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你們更喜歡哪個時期呢?

肥潤的兔子


貞觀之治是初唐時期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創造的治世局面。隋末唐初,由於戰亂導致社會被破壞嚴重,民生凋零。唐太宗繼位後,因親眼見證了這一過程,所以他吸取隋忘的教訓,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勞開創了屬於自己的盛世,因為當時他的年號是貞觀,所以又稱為貞觀之治。

而開元盛世是指中唐時期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時開創了治世局面。開元盛世是在貞觀之治的基礎上開創的,這個時間段是唐朝的全盛時期,也是封建社會的頂峰階段。

要比較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其實就是在畢竟李世民和李隆基兩位皇帝的執政能力,那麼我們就從開疆拓土、社會生產和文化三個方面來聊聊。

貞觀之治期間,攻滅東突厥漢國,西域諸國尊李世民為“天可汗”,收服吐谷渾和吐蕃。而到了開元年間,中亞的綠洲地帶也受大唐支配,首次將東北三省納入中國版圖,國土面積達1076萬平方公里。更勝於貞觀時期。

關於社會生產方面,唐朝初期人口700萬左右,經過貞觀時期的發展到了1200萬人左右,而到了開元年間全國人口達8000萬之多,僅僅從人口的增長就可看出開元盛世的社會發展更加好。

至於文化方面,唐太宗大力獎勵學術,設國子監、弘文館,攥寫《五經正義》,統一南北經學,使唐代學術文化傳播四方。而唐玄宗時期提倡文教,整理古籍,完成《大唐開元禮》和《大唐六典》等禮制和行政法典性質文件。而且詩聖杜甫和詩仙李白都是李隆基執政時期的人物。

所以,開元盛世是比貞觀之治更加有影響力,更加輝煌的時代,使得唐文化在時間上廣泛傳播。


向天空


我是風月,我們一起論歷史。

導語:

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是唐朝兩個鼎盛的時期之一。貞觀之治出自唐初當時的執政者是李世民;開元盛世出自唐中期當時的執政者是唐玄宗。

貞觀之治

《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李世民經歷過隋末的農民起義,所以說李世民見識到了,一個國家的百姓,如果不堪重負奮起反抗的話,是一股什麼樣的力量。

所以李世民當上皇帝之後,就把國號定為“貞觀”。想要把自己的正道證明給百姓看。不過李世民也不是在誇誇其談,當上皇帝之後的李世民很努力。

政治

李世民在政治上運用道家思想治國齊身平天下,李世民沒有門戶之見,不注重出身,只注重能力,不管是鐵匠尉遲恭,還是道士魏徵都深受李世民的重用。

不僅如此李世民還沒有止步,改革科舉希望更多的人才都能歸入他的帳下,為李世民所用。

並且李世民減輕刑罰,改良死刑複核,執行死刑必須要“五復奏”。不僅如此李世民還以身作則,帶頭守法,提出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軍事

在軍事上李世民先平突厥,再討高句麗,平定多個小國,讓唐朝更加穩定和統一。

經濟

經濟上李世民重視農業生產,鼓勵百姓開墾荒地,輕徭薄賦與民休養生息,讓百姓有飯吃。

商業上李世民沒有重農抑商,鼓勵商業活動,並且李世民還給了很多的商業鼓勵條件。

民族

在對待少數民族上,李世民同樣很開明,不僅僅尊重少數民族的習俗,而且還給少數民族帶來了很多便利。

除此之外,李世民還鼓勵少數民族的人才來京城任職,做唐朝的官員。

外交

李世民開闢了絲綢之路,加強了唐朝和西域各國的聯繫,還接收了大批外國移民,接待了日本來唐學習先進文化知識的留學生。

文化

李世民建立國子監,鼓勵學子來京城學習。

開元盛世

政治

在政治上唐玄宗改革吏治,精簡機構裁減官員,對官員的審核制度更加嚴格,重視縣令的任免,並常常親自審核。

軍事

改革兵制,訓練士兵,採用僱傭兵制度。並且使用屯田制度,首次把東北納入我國的領土。

經濟

農業上修建水利工程,鼓勵農業發展,並且發明各種有助於農耕的工具,使農民收成有了保證。

文化

提倡文教,把詩賦作為進士考試的主要考核題目。

整理國家典藏的古籍,在宗教上,唐玄宗尊重道教,抑制佛教的快速發展,減少百姓出家的念頭和寺廟的建立。

結語:

通過兩個時代的政策等條件來看,雖然兩個時代都是著名的鼎盛時期,不管出生於那個是時期都挺好,但是相比於貞觀之治,我認為開元盛世相對於嚴厲一些。

開元盛世一味的重視經濟的發展,缺少了一股貞觀之治的大氣。

如果我是個唐朝的農民我希望出生在貞觀之治,因為我有隻要努力即使沒有土地我也能靠著開墾荒地吃上飯,不用經歷開元盛世均田制和激烈的土地兼併。

如果我是個胸懷大志的書生,胸腔裡裝的是治國平天下,那麼我也希望自己出生在貞觀之治,因為只要是我有才能胸有溝壑那麼我一定能受到重用,但是在唐玄宗時期即使再有才華,但是不會詩詞也白搭。

如果我是一名唐朝的學生那麼我也希望出生在貞觀之治,因為我可以去京城的國子監去學習更多的知識。

如果我是一個士兵,我也希望出生在貞觀之治,那麼我可以憑藉我的勇敢,提三尺劍立不世功,但是在開元有可能我只是個僱傭軍,建立不起來絲毫的功名,甚至還有可能是個種地的士兵。

所以說兩個盛世我更喜歡貞觀之治!


聽史論風月


唐太宗李世民(626年—649年在位),生於武功之別館(今陝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年號貞觀,是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在他門客的建議下,先發制人,於長安城宮城北門玄武門發動政變,兄弟喋血,一舉消滅了建成、元吉的勢力,成為王朝的唯一繼承人。

是年八月初九,他強迫他父親李淵讓位,自己即位為帝,是為唐太宗。次年改年號為“貞觀”。自此開始了他二十三年的統治。

李世民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在國內厲行節約,並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對外開疆拓土,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成為中國史上著名的明君。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患得了痢疾,醫治無效,於次年五月病死於終南山別墅“含風殿”。他死後被葬在今天陝西禮泉縣東北50多里的山峰上,是為“昭陵”。他的諡號為“文皇帝”。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竇德妃。廟號“玄宗”,又因其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唐明皇。清朝為避諱康熙皇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垂拱元年(685年)秋八月戊寅,李隆基生於東都洛陽,性英明果斷,多才多藝,知曉音律,擅長書法,儀表雄偉俊麗。永昌年間(689年)過繼給李旦的長兄孝敬皇帝李弘為嗣,初封臨淄王,後改封楚王兼任潞州別駕。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後賜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國家的最高統治權,於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他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寵愛楊貴妃,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

天寶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寶應元年(762年)病逝,終年78歲,葬於泰陵。

唐朝所經歷的兩個最重要的盛世就是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而我個人則更加傾向於前者;首先,我們需要從不同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而我們究竟從什麼樣的思維角度或者是用什麼樣的標準來考證,這樣的朝代稱之為盛世呢,首先是它的經濟發展。

再一個就是整個國家的政治是否清明,生活是否和諧,所以說今天我們就來先看看貞觀之治所創造的一個宏偉而真正能夠使得萬國來朝的太宗盛世。

首先貞觀之治的標誌是唐太宗李世民在當皇帝的期間,政治非常的清明,經濟不斷的復甦發展,然後文化又非常的繁榮,那麼他是怎樣開創這樣的非常良好的政治局面的呢?

首先他繼承了唐高祖所制定的國策,進一步的將尊重祖先,崇尚道德的國策發揚光大,並且使用道家的理念來治理天下。

唐太宗時期,任用了各個地區所能夠產生的一些人才選賢舉能講信修睦,並且接納了很多不同的人的各種的言論和建議,他非常的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並且善於剋制自己。

並且非常的虛心,他可以接受各個人所提供的各樣的建議。然後他倡導以農業為本,並且非常的節約。

講究整個朝廷和各路人民都要休養生息,並且使得文化和教育不斷復興,完善了整個科舉制等這樣的政策,使得社會非常的安定。

沒有任何的動盪和不安,並且大力的平定邊境的侵擾我們的少數民族,例如一些蠻夷地區。然後非常的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

並且派遣了許多的部隊來穩定整個邊疆地區,使得整個天下都非常的安寧和諧,這樣的政治局面,因為他的年號為貞觀就是627年到649年,所以說被稱為貞觀之治。

首先我們來講一下貞觀之治的背景,他是唐代的初年,由於隋煬帝整個的朝代統治的後期都非常的昏庸,並且他沒有任何的道義原則,導致了隋朝末年農民起義大爆發。

進而隋朝對整個的國家破壞是非常嚴重的,使得整個民生都難以繼續持續,民不聊生,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而且有大的戰亂。

所以說人口就大大的減少,這樣的爛攤子,使得整個剛剛新新建立的唐朝,非常的難以繼續的復興和發展。

所以說唐太宗繼位之後,因為他整個親眼都目睹了隋朝的興亡以及農民起義戰爭過程中的殘酷和一個朝代瓦解多麼的輕易所以說他認識到了整個農民階級對於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的重要性所以他經常將隋煬帝作為一個反面的教材。

並且不斷的注重緩和社會矛盾,調整自己的政治政策,並且警戒自己和他的下屬,要變得清明和開明,例如他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言論也是後世借鑑的經典,那就是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在唐太宗時期整個國家的人才上升通道非常的合理,不管什麼樣的人,不管他的出身和家庭背景,只要你有才能。

只要你能夠為做國家做貢獻,我們都可以將你選為國家官員,這也是不斷髮展的科舉制度所為我們提供的機會。

並且在民生方面,唐太宗注重輕徭薄賦,免除了很多徭役,又發展了很多新的農田建設理念,例如軍均田制其他的政治制度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人民的負擔一旦減輕,人民就會過得更加的輕鬆,這樣就會使得政治更加的穩定,所以說,唐太宗的政策是非常合理,也有利於長久的統治。

而反觀所謂的開元盛世時期,儘管李隆基任人唯賢,大力發展生產,政治清明,打擊豪強,但是土地兼併問題還是沒有解決。最典型的就是均田制遭到破壞,這直接導致了府兵制的破產,募兵制的實施。均田制遭到破壞就是宗室豪強兼併土地的後果。

實際上北魏開始實施的均田制,其政策目標之一就是抑制豪強的土地兼併,緩和土地佔有上的兩極分化。到了唐朝均田制和租庸調製使唐朝國力得到了恢復。但是唐朝對土地的買賣雖有明確限制和嚴格管理,但相對北魏時禁止買賣已是大為放鬆(最後是放任)。農民所受永業田、口分田和官吏的永業田在一定條件下都可買賣,這為土地兼併提供了條件。 “豪富之室,皆籍外佔田”許多官僚公然憑藉政治特權,用“借荒”、“置牧”、“包佃”的名義佔奪土地。 到開元中(安史之亂前),均田制已名存實亡。“丁口轉死,非舊名矣;田畝移換,非舊額矣;貧富升降,非舊第矣”。其中豪強地主對土地兼併的加劇是導致唐中後期均田制面目全非、階級矛盾激化的根本癥結所在。

豪富兼併導致貧人失業,大量外出逃亡。對此,唐玄宗曾於開元九年(721年)至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大力開展檢田括戶,查出逃亡之農戶80多萬戶,田80多萬畝;並於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明確規定普通百姓的口分田、永業田都不許買賣典貼。但唐玄宗所採取的政策無論是在措施上還是在力度上都不如漢武帝(規定國有土地嚴禁買賣,只能租給農民租種,違者重罰。 如沒收王親貴族以權侵佔的田地,對地方豪強打擊的力度甚至達到了誅殺的地步),其收效也不大,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仍舊變著法兒兼併。另外唐的租庸制規定,貴族官僚享有免納租調和不服徭役的特權,大地主佔有的田地也十分才稅二三。而唐玄宗時的官僚人數比貞觀時增加了近30倍。

因此,儘管開元盛世是封建社會發展的巔峰,但是掩蓋不了盛世之下的危機,土地兼併導致了均田制的破壞,也加速了府兵制的衰落,因而,李隆基又不得不實施募兵制,這樣一來又加重了中央財政負擔,為了減輕財政負擔,李隆基又放權給邊鎮節度使財權和任免官職的權力,這就造成了節度使的勢力越來越大。以至於直接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使得開元盛世由盛世轉衰,不得不說土地兼併的問題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


價值投資思維智庫


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都是唐王朝貢獻給人類的兩個無可置疑的“盛世”。只是這兩個盛世一先一後,一個給一個打基礎。論成果:貞觀是基礎,開業是巔峰。如同當今的改革開放40年,前20年是基礎,後20年書寫輝煌。若論政治清明:貞觀之治更令人神往。

貞觀之治,唐太宗重用人才,虛懷納諫,得人善任,從諫如流,營造出政治清明的氛圍,保證了較為開明的政治、經濟、民族、外交、文化上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實施。唐太宗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以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恢復經濟。

開元盛世,唐玄宗採取了積極措施,激發人民的創造了,經濟迅速發展,國力空前強盛,社會經濟空前繁榮。波斯、大食商人紛至沓來,長安、洛陽、廣州等大都市商賈雲集,唐朝進入全盛時期。

換句話說:貞觀之治把唐朝帶上正規,國家由亂而治。所以說,貞觀之治是為開元盛世做鋪墊的一個盛世,開元盛世則把唐朝帶向了巔峰。

$發光的金子


潮哥1495582530712


我更喜歡貞觀之治,不僅令大唐國富民強、百姓富足、天下太平,還威震八方令四夷臣服、萬國來朝。唐太宗也成了一代明君雄主,被尊為天可汗,威望達到頂峰。


小龍女5505


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唐朝從百廢待興到進去黃金時代,可以說貞觀之治為開元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貞觀之治

唐太宗像

唐太宗在繼位後,任人唯能,知人善用,虛心納諫,重視發展農業,修養生息;穩固邊疆,終於取得天下大治社會安穩!

唐初,經過大戰,國內民生凋敝,外有強敵,唐太宗吸取隋滅的教訓,積極恢復生產,恢復經濟!據統計,到唐初全國近有200萬戶,比之隋朝初期的人口690萬戶,整整減少了三分之二的人口!

  • 在政治上,分權行政,將三省職能重新劃分,中書省發佈命令,門下省審查,尚書省執行,類似於現在的三權分立!虛心納諫廣開言路,如魏徵等敢於犯顏直諫,形成了良好的政治氣氛!
  • 在用人上,能知人善用,用人唯賢,魏徵原是太子李建成的下屬,後來被招攬,不計前嫌,委以重任!
  • 在軍事上,滅東突厥,被西域諸國尊稱為“天可汗”,平吐谷渾、西藏的吐蕃,征伐高昌,征討高句麗,滅薛延陀,唐太宗時期武功全盛,使得四方服悅!
  • 在經濟上,重視農業生產,獎勵墾荒,輕徭薄賦,同時崇尚節儉,到了永徽元年,全國人口380萬戶,比之唐初,增加了近一倍!

貞觀之治,奠定了了唐朝的基業,確立制度,創建了良好的政治氣氛,國家安穩,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段提高,四方朝覲,整個社會是一片欣欣向榮向上發展的景象!

開元盛世

唐玄宗像

唐玄宗繼位時,國內政治局面極不穩定,朝廷內部各個團伙派系相互排擠,朝局混亂,唐玄宗先發制人,才結束了混亂局面!唐玄宗初期,有唐太宗的貞觀之治的基礎再加上武周的用心治理,整體國力強盛!

  • 在軍事上,平定漠南,滅高句麗;但在玄宗後期,失去了對敦煌以西的控制!
  • 在政治上,玄宗任用賢能。採納張九齡的建議,制訂官吏的遷調製度!
  • 到了安史之亂爆發之前,全國有5000多萬人口,900多萬戶,經濟繁榮,物價低廉!京城米價一斗不到二十文,面三十二文!

但到玄宗後期,開始漸漸貪圖享樂,不理朝政,任用小任奸佞,最終導致安史之亂的發生,繁榮的經濟被毀於一旦,唐朝開始走向了衰敗!

就個人觀點而言,更喜歡貞觀之治!

  • 貞觀時期,大唐雖然百廢待興,但國家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君明臣賢,天下太平!
  • 國力強盛,威服四方,唐太宗也被稱為“天可汗”,邊關穩定,到了玄宗時期,邊關已經不太安穩,突厥、吐蕃勢力重新崛起!
  • 唐太宗可稱為千古一帝,任人唯賢,君臣和睦,也是歷史上沒有對功臣下手的皇帝之一!

清茶話丹青


貞觀之治是大唐剛建國,為社會穩定而出現的。唐太宗為了繼承唐高祖尊祖崇道的國策而發陽光大

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其採取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安定的局面。他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時年號為“貞觀”,故史稱貞觀之治。

開原盛世,是明皇李隆基當上皇帝后,治理下出現的盛世,唐玄宗,政治方面,任用賢能,勵精圖治,改革官職。始唐朝中期又出現了二十多年盛世

貞觀之治是為了,恢復國力,鞏固統治。

開元盛世就是,全面開花,在當時達到世界頂端

就個人而言,我還是比較喜歡李世民時期的貞觀之治


lxl加油相信自己


看來題主是很有歷史情懷的浪漫主義達人喔。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的由來、功過想必題主和其他博主都有所瞭解和分析了。今天我就以一個幻想中的穿越者來給你談一談自己的心聲吧!貞觀之治是立國之治,也算是白手起家的成功模式,所以物質條件肯定不如開元,但勝在人心所向,萬眾一心,絕對是一個意氣風發,積極向上的時代,所以我渴望投身這種戰天鬥地的開創、建設大潮之中,當然這種時候機會也會更多。反之,開元盛世前期雖有勵精圖治的朝氣和動機,大體還是守成之治,相對穩定的利益階層已經穩定,普羅大眾的上升通道已然收緊,社會矛盾日漸顯現。雖有萬國來朝的盛世之歡,卻難掩物慾橫流的墮落之態。更加後期的用人不明導致安史之亂,安平戛然而止,伏屍千里,所以不竟令人惋惜,萌生寒意。


永遠的包豪斯


當然是貞觀之治,相比較而言,開元盛世的盛世之下隱藏著難以想象的危機。

貞觀之治

1)在政治上:a、唯才是用,選用賢才,從諫如流。如,任用建成舊部魏徵、王珪等。b 、完善吏;太宗十分重視官吏的清廉,曾命房玄齡省並冗員,派李靖等十三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國,考察吏治;又親自選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並將其功過寫在宮內屏風上,作為升降獎懲的依據。另又規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以便隨時延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一時政治清明。c 、完善制度,中央特設政事堂,以利合議問政,並收三省互相牽制之效;地方上沿襲了隋代的郡縣兩級制,分全國為十個監區(道)。此外,行府兵制,寓兵於農;均田制、租庸調製、科舉制等皆有所發展。

2)在經濟上

a、太宗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注意輕徭薄賦,使得農業及民生得以不斷髮展。

b、重視救災恤貧,招撫流亡回鄉,授田給予耕作,以安定民生。面對唐初關中連年災荒的局面,太宗即開倉賑濟災民,又準百姓就食他州;且拿出御府金帛,為災民贖回賣出子女,使災民得以度過荒年。

3)文教方面

a、設館興學,太宗即位前已置文學館,有十八學士,即位後更在京設弘文館,徵集圖書二萬餘卷;同時重建地方州縣學校,擴充京師國子監,延聘名儒出任學官,生員多至萬人,並接受新羅、吐蕃、日本等的君長皆派子弟來華求學,由是時文教生員背景多元,復興卓然有成。

b、撰經修史

命孔穎達等人修定《五經正義》,統一南北經學;又置國史館,由宰相監修前朝國史,開官修歷史的風氣。

3)武功方面

平定四方:太宗對外武功成就顯赫,曾多次對外用兵,先後平定東突厥、薜延陀、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谷渾等,由是唐帝國聲威遠播,加上太宗能維護外族風俗,並設置都護府制度,終貞觀之世,四方服悅,西北各族共尊太宗為「天可汗」。

貞觀之治為唐王朝後期的繁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而開元年間,雖經過唐玄宗的勵精圖治,唐朝國力達到鼎盛,形成了“三年一上計,萬國趨河洛”的盛世局面。“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但盛世的盛世局面下,掩藏著巨大的危機,

1)a、在政治上,中央群相分權,集體議事之制被破壞,由楊國忠、李林甫把持朝政。

b、唐玄宗驕惰怠政,縱情聲色。著名的“一騎紅塵妃子笑,誰人知是荔枝來。”由此而來

2)在經濟上,藩鎮有鑄幣之權,嚴重破壞了唐王朝的經濟發展。

3)軍事上,各地藩鎮長期不換將,藩鎮統屬領地內的一切事務,有藩鎮割據的潛在危機。







另類小歷史


毛筍應邀答題:

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殘忍地殺兄戮弟,掃除了繼承皇位的障礙,順利登上皇帝寶座。(詳情以前述過)。

當然,他仍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有明君必有賢相,魏徵就是一個,他敢於直諫,世民往往十諫九納,有時魏徵不顧世民顏面,對他提出尖銳的批評,弄得世民十分難堪,甚至對他起了殺心,最終仍忍耐下來了。

世民目睹隋朝迅速滅亡,深知"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因此他知道民心之重要,亦知民之疾苦。一日,他對朝中大臣說:"朕年十八,猶在民間,民之疾苦情偽,朕無不知之。"

貞觀二年,(628)畿內有蝗蟲,他拾取數只,曰:"民以谷為命,而汝食之,寧食吾之肺腸。"舉手欲吞之。左右諫曰:"惡物或成疾。"意為吃了要生病的。世民曰"朕為民受災,何疾之避!"遂將蝗蟲生吞之。

在位期間,採取很多措施,以順民心。

一是,輕徭役,薄賦稅,推行均田制。倡節儉之風。即位不久,突厥犯境,朝臣請修古城。世民不許,曰:"安用勞民遠修障塞乎!"又曰:"秦隋勞百姓,築長城以御外患,卒無所益,勞民傷財。"

二是寬律令,廢酷刑。量刑慎重,寃案,寃死者大為減少。

三是選賢任能,是其成功之根本條件。魏徵、常何、房玄齡、杜如晦、王珪、李靖、蕭瑀(世民賜詩曰:"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等一批賢臣正色立朝。奸妄諂媚小人在朝中無立足之地,紛紛遠遁而去。經過一番勵精圖治,天下大治。史稱"貞觀之治"

唐玄宗李隆基:二十八歲即位,公元713年號由"先天改"元為"開元″。由於他死後的的廟號是"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所以史書上稱他為"玄宗"。又因廟號中有個"明"字,又稱"唐明皇"。

李隆基是睿宗的第三個兒子。大哥李成器,武后曾立他為皇太孫。後中宗即位,改封為宋王。李隆基討平了韋后和安樂公主,扶其父睿宗李旦即位。李旦為立皇儲有些為難,如按常規,應立李成器;但李隆基卻平韋后及安樂公主之亂,立下功勳。因此睿宗左右為難。李成器吸取了世民之兄李建成的教訓,親自見父,流淚誠懇勸父立隆基。睿宗大為動容,遂立李隆基為太孑,不久又遜位給他。

睿宗的五個兒子是在危難中長大的,因此彼此維護,兄弟之間感情甚篤,和睦相處。隆基即位後,他不忘兄弟的情誼,更感激大哥的讓位大德,便在皇宮外面建了五座王府,並經常去探望,敘兄弟之情。

憑這一點,我認為值得稱道,如李成器仿李建成所為,玄武門之變,兄弟殘殺恐怕又要重演。所以我是偏向唐玄宗的"開元之治″時期的。

玄宗的內部宗親,和睦安定。而在外廷之中,也注意選用賢臣。他重用姚崇和宋璟為左右宰相,這兩人十分乾練,把國事處理得井井有條。朝臣將他倆跟太宗時的宰相房玄齡和杜如晦相比,說:"前有房、杜,後有姚、宋。"國家從武后以後的動亂又重歸安寧,天下又大治。世人將玄宗"開元"這二十九年,比同於太宗"貞觀之治"時期,稱之為"開元之治"

簡述一下姚崇:

姚崇奉詔來長安,正值玄宗在打獵。玄宗問他:"汝為獵否"姚崇曰:"臣二十歲時,經常呼鷹追獸,後想此乃偶爾為之,所以苦讀,將來為匡扶社稷為計"玄宗聽了,默然無語。回宮約他談論天下大事,姚崇將古比今,談得頭頭是道。玄宗聽得入神,竟忘記了吃飯。遂重用了他。姚崇當了首輔後,沒有辜負玄宗對他的信任,治理國家,日趨強盛。

公元716年,山東鬧蝗災,飛起來遮天蔽日,停在田裡密密麻麻,瞬間把田裡的禾苗吃得乾乾淨淨,農民叫苦不迭。姚崇得到奏章,下令各地官員帶領百姓滅蝗。有個地方官叫倪若水,拒絕御史檢查,不組織百姓滅蝗,還寫奏章給玄宗,說:"蝗乃天災,人無力滅除。皇上以德行事,必感上天,天乃收蟲而去也。"姚崇閱罷此荒唐奏章,回信道:"行德滅蝗,汝所管地方,蝗蟲成災,你乃失德之人耳!"倪若水接信閱之,不敢違命,幾天功夫,與百姓滅了十四萬只蝗蟲。

與姚崇齊名的賢相,還有宋璟、張九齡等,他們為唐朝政治經濟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這一時期正是唐玄宗在位的開元時期(公元713一742),歷史上這種全盛景篆稱之為"開元之治"

742年,玄宗改年號為天寶。

玄宗年過五十後,自以為功成業就,怠於政事,貪圖享樂。結果造成"安史之亂"。天下大亂,這段歷史我在前面已回答過。不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