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有點抑鬱症,怎麼勸也不去看醫生,父母應該怎麼辦?

蓉147077809


建議,你自己去看看心理醫生。

不是說你有問題,而是因為家庭成員間的心理是相互影響的。

如果你通過諮詢,可以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時掌握些正確地對待受困擾的兒子方法,可以帶給你兒子很多好處。這是你目前單純的著急帶給他的感覺,所不能比的。

其他的,就是你自己多學習些相關知識,更好地給他提供幫助。

前提是你自己要能放鬆下來——這也是我建議你可以考慮先去求助的原因——然後你才能用這份鬆弛帶動他。


艾唯成心理


你好,不知道您兒子有沒有跟您講,到底是什麼原因不願意看心理醫生?另外,心理醫生跟心理諮詢師也存在一定的區別,還請家長和孩子都不要講看心理醫生當成是一件非常見不得人的事。


其實在青少年心理諮詢中,除了遇到極少數孩子自己要求前來, 很多家長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孩子不願意過來做心理諮詢,該怎麼辦?



在這種情況下,有些父母試圖用欺騙的手段讓孩子得到幫助。比如,騙孩子說出去玩,然後帶到諮詢室。有的家長,甚至提議說讓諮詢師假裝是朋友到家裡與孩子交流。

可是孩子比我們想象得更聰明、敏感,這種欺騙式的方法只會讓孩子更反感!


孩子不願意來心理諮詢室做心理諮詢,強行拉過來孩子牴觸大,不配合的話誰也沒有辦法,導致很多父母選擇放棄,讓孩子自由發展,問題只能惡化和持續!


孩子的問題當然需要解決,只是父母需要正確的方法!


幫助孩子正確地看待心理諮詢


父母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要儘量理解到孩子的需要,跟孩子溝通,讓她/他感覺到自己的痛苦能夠被理解、被解決,並願意嘗試做心理諮詢。


1、如何跟孩子描述“什麼是心理諮詢”?


家長可以對孩子說:“心理諮詢和你去上其他諸如數學、物理,化學,這些培訓班是一個道理,只是心理學是幫助調整個人的精神與心理狀態的,當你的狀態好了,對其他方面也是有幫助的。


2、你並不是因為“心理疾病”才需要去做心理輔導的


很多孩子排斥心理諮詢,是因為覺得做心理諮詢就代表自己有心理疾病,害怕被人嘲笑,所以父母千萬不要帶著一種“你心理有問題”的語氣去和孩子說話。而是要平心靜氣地、真誠地告訴孩子,心理諮詢的目的和作用。


3、分享一些與心理諮詢有關的資料和故事給孩子。


父母可以分享一些心理諮詢師的視頻或者心理諮詢室的環境圖、同齡人的事例給孩子。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我的朋友的孩子去諮詢後感覺很好。家長要幫助孩子打破對心理諮詢的刻板印象,不要讓孩子覺得跟醫院或者老師談話一樣的,從而產生牴觸心理。


4、真誠邀請孩子做心理諮詢。


父母可以這樣和孩子說:“我需要做心理諮詢,因為你不上學這件事給我帶來了很大的心理壓力,我意識到自己對你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可能需要調整。請幫我個忙,我們一起與諮詢師聊一聊,你也談談對我的看法。


5、家長自己要有正確的態度和意識。


家長不要先設定孩子不願意來,覺得這樣傷了孩子的自尊,怕孩子不能接受,擔心諮詢會增加孩子的壓力。如果家長自己對心理諮詢不信任或避忌,覺得心理諮詢都是有問題的人才做,這種意識孩子是能感覺到的,會給孩子帶來壓力。


因為孩子的許多認知是從父母的態度得來的,當家長抱著這樣一種態度,自然不利於孩子接受諮詢。 當然,上面的建議都建立在親子關係還不太差的情況下。


如果親子關係非常糟糕,家長又該怎麼做呢?

<strong>


建議父母自己先做心理諮詢。


有一些父母會覺得自己沒有問題,純粹是孩子的問題,所以該接受心理諮詢的應該是孩子,而不是父母。


可是孩子通常只是作為家庭中問題的代表,很多時候即使孩子的問題得以解決,但一旦他回到沒有處理好問題的家庭中,他還是會復發,還是會過得很艱難。


所以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父母要想讓孩子做心理諮詢,最好的方法不是把孩子直接拉過來讓孩子單獨接受心理諮詢,而是父母和孩子一起來做心理諮詢。


如果孩子實在不願意,但是父母還想解決問題,父母應該先來做心理諮詢。處理孩子帶來的難受焦慮等情緒,讓心理諮詢師帶領你們看清並處理你們的家庭關係、家庭教育模式等問題。


如果有親子關係問題,家長可以先通過諮詢學習和調整與孩子的溝通相處方式,教育方式和家庭規則等。等孩子的怨氣和對抗消減一些再跟孩子好好溝通,同時孩子看到了父母的轉變,自然也會願意嘗試一下諮詢。


父母自己率先來做心理諮詢,給孩子做出一些姿態和改變,讓孩子看到心理諮詢給父母帶來的轉變,其實也是給孩子提供一次改變的機會和良好的示範,打消了孩子的一些顧慮,增加了前來諮詢的信心和動機。


橋恩心理諮詢


有一點抑鬱症,就去看醫生,這樣做不會,最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那個人願意承認自己是抑鬱症,遇到這種情況,唯一的解決辦法是多陪孩子出去走一走,讓孩子能感受家庭的快樂。

抑鬱症與父母有很大的關係,如果父母是樂天派,在家裡實行民主管理,不搞一言堂,這樣的家庭孩子心理方面肯定健康,所以遇到這樣的事情,作為父母要多從自身找原因。

在一個有抑鬱症的孩子,火氣都比較大這主要是肝臟鬱結所致,作為家長,應該讓孩子飲食清淡,避免大魚大肉,那樣不利於病情的好轉。


手機用戶遠山的風


多問問孩子的感覺。

抑鬱情緒的產生很多時候就是做多了自己不想做和不喜歡的事情抑鬱。

你可以換位體驗一下,一個人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時,心情多不好。

不願意就不願意。

讓孩子從壓抑情緒中釋放情緒,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

當孩子願意走進關係的時候,受到鼓舞大於打壓。會隨時間變化而變化。

不要過份關心孩子,父母多放點時間在關心自己的情緒上。

我相信一個會體諒自己心情的父母多半會體貼孩子。

改變自己比改變別人容易。

就從改變自己開始吧。特別是知道孩子抑鬱,說明父母覺察到孩子身上的壓力。

換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從改變自己開始。

我相信你80%不會聽,那麼我建議你寫個信給自己:我願意做一個溫暖慈祥的母親,換孩子的健康成長。


張聰的自我覺察


你怎麼知道孩子有抑鬱症?先別給孩子亂貼標籤。

其次,一個家庭,就象一棵樹,孩子是樹了結的果,家長是樹根,祖先是土壤。

孩子的表現是家庭問題的顯化,好象是蘋果樹上結的蘋果,如果孩子真有什麼不對勁,那要去蘋果樹的“根”部找原因,也就是去看家長怎麼了,在家長自己身上找原因,畢竟,“我”才是一切的根源……

如果家長的焦點,只放在孩子身上,而無法“內觀”,無法去發現自已,看清自己,從而去修正自己,調整自己,以引導孩子,那孩子可就“慘”了,就象複印件怎麼努力也改不了原件一樣,說不定,這是孩子看上去“抑鬱”的原因,我瞎猜的哈。具體什麼情況我不瞭解,如果需要可以私信我。

再說,也許是孩子想借機創造了一個機會,用特殊的方式來和我們溝通或“索愛”,“求關注”,或釋放壓力什麼的,先彆著急,靜下心來,觀察孩子,觀察自己和孩子的互動模式,觀察自己的情緒……我的經驗是,家長先穩住最關鍵,大不了自己先去醫院,讓心理醫生先看看自己!為了孩子,先撕了自己的老臉!

祝好!



影師姐


青春期心理:獨立感

青春期的孩子獨立感增強,依戀和獨立這種矛盾的對抗是這個時期孩子最典型的特點。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庭的溫馨、父母的關愛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雙親離異對孩子的負面影響現在越來越受到了關注。一項有關的研究報告表明:54%離異家庭的孩子在情緒和情感方面存在問題,表現為易激惹、抑鬱、不合群、自暴自棄,甚至嚴重的心理和行為偏差。沒能得到父母的關注,在學校的時候老師又總是嚴厲的批評。缺少了愛,並且感到不被人理解,這種缺失就導致了行為上的偏激。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都會要求自我獨立,而家長卻依舊將孩子當做是個孩子,衝突矛盾因此而起。這個時期,家長不妨多放手一些,多給孩子一些自由,讓他試著去學會自我管理。在一些處理不當的問題上,可以多和孩子溝通,肯定他鼓勵他,通過交流與引導這種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來幫助孩子。一味地責罵與指責只能使親自關係漸行漸遠。  

重慶寸草心心理諮詢專家提醒家長朋友,在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中,要多理解鼓勵,多交流溝通,多給他們肯定和表揚。親情的關愛在孩子心理健康發展以及日後的成長中都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重慶寸草心理醫生


這種情況真的不一定是抑鬱症,父母先不要給孩子貼標籤,抑鬱症是需要專業醫學機構或者專業心理諮詢服務機構經過測驗確定的,不是隨便就可以說得了抑鬱症的,我們解決過這樣的孩子很多很多,孩子問題其中一個是親子關係不好(孩子不聽父母的話),這個是確定的。。。建議父母尋求專業心理諮詢服務機構的幫助,尋求高水平的心理諮詢師指導,相信就可以解決問題。


羅桂田心理諮詢


讓他去發洩,不要指責,不傷害自己和別人前提下發洩,多給予關心,讓他自己走出來,可能很難,但是終歸還得依靠自己


用戶26586592644


家庭教育出了問題,估計你孩子玩手機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1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920a6458d6c04b35acf6a1283b0271ec\

科學教育法


給孩子時間,帶孩子玩。。。哪怕孩子出門就感覺無聊,也要跟他一起出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