個叫三軸加速度傳感器的芯片,測量手機、手環在三個不同的方向上的加速度,然後通過這個加速度的值進行一些算法的運算,然後統計就可以知道大概可以測出來走路的步數。

傳感器是怎麼知道我們

走路步數的呢?

道理很簡單,有一種特殊的材料,叫壓電陶瓷材料,會根據作用在上面的力的大小產生不同的形變,隨之產生不同的電壓變化,這樣就可以通過作用在上面的力來測量加速度,然後通過加速度能夠判斷出這個人是走路的時候,他是在哪個方向進行運動,或者說頻率大概是多少。

如果用手搖晃手機,也會產生加速度,這個傳感器是怎麼分辨手晃和走路的區別的呢?

其實,人在走路的時候,頻率一定是在某一個範圍之內的,比方說一分鐘一個人只能走出多遠。如果拿著手機在晃的話,晃的頻率會非常快,而且拿著手機晃的時候,加速度變化比人在走路的加速度變化要大的多,所以,基本上通過這兩個方面,傳感器就能夠判斷出到底是人拿著手機在晃,還是真正的一個人在走。

看完有沒有恍然大悟?

計步器計的是“加速度”,跟位移無關。

所以,乘坐交通工具都不算步數,

而且,搖手機也是不算步數的,

所以,咱還是老老實實走路吧!



淡墨染輝煌


微信運動剛接觸的那陣子,每天都會看看排行榜,最多時候也就一萬五左右,不會刻意為排名去湊數字,沒意義!

這就跟有點雞毛蒜皮就喜歡曬朋友圈那些人一樣,過得好不用你去曬,熟悉的人都會了解,何必再廣而告之呢?喜歡運動的人每天都會用各種方式充實自己!有時間記得給好友點個贊,他會因為你這個贊更加努力、肯定自己的付出!別忘了哦[呲牙][呲牙][呲牙]


米斯特鄧


原來最多時如果出去徒步就三萬多步,現在疫情非常時期,步數肯定少了嘛,幾百步吧,每天臥室,客廳,衛生間,廚房,周邊遊[呲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