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玉大婚後,襲人為何被攆?

林瑋盈


“枉自溫柔和順,空雲似桂如蘭。堪羨優伶有福,誰知公子無緣。”這是襲人的判詞。


看原著得知她憑藉處世為人和心機被王夫人推上了準姨娘的寶座,可結局依然是寶玉寶釵大婚後,她被許配給了戲子蔣玉函,攆出了賈府。


原因有幾個:


一、形勢所逼


全書開篇就定下基調,賈府內囊已盡。


雖經歷了烈火烹油之繁華,但後手不接。


年租逐年減少,人丁稀少且子孫不肖。


陸續只見鳳姐輾轉找鴛鴦借當、當手鐲之類,賈母飲食減免、王夫人裁員,上層都在設法儉省。


一直到元春勢敗賈府被抄家,樹倒猢猻散,連鳳姐寶玉等一干人都自身難保,襲人雖是貼身丫鬟,外嫁也不足為奇了。




二、身份尷尬


襲人會做人,溫柔和順,賈府上下都敬服她,可謂人心收割機。


她會做事,兢兢業業 ,恪盡職守。


怡紅院幾乎是她在當家,以至於她一回家,如何打發來看病的醫生,一屋子人都搞不清。


她會說話,善抓時機 。


她曾在王夫人面前一番進言,表忠心、講原則、高舉男女大防旗幟,讓王夫人感愛不盡。


一回去不但賞了她2兩月例銀子,定下了準姨娘的基調,還抄撿了大觀園,攆出晴雯等非襲人派,清理了門戶。


她雖然得了二兩月銀的實惠,大家也都知道,卻沒有名正言順地把身份定下來。


就像結婚擺酒卻沒打證,法律上是不算數的。


即便寶玉寶釵大婚後,賈政也沒表態把手續給補辦了。


因此,襲人到了年齡還是要打發出去嫁人,沒資格再留在賈府。


且她原本是賈母派給寶玉的,後為了坐上姨娘的位子,反戈相向投靠了王夫人。


所謂一僕不侍二主,賈母為此曾當眾打壓她。


有了寶釵做兒媳,王夫人不需要她,寶釵對她也不敢放心,家有此妾太勞神。


雖然寶玉有情,奈何上層無意,因此襲人的身份如雞肋更尷尬。


而賈府的明眼人也能看出襲人的用心,不太會親近她。若她跟寶玉是過了明路的,即使寶玉出家,她也該守在賈府一輩子。



三、世事難料


計劃趕不上變化,晴雯再想不到會擔了虛名,含冤而死。


襲人也料不到,即便趕走了千伶百俐的晴雯,自己也未能與寶玉廝守。


所謂世事難料,第四十六回“尷尬人難免尷尬事,鴛鴦女誓絕鴛鴦偶”,鴛鴦因賈赦要討她做小,恰遇著平兒和襲人倆跟她開玩笑。


於是鴛鴦說了這樣一段話:“兩個蹄子不得好死的!人家有為難的事,拿著你們當正經人,告訴你們與我排解排解,你們倒替換著取笑兒。你們自為都有了結果了,將來都是做姨娘的。據我看,天下的事未必都遂心如意。你們且收著些兒,別忒樂過了頭兒!”


果然應驗了她的話,襲人被迫嫁給蔣玉函。


若她跟寶玉是過了明路的,即使寶玉出家,她也該守在賈府一輩子,何至於嫁人?


又竟然會嫁給伶人蔣玉函。


與如今當明星不同,才貌雙全的蔣玉函身在清朝,伶人屬於“下九流”職業,行業地位最為低下,只怕還不如小廝。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又何止襲人不能遂心如意呢?只感嘆造化弄人罷了。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課堂


在第四十六回“尷尬人難免尷尬事,鴛鴦女誓絕鴛鴦偶”那一回,當時鴛鴦因為賈赦要討她做小的事生氣在園子裡散心,恰遇著平兒和襲人倆跟她開玩笑,恭喜她,於是鴛鴦說了這樣一段話:

鴛鴦又是氣,又是臊,又是急,因罵道:“兩個蹄子不得好死的!人家有為難的事,拿著你們當正經人,告訴你們與我排解排解,你們倒替換著取笑兒。你們自為都有了結果了,將來都是做姨娘的。據我看,天下的事未必都遂心如意。你們且收著些兒,別忒樂過了頭兒!”

是的,襲人自以為有了結果了,可是最後的結果她還是得離開賈府,嫁給蔣玉菡。作者在寫襲人的時候,其實一直把她放在尷尬的位置,她是晴雯眼裡的西洋哈巴狗,專門會在王夫人面前搖尾乞憐,得了二兩銀子月銀的實惠,卻沒有名正言順的把身份定下來。所以說一直未過明路。未過明路就只有王夫人知道,其他人雖然也都知道,但是那不算。就像現在一對年輕人沒領結婚證就擺了喜酒,大家都知道你結婚了,可是法律不認啊,若真有事你還是算未婚。

等到寶玉和寶釵結婚了,襲人仍舊沒有過明路,仍舊只是王夫人心裡為寶選的那個妾,沒有秉明賈政把手續給辦了。後來寶玉出家了,襲人就像府裡許多別的丫頭一樣,到了一定的年齡要打發出去嫁人,她沒有資格再留在賈府。如果她跟寶玉是過了明路的,那麼即使是寶玉出家了,襲人也是應該留在賈府守著一輩子的,但是現在她連這個資格都沒有。不是尷尬又是什麼?


蘇小妮


人過一輩子的,黛玉死了,寶玉對襲人更依賴了。

晴雯被趕出大觀園的時候,寶玉雖然也懷疑襲人告密,但是沒有證據也就算了。即使寶玉抓住了襲人告密的證據也不會咋樣。寶玉曾經說過:“罷了,再別提這事,別弄的去了三個,又饒上一個。” 又說:“從此休提寶玉和寶釵大婚後,襲人被攆出賈府,嫁給了蔣玉函。那麼襲人何時,被何人攆出賈府?

小說裡是寶玉出家後,因為襲人和寶玉沒過明路,不算是寶玉的妾,所以薛姨媽建議王夫人把襲人嫁出去。

潤楊認為,襲人是在寶玉出家前被寶釵趕出賈府的。

寶玉此生認準了和黛玉以及襲人等兩三個

起,全當他們三個死了,不過如此。況且死了的也曾有過,也沒有見我怎麼樣。”

寶玉不是睚眥必報的人,他對任何人都抱有善念,認為任何人犯錯,都是無心做錯。當初賈環如此,現在襲人也是如此,所以他對襲人依然依賴如初。

黛玉死了,寶玉被迫娶了寶釵,寶玉對寶釵只要尊敬沒有愛,所以他對襲人更加依賴了。

寶釵是一個務實的人,寶釵可以容忍寶玉心裡想著黛玉這個死人,卻不能容忍寶玉公然親近襲人這個活人,冷落自己。

襲人雖然對金玉良緣盡心盡力,但是寶釵婚後,襲人不知不覺間,搶了寶釵在寶玉心裡的位置。寶釵可以容忍寶玉和鶯兒在一起,因為寶玉的心不在鶯兒身上。寶釵不能容忍寶玉和襲人在一起,是因為寶玉的心在襲人身上。寶釵要拉回寶玉,就必須趕走襲人。

寶釵的心機襲人不懂。

寶釵要趕走襲人自然不用自己親自出馬。她讓母親通過薛蟠或者薛蟠的朋友,給襲人和蔣玉函做媒。

寶玉和蔣玉函是朋友,自己心裡已經有了出家的打算,不能誤了襲人一輩子,所以他同意襲人出嫁。

王夫人因為襲人和寶玉沒有過明路,而且寶玉婚後,襲人的事就由寶釵做主了。因此也同意襲人出嫁。

襲人雖然不願意離開寶玉,但是沒有辦法,只能屈服。襲人沒看明白是寶釵攆走了她,她還把寶釵當做好人,賈府落敗後還奉養過寶釵一段時間。


潤楊的紅樓筆記


襲人嫁給蔣玉涵是不是在寶玉大婚以後,這一點並不能肯定。但卻可以肯定,襲人嫁人,也並不是被攆。而是有可能是下面兩種情況。



一,寶玉婚後,被拍賣。這是賈家被抄的情況下發生的。王子騰病死後不久,元春病死,賈家失去了保護傘,由於在朝堂站隊不準,賈府被抄。家中主子或充軍,或斬首,或收監,家中僕人,則被拍賣。



民間有種說法,寧娶大家婢,不要富家女。因為大戶人家的婢女,見多識廣,比那些富家女孩兒要有見識,有心胸,會謀算,襲人作為寶玉身邊第一人,氣度,修養自是非同一般。在拍賣會上,定是十分搶手。

蔣玉涵雖是戲子,可是在忠順王爺,北靜王爺面前得過寵的,眼界自然不低,可是鑑於身份是下九流,過於低下,婚配並不容易,高不成,低不就的,蹉跎下來。後來因緣巧合下,襲人被蔣玉涵買去。做了蔣玉涵的妻子。



二,被迫下嫁的情況。我們知道,一直到80回,襲人雖然被王夫人默許為準姨娘,卻仍然沒有被過明路,一直名不正言不順的混著。而在過去的大家族中,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在男子大婚前,為了不給新嫁娘添堵,將與男主子有過肌膚之親的婢女處理乾淨,或多給銀錢,讓其外嫁,或配給府中地位較高的奴才。



寶釵一般情況下,只要不觸及她個人的利益,他都是比較寬厚豁達的。可是如果關係到以後婚姻的和諧,他是不是還會保持一向的作風?更何況不需要他出手,她只要保持沉默就行了。。



即使寶釵能夠容得下襲人,作為一個處處為女兒著想的寶釵的母親薛姨媽呢?欣賞一個人是一回事,接納一個人給自己女兒添堵是另一回事。不要怪薛姨媽心窄,任何一個為女兒著想的母親都會這樣。

襲人是王夫人暗許的準姨娘,按說王夫人應該站在襲人這邊,可是當與襲人打擂臺的是自己的妹妹和外甥女呢?這種情況下,襲人還會有勝算嗎?



寶玉很有可能既心疼襲人終將被嫁的命運,又不放心襲人以後的生活,於是親自出馬,江西人嫁給了自己的好友蔣玉涵。


萍風竹雨123


竊以為,要想深度回答這個原因,還得從“花襲人”這個名字的深層寓意說起。

寶玉取其姓氏“花”,聯繫到“花氣襲人知晝暖”。而曹公筆法多樣,明,暗,喻,擬,伏..等等輪番上陣。

明顯“花襲人”此名是以詩意的說法,矇住讀者們的眼睛。

襲人在大觀園眾人的口碑是“賢襲人”,但是襲人卻與當時未滿十三歲的寶玉巫山雲雨,可謂:監守自盜,此處“賢”字是對其,最深刻的諷喻。


襲人貌樸詞拙,王夫人被其所惑,逐晴雯,芳官,四兒,令一眾無辜的丫鬟受辱,晴雯更是因此含恨而亡。

由此可想“花襲人”,這個名字最深的寓意是中間那個襲字。

襲者,襲擊的意思。所謂;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也。

寶釵多次試探花襲人,看出襲人是個“有識見”的丫頭。

慢慢在閒言中套問他年紀家鄉等語:留神窺察其言語志量,深可敬愛”

於是二人心有靈犀,隱隱結成聯盟。

而在晴雯死後,寶玉被賈政日夜逼著讀書,襲人在房中也清閒起來。

忽一日思及日後的終身,想老太太的意思必是黛玉無疑,她覺得黛玉的性格尖刻,日後必不好相處。

而此時又逢尤二姐新亡。自己心氣甚高,卻出身寒微,一生只能屈為偏房,再加上未來的準“二奶奶”黛玉之尖刻,尤二姐之慘死,香菱之不幸,等因素重重衝擊之下,大大了刺激了花襲人內心的不安。

也令她不得不為日後的幸福,做出更為深遠的打算。

於是她放下針線,前往瀟湘館,以言語說起香菱之不幸,又說起猶二姐悲慘的遭遇,籍此試探黛玉的態度。

而黛玉是何等玲瓏剔透一個女子,她當然明白襲人的心思。

於是她說道:

這也難說。但凡家庭之事,不是東風壓了西風,就是西風壓了東風。

黛玉之所以這樣答言,無非也是為了日後不受威脅自保的話而已。而襲人卻過度解讀了黛玉這番言語。

從此,她堅定地跟看著“渾厚”的寶釵站在了同一條戰線上。



也正是這個錯誤的判斷,導致了她最後被逐的悲劇。

因為寶釵和她自己是同一個路子的人,而且強中自有強中手,寶釵讀書識字,腹內經緯自然比她更高一著。

寶釵順利成為寶二奶奶之後。心機深重,曾暗算了晴雯,又曾經以劍峰掃黛玉,且又善於裝“狐媚”寶玉的花襲人,無疑使她芒刺在背。

襲人有一顆日後“爭榮誇耀”之心,寶釵有“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之志。

這正是:一山難容二虎之勢。

以寶釵“鎮山太歲”之霸氣,必然容不下對她虎視眈眈的花襲人。

驅逐襲人,也在意料之中。

可憐,花襲人為了成為寶玉的偏房,機關算盡,甚至謀奪了晴雯的性命,到頭來也不過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聰明反被聰明誤,如果她不事事那麼主動。又或者,如果她更聰明一點,能看透黛玉純良的本性,必不會遭致被驅逐的命運。


愛情,對於女子,尤其是古代的女子而言,如同古代的男人對江山和權利的追求一種激烈。

為了利益結成同盟,而在利益謀取成功之後,“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花襲人與寶釵深刻地演繹了這一幕的殘酷無情。

讀(紅樓夢),常忍不住掩卷長思。

想緣分之事真不必強爭。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看花襲人之遭遇,便深諳這句俗語之真諦!


圖源自網絡,侵刪。


書燈幽見


文 / 攬秋實,不絕

原著前八十回還沒有寫到襲人離開賈府,到續書的第一百二十回才根據前文十二釵又副冊襲人的判詞設的情節。

襲人作為賈府四大丫環之一,寶玉身邊第一重要、各房奶奶姑娘俱看重的人物,在太虛幻境卻只是又副冊,並且位列第二,在晴雯之後。

可想而之,雖然作者與批者在文章的字裡行間對她是讚譽有加,稱賞不絕,從最終的排位來看,作者對她的為人與處事方式,還是有極大意見的。 襲人的判詞是:

畫著一簇鮮花,一床破席,也有幾句言詞寫著: 枉自溫柔和順,空雲似桂如蘭。 堪羨優伶有福,誰知公子無緣。

其實,以畫暗示人物的話,一簇花一床蓆就夠了,刻意標出一床“破席”,可知作者對她與寶玉偷試雲雨情後又嫁他人這件事,心有厭意。

程乙本寶玉參加會試之前跟寶釵的丫頭鶯兒說:

“你姑娘既是有造化的,你跟著他,自然也是有造化的了。你襲人姐姐是靠不住的。只要往後你盡心伏侍他就是了,日後或有好處,也不枉你跟著他熬了一場。”

後叔侄三人考完出來,在“登龍門”門口人群擁擠中,寶玉就不見了。 襲人在夢裡看到寶玉隱約是個和尚,對她說:

“你不是我的人,日後自然有人家兒的。”

似乎一切都是命數。此後在王夫人與薛姨媽的商議下,襲人由孃家嫁與蔣玉涵。這過程中,襲人是極不情願外嫁,一心要為寶玉守節,甚至想以死完結。

只是先頭不想害賈家,沒死,後來看哥嫂對她好,不想害哥嫂,又沒死,最後看蔣玉涵溫柔體貼,更是紅汗巾的原主人,還是沒死成。

所以,“賢襲人”是在為了所有人好的前提下,好了自己,很襯她前期塑造的形象。



續書者畢竟只是為了完書售賣,功利心的前提下,再加上文字功底差異、人生歷練差異、創作情懷差異,都使得後四十回嚼之無味,像個打不出的噴嚏,癢癢恨恨的在鼻腔。

續書者有著明顯的封建儒士的節烈情懷,所以曾與寶玉試過雲雨情的襲人外嫁這裡,他幾經轉折想表達襲人從一而忠的節婦精神,又找出莫名其妙死不成的理由,甚至搬出杜牧諷刺桃花夫人的詩:千古艱難惟一死,傷心豈獨息夫人!

不管怎麼說,續書人的這種填坑精神值得一讚,原作者挖了多少坑,續作者就填多少坑,不分青紅皂白內裡何物,紮緊口袋好扛了去賣。

並且還不忘留下兩個孩子,以完成封建思想的傳宗接代大任。前八十回沒有生出一個孩子來,結尾高鶚幫忙生了兩個,還都是兒子,寶玉出家之前留一子賈家,香菱死之前留一子薛家,真是完美。



不提續書,我們結合前八十回來分析題主的問題:寶玉大婚後,襲人為何被攆?

第一:

我們假設寶釵的確嫁給了寶玉,金玉良緣成真,黛玉出局。那麼聰明如寶釵,她現在的第一掣肘是誰?當然就是襲人了。

寶釵作為正房寶二奶奶,可以做寶玉妾室的有兩個人選,一是襲人,一是鶯兒。雖然作為賈家來說,一妻二妾並不多,但是在寶釵穩重溫和的面具下,她的權力慾望極重,從她一個暫居親戚家的未出閣姑娘,願意配合探春李紈管理賈家就可以看出一絲跡象。

寶釵身上揹負著振興薛家的重任,入宮失敗本來對自視極高的她就是不小的打擊,更是愧對全家人的期盼,在這種心理下,她才會配合母親與姨娘實行金玉良緣計劃,嫁給她本瞧不上眼的表弟寶玉。

寶釵羸了黛玉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獲得了賈家上下的好口碑:大氣,穩重,溫和,賢良(關於才氣這一點,個人認為黛玉勝於寶釵),可是她的這些優點在襲人身上全有,不光如此,襲人本是賈母房裡出來的,身份不低,在作下人的時候更是得王夫人看重,閤府皆知。

又加上襲人自寶玉小時候就服侍他,對他脾性習慣瞭如指掌,他們兩人在一起就像是生活多年的夫妻,寶釵更像是介入者,怎麼著都尷尬。



第二:

襲人跟寶釵在性格與為人方面,可以說是同一類人,都是務實主義,利己思維。開始兩人的聯手,目標非常明確,一致針對黛玉。

寶釵毫無疑問是為了擊潰木石前盟,襲人在與寶玉有了雲雨情之後,已經將自己內定為寶玉的姨娘了,所以寶玉的正妻是誰直接關係到她下半輩子的幸福。

襲人認為黛玉行動愛惱,小性,刻薄,會轄制寶玉,如果在她底下做妾室,肯定沒好日子過。再者,黛玉的靠山是賈母,雖說足夠尊貴,但畢竟年事已高,暮年無多了。

一旦賈母逝世,賈府內府當家人就是王夫人,誰都看得出來,王夫人更中意自己的外甥女兒做兒媳,黛玉作為一個孤女生活在賈家,將是內外無助。寶釵坐靠薛王兩座山,無論是自身還是將來襄助寶玉為官為仕,都可碾壓黛玉。

所以襲人不顧黛玉自小來賈府生活的情誼,不顧寶黛的情意,投靠了寶釵。

但這種聯盟,只能算是為利而聚的朋黨關係,你擇的友軍越強大,一旦她變成敵人就越可怕。“寶玉”這個人是她們兩人合夥謀奪來的財物,到了“分贓”的時候,襲人的劣勢就顯現了,寶二奶奶只想與你一九分成,你偏偏不自量力,佔了五五,不削你削誰?



第三:

賈雨村出場之初的一首詩大家都還記得:

玉在匱中求善價,釵於奩內待時飛。

為了這兩句詩,一直多有爭端,說是寶釵後來嫁了賈雨村,因他表字時飛。

我們先拋開這種猜測,不把寶釵嫁雨村,只說這兩人的共同點:外形敦厚朴實,博學多才,圓融通達,擅長手段,會邀買人心,入世思想,對權和利有極高的慾望…… 那麼釵於奩內待時飛就很好理解了,這是作者的背面敷粉手法:我一直誇你誇你,其實在誇你的字裡行間早把你罵了個臭死。

只要我們看清賈雨村是怎樣對待葫蘆廟的小沙彌後來的門子時,就能知道寶釵是怎樣對待襲人的了。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蘆僧亂判葫蘆案中,雨村接到薛蟠打死馮淵搶奪香菱的案子時,他剛通過賈政的協助復了職,雨村剛上任,有了前車之鑑,本想好好辦理這件案子,所以一聽原告的話就要拿人犯。

這時是旁邊的門子給他使了眼色,這才有了後面密室談話,過程我們就不再多說,只看事情完結之後賈雨村的行事,先向賈政表功還了人情,再打發了門子:

此事皆由葫蘆廟內之沙彌新門子所知,雨村又恐他對人說出當日貧賤時的事來,因此心中大不樂業。後來到底尋了個不是,遠遠的充發了才罷。

雨村充發門子一是因他知道這件案子的始末,二是門子知道大老爺過去的貧賤往事。這二點襲人之於寶釵,都有。

寶釵如何上位如何擠走黛玉,襲人是聯手人,寶釵坐在寶玉床前為他繡肚兜、她三天兩頭的半夜來怡紅院長坐、她不是請襲人去打絡子,就是讓鶯兒來幫寶玉打絡子……這些襲人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並且每次只要寶玉與黛玉單獨在一起,寶釵或襲人就會出現,自然是有告密的人,寶玉對黛玉的表白心跡時是襲人無意中親耳聽到的,也因此在王夫人那裡告了隱狀,害死了長得像黛玉的晴雯。

當寶釵成了正規的二奶奶後,這個知情人就像身邊的一根刺,時時讓她不自在,就像雨村的:心中大不樂業。



第四:

襲人與黛玉是同一天生日,這是寶玉和寶釵都知道的事,她不走,以後每年過生日,寶玉都會想起黛玉。


攬秋實不絕



《紅樓夢》第五回襲人判詞“堪羨優伶有福,誰知公子無緣。”預示襲人最終嫁給了琪官蔣玉菡。通行本中是寶玉出家後,襲人被賈府放出,由襲人的哥嫂將她自行配嫁的。

在87“原創”結局是賈寶玉鳳姐等入獄,賈府中的女眷和奴僕全部都被官賣了,蔣玉菡買了襲人為妻。

在封建社會人口買賣制度下,奴僕丫頭們都算是家庭物質財產的一部分。如果賈府已經到了連賈寶玉這種“無公職人員”都入獄了的話,丫頭們作為物質財產應該也會被充公,然後到人口買賣市場進行官賣以變現成銀子入國庫。


如果按照脂批中所言,襲人說“好歹留著麝月”的話,襲人離開賈府時寶玉並未出家。在六十三回中佔花名中麝月的花籤是“開到荼蘼花事了”,寶玉應該和麝月還有最後一段緣分。
而六十三回中,襲人抽中的花籤卻是“桃紅又是一年春”。

個人認為,如果按照曹雪芹前80回來推測的話應該是在賈府逐漸敗落的過程中、賈寶玉大婚後尚未出家之前,賈府的財務虧空已經難以支撐,於是賈府無奈必須要遣散大部分奴僕下人,精簡人員最大限度的減少日常開資。

在賈府遣散下人的過程當中,去留問題上頗費周折。賈府待下人寬厚,尤其跟寶玉的丫頭們與寶玉感情深厚,誰去誰留?

襲人雖為寶玉“第一人”卻一直沒有名分,且被王夫人提拔時早已失去了賈母屋裡一等大丫頭的官中月錢、也就是早已失去了“正式編制”,由王夫人個人私自發放二兩月錢的“姨娘待遇”。此時在精簡人員的過程中,襲人的地位就變得最為尷尬了。

情況很可能是賈府的財務拮据,主子們的月錢都相應的減低。王夫人的月錢一降再降從二十兩減至十幾兩、從十幾兩降到十兩,甚至於最後連十兩這個兩位數都不能維持了,降到十兩以下。每月只有幾兩月錢的王夫人已經很難再每月從自己月錢中分出二兩來給襲人。各房中都在打發丫頭,王夫人房裡“正式編制”的丫頭們還有一堆要打發的,也無法留下“非正式編制”的襲人。

而此時寶玉房中也有一大堆在官中領月錢的“正式編制”丫頭要打發,且這些丫頭們中間與寶玉發生過曖昧關注的就好幾個,加上襲人這個“非正式編制”的老資格,誰去誰留的壓力更大了!在精減人員過程中,再把襲人重新加入寶玉房裡的“正式編制”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了。



現實的情況是寶玉與寶釵大婚後,寶玉屋裡的一切自然由寶釵負責打理。過去大觀園怡紅院中“起頭的”襲人的基本功能已經幾乎完全喪失了,由寶釵全權正式接替。

此時的襲人選擇了對賈府的最後一次盡忠,帶頭被放出。決定放出最老資歷的襲人後,寶玉屋裡再要放出其他的丫頭就無人會不服了。襲人在離開賈府的最後關頭仍然心繫寶玉,因而留下最後的話“好歹留著麝月”,麝月的確是寶玉房中平日最沉穩、關鍵時刻“來之能戰、戰之能勝”工作最負責又能幹、又能說的丫頭了。

曹翁有愧!

愧對襲人對寶玉的一片痴心和忠誠,因而為襲人安排了與寶玉好基友琪官的美好姻緣。

至此寶玉為黛玉和襲人“做了兩個和尚”的誓言在耳,寶玉在“抄檢大觀園”晴雯被攆走的痛苦無奈之中的心願“只守著黛玉與襲人兩個”的最後底線跌破了。

黛玉死了,襲人去了………

唉……

襲人畢竟是個丫頭,心裡的見識還是淺了呀!


阿丹151014015


襲人是否被“攆”離開賈府不敢肯定,但從判詞上看,襲人的結局是嫁給了蔣玉菡了。那麼,襲人是以何種方式離開的呢?我們看看有幾種可能。

自願離開:

很多讀者堅持襲人最後自行離開賈府,也有一定道理,畢竟襲人也曾經說過這種可能,在第三十六回中,襲人被王夫人暗地提拔後,回來寶玉便問,夜深人靜時襲人方道了明白,寶玉雀躍:“我看你總回家去不成了“,襲人便冷笑:

“你但別這麼說後我是太太的人了,我要走連你也不必告訴,只回了太太就走。”寶玉笑道:“就便算我不好,你回了太太竟去了,叫別人聽見說我不好,你去了你也沒意思。”襲人笑道:“有什麼沒意思,難道作了強盜賊,我也跟著罷。再不然,還有一個死呢……。”



可見襲人要守著寶玉到最後,是建立在寶玉起碼不讓她失望的情況下。寶玉當然不至於做強盜賊,但我們回憶一下賈政鞭打寶玉時,罵的都是殺君弒父這種極嚴重的詞語,可見襲人認為的強盜賊不過是寶玉表現得最不理想的樣子。

那麼寶玉什麼樣子最讓襲人失望?自然是冥頑不化,怕讀文章,討厭八股文章,排斥程朱理學,到頭來功不成名不就,加上賈府敗落,襲人便會揚長而去,不與“強盜賊”為伍。

其次是自願賣身救主

有人猜測賈府敗落後王熙鳳和寶玉都被羈押,襲人為了疏通關係救主甘願賣身。其實這真是一種一廂情願的想法,以襲人的”服侍一人眼裡只有一人“的死心眼,賣身救主也許她能做出來,但條件不允許她這麼做。



首先平日裡寶玉對賈府事務不聞不問,即便王熙鳳那些亂七八糟的人身傷害罪、金融犯罪也不會影響到他;其次寶玉作為非公職人員,罪從何來?再次,如果寶玉這主子都問罪了,按照封建社會人口買賣制度,賈府的女僕都算物質財產一部分,要賣襲人也是國家的錢,輪不到寶玉使用。

其實在脂批本第二十回,寶玉為麝月梳頭被晴雯發現後幾人半玩笑半真拌了一回嘴,此處批註:

【庚辰雙行夾批:閒閒一段兒女口舌,卻寫麝月一人。襲人出嫁之後,寶玉、寶釵身邊還有一人,雖不及襲人周到,亦可免微嫌小弊等患,方不負寶釵之為人也。故襲人出嫁後雲“好歹留著麝月”一語,寶玉便依從此話。可見襲人雖去實未去也。

這裡可以看得出幾個信息:

一、襲人是直接從賈府被許配與人的。

二、襲人不是自願離開的。

三、襲人走後麝月還在。



那麼,強制襲人離開賈府並嫁與蔣玉菡的是誰?

王夫人?雖然我曾調侃過如果我是襲人,最希望寶玉娶的是黛玉,因為自己就是一個低配版寶釵,加上寶釵與王夫人的姨甥關係,自己最終被邊緣化。但若說王夫人做出此舉是不可能的。一來襲人雖然比不得寶釵,但如果為了精簡人口也不會優化掉襲人,麝月這個不大顯眼的不還在那嘛?

二來即便襲人被優化,也絕不會讓她嫁給戲子,戲子在今天備受退嵩,但在古代那是官犯家屬、俘虜等才被貶成的樂籍,但凡入了可籍,世世代代都得從此業,能被脫離,那是皇恩浩蕩了。想來即便要卸磨殺驢,王夫人也不會如此歹毒。

寶釵同理。

寶玉更捨不得襲人離開,因為他心心念唸的就是身邊有黛玉和襲人相伴。

所以,襲人是被賈府外的人逼迫嫁給蔣玉菡的,而這個人正是當年小題大做令寶玉捱打的忠順王。



當年忠順王府的長史官來賈府興師問罪,可不止為了一個戲子那麼簡單,畢竟蔣玉菡前兩天剛轉送了北靜王送的汗巾,而之前他卻是忠順王的寵伶,加上賈府與北靜王府多有走動,與忠順王府毫無瓜葛,便可窺探一二,北靜王和忠順王是政治對手,賈府敗落後被忠順王落井下石。

讓寶玉聞名在外的小妾襲人嫁與當年你的好基友,狠狠報那奪“基”之仇,這估計是忠順王府才能想出來的狠招。而寶玉在得知對方是蔣玉菡後,因欣賞他為人,想著襲人嫁過去也是個歸宿,只能強迫自己接受了。

說了那麼多,還是那塊汗巾惹得禍!


微影悼紅


(我是君箋雅,歡迎關注君箋雅侃紅樓)

襲人為何會嫁給蔣玉菡,雖然八十回前有各種暗示,但終究沒有寫出來。直到八十回結束,襲人依然還是那個賈寶玉房中的大丫頭,連個“姑娘”還沒爭搶。


晴雯說:“我倒不知道你們是誰,別教我替你們害臊了!便是你們鬼鬼祟祟乾的那事兒,也瞞不過我去,哪裡就稱起‘我們’來了。明公正道,連個姑娘還沒掙上去呢,也不過和我似的,哪裡就稱上‘我們’了!”

這就是襲人尷尬的處境,與平兒不同的是,平兒已經是姑娘了,但襲人依然不是。我認為她最後離姨娘還差兩步,從丫頭到姑娘再到姨娘。這兩步如同天塹,成了襲人永遠沒奔上的終點。和平兒很像,平兒更是隻差一步卻難如登天了。所以我認為無論平兒無論襲人,終不能得償所願。就如鴛鴦說的:

“…你們自以為都有了結果了,將來都是做姨娘的。據我看,天下的事未必都遂心如意。你們且收著些兒,別忒樂過了頭兒!”

鴛鴦不怪叫鴛鴦,她對男女之情的結果,往往一語成讖!


襲人在什麼情況下被放出,之前寫過幾篇文章,我認為在寶玉寶釵結婚之後是一定的。但是不是八十回後賈家真的窮了,賈政做主放出呢?我覺得不是。

三十五回鶯兒打絡子那一節,襲人讓寶玉求鶯兒打絡子,引出賈寶玉的話:“我常和襲人說,將來不知道哪個有福的生受你們主子奴才”。這句話明顯暗示了寶釵寶玉結婚後,襲人地位的突然尷尬起來。首先,她不是姨娘,其次,寶釵有鶯兒也夠了。這樣一旦賈寶玉不在,寶釵會留襲人還是留鶯兒?結果不言而喻。這個說法不是寶釵厚此薄彼,而是寶釵越識大體,越容易放出襲人。

賈寶玉為何不在?無外乎抄家被抓和家破後出走。襲人的性格是跟了誰都會一心一意。以寶玉對她的感情,也不可能寶玉在家而將襲人放出。所以我認為襲人要麼為了救寶玉自願自己賣出。要麼賈寶玉離家後被寶釵放出。我更傾向第一種。


賈家被抄家,該治罪的一定都會治罪。賈寶玉雖然年紀小,開始也會被統一看管,沒有自由。家產被抄沒,府第也會被罰沒,要錢沒錢,要人沒人,賈家很多人都會做鳥獸散。很多人質疑李紈這時候會不會見死不救,我認為李紈也逃不了,她的錢一定也沒了,怎麼可能見死不救。《好了歌》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脂硯齋就說伏賈蘭和賈菌。這說明李紈和賈蘭也受了苦的。不是不救是救不了!她不積陰德,是後面賈蘭考中之後的事了。另說!

襲人對寶玉那麼忠心,如何能不救?她雖然沒有錢,但賈家的丫頭還是值錢的。怡紅院那麼多丫頭,真的願意為賈寶玉出賣自己的,估計也唯有襲人。 賣了襲人雖不一定能救得了賈寶玉,作為疏通卻是足夠。不排除寶玉本身也沒什麼事,本就要放出,不過獄吏再次勒索而已。對於窮途末路的賈家來說,一兩百兩銀子都是天大的數字都根本拿不出來。如何應對獄吏的勒索!但不拿錢不放人,這種情況自古一貫有之。閻王好請小鬼難留,說的就是這個。襲人應當就是這樣的情形下自願賣出。賈家拿著這筆錢贖出了寶玉,是完全說的通的。這也是襲人能為寶玉所做最後一事了。

以上不過是我個人猜想。根據就是襲人對寶玉的一心一意態度,襲人付出那麼多,終於掙到了目標就在眼前,不到萬不得已,情況危機,襲人應該也不會被賣出。更別提還說好歹留著麝月了。這句話要不是襲人主動提議犧牲自己,她也沒資格和主人提要求!

君箋雅侃紅樓,多歧為貴。你的關注將是我寫作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關注一下。非常感謝 !


君箋雅侃紅樓


在《紅樓夢》程甲本中,寶玉大婚之後,襲人並沒有被攆。她是在寶玉出家之後,出賈府另嫁了蔣玉菡的。

寶玉出家之後,寶釵襲人王夫人等人自然是哭得肝腸寸斷,襲人本來已經心情奇差,結果又聽到人說,寶玉如果不回來,便要打發屋裡的人都出去,一急之下就昏過去了,請了大夫來了之後,又做了一場夢,夢裡的寶玉已經是和尚模樣,說自己已經不認得她們了,夢完之後,襲人做了一番思量,其實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襲人出府嫁人的原因了。

她首先想到的是,賈寶玉之前想把玉拿出去,被她揪住的事,她從這一點上看出來賈寶玉對她對寶釵都沒有情義了,換言之,賈寶玉是鐵了心要出家了,也就是再也不會回來了,她待在賈府的話,也是等不回來賈寶玉的。

其二,她想到的是她自己是王夫人派來服侍寶玉的,拿的是王夫人從自己的月例錢中拿出來的二兩一吊,當時趙姨娘和周姨娘的月例就是二兩,她們每人有兩個丫鬟,丫鬟的月例的500錢,兩個人就是一吊,可見襲人受到的就是姨娘的待遇。但是又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雖則襲人拿著這個月例錢,但是終究沒有明言就是寶玉的屋裡人,因此襲人就犯了難:如果賈府打發她出去,她要是為寶玉守節,那就是叫人笑話,畢竟身份未名;如果不守吧,想到寶玉從前對她的好,又有些不忍,後來又想著不如死了算了。

說實話,一個人有了這樣的心態,一多半還是惜命的,其實襲人如果真的要死,也不是不能死的,像鴛鴦、司琪等人,說死就能立刻死了,哪有左思右想的,高公在這裡還是用了曲筆的,也就是說襲人懷有必死之心,但瞻前顧後,最後終於沒死,也是真的。

王夫人對於如何處置襲人,也是有點犯難,服侍寶玉的丫鬟們大的許配出去,小的讓去服侍寶釵,但是襲人到底難辦,於是跟薛姨媽商議,兩人也是為了襲人到底沒有過明路兒,其實叫筆者說,給了二兩一吊的月例還不算明路嗎?王夫人還在那害怕打發襲人出去,襲人會尋死覓活——其實也是多餘操這份心了,襲人哪有真要死的意思。

還是薛姨媽看得準,讓叫襲人本家的人來,給襲人找一門正經親事,多陪嫁點東西,再好好地勸勸,襲人一定還是同意的。果然薛姨媽去寶釵房裡勸解了一番,襲人是什麼態度呢?

“襲人本來老實,不是伶牙利齒的人,薛姨媽說一句,他應一句,回來說道:‘我是做下人的人,姨太太瞧得起我,才和我說這些話,我是從不敢違拗太太的。’”

再薛寶釵一勸,也就勸好啦——接著家裡就找著了蔣玉菡,對襲人一說,襲人又是什麼心態呢?當然又再一次想到守著又被人笑話,死了又枉費了王夫人的一片好心,就想著乾脆回家再死好了——諸位讀者朋友,筆者在此再重複一次,人一旦起了猶疑之心,這所謂的必死之意總是實現不了的。

襲人於是就先回了家,看到哥哥把嫁妝都辦得挺好的,這下死在哥哥家也不好了;又想著到了蔣家再做打算,再等過了門,看到蔣家上下都對她很好,尤其蔣玉菡在第一天晚上(當然襲人肯定是誓死不從的)非常潘驢鄧小閒地“閒”了,於是襲人也就“俯就”了,第二天一看,哎呀原來是寶玉的舊交蔣玉菡,這下相信姻緣天定了——既然都是天定,人還犟得過天嗎?襲人自然要順從天意,況且蔣玉菡對她越發溫柔體貼,弄得襲人更沒有了死的理由——這世上的事,正如原文所說,凡事只要有“不得已”三字,那自然是做不成義夫節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