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看新奇:七旬老爸老妈眼里煤油灯,满满都是五六十年代回忆


据说人老的标志之一,就是喜欢回忆过去,看过去用过的老东西。宅家半月有余,孩子老人都快憋疯了,连七旬父母也快忍不住想出去转转透口气了。每天面对年迈二老,这么长时间在一屋檐下,现在竟不知和他们聊点啥,怎么安慰他们少出去了。电脑里翻着过去拍过的照片,忽然想起在博物馆里拍下的老物件,看能不能勾起他们点回忆,帮他们打发下时间。

这是在南方某博物馆拍下的“老煤油灯”展台,虽然没用过这些煤油灯,但老家就有一个至今挂在家很熟悉,所以翻到这特别想给七旬父母看看。

果不其然,今天让二老看这些东西,瞬间激活了他们对过去五六十年代的回忆,话匣子一下子打开。

在北方七旬父母眼里,他们说那时候只用过煤油灯,就是如图中这种,但南方人做的,似乎与北方的又不太一样,只是外观大体相似。

在父母眼里,关于这些煤油灯的回忆,现在想来有些苦涩,语气中也夹杂着幸福。母亲说,由于居住在山脚下,村里直到六十年代年底才通了电,在那之前,没有蜡,只点这种煤油灯。而煤油灯有简单也有复杂的,看灯造型,又是一家人富裕生活与否的一个标志。

意外的是,在七旬父母眼里,那时候煤油灯下夜生活,却比现在有趣。母亲说,由于家家没电,有人家舍不得仅有的一点煤油,所以晚上没特殊情况也不点的,只能黑着。这时,谁家窗户里透出点光亮来,往往成为左邻右舍争相串门的人家。

后来生活条件好点了,煤油灯可以奢侈用时,又成为奶奶与母亲们日夜在煤油灯下做一家人针线活的照明工具,那时觉得有灯可以点了,就是幸福。

母亲说,那时家家户户都有3到5个或更多孩子,一家人做鞋是个大工程,衣服还要缝缝补补,女人们往往在煤油灯下做针线活到10点多,即使这样,也赶不上全家孩子大人穿。

不知道南方博物馆里收藏的这些煤油灯都经历了怎样的灯下故事,而在众多煤油灯中,七旬父母倒认出一种最为高级的老灯,那就是汽灯。他们说,似乎在村里夜晚开大会时在哪见过,当时觉得很高级很稀奇。

查询资料得知,原来汽灯是在户外用的,可抗三四级风,雨天也可使用,用时可达6个小时以上。在六、七十年代,汽灯通常用在夜里大队召开全村群众大会时用的。如今时代变迁,这些老灯在民间成为古董遗存也很少见了,认识它们的人也大多在六旬以上,这些老物件,都已成为历史见证。现在,还有人认识这些老灯的吗?你和这些家伙,都有着怎样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