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老子為什麼要寫《道德經》,而非《金錢經》?是不是要告訴我們“道德至上”,而非“金錢至上”呢?

虛懷若谷104885096


有時候我很討厭去回答悟空問答,尤其是文化類的,太多的問題白痴的要命。提問的人也不去看書或者百度一下,自以為是的直接問,顯得似乎很有思考,實際狗屁得很。

最近參加的學習班有問答任務,便湊合一下回答。

第一,《道德經》中的“道德”和我們現在常說的“道德”完全是兩個意思。

第二,不用寫什麼經,人都以“金錢至上”了,還有什麼可說的。

第三,聖人老子沒有什麼“道德至上”的觀念,也寫不出這類的文章。

下面我依次解釋下(實際上我覺得來專門看文化類文章的人壓根不需要解釋)。

第一

為什麼說《道德經》中的“道德”和我們現在常說的“道德”完全是兩個意思?

正如很多網友說的,實際上,老子在寫《道德經》時壓根沒有起名字。後來大家整理成冊的時候起名《老子》,分了上下兩卷,上卷為《德經》,下卷為《道經》,合成《道德經》。

《道德經》的名字一直傳續了上千年,大家也都這麼叫。不過,根據一些考古的結論,先秦時期可能書的上下卷和我們現在看到的順序不一樣。不管怎麼樣,一直延續了《道德經》的名字,我們也這麼稱呼。

《道德經》中的“道”和“德”是分開的,意思也不一樣。“道”的意思比較玄,我們簡單稱為“道理”,是存在與宇宙天地萬物之中的。想知道具體的可以去查資料,不同的大家解釋的意思也略有差別。“德”可以簡單稱為“德行”,基本上就是明確指人了,和我們說的“道德”有相近之處,但也不完全一樣。

第二

為什麼不用寫什麼《金錢經》?

金錢的產生,最根本的是貿易交換需要。而貿易交換需要,最原始的追溯是物資的剩餘和需求。

在人擁有剩餘物資和其他物資需求時,人已經產生了慾望,而這個慾望已基本剝離了最基礎的溫飽。在這個慾望誕生的第一天起,人類便踏上了不停追逐的道路,壓根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阻擋。

所以,人對於金錢的追逐,在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後,是根本不可自控的。於是,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約束。

而那些畢生追求其他事業的人物,大部分也都是在解決了基本溫飽和金錢的前提下。生存都是問題時,人壓根沒有資本追求更美好的東西。

第三

為什麼說聖人老子沒有什麼“道德至上”的觀念?

“道德”是一個寬泛的詞語,是一個定性的概念,而不是定量的,和“法律”一詞相同。按百度百科的解釋,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

這裡面就有一個很重要的詞語,也是前提,那便是“人們”。“人們”代表的是群體,而不是個人。

什麼是道德崩壞?實際上,有時候是一個人的行為並沒有獲得群體的認可。但,這並不代表這個人的行為是絕對錯誤的。因為,道德的標準,在不同時期是不同的。比如,按古人的標準,現在人很多行為都是違反道德的。

合乎道德,有時候也是個在向全體妥協,這在老子的觀念中是未必正確的。先秦時候的很多大家,甚至認為春秋戰國是禮崩樂壞的時代。老子提到的只是個人要“上德”,至於“上德”後是否要引領眾人,老子壓根沒提。

建議提問者還是閒著沒事時多看看書,看看《道德經》,畢竟每個人的理解是不同的,所獲得的感悟也是不同。

在這疫情期間,如果不是抗擊戰線上的人,待在家裡就是對國家最大的支持。多看書學習,疫情結束,做出更大的貢獻也是好的。


載取白雲秋


《道德經》跟道德壓根沒半毛錢關係。

《道德經》的原名叫《老子》,分上下兩卷,上卷為《德經》,下卷為《道經》。

所以即使按照上下卷內容命名,也應該是《德道經》。只是人們普遍認為《道經》內容更為宏大,應該在前,所以才叫《道德經》。

《老子》主要講的是“天道”和“人道”,整本書就講兩件事:

第一是天道是自然法則,眾生平等,有就是無,無就是有,有點物極必反的意思。

第二是人類總喜歡搞一些規則和規矩把自己束縛起來,俗稱“作繭自縛”,還喜歡破壞自然規則,最後自己把自己玩死。

老子追求的無政府主義,很多人覺得道家很玄乎,其實只是你沒有理解罷了。

舉個例子,什麼是孝?老子說“六親不和,有慈孝”,什麼意思呢?

意思是如果你覺得有人慈孝,那一定是六親不和。因為如此,才能突出他的行為是慈孝。

換個說法,大概就是說,之所以有“富人”,是因為存在“窮人”的襯托,如果世界上大家都富有,還會有“富人”這一說嗎?

同樣的道理,如果六親和睦,人人慈孝,也就不會有“孝”這個說法了。

所以推崇“孝”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等於“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而老子認為,動物尚且知道反哺,可見“孝”是本來就存在的,這就是自然規律。

而某些人亂七八糟搞了一大堆,結果到頭來卻落得必須靠推崇“孝”來讓人們找回動物的本性,真的可笑。

嗯,他真的沒有在diss某個人。

還比如說對於“德”,老子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什麼意思呢?

就是最好的道德就是不講道德,最壞的道德就是隻講道德。

可能這麼說有人不明白。其實老子是想說,動物懂什麼叫道德嗎?不懂,可是他們依然愉快而有序的生活著,可見道德本身也是自然界與生俱來的。

可是有些人偏偏要自己去定義一套規則,稱之為“道德”,結果反而讓一些人為了道德而道德,做表面文章,不知道變通,迂腐不堪。

所以最好的道德就是拋棄人為定義的“道德”,尊重自己內心的正義感和羞恥感。

而最壞的道德就是照本宣科,死守著人為定義的“道德”,也不管他是否客觀,是對是錯。

可能吧,他真的沒有diss某個人。

而現代社會所說的“道德”,基本是以儒家道德為標準,所以請不要把老子和他所diss的某個人混為一談。

他不屑。


逼我用真名嗎


天道壞,則行人道;人道壞,則行權道;權道壞,則天下皆盜。

天,人,權三道,正是華夏文化的核心。

何謂天之道,上古之聖,通天之道。通天為何?事天以安民。使天下無以亂,是謂古道通天。以古察古,以天入天,原古聖之道,通天人之際,以期能使人復天歸道。以此治身則養身,以此治家則興家,以此治國,則天下萬安。這才是道德經的宗旨和目的。

道德經是一本聖賢書,當然是道德至上。如果和金錢掛上鉤,那就是太膚淺了。



路遠心更遠1974


老子著的《道德經》主要闡述天地演化的基本規律及治國安邦理政的基本理念,論述有無、是非、黑白、曲直等對立統一關係的哲學精髓。此處的道德,指的是道經和德經,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品行操守。金錢只是物物交換的媒介,財富的象徵,可能老子根本就沒把這事放在心上。道德至上還是金錢至上與《道德經》扯不上關係。


閒著聊聊天呀


首先認識“道”。“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道”是太極及本源,是宇宙及宇宙的規律規則;“道”是終極存在的、無形的、無限永恆的,是造物者;陰陽合而生萬物,“道”生陰陽,造人類。《道德經》中有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觀點,故自然是宇宙的最高規則;順應自然,順其自然,則自然而然;自然而然者,效法宇宙的最高規則_則萬事萬物就順暢了。【】其次理解“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①“德”作品德解:品德高尚的人,不在乎表面上之德行,因此是有德之人;品德低下的人,時時注意表面上之德行,其本質是無德之人。品德高尚的人表面上沒有什麼作為,實質上是無所不為,即最有作為;品德低下的人表面上很有作為,實質上最沒有作為。②作屬性解:屬性在西方哲學中指實體之本性,即屬於實體的本質方面的特證;笛卡兒認為物質實體的本性是廣延性,精神實體的本性是思維性;另有觀點認為實體有無限多的屬性;馬克思主義認為“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我認為事物的屬性分一般與特殊:一般屬性即事物之共性,運動、發展、變化是事物的一般屬性;特殊屬性指事物之個性,即此事物區分彼事物之屬性;比如人的特殊屬性是思維、語言、製造並使用工具,“道”、“德”的特殊屬性是無為、自然。【】再者“道”、“德”統一解。“道”乃非常“道”,“德亦非常“德”:品德是人的屬性之一,“道的屬性是終極、無形、永恆、無為、自然等;“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與“德”是“道”與“器”的關係;“形而中者謂之人”,《道德經》的妙處在“玄之又玄”,故認識、理解、領悟《道德經》當用非常之法,方可參非常之“道”與非常之“德”。《道德經》作者所處時代不同-含義有別:故此道非彼“道”,此德亦非彼“德";唯相同者“道”-至高無上,“德”者服務於“道”。




四維正邦


道德肯定是至上的真理,金錢只是廢紙一張而已。

金錢不過是人類社會平衡交易發明出的一個工具而已,實際上就是一堆紙,擦屁股都嫌硬的那種。

道德能讓人昇華,金錢慾望能讓人墮落,道德使人趣向善道福報功德廣大,金錢慾望能使人墮落三惡道讓人受苦無窮。


萬法心生333


在老子的文章裡就回答了這個問題。“金玉滿堂,莫之能守,”老子提出道法自然,人要返樸歸真。財貨使人生貪慾,生偷盜佔有之心,所以是很危險的。老子提倡非貨幣化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社會,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沒有兵革之禍,人民沒有對金銀珠寶的分別心,視金銀為糞土。所以實其體,虛其心。老子看來,糧食是珍貴的,人民的純樸是比珠玉更寶貴的,金銀是危險的,容易引起紛爭而害人性命。



一閃22


有人認為《道德經》是寫給弱者的哲學慰藉,也有很多人認為,這是老子寫給掌權者、君王和政治家的一部經典。這部只用了五千字,就涵蓋了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的經典之作,被譽為“萬經之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存世作品有《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紀80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

老子為什麼要寫《道德經》

1.曾仕強老師的說法

老子寫《道德經》的宗旨:是使人類通過了解"道德"運用"道德",懂得"道德"對我們自身的用處,最終可達世界大同。

道並不是老子首先發現的,應該追溯到伏羲氏。伏羲氏知道,一切一切都有一個總根源,只是當時沒有文字,無法來說明,只好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一畫開天”。這個在現在被看成符號的“一畫開天”,當時叫作象,而且一直影響了幾千年。我們中華民族,非常地執象,看天,講天象;看人,講人象;看地,講地象。

老子看到這種狀況,就感覺到如果人們再這樣執象下去,遲早會被象困住,沒有辦法再繼續往前進。當然,這對伏羲氏來講,也是很不好的現象,因此他決定要破象立道,即把象破掉,然後把道引出來。但是老子也很清楚,伏羲氏畫象,大家便執象,因此他也擔心一旦說出道來,大家又開始執道了。

《道德經》開篇就講:道可道非常道。這是帶有警告意味的,意思是說:各位,我是好心好意,把伏羲氏當年沒有辦法講出來的事情說出來,起了個名字就叫作“道”,但是你們不要執迷於道。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實際上是用來破道的,這點我們一定要清楚。

關於“道”,現在我們都很清楚,它是永恆的,代表宇宙萬象,包括人生的一切造化。因此這個“常”字非常重要,“道”再加上一個“常”字,就變成“常道。“常道”就是恆常的道理,這裡面有變的部分,也有不變的部分。這樣大家就很容易明白,其實它跟《易經》的道理很接近。

“名”是名稱。伏羲氏當年是沒有文字的,所以沒有出現“道”這個名稱。在老子的時代,文字就比較成熟了,因而有很多名稱。老子說“名可名非常名”,也告訴我們,名是不可名的,任何名稱一旦說出來,就有很大的侷限性,我們最好不要受它的影響,因此老子在這裡也出“常”字,“名”再加上一個“常”,就是“常名”,“常名”就是不會有侷限性的名號,這叫“萬物的自性”。

老子當年講道,好像很玄妙。實際上,我們現在跟大家講,宇宙萬物有一個共同的根源,大家差不多都知道,那就是本體。本體也叫作形上。

2.新哲學觀點構建說法

為什麼老子要寫下這一部影響了全人類的《道德經》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老子寫《道德經》是非常矛盾的。因為他說道是不可言說的,人類有限的語言,無法描述那深邃遙遠的道,因為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語言的有限性限制了人類的思考,限制了道。所以,我們無法定義道,道無法言說。這就像他在《道德經》的開頭所說的那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但老子還是違背了自己的哲學,違背了自己的初衷,他不僅寫下了道,寫下了在道的思想的支配下的自然哲學、政治哲學和人生哲學,還讓《道德經》和道家思想,成為影響世界的人,從而自己也成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那麼,老子為什麼要寫《道德經》?

一種美麗的傳說是,老子本來已經看透了世界,看清了社會的無救與無助,他帶著冷笑,騎著青牛出關,準備隱居起來,從此不再過問世事。但是關守尹喜知道他是不世出的聖人,因為他觀察到有紫氣東來,於是就動用權力,逼迫老子寫下了《道德經》,自己也成為老子的弟子,從而坐地飛昇成為天上的仙人。而老子繼續出關,在流沙漫天的西方不知所蹤。

一個哲學家的最終目標是追尋人類的終極價值。這個終極價值可以分成兩個部分,第一,人類存在的世界從何而來,這是解決世界的起源問題;第二,人類將向何處而去,這是解決人類的未來的問題。老子就是這樣承擔了神聖使命的哲學家。

一個哲學家,總是在破壞與重建中,構建自己的哲學體系。那麼,老子要破壞什麼?他又要重建何種價值體系?

在我國的商周和之前的時期,人們對自然的認識基本上是經驗主義,他們所觀察到的自然現象,是可怕的。風雨雷電、山川河流、疾病瘟疫,時時刻刻就能奪走人的生命。人匍匐在自然面前毫無還手之力。這時候的天,人類的眼中,就是掌握了人類的生死與未來的神。這在中國被稱為天或者帝。而天和帝是有人格的神,他負責人間的一切,他運行人間的一切,他決定人的一切。因此,在人類的眼中,自然就是天,是天的產物。

而老子對此的認識,完全超越了這種思維。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起源不是天,而是道,這世界並沒有天帝,道是在天帝之前就有的,它無形無色,看不見摸不著,但是他決定著一切。所以,老子根本就是一個無神論者,是個自然主義者。老子認為,無論是大自然,還是人類社會,都要遵循道的原則,而道的原則就是無為,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要順應自然大道,無為而無不為。

在人類社會中,有了階級,就有了不平等,就有了壓迫。老子作為周朝的天文史官,他目睹太多人類社會的壓迫和剝削,還有血流成河的慾望的鬥爭。在春秋時期的大亂中,各種戰爭此起彼伏流血漂櫓,而這一切都是為了利益,都是在慾望的唆使下的結果。

老子還認為,春秋時期那些諸侯國們和儒家所強調的仁義禮智,不是拯救世界的真理,而是在世界變壞之後的產物。因此,越是強調人為的仁義道德,這個世界就越脫離自然的本質,他距離真理就越來越遠。而真正的治國之道,首先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我們都是在道的支配下的一分子,第二是要遵循大道無為的原則去治理社會,任何違反道的原則的治國原則,都是白費力氣,都是沒事找事,都是毫無用處的。而真正的治國方式,是行無為之事,是讓老百姓休養生息,是回到那個小國寡民的時代。這是老子渴望建立的人類世界,而理想的世界是雞犬之聲相聞而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認為,人生不是像儒家那樣做加法,而是要做減法,減少慾望,減少爭鬥,減少那些違背自然而然規律的無用功,回到一個淳樸的時代,像個嬰兒。這叫做見素抱樸。

所以,老子寫道德經,首先是告訴我們,這世界上哪有什麼上帝,也不應該有什麼諸侯帝王,我們都是道的一員。他是想告訴世界,消滅爭鬥,無為而治。他想告訴人類,別被文明異化了,而是要返回到見素抱樸的嬰兒境界。

這,大概就是老子寫道德經的原因吧!

《道德經》寫作經歷介紹

老子生活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鑑,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據說《道德經》是老子和尹喜離開函谷關之後在樓觀臺寫成的。樓觀臺是尹喜的隱居之地,位於陝西省終南山北麓,道教聖地,號稱“天下第一福地”,自古有“關中河山二百,以終南為最勝;終南千峰聳翠,以樓觀為最名”的說法。尹喜辭官之後跟隨老子回到大本營開始潛心鑽研,最終寫出一部《關尹子》傳世。老子出關之後的去向問題又是一大謎題以致於眾說紛紜。

司馬遷乾脆說自己不清楚,在秦獻公時期又出現了一個不清不楚的周太史儃的人,預言“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有人認為太史儃就是老子。

《太平御覽》引《蜀本紀》說老子在寫完《道德經》之後對尹喜說了一句話,“千日之後去成都青羊肆找我”,似乎老子最後又到了今天的四川青羊觀。

在魯迅的《故事新編》裡,《道德經》是老子出關時敷衍關官所寫的講義,成書不過一天半,因為是講義,不免有些翻來覆去的車軲轆話。

魯迅雖是調侃,不過傳說亦不太可信:關官在城頭遠遠望見一股紫氣,知道聖人要來,而剛好他又博學多識,問道於老子,老子便寫了道德經交給他。魯迅是懂聖人的孤寒的,哪裡遇得上這麼多知音?乾脆把關官寫做俗人一個,讓聖人繼續孤獨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並稱之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是中國哲學家中思想最深邃最具思辨能力的哲學家。他所創造的道家哲學,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化,同時也深刻影響了中國民族的心理,影響了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價值觀。

《道德經》內容介紹

《道德經》能幹什麼?

“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糧店,是天天要吃的。
道家像藥店,生病,非去這個藥店不可。”
——南懷瑾

南懷瑾大師對儒家與道家的解釋一語中的,其實中國古代有很多優秀的哲學思想,都能解決人的心靈問題、靈魂問題,甚至是命運的問題,但現代人大多不知道。在春秋時期老子就提出了”道“,而我們現在卻遠離了“道”,這也是現代社會充滿精神困惑和煩惱的原因吧。

《道德經》中體現的就是中國自然法思想,可以看做是中國道家法律學說的肇始。在中國古代是老子第一個提出“道法自然”的自然法思想觀點。老子一向的主張是:退、守、弱、柔。保全了自己,於是立足不敗之地。而非“金錢至上”.

《道德經》可概括四個字概括:道法自然。“道法自然”不僅揭示了整個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間所有事物的屬性,宇宙天地間萬事萬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規律,而且,也很直截了當回答他的“道”是觀察自然、效法自然的結果。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道德經》可以說讀起來艱澀,它是中國最高的高山,老子或許是所有哲學家中最高壽的,思想也最透徹、孤絕、高深。《道德經》又是直白的,句句都是警句,全篇八十一章,如同八十一扇門,從哪一扇推入,都可見一番天地。

<strong>一點感慨

學習《道德經》就如同孫悟空吃太上老君的仙丹,消化理解之後,你就可以擁有一雙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火眼金睛,識破形形色色的騙子和騙局。老子的思想,和一切偉大的思想家軍事家政治家的思想是完全相容的,與野心家陰謀家的思想決不相容。學習《道德經》就是培養馬克思所說的那種,既不欺騙他人,也不被他人所欺騙的人。

美國曆史學家維爾杜蘭特說,在未來的理想世界,恐怕其他的書都要焚燬,我們只需要留下一本《道德經》來從中尋找智慧的摘要。蒲克明說老子“《道德經》將是未來大同世界家喻戶曉的一部書。”,那麼反過來我們可以說,當《道德經》被家喻戶曉的時候,人類的大同社會就近了。一本在國際國內有如此崇高威望和聲譽的書,我們作為華夏兒女,有什麼理由不學好,不讀好呢!



參考文獻:

曾仕強,老子為什麼要寫《道德經》?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這讓我想起了陶朱公范蠡,從“三聚三散”的陶朱公身上,似乎可以看到《道德經》的影子。無論是幫助勾踐復國的范蠡還是傳說與西施泛舟湖上的鴟夷子皮還是三聚三散的陶朱公,都可以看到《道德經》的“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再看《中國經濟思想史》中說的“范蠡的基本經濟概念和他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帶有自然主義傾向的世界觀是分不開的。”再從有人說范蠡是早期的道家學者看,是不是有《道德經》“道法自然”的思想呢,也難怪有人著書《老子與范蠡》說范蠡是老子的學生。

從《中國經濟思想史》中介紹老子的經濟思想也可以看到作者提出的要點有“反對私有制,反對貧富不均,反對過重的財政捐稅以及反對兼併戰爭等等”。從這些看,也可以看到《道德經》如果你要細讀是可以指導人們掙錢的。

就象西漢的“文景之治”不也是推崇“黃老治術”而形成的嗎,那范蠡掙的錢不也是學習《道德經》才賺來的嗎。我又看了一看《道德經》,當我看到“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時候,我在想,這句話是不是也可以用來指導賺錢呢。做生意不就是抓住和知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機會和智慧,來達到“有生於無”的買賣嗎。

再從《道德經》第九章看,做生意的也可以看到老子在告訴你掙錢的智慧,范蠡不就是掙著錢了嗎。

可以說,雖然《道德經》和金錢沒關係,可是大到國計民生小到個人生意,都可以從《道德經》裡尋求幫助!

因為《道德經》中能讓人看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規律,按“道法自然”的規律去掙錢,是能賺錢的。


掛在明堂射古今


我覺得您這是典型的挑釁式的提問,茬架式的求助🤣

道德經,的道德二字,和近現代道德一詞是兩回事,司馬遷記載老子西出關時,留下五千言,所以最早道德經也叫老子五千言。道德二字連在一起,是荀子提出的,也不是今天這個意思。

老子五千言裡反覆提到“道”,也反覆提到“德”,所以後來才把老子五千言改成了道德經。

道,按照老子的定義,是不可說一說就錯的,那麼可以理解為老子所說的道,就是那個更高緯度的存在,所以用我們三維思維或者語言,對它進行刻畫,一定是有偏差的。

德,從解字的角度出發,事心得於天之理,為之德。

所以,老子五千言,實際上探討的是,人,往內觀之為德,往外應之為道,是一本很有哲學價值的寶藏書。

古往今來,註解道德經排名,個人首推《河上公章句》,然後推王弼註解的版本,

而河上公章句裡有一句非常有意思,說老子五千言乃是“為經世政教之道也”,說的事道德經乃是帝王術,

這就引出了道德經另外一個傳說,傳說周王朝有一個鼎,歷代君王都要頂禮學習,乃是周王朝皇室內訓,後來周朝內亂,時任圖書館長的老子,就把周鼎傷的文字抄錄了下來,帶了出來。

這個傳說有兩個佐證,一是道德經的確沒頭沒尾,而且也可以說哪裡都可以做頭,循環往復,的確很符合三百六十度環繞刻在鼎上,而不是記載竹簡上的。

另外,就是周朝的執政理念,的確和五千言裡記載的很一致。例如“治大國”,“雞犬不聞”,“金玉不守”,等等,都是在講治國之理的。

後代漢文帝更是把五千言運用到實證中,慈,儉,不為天下先,一直是他的行為標準,也依次開創了文景之治。

所以,五千言,往小了說,可以是每個人立世的智慧,也可以是哲學家的參考書,往大了說,也可以是帝王之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