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书被尊为世界名著,但我为什么感觉读起来索然无味呢?

北辰梓懿


立水来回答。

我本人喜欢看书,特别是文学类的书籍,每天都坚持读,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有些纳闷,为什么有些知著,反倒没有一本网络小说吸引人。

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

名著类的书,在注重写作的专业性外,叙事方面多以当时的社会背景为基础,在书中能反映出人生百态,每部书在阅读中很有嚼劲,结合里面所体现的缩影,来思考,会别有一番风味。

不过确实有些名著比较难以深入,刚开始阅读的时候,索然无味,但深入之后,会别有一番天地。

拿现在传阅度比较高的书,《百年孤独》整本书比较难懂,这部书开头我就看了好几遍,看一次,看不下去,过段时间在看,最后一遍前,我看了好多书评,才坚持看完。书中以百年的拉丁美洲的历史为基础背景,对人物的剖析刚开始感觉很乱,但梳理之后,却又是那么的明细。整部书看完之后,给予无限的思考空间。

对于读名著的时候,我给大家一个建议,就是先看书评,勾起自己的兴趣在深入。


立水


我在十五岁至二十五岁这十年间,特别喜欢看书,并且我不挑书,杂志,报纸,武侠,言情……,一句话什么书都爱看,睡觉的床上垫絮下放几本,桌上也是书。有一次,跟书友换到一本世界名著《飘》(即乱世佳人),我高兴极了,可我这么爱看书的人,连五页都看不下去。后来又接触到《廊桥遗梦》,也是无法看玩!我在想,这么出名的书,为什么我看不下去呢?一,人名,地名翻译成一大串,并且还很多不是我们常见的字,书看了几页,难记住一个人名地名!二,故事情节有些平淡,不像我们阅读习惯,一个小高潮接一个小高潮。名著好像都喜欢炫弄文字,一个景点,人物外貌描叙好久,不干练!………


半生浮沉皆看淡


看名著觉得索然无味很可能是你的阅读品味跟名著不在一个层次上。这并不代表你就很low或者没品位。人的阅读品味是会随着你的阅历你的性情而变化的。所以也许你只是没发展到那个阶段而已。

像我自己,小时候邻居的姐姐有一套世界名著,好几十本。我看过几本,都觉得不太看的下去,完全不觉得好看。那时候觉得天底下最好看的书就是郑渊洁童话。后来看琼瑶几乎每一本都看过。那时候朋友推荐亦舒,虽然同是流行爱情小说,亦舒的书我是看不下去的。但是再过几年,我觉得只有亦舒写得现实的都市女郎才对我胃口。后来喜欢看金庸。再后来觉得二月河实在写得太好了。现在我依然会看一些流行小说,但是会觉得心底里希望看点更考究点的书。例如看小说希望看到更细腻的描写,看到人性的善恶交织,看到在大时代下的挣扎和奋斗,看到软弱与坚强,自私与忘我,各种人性和冲突,妥协和坚持。例如希望看一些人物传记、报告文学甚至有点偏学术的书。其实随着阅读量的增大,自己阅历的增加,人的阅读品味是会提高的。有的人可能比较早进入这个状态,有的人晚一些。我觉得如果实在看名著看不下去就不要勉强。阅读首先是一种快乐。我们不看世界名著,依然可以找到很多虽然不是名著但是非常出色的作品。我的建议是首先享受阅读的过程。尽量挑选不要太差的书籍。比如就算你看爱情小说,挑三观正一点的,逻辑严密一点的,文笔好一点的来看。当你看惯了优秀作品,你就很难退回到胡写瞎编的作品里了。这样慢慢地你的阅读品味会提高。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真正能欣赏名著的优美的。


Dan44850483


说到这个问题,就想起读大学那会的经历,那时不知是受学习氛围的影响,还是受脑瓜子抽筋的影响,在没有什么人生阅历的情况下,我居然常泡图书馆看那种砖头一样厚的外国名著。

印象最深刻的是看大文豪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我的个天哪!那些又长又难记的人名和地名,简直把我搞得一头雾水,我那时真不只是抽的什么风,硬是把书啃完了,可是呢!我现在回想起来,除了还记得读这书的痛苦,内容基本上记不得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索然无味。其实这也有点像今日头条的“青云奖”文章啊!得奖的文章自有它的内涵和意义所在,但作为读者来说,有些获奖文章却不如一般的通俗文章好看、吸引人。

其实在我看过的外国文学作品中,也有几部很入我眼的,比如《百年孤独》、《傲慢与偏见》、《追风筝的人》、《月亮与六便士》。

所以在我看来,喜爱一本书,读懂一本书,除了本身的阅历外,我觉得和个人独特的爱好也有很大关系。同样是大部头,人名又多又长的《百年孤独》,其实也不容易看懂,但我却喜欢看。

我现在看书也不再追求什么名著不名著,就选合自己口味的,能看懂的。这世上的好书这么多,看自己喜欢看的书都还看不完呢!


米俪米


哈哈哈我也叫梓懿,在昆明滇池旁边,好巧好巧~

小时候被列了好多书单,安娜卡列尼娜,茶花女,悲惨世界,我的大学什么巴拉巴拉…那时候并不知道读这些玩意儿有什么用,甚至茶花女这一类的书直接把它当小说看,名著之所以是名著,我个人的观点来看,是反映了一定的现象,道理,社会背景或者被大家广为流传…但是每个人口味不一样,有的人就喜欢看小说,有的人就喜欢读传记,曾经有个毒鸡汤说,你看的2%的书能真正用到就不错了,我们之所以看这么这么多的书,只是为了不要漏掉那可怜的2%~每个人看书的目的也不一样,有的人汲取知识的地方太多,渠道太广,看书可能反而耗费很多时间,有的人看书对他生活没毛的帮助,有的人看书为了取乐,那还管看什么书呢,依我看名著反倒不如一个搞笑的沙雕段子容易取乐~

我喜欢看名著,很多东西初读无味,反过头来想其中的讽刺意义或者警醒世人的地方真的让人茅塞顿开,有时候也只是喜欢其中的一些描写刻画,觉得三言两语就很传神,值得学习和应用,有时候也是强迫自己看,比如鲁迅和高尔基的书,我是真心不喜欢…怎么看都味如嚼蜡,可能太深奥我还太浅薄,或者是他反应的时代背景我太陌生,政治角度我还不了解…

看书之前先想明白,我为什么要读书,打发时间?寻找乐趣?学习历史时代背景?走近一个作者的世界?学习表述方式和手段?

如果你真的想读名著,又觉得一些很晦涩无聊,我觉得不如先从短篇小说入手,莫泊桑的,欧亨利的,茨威格的,都很有趣,语言精炼,表述传神,而且没有很多故弄玄虚的东西,很贴近生活哦~

呃…好的外文翻译很重要…我之前很喜欢六角丛书的版本你可以考虑试一下


懿吱狐


当年我姐送我一套《飘》,那时候年轻啊,死活看不下去,外国人名字又难记,看了几页就扔下了,现在书都不知道去哪里了。高一,高二,都看过《红楼梦》也都没完整看过,直到大学才完整看完第一遍。反倒是,高二的暑假,在我爸他们厂的图书室借了《琥珀》,到是一次就看完了。


李理理1


这位朋友很诚实,其实觉得一些所谓的世界名著索然无味没什么好丢人的,这才是正常的反应。我不相信有人看所有名著都会看得津津有味。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书倾向,没有什么书能满足所有人的胃口,让所有人都喜欢。我们拿一些小说来举例。

巴尔扎克绝对够得上世界级文学大师了,《人间喜剧》也绝对是名著了。有人这么评价他的写作风格:

巴尔扎克的故事就像一个能力拙劣的农妇,想烧火却弄了一屋子的浓烟,呛得不行。正当你想放弃的时候,“噗嗤”一声火着了。

如果想体会这种感觉,可以翻翻《高老头》。但我就是不喜欢这种风格,看到前面几页觉得索然无味不想看了难道不正常吗?这没什么丢人的,讲故事的方式不一样,大仲马的书就很精彩,喜欢大仲马不喜欢巴尔扎克,也是正常的。

还有人就是不喜欢俄国小说,人物名字太长记不住,情节不好看,不如法国英国的吸引人。还有人干脆就不喜欢看外国小说,中国古典的小说却能说得头头是道。这也是正常的。看着一些名著感觉索然无味,只能说明你不喜欢这种风格而已,并不能证明自己鉴赏水平不高。

还有一些名著是文学评论里的名著,即有人评选它是名著,但作品本身可能并不怎么样。比如《尤利西斯》,谁知道这东西讲了个什么鬼玩意,它出名恰恰是因为别人看不懂。类似的像中国作家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在文学评论里面地位很高,但实际上只是很小圈子里面的吹捧。

这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或者从评论角度来看,叫做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这一类思想盛行有关。很多作品以让人看不懂为目标,似乎只有别人看不懂的才是高深的。因为这一类书不需要自己去寻找市场,文学评论者们会蜂拥而上去把一部可能很烂的作品吹捧成很高大上的东西,自然就会有市场了。就像前文讲过的《尤利西斯》,就被评为“文艺青年”必备的书,别管看没看过,书架上没一本都不好意思自称“文艺青年”。

但真正的名著,不论是小说也好,文集也好,都是把高深的道理通过浅显的语言传递给大众,这才是书籍存在的价值。为了让人看不懂而写书,那就是写给自己玩的,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喜欢看网络小说而不喜欢看名著,也是无可厚非的。不要瞧不起网络小说,它还有另一个正规的学名,叫做“通俗小说”,是通俗文学的一个部分。当今的四大名著都是属于这一类。民国时期有名的作家,张恨水、张爱玲;当代最有名的通俗小说作家金庸,有人讲他们的书没有精神内涵吗?那网络小说里面也很可能也存在着足以流传后世的经典名著。


待晓儿


首先,被尊为世界名著的的作品,基本上都是经历过岁月的洗礼,甚至能够打动每一个认真阅读者的灵魂。但同时也因为很多名著由于不同国家的语言叙述方式,加上翻译者的个人文学水平,导致有不少文学名著,普通读者读起来非常的累。

譬如,我在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的时候,就非常辛苦,一是对故事发生的背景很不了解,二是俄罗斯人的姓名很难阅读和记住,加上作者的好多部作品,其内在具有某种关联性,所以,如果不能阅读作者其他的作品如《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作品,确实很难理解。

其次,很多文学名著都是大部头长篇,有可能一开始未必被吸引,但慢慢读下去,你就会欲罢不能。譬如,我在阅读肖洛霍夫的作品《静静的顿河》时,一开始对哥萨克人的文化生活完全不了解,所以作者在开卷讲述顿河岸边哥萨克人的生活时很费解。

但因为我是读汉语言文学"外国文学"专业的,这些名扬四海的作品必须要通读过的,所以会硬着头皮阅读下去,但慢慢就会被哥萨克人的彪悍力量给征服了,尤其是哥萨克青年格里高利与邻居司契潘的老婆阿克西妮娅爱情故事,更是深深打动了我,使我迫切想知道他们的最终结局。

再者,一部文学作品能成为世界名著的另一个原因,是作者在写作的时候,总是会把小人物的故事,放在一个大时代的背景中,就好像一副99%的风景油画,人物仅仅在画中只占很小的1%,浩大的空间和人物的渺小立刻显现,能给人强烈的震撼感。而这样的作品,不了解历史或者作品所在国家的历史,你是很难读懂的。

最后一个问题是,世界名著的另一个要素,就是作者的语言才能,往往与众不同,无论是语言叙述方式,还是故事的结构,都能让你感受到此作品的匠心独运之处。总之,能让读者被故事吸引而阅读的作者,大部分是故事作者,能把平淡的故事,甚至没有任何故事的文字,写到令人吸引,那才是真正的大家。

加上现在我们大家都喜欢阅读那些穿越、魔幻和历史等题材的网络通俗小说,而这些小说几乎没有任何文学艺术力量,虽然很好读,但对人的影响不大,仅仅是故事吸引你!在语言文字方面几乎都是初中生水平。而阅读这种小说习惯的人,又怎么能读得了世界名著呢?


沈坤


有些书被尊为世界名著,我也看不下去,如:《安娜卡列尼娜》、《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

我承认自己水平不高,世界名著对我没有吸引力,我不爱看跟里面的人名太难记、有直接关系。

外国名著适合外国人看,就像我们学中文很容易,外国人学中文却很费劲是一样的。

外国人的名字、到现在我也搞不清楚,父亲的姓、孩子的名字之间的从属关系,简单的还可以,名气大、世界闻名的也知道些,如好记的:华盛顿、林肯、丘吉尔、里根、撒切尔夫人、哈里王子。

不仅是外国名著,外国电影我也看不进去,看一两分钟还可以,时间长了受不了。

中国人更适合看本国的名著,我们国家大师级的文学家写的一样是世界名著,如:《红楼梦》、《子夜》、《四世同堂》、《茶馆》等。

好多年以前看过很多作家的作品,如:《河的子孙》、《人生》、《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这些都是出色的文学作品。

莫言是我国文学家的代表,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足以表明我国文学家的写作水平、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觉得散文也应该得奖,散文是真情实感,是不折不扣、淋漓尽致的心声。


艾玉芳


关于读书,常常会出现“评价很高,我却不喜欢”的困惑,有人会对这种与大众主流评价相左的困惑感到惭愧。难道出现难道就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吗,并不能这样一概而论。


一、作品的阅读难度大


许多的世界名著是非常晦涩难懂的,能够完整读完已经是极困难了,要理解其中的内涵更是难上加难。

比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全篇涉及到五百多个人物,每个人的名字极复杂,能记住已经非常困难了,更容易记了这个忘记那个。

《战争与和平》是以1812年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从1805到1820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鲍尔康斯、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大贵族的经历为主线,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描写中把众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



因此,想要更好的理解作品,需要好好了解当时的历史,这也是一个难点。

另外,俄国的长篇小说都有极长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我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一见到那些长篇大论就觉得害怕,又要硬着头皮读下去,虽然是名著,但着实是种折磨。

除了俄国的许多作家的作品很难阅读,还有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拉美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我个人非常喜欢博尔赫斯,买了他的作品集,但只看完了一本《恶棍列传》,即使是我认识的一位写作大佬,也觉得博尔赫斯的作品晦涩难懂。



二、阅读口味的差别


有的人喜欢阅读文学作品,有的人喜欢阅读推理小说,有的人喜欢哲学,有的人喜欢社科历史。

如果一个喜欢阅读轻松小说的人,去阅读晦涩难懂的《尤利西斯》,即使这是一部世界巨著,他也只觉得无聊而已。

让一个沉迷莎士比亚戏剧的人,去阅读江户川乱步的推理小说,他也许会觉得无聊。



雨果的《悲惨世界》是一部非常有名的作品,根据其小说改编而成的音乐剧电影,也极受好评。

电影得了很多奖,但我一位经常看电影的朋友却没能看看完。

就算是世界名著,奥斯卡电影,如果不合阅读口味,观影喜好,那只是书与读者无缘,电影与部分观众无缘,双方都没有错,只是没有缘分。



三、阅读能力限制


能否欣赏世界名著,与个人的阅读能力与理解水平也有很大关系。

就像流行的一句话:

“同样都是九年义务教育,为什么你如此优秀?”

坐在同一间教室,同一个老师,用着同样的课本,有人语文考第一,有人语文倒数第一,却没有人认为这种现象很奇怪。



有人对数学敏感,有人减了数学就头痛,有人天生就是文学家,小小年纪就能出口成章。但是很少有数学家同时是文学家,文学家是物理学家,马云做不了莫言,莫言也成不了马云。

天赋决定了擅长的领域的区别,因此,喜好也就不同,所以有些人面前的世界名著,和一堆废纸没什么不同。

欣赏能力与积累也有很大关系。

虽然对世界名著感兴趣,但从前一直阅读的都是浅显易懂的网络小说,爽文,突然开始阅读名著,不仅索然无味,甚至因勉强阅读而产生厌恶心理。



阅读需要积累。

一本充满典故和隐含意义的书,一位博览群书的人,很容易看下去,轻易理解其中的含义,觉得很有意思,而另一位虽然也爱阅读,却看不懂文中的含义,也许会觉得这是一本无聊的书。

读书也是一个逐渐通关升级的游戏,从易到难,慢慢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品味。如果一开始就阅读难度很大的作品,往往会被阅读难度太大的作品劝退,觉得“世界名著也不过如此”。


我的回答就是这样,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