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新冠病毒剋星”為何這麼難?專家告訴你背後真相

面對嚴峻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醫務人員馳援一線奮力救治,科研人員也在緊鑼密鼓地開展針對性抗病毒藥物研究,但凡發現一線希望就會吸引全國乃至世界的目光。

找到“新冠病毒剋星”為何這麼難?專家告訴你背後真相

近日,在尋找新型冠狀病毒有效藥方面,不斷有消息傳出: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呼吸及重症醫學科主任王廣發表示,抗艾滋病藥洛匹那韋對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有效;

美國利用吉利德公司研發的抗埃博拉新藥瑞德西韋治癒了一例確診患者;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團隊經初步測試,發現阿比朵爾和達蘆那韋對抵制病毒有效……

每一個消息的傳出,都讓人們激動不已,但這些藥物到底能不能對該病有效始終沒得到臨床確切證實。

尤其是被稱為新型冠狀病毒“剋星”的瑞德西韋已進入我國開展臨床試驗的消息,這幾天更是引發很大爭議。

《生命時報》採訪專家,告訴你找到特效藥為何這麼難。

受訪專家

武漢大學醫學部病毒研究所教授 楊佔秋

本文記者丨董長喜 雷 妍

瑞德西韋為何受關注

1月31日,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了一個臨床個案研究報告,介紹了一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在美國的治療過程。

該男性患者35歲,1月15日從武漢返回美國華盛頓,4天后出現咳嗽、發熱,於1月20日被確診為美國首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

隨後,患者接受對症治療(控制體溫)、抗生素治療(萬古黴素+頭孢吡肟),在治療第7天接受了瑞德西韋藥物治療;在第8天,也就是用藥第2天,患者退燒,咳嗽、呼吸困難消失,不再吸氧,食慾得到改善,病情明顯好轉。

由於該病例僅為個案,上述文章並未對藥物有效性做出結論。

據瞭解,瑞德西韋由美國吉利德公司專門針對埃博拉病毒研發。由於該藥尚在臨床試驗階段,並未上市,因此嚴格意義上它還不能算是作為商品的藥。

找到“新冠病毒剋星”為何這麼難?專家告訴你背後真相

對於該藥,近日網上還流傳著一段自稱吉利德公司人士的音頻,講道:“(這個藥)在體外我們測了所有的冠狀病毒,它都是個廣譜的,都非常有效……現在吉利德還把這個結構式公佈於眾,也就是說給中國複製的機會……”該人士還稱,為了援助中國對抗疫情,吉利德公司“一分錢都沒掙”。

這段音頻聽起來讓很多人感覺有了希望,但專家們認為,裡面存在著明顯的事實錯誤,比如:

音頻稱埃博拉病毒是冠狀病毒,但它其實是絲狀病毒;音頻稱該藥化學結構式專為中國開放,事實上早在吉利德申請專利時就公開了;而且,該藥在我國3期臨床試驗還沒結束,能否上市還是未知數,因此所謂的不掙錢說法為時尚早。

不過,該藥在美國治癒個案的消息仍然帶給一些人希望,有人甚至把該藥當作新型冠狀病毒的剋星。

武漢大學醫學部病毒研究所楊佔秋教授則表示,

對瑞德西韋的實際療效應謹慎解讀

他解釋說,美國病人之所以治癒,不能直接證明就是瑞德西韋起的作用,還可能是其他原因促成的:

  • 一是患者在用瑞德西韋前,已服用了多種藥物,第8 天好轉可能是前面服用的藥發揮了作用;


  • 二是患者年齡35 歲,比較年輕,在治療過程中其自身免疫作為抗病毒第一道防線也可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目前我國治癒病例來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存在相當大比例的自愈案例,美國的這次“成功”不能作為瑞德西韋有效性的科學證據,現在說它是抗疫“神藥”更是為時過早。

更重要的一點是,瑞德西韋尚未在任何國家和地區獲批上市。2019年底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與其他藥物相比,在對抗埃博拉病毒上,瑞德西韋效果就不佳,未來可能都難以獲得上市批准。

吉利德公司相關人士發給《生命時報》的聲明寫得十分謹慎:“瑞德西韋是在研藥物,沒有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數據,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證實。迄今為止,僅有極少數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患者用過,我們對其療效尚無足夠了解,且目前不足以確保藥物能被廣泛使用。”

美國為什麼會將未進行過臨床試驗的瑞德西韋用來治療患者呢?專家表示,這並不稀奇。作為一種結構簡單的生物,很多病毒的重要蛋白非常相似,因此抗病毒藥也有共性。

武漢疫情一出,我國科研人員就在第一時間分離出了病毒,立即開展藥物篩選。最早被列入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中西候選藥有30多種,除了瑞德西韋,還包括法匹拉韋、洛匹那韋、奈非那韋等。

找到“新冠病毒剋星”為何這麼難?專家告訴你背後真相


此前公開資料顯示,瑞德西韋對非典型性肺炎(SARS)和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的病毒病原體均有活性。兩者均是冠狀病毒,且與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結構相似,因此瑞德西韋被列為潛在藥理所應當。

2月6日晚,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臨床試驗已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啟動。

據瑞德西韋臨床試驗項目負責人、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曹彬教授介紹,總計擬入組761例患者,採用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方法展開。首位受藥的是一位68歲的男性重症患者。

瑞德西韋此次未經過一二期試驗就直接進入三期有效性臨床試驗,屬於針對疫情的緊急狀況而特事特批。曹彬說:“目前進行的是雙盲試驗,患者與醫生都不清楚所服藥物是試驗藥還是安慰劑,等到揭盲時才能確認藥物效果。”

如試驗結果達到預期,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也算是讓瑞德西韋的上市峰迴路轉,上市有望。

“搶注”專利是為了最大程度保障患者利益

瑞德西韋在我國開始三期臨床試驗的次日,武漢病毒研究所發表了一則聲明,稱他們提交了瑞德西韋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治療適應證的專利註冊申請,引起輿論一片譁然。

不少人對其此時“搶注”專利的做法表示難以理解,有人則認為病毒所的做法更讓人堅信該藥對遏制疫情有效。

瑞德西韋是吉利德的專利藥。

資料顯示,除了化合物專利,2011年後,吉利德陸續申請了該藥治療絲狀病毒科病毒(埃博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等)、沙粒病毒科病毒(拉沙病毒和胡寧病毒等)、冠狀病毒科病毒(SARS冠狀病毒、中東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和貓科冠狀病毒等)和黃病毒科病毒(寨卡病毒等)感染的諸多疾病的適應證專利。

找到“新冠病毒剋星”為何這麼難?專家告訴你背後真相

不過,吉利德申請的專利並不包括新型冠狀病毒。北京市中倫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陳際紅說,武漢病毒研究所申請的是適應證專利,是一種外圍專利, 這在專利法上是可以操作、沒問題的。

2月4日,武漢病毒研究所在官網發佈公告稱:“對於瑞德西韋,我們依據國際慣例,從保護國家利益的角度出發,申報中國發明專利(抗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用途)。”

同時指出:“如果國外相關企業有意向為我國疫情防控做出貢獻,我們雙方一致同意在國家需要的情況下,暫不要求實施專利所主張的權利。”

通俗來講,這則聲明意味著:一旦專利獲批,且藥物試驗順利的話,我國生產瑞德西韋需要向吉利德支付專利費;但如果該藥是用於新型冠狀病毒的治療,吉利德的生產和銷售則需獲得武漢病毒研究所的許可,這將利於雙方合作,最大程度保障患者利益。

“我國申請用途專利,目的是強制交叉授權,避免專利持有者攜專利要挾而產生肆意抬價等行為,這是國際上的常規做法。”

紫藤知識產權專利分析方向高級知識產權顧問趙佑斌說:“可能公眾對專利制度的理解不太透徹,產生了‘武漢病毒研究所不勞而獲搶別人成果’的誤解,事實上這是不存在的。武漢病毒研究所此次專利申請行為是普遍慣例。”

武漢病毒研究所申報專利,不僅不是壞事,還是對科研人員付出和成果的一種肯定。專利法如此設計,是最大化地利用全球智慧,否則除了藥品專利公司,沒有人願意去拓展老藥新用了。

楊佔秋表示,武漢病毒研究所申報的是“用途”,而不是藥物結構,意思是“發現了該藥的一種新用途”,所以申報專利是不應該有異議的,它體現了專利申請的新穎性和創造性。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治癒出院人數逐漸增加。

2月8日0~24時,新增治癒出院600例(湖北324例),解除醫學觀察的密切接觸者31124人;截至2月8日24時,累計治癒出院病例2649例(黑龍江核減1例)。

中日友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林江濤表示,目前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主要依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下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隨著對疾病認識的深入和診療經驗的積累,《方案》不斷修訂,2月5日發佈了試行第五版,對預防和治療給出了具體指導。

目前,在臨床治療中,根據患者是否有臨床症狀、是否有肺炎、肺炎嚴重程度、是否出現呼吸衰竭或休克、有無其他器官功能衰竭等,分為輕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四類。

  • 輕型指臨床症狀輕微、影像學未見肺炎表現;


  • 普通型指有發熱、呼吸道等症狀,影像學可見肺炎表現;


  • 出現呼吸窘迫等一系列指徵的為重型;


  • 出現呼吸衰竭且需要機械通氣、休克或合併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ICU監護治療的為危重型。

針對不同分型的病患,治療包括隔離、對症支持,同時密切監測患者病情變化,尤其是呼吸頻率、指氧飽和度等。出現危重症表現,應儘早收入ICU治療。

林江濤告訴記者,簡單來講,就是在隔離基礎上,對患者出現的症狀採取對症和支持治療。

根據《方案》,臨床治療時,可試用抗病毒治療,給予呼吸支持、循環支持,根據患者呼吸困難程度、胸部影像學進展情況,可酌情短期(3~5日)內使用糖皮質激素。

目前,多數患者病情較輕,在對症治療後就會好轉,痊癒出院只是時間問題。但那些發生嚴重併發症的患者,如呼吸衰竭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治療難度就大得多。

找到特效藥為何這麼難

從疫情初起,尋找“特效藥”這場與疫情賽跑的行動就已展開。

除了上文提到的瑞德西韋等藥物,2月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團隊建議,將兩種藥列入《方案》(試行第六版)。

同日,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科技部生物中心副主任孫燕榮表示,目前已篩選出幾種藥品,正在進行進一步臨床驗證。其中,抗瘧藥磷酸氯喹在臨床試驗中,已初步顯示出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有一定療效。

還是同一天,備受外界關注的廣東“肺炎一號方”獲得廣東省藥監局應急審批通過,並委託廣東一方製藥有限公司批量生產,預計下週陸續用於廣東省內的新型冠狀病毒輕症患者的治療。

找到“新冠病毒剋星”為何這麼難?專家告訴你背後真相

在抗擊疫情的緊要關頭,人們對“特效藥”的期盼無比迫切,但新型冠狀病毒是一種最新發現的病毒,從瞭解到研製出有針對性的藥物,需要一定時間。

由於人們對疫情存有恐慌,只要有消息稱某種藥可能有用,如雙黃連口服液等,短時間內就會被搶購一空。

然而,多數人不瞭解其詳細的使用方法和適應證,沒病預防性服藥反而傷身。

林江濤提醒,最新版《方案》指出,“目前沒有確認有效的抗病毒治療方法”。正在試用的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可能有效的藥物,均沒有得到嚴格的臨床試驗研究證實,老百姓沒必要囤積上述各種藥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