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三國:袁紹視漢獻帝為累贅,為何曹操卻把漢獻帝當做寶貝?

公元189年漢靈帝駕崩,漢少帝劉辯繼位。公元189年8月大將軍何進同宦官集團因矛盾激化而被殺,董卓率兵入京掌握了政權,卻又因恣意妄為擅行廢立,而引發了各路諸侯的共同討伐,董卓在遷都長安後司徒王允誘殺。此後漢獻帝劉協便淪落為,被各路軍閥操縱的傀儡,處於顛沛流離中。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暫時定都許昌,從而掌握了中央政權!袁紹卻因忽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重要性,而在政治上頻頻失分。

淺談三國:袁紹視漢獻帝為累贅,為何曹操卻把漢獻帝當做寶貝?


01、袁紹為何不肯搶先控制漢獻帝?因為他在打“小算盤”!

袁紹不是不願迎接漢獻帝,更不是不想掌握中央政權,而是因為有所顧慮,所以才不肯搶先控制漢獻帝。影響袁紹搶先控制漢獻帝的,大致有這麼幾個原因。

首先是,如果袁紹把漢獻帝迎接到自己的地盤,將會因為受到君臣道義的約束,無法再恣意行事。雖然當時天下己經大亂,各地軍閥也都己經擁有了事實上的半獨立地位,而名義上的東漢朝廷和漢獻帝,對於處置當前的困境,更有其心而無其力。

但卻因為還沒有任何一個力量,可以掃蕩群雄重新安定天下,所以東漢王朝的旗號還有必要繼續打下去。更何況兩漢王朝在對天下約400年的長期統治中,早己經形成了一個個既的利益集團,並且還在百姓中維持了一定的民意支持。這是導致各路軍閥,暫時還不能拋棄漢朝旗號的主要制約因素。

淺談三國:袁紹視漢獻帝為累贅,為何曹操卻把漢獻帝當做寶貝?


對於袁紹來說同樣如此,儘管袁紹的力量也很強,但卻並未強大到可以力抗群雄,獨霸天下。中原地帶有曹操、遼東有公孫度,江南有劉表、孫策,西部有劉璋、張魯,淮南還有其本家兄弟袁術,以及呂布、劉備、馬騰等小軍閥。這些軍閥勢力的興起,說明天下之亂正處在方興未艾之際,還沒有到可以重新安定之時。各路軍閥為了避免成為眾矢之的,雖然在自己的地盤自行其事,但在表面上還在打著漢朝的旗號。

儘管不過這只是表面妝飾而已,在袁紹等軍閥的內心裡,是排斥甚至厭惡朝廷對其指手劃腳的!倘若把漢獻帝迎接到自己的地盤上,袁紹就得直接面對君臣道義的約束,屆時又該如何面對漢獻帝呢?既不可能把漢獻帝視為貨真價實的皇帝,而又不得不面對皇帝和群臣的掣肘!故而這樣做當然會獲得擁戴朝廷的虛名,但對於己無益。

其次是,自董卓作亂以來天下分崩離析,諸侯擁兵自重,都把自己的地盤視為不容他人染指的獨立王國。而當時雖然天下已經亂了,但是朝廷卻尚保有一定的威信。如果袁紹把漢獻帝迎接到自己的地盤,就得給他以表面的尊重,至少得維持住朝廷起碼的體面。如果出現漢獻帝以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的情況,就算效力有限,也有可能牽制袁紹自行其事,從而不利於袁紹恣意擴張自己的勢力。如果出現了這種情況,豈不是在給自己主動增加麻煩嗎?

淺談三國:袁紹視漢獻帝為累贅,為何曹操卻把漢獻帝當做寶貝?


更何況,如果袁紹把漢獻帝迎接到自己的地盤上,需要供養的更不止是一個皇帝!還有那文武群臣、後宮嬪妃、宮女太監,以及皇親國戚,還需要為皇帝建宮殿,為文武群臣建府邸官衙。這得需要多大的一筆開銷,況且還不是一次性開銷,而是需要不斷的持續投入:皇帝的花費和群臣的俸祿,就足以令袁紹背上沉重的負擔!

因此只要皇帝和他的群臣建都於袁紹的地盤上,這個長期的開銷就得由他來承受,屆時袁紹就將揹負起供養整個朝廷的負擔,並且還沒有其他軍閥願意施以援手!可以設想袁紹怎麼可為了博取忠於漢獻帝,擁護東漢朝廷的虛名,而使自己背上累贅。從而不斷的消耗財力與物力,進而影響到自己的軍力發展和勢力擴張呢?

第三是,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其家族以忠於漢室的名聲,得以積累起巨大政治威望。如果袁紹把漢獻帝迎接到自己的地盤,卻又不肯聽從他的旨意,將會落個不忠不臣之名,從而導致袁家的聲望毀於一旦,而這對於袁紹來說是不償失的。

當初在所謂的“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失敗後,有人建議袁紹在河北另立皇帝建立小朝廷,但卻沒有成功。根本原因當然還是袁紹的反覆不定,以及因愛好虛名,更不願因此而承受道義約束!曹操敢冒“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汙名,寧可委屈了漢獻帝也不肯委屈自己,而袁紹因為家族名望太盛,卻末必敢同樣對待漢獻帝!既然如此,還不如把漢獻帝這隻棄之可惜,捧著扎手的刺蝟,遠遠地甩給他人。

淺談三國:袁紹視漢獻帝為累贅,為何曹操卻把漢獻帝當做寶貝?


袁紹過於重視虛名而不務實際,既想要割據一方稱霸天下的利益,又不想背上背叛朝廷的汙名。正如曹操所說:“袁紹是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袁紹的為人外表雖然擺出一副禮賢下士,寬厚多謀的樣子,但其內心卻是狹隘而又刻薄的。更何況袁紹雖多謀但卻寡斷,對於應該當機立斷的事,袁紹卻沒能當機立斷,致使其多次失去難得的機遇。

由此可見袁紹不願迎接漢獻帝,不僅是因為他忽視了掌握中央政權,會給自己帶來的巨大利益,更是因為其沒有遠大目標,沒能為自己和自己的團隊,及時制訂出合理的長遠發展規劃。對於一個強大的軍政集團領袖來說,如何恰當的為團隊制訂長遠發展規劃方案、如何駕馭複雜局勢,以及如何運用麾下人才的智慧,以期達到集眾人之智為己用的效果,將會決定著整個團隊的生死存亡!

說到底所謂領袖才華,也不過是如何駕馭好人才,處理好複雜的局勢,並使之保持積極的、奮進的發展方向的統御藝術。所以像袁紹這樣只會打小算盤的人,根本就不能被視做合格的團隊領袖,他是註定要敗給曹操的!

淺談三國:袁紹視漢獻帝為累贅,為何曹操卻把漢獻帝當做寶貝?


02、曹操為什麼把漢獻帝當做寶貝?因為他在打一把“大算盤”!

和袁紹不同的是,曹操的戰略眼光要比袁紹高明得多!儘管在那本影響力深遠的《三國演義》中,出於擁劉貶曹的觀點,作者有意將身為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的曹操刻畫成一代奸雄。但卻依然無法抹去因為曹操統一北方,而使得中原經濟與活力逐漸恢復的歷史功績!

曹操為何願意迎接漢獻帝到許昌呢?難道他就不怕被袁紹視為累贅的劉協,到了許昌之後會成為自己的沉重包袱嗎?我以為曹操這樣做是有其有利條件和深謀遠慮的。

首先是,曹操的家世不如袁紹顯赫,不僅沒有那種四世三公的榮耀,反而與宦官系統有著撇不清的關係!因此被各路諸侯視為“閹黨”之後的曹操,沒有袁紹那樣大的道義負擔。他不必擔心將漢獻帝迎接到許昌後,因為自己絕對不會上交權力給皇帝,而導致天下人對自己家族的非議。

淺談三國:袁紹視漢獻帝為累贅,為何曹操卻把漢獻帝當做寶貝?


曹操可以允許別人質疑和辱罵自己,但卻不能允許別人汙辱自己的家族。而袁紹卻是既不願意別人質疑自己,更不可能拿自己家族的聲望作賭注!在這方面,曹操倒成了光腳的不怕穿鞋的。

但袁紹卻因為受到家族名望的拖累,反倒因此而患得患失畏首畏尾,遲遲邁不開腿,走不出關鍵的一步!因此曹操才可以做到既可從容將漢獻帝遷到許昌,又可以毫無道義負擔地,架空皇帝自封為丞相,實掌朝廷軍政大權!

其次是,曹操對當時的局勢看得也比較清晰,曹操深知在現在這個時候,各個軍閥力量還比較強悍,因此暫時還無法消滅如劉表、孫策、劉璋、張魯、馬騰,乃至袁紹等較有實力的軍閥。所以借用東漢朝廷的旗號,向各個軍閥力量發號施令,還是有必要而且是必須的!

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必難成!這多少有點類似於東周的春秋時代,在那個禮崩樂壞諸侯不朝天子的局面下,仍然有如齊桓公、晉文公這樣的霸主,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利用周天子的傳統地位,大肆上演其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把戲,從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最終登上了春秋五霸的寶座!

東漢末年的局勢與此有些類似,漢獻帝仍然是名正言順的皇帝,因此儘管東漢朝廷已經很微弱了,但卻依然為天下人所認可,所以即便是有哪路諸侯,敢於另立皇帝或是自立為帝,也會成為天下人所指斥的亂臣賊子——袁術因淮南稱帝而身敗名裂,就是一個明證!

淺談三國:袁紹視漢獻帝為累贅,為何曹操卻把漢獻帝當做寶貝?


藉助於輔佐皇帝的名義,行其掌握朝廷軍政大權之實,從而可以名正言順的“誅逆討叛”,對一切不肯服從自己的勢力,皆可冠之以反抗朝廷的罪名,陷其於不忠不孝的被動局面之中。

比如曹操借天子的名義,調動大批兵力討伐江南,雖然在赤壁之戰中被孫劉聯軍,一把火燒了個稀巴爛,但是在戰爭結束後,孫劉兩家依然要承認曹操控制下的東漢朝廷為合法政府,並向其進表請求封官。這個事例充分說曹操掌握了天子,即等於掌握了制馭各路軍閥的政治制高點,挾天子以令諸侯是非常正確的選擇!

結束語:當公元196年,曹操派中郎將曹洪趕赴洛陽控制了天子後,曹操在隨後也迅速趕到了洛陽,然後藉口洛陽殘破又無糧食,誘使漢獻帝遷都到了許昌。從此以後曹操便掌握了政治主導權,袁紹沒有搶先控制漢獻帝,拱手讓出了控制朝廷的機會!

淺談三國:袁紹視漢獻帝為累贅,為何曹操卻把漢獻帝當做寶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