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宇宙的規則和本源……;德:是對宇宙規則和本源的敬畏和順從;二者合一就是信仰嗎?

用戶3486437905


當然!你認為對就有信仰的成份在裡面。但契約之說就有點兒牽強了!道是不會和你定什麼契約的,只不過你想和他定契約而已!如果他和你定了契約,你就真的可以悠哉悠哉大自在,只要跟在他屁股後面屁顛屁顛地走,就能一帆風順,無堅不摧,無往不利,心想事成,成就大德,成就聖賢,成就佛菩薩了!


慧淵79391436


道:是宇宙的規則和本源……;德:是對宇宙的規則和本源的敬畏和順從:二者合一不是信仰,是指人類適應自然,是遵從、遵循、遵守自然,是應變自然,是利用自然,是人類研究、探索、開拓、開發自然…………等。

信仰:是指人類的思想、思維和智慧,是指人類主觀唯物與唯心的意識形態,是指人類人文精神、人文品質的行為規範…………

國人的信仰與老子的《道德經》: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相對觀念和概念。《道德經》中的道與德————不是指世界人類、中國人的信仰,純屬指的是宇宙、天生、天然自然資然的物質世界,包括自然物質世界天生、天然資然造人、誕生、產生的人類,人是動物、同樣是物質的屬性。只不過人是自然世界的高級動物,有高級的意識形態、有高級的思維、思想和智慧,有高級的人文精神和意志,故而創造了人類思想品質的人文文化…………

人類本身、本質:是天生、天然自然資然物質世界所創造、所誕生、產生的物質屬性、特性,是動物、是物質,順從、服從、遵循、遵守、適應、適宜則昌盛繁衍、興旺發達;違反、違背,倒行逆施,不遵循、不遵從、不遵守自然叢林法則和自然科學規律則亡,故而天然自然資然物質世界就不存在人類。

老子的《道德經》中的道與德:是指天生、天然自然資然物質世界的天道,即自然;是指自然叢林法則和自然科學規律。其核心、中心、本意、本質、實質、本性是指:人類要想在自然世界謀生存、求發展,就要完全應該遵循、遵從、遵守自然世界的天道,適應、適宜、順從、服從自然世界的變化,掌握、利用、運用、研究、探索自然世界的叢林法則和科學規律,努力實現人類社會天人合一的智慧…………

信仰:是指人類社會的思想、意識、意志的精神層面;是指人類對美好心願、心境、境界、層次、層級、理想、夢想的追求,並努力拼搏、勤勞奮鬥而踐行的目的、目標、志向…………


袁聰


關於《道德經》,歷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2500年以來,見解精到者,寥若晨星。以下不揣鄙陋,簡述如下:

首先,道是自然的本原及其規律,作為客觀實在的本原,稱為“道體”;作為道體的規律,稱為“道法”。從橫向看,自然之中,由宏觀,向微觀,分為“天象”、“地形”、“物精”、“物信”這四個層次,所謂“物信”,便是道體的客觀實在性,或著便是道體本身。從縱向看,“道體”通過“德”之聚合作用,逐步聚合為太一“先天之炁”,陰(蓄能少或吸收能,如太陰)、陽(蓄能多或釋放能,如太陽)和和氣(陰陽衝氣以為和,能量之動態平衡),以至於天地萬物。道體其大無外,包容自然,其小無內,不可細分,應該是一種基本的能量波,波形是正弦,參數為其內含之信息。道法貫穿自然發展演化始終,隱藏在天地萬物之內,是天地萬物的根本遵循。

其次,“德”是道體聚合的動力機制及表現。作為動力機制,“德”促使道體聚合,形成一種聚合和離散的動態變化,這就是《易》所表達的變動不居。用個例子來說,道體好比泥土顆粒,德化便是粘性,沒有粘性則泥土便是一盤散沙,此謂之“德蓄之”。因為“德蓄”,所以道體聚合為萬物,萬物各具形狀,“物形之”。有的形狀的物體,可以為人所用,發揮效用,是為“器成之”。

自然之道,是形而上的終極之道,是普遍真理,自然可以應用於社會。因此,世俗之所謂道德,在“道-法-術-權-勢”的體系架構中,已經淪落為“術”及其以下層次了,有些是小道——道之具體應用,更有不少,成為旁門左道。若問《道德經》之中的老子本義,正如上所述。僅供參考,歡迎討論。鄙人所探究之道德原旨,可參見鄙人之頭條號,均為原創,歡迎賜教。

【文章均為原創,圖片源自網絡。自度度人隨喜,轉發分享多謝。】


泰和道安


《道德經》遺傳數千年,簡結五千餘字。按照中國文人之秉性,必然強解或牽強附會衍生。

數千年前,老子騎一青牛,從洛陽向函谷關而來。函谷關守吏尹喜觀星象、“望氣”,就看見一股紫氣從東方冉冉而來,於是推算出必有真人要來。當老子騎牛過關時,尹喜認定老子就是那位真人。這就是“紫氣東來”的故事。

老子在函谷關住下後,見尹喜心慈人善,氣質純清,於是取其精華而為尹喜著書,名為《道德經》。《道德經》寫成後,老子對尹喜道:“老夫授汝《道德經》,分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言宇宙根本,含天地變化之機,蘊神鬼應驗之秘;下篇為《德經》,言處世之方,含人事進退之術,蘊長生久視之道。研習不止,苦修不懈,終有所成!”言罷,老子飄然而去。

這是《道德經》的來源。

《道德經》之道:

是中華民族為認識自然為己所用的一個名詞,意思是萬事萬物的運行軌道或軌跡,也可以說是事物變化運動的場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

一切事物非事物自己如此,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風無人扇而自動,水無人推而自流,草木無人種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等等不可盡言皆自己如此。

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約而同,統一遵循某種東西,無有例外。它即變化之本, 不生不滅,無形無象,無始無終,無所不包,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過而變之、亙古不變。其始無名,“老子”強名曰:“道”。

然而,數千年來的共識,忽略了一點:漢字早期沒有標點符號斷句。誰又知道,老子當年不是這樣寫的呢?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這樣斷句,是不是意思幾乎相左。

所以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與人與境與時代的解讀的各有意義。

"道"這一字,數千年至今,誰能悟透?

我個人認為:道通則德順,先在道,自有德。


改過去


道是體,德是道的體用!

德是道的內容!目的!



空相淨悟居士


大道闡真:關於“道“與“德”詳解如下:

1,宇宙物質是多層次的。從不同層次看可分為無與有兩種特性物質,但實質皆為有。

2,最基本物質特性為無,但卻是物質與規律一體,無的運動將衍生出有並形成萬物。

3,最基本的物質,老子用道這個字進行定義,並規定了其不同於原始字義的新涵義。

4,道生化萬物,萬物由無構成,因此萬物必須順道遵道才能順到生長髮展,悖道則走向滅亡。

5,為標誌萬事萬物遵從大道的品性等級,老子用德這個字來表徵。德越大,越順道,最順道的就是道,而道無形,故老子講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人們常以德表物,故稱大德。

6,普通物一般順道生長,但有生命意識體特別是人常常受後天環境及意識影響,尤其是貪,嗔痴各類慾望等導致身心多狀態偏差而不合道,至德性品級下降,故老子提倡人類修德合道,以保發展長久。

7,社會是人的集體,為保人類整體發展,也仿天地之規制定社會規則,形成社會的道德體系。社會的德是人們遵從社會法則的品級表徵,不同於宇宙物質的道與德,但衍生於宇宙物質的道與德,遵從於宇宙物質的道與德。

8,萬物有無共構,人與社會亦如此。天下神器,德必順道,得一和諧。故老子講,為道日損,損去一切阻道誤道之物態,最終達到合道無為,物道感應,人天合一。

如有不明,可進一步探討。


天宇光明


說的很好,但是不足。道:是規則,德:就是本源。這二者之間留下覺悟,古往今來多少人在探索奮鬥。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宗教信仰文化政治)。我個人認為毛主席思想最接近大同。他用他的思想和行動 ,造就了一個公平安定的社會;他造就了一個廉潔自律的政府;他造就了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團隊;他造就了一支戰無不勝的人民軍隊;他造就了全國積極向上、團結進取的人民大眾;他把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踩在腳下;他把勞苦大眾推舉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




鵬飛135313346


1、【道】是宇宙自然的秩序,是“一是一 、二是二”的社會法制化,是將人與人之間、人與事之間邊界劃分的很清楚的行為規則。

人類最偉大的創造不是民主自由,而是社會秩序。民主自由是原始的本性,而遵守秩序才是人類超越所有生物的最大原因素。

道是剛性的。

2、【德】是仁愛,是用來模糊邊界的情感。是模糊人與人之間、人與事之間關係的感性存在。

雖然,人類最偉大的創造是“秩序”,但是,所有生命最偉大的東西依然是充滿感性、最原始的愛,在社會活動中就是“德”。

3、道和德一陽一陰,這就是“一陰一陽謂之道”。

4、人類社會最完美的相處或社會治理就是“社會法制化”+“道德治理”。社會法制化就讓人們有了社會秩序,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做了會怎樣。這是剛性的,不容觸犯的。

而道德治理沒有邊界,宗教活動也是道德治理的一種,在法律不太健全的社會,宗教用日常道德約束人們,告訴人們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禮”制是宗教對社會道德治理的提升,讓道德更理性,給人們一個自我約束的理由,比如“裸體上街”這種事,法律很難判刑,但“禮”告訴人們有羞恥心,不能那樣做。所以,實際上【德】也在教育人們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只是【德】模糊了大多數的邊界。

5、法治不能酷刑,禮不能無底線,也就是說【道】要符合天道,宇宙天地運行的自然規則就是法治社會的上限;【德】要符合生命本源,愛是有底線的,“熟不知禮”和“無法無天”就是底線。

道和德相互作用就是美好社會的開始。

6,實際上,這世界上不止是一分為二隻有道、德這兩個方面,而是還有“三”,“三”就是“散”,三生萬物。【社會法制化+道德治理+中央集權制】這才是真正符合銀河系、整個宇宙運行的規律。

銀河系是有核心的,宇宙一定也是有核心的……宗教的核心是上帝的力量,老百姓的核心是中央集權,以及中央集權所制定的(符合“道”的:不符合則亂,符合則安居樂業)社會運行秩序。




終南高揚


道…自然而然,德…順其自然。所謂德行高與低就是與道的距離近與遠。道屬於本體(本來面目,法而如是,真相實相,本來如此,永遠如此,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體永遠無法用語言定義,因為語言是二元對立。所有的描述只能表達出本體的相與用。譬如我們每天日用而沒感覺的水,假如水性就是本體,冷了結冰熱了化氣都是水的相;可以撐船可以養魚,那是水的用。無論如何表述,都只能是相和用,水性只能感覺。創造萬事萬物的“道”更是感覺都不知道,若要體驗所謂的“道”,必須要進入零的狀態或是生命維度的提升(類似佛家說的空性智慧…明心見性,道家說的玄關一竅以及自然科學描述的四維空間等等)。所以,作為平凡人的我們,只需要知道老祖宗、祖師大德們指引的方向,他們都已體驗過的方向,然後不斷的努力靠近,那就是德行。德行既不是敬畏,也不是順從。而是有理有法的一種修為境界。德行要提升,必須反習性,所以還是老話說的好,順為凡逆為仙,神仙只在顛倒間。說易行難,諸位共勉。


上善生命


世人對老子的道和德解釋的太多了,五花八門,各說各話。都背離了老子的本意。

什麼是道?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講的很清楚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在道德經第十四章中講了: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就是講德。

老子在道德經第一章中講:無名為天地之始。

有名為萬物之母。

無就是道,道是天地的始祖。

有就是德,德是萬物之母。

道生一,一就是德,德就是先天一氣。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九章中也講了德,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

第五十五章講了: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所以,道和德都是形而上的東西,形而上為道,形而下為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