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残余的红薯(散文)


「乡情」残余的红薯(散文)


在皖北乡下,不少人都曾经历捞红薯的事。捞红薯是咋回事呢?皖北人都明白,对外地人就要解释一下了:在当地方言中,捞(lao),读第四声(涝),是指搜索、搜寻的意思。意即在没有收获干净的红薯地里,再度搜寻红薯,以期找到残余的红薯。

七八十年代,乡下生活清苦,红薯算是日常生活中宝贝。家家没有嫌多的。除了生产队分得一定数量的红薯,家家储备的红薯,通常要吃到来年开春。人口多的人家,多是储备不足的。因此,一有机会,村民们便会到起获过的红薯地里"捞"红薯。

捞红薯的人,有大人,也有半大孩子。大人通常肩背粪箕,小孩提篮子。大家肩扛抓勾,或是镢头,到了红薯地里,按照各自的经验,找一片没有翻挖过的红薯地,一点点用抓勾或镢头逐一刨土,当听到"咔嚓"一声,便会心中一阵惊喜,知道"捞"到红薯了。

有经验的人,善于沿着暗红、状如筷子粗细的根须顺藤摸瓜。有了根须这条"线索",最好是用镢头由浅入深慢慢挖去,有时会挖出理想的红薯;有时挖着挖着,发现根须越来越细,失望便越来越大,最终空欢喜一场。也有的人,习惯从红薯垅沟找线索,这些地方多没有被翻挖;少数小红薯,由于在主根处没有生长之机,被挤压沟底深藏的机率比较大。

但沟底的土多是瓷实的,翻挖起来比较费力。有时挖过四五米、甚至十数米远,也不见得有收获,是颇令人沮丧的。

「乡情」残余的红薯(散文)


由于大家都是盲目寻找残余的红薯,能不能"捞"到红薯,取决于体力,也取决于技巧。没有力气,东挖挖,西刨刨,浅尝辄止,很难捞到红薯。有耐力的人,锁定一小片红薯地,逐一不留缝隙一一挖去,常能有十之二三的收获。

最大的机会,是跟随犁地的把式捞红薯。耕牛在前面拉犁,扶犁的把式随着翻卷的土浪,有时一手扶犁,一手捡拾翻出的红薯,装进犁把上挂着的布兜里。但是犁田的把式,把犁时,眼睛要紧盯着前方,实在顾不上捡拾的红薯,就留给跟在后面尾随的孩子们了。

有的孩子,顺着犁过的底沟,常能发现被犁铧削去的部分红薯,另一半尚在土里,便赶紧拿镢头三两下挖出来,心中像捡到元宝一样欣喜。也有的孩子,顺着犁铧犁出的根须,不断寻找机会,常能得到意外的收获。

如果遇到一场秋雨,雨过之后,有心的村民便会涌向犁过的红薯地里,再度寻找残余的红薯。根据经验,有些小点的红薯,原本包裹在泥团里,经雨水冲刷之后,露出了真身,或是露出端倪,这时的村民,走到红薯地里,经过拉网式的搜寻,意外的收获便会一个接着一个。

不论是哪种"捞"红薯的方式,半天下来,大人孩子,多少都会有些收获。拎着自己的战利品,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因为这些"捞"来的红薯,少则够一家人一顿饭用的,多则够几天用的,无形中是一笔额外的"财富"。

有的孩子收获满满,将"捞"的红薯背到家里,得到大人带笑的赞许,别提有多开心。

几十年前,这些点点滴滴的琐忆,印证了早年物质匮乏时,人们对食物的珍惜和渴求,也折射出时代的巨大变迁,给人们的物质生活带来怎样深刻的影响。

不忘过去,方能懂得感恩,谨记今日生活的不易。

「乡情」残余的红薯(散文)


「乡情」残余的红薯(散文)

「乡情」残余的红薯(散文)


「乡情」残余的红薯(散文)


「乡情」残余的红薯(散文)


「乡情」残余的红薯(散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