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曆史中諸葛亮軍事能力出色,蜀國不能一統三國的原因有哪些?

開大火車


從歷史的角度看三國,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就不能說出色了,只能說是一般靠上,諸葛亮謹小慎微,不敢弄險,這樣用兵不會有大敗,當然也難有大勝。歷史上諸葛亮北伐最大的兩個戰績就是攻下陳倉和除掉張郃。除此之外沒有像樣的戰績。

歷史上蜀國滅亡是註定的,僅憑諸葛亮一人之力是無法挽回的。歷史有句名言,得中原者得天下,那時候無論是人口總量,還是糧食產量,中原地區都有絕對優勢。經濟重心,政治文化都集中在中原,諸葛亮出山時曹操已經統一中原,從這個時候起,曹操只要在政治路線上只要不犯大錯誤,一統天下只是時間問題。

全勝劉備後來雖然佔據西川漢中跟荊州大部分,但總體上天時地利人和劉備都不如曹操。

先說天時,曹操佔據先機,搶先統一北方,並及時迎取天子,挾天子以令諸侯,從這一刻起,天子淪為曹操的傀儡,曹操成為實力意義上的皇帝,曹操可以隨意操控天下諸侯。各路諸侯要是聽任調遣,就被曹操所擺佈;要不不聽,曹操就能以天子的名義進行討伐。所以在天時這一塊,曹操有絕對優勢。

再說地利,曹操佔據整個北方,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跟人口數量,冷兵器時代打仗靠的就是經濟跟人口。劉備擁有天府之土——西川跟天下之腹——荊州。西川糧食產量雖高,但總體不如北方,而且西川通往中原地區道具坎坷,諸葛亮北伐期間每次都是有糧食運不來。還有,西川人口數量遠不及中原,所以蜀國的軍隊數量也遠不及曹操。再說荊州,荊州人口多物產豐富,但荊州對劉備來說是一個燙手的山芋,看著雖好,卻吃不進去。因為荊州是四戰之地,曹操孫權都對荊州垂涎三尺,這導致劉備佔據荊州後,不得不派重兵防守荊州,這也大大削弱了西川的兵力。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劉備不僅丟了荊州,而且荊州兵全軍覆沒,五虎之首關羽也戰死於荊州!從這一刻起,地利上曹操對劉備具有壓倒性優勢!

最後我們來說人和,這一塊劉備也不如曹操,先看曹操,自從曹操頒佈求賢令主張唯才是舉後,北方四大家族都一致支持曹操,這一點非常重要。那時候沒有科舉制度,很多人想入朝為官都得經過士族大家的引見,四大家族既然支持曹操自然也為他引見了不少人才。一時間,曹操手下不僅名將雲集,而且軍事家政治家也數不勝數。這些人為曹操南征北戰吞併土地立下了汗馬功勞。喜歡三國的人都知道這些人的名字,我就不舉例了。再說劉備,首先劉備在用人上沒有曹操的魄力,武將方面除了五虎上將跟魏延外基本上就沒有拿的出手的戰將了。文臣上主要是臥龍鳳雛法正李嚴,其他的跟曹操集團比也不值一提。還有最主要的一條,劉備得不到西川士族的支持,這是最致命的。劉備手下的人主要分三個集團,一是劉備在奪荊州之前帶的一幫人,這幫人是劉備的嫡系,可以說為了劉備可以肝腦塗地。二是荊州集團,是劉備奪取荊州後招納的人馬,諸葛亮龐統黃忠魏延都是這一幫人裡面的,這一幫人跟劉備的嫡系一直有矛盾,相互猜忌。三是劉備奪取西川招納的人馬。西川是劉備硬奪過來的,而且劉備奪取西川后治理西川要比劉章嚴的多,這導致西川士族的極大不滿,不僅擋住了劉備招賢之路,矛盾也進一步升級,以至於到後期蜀國流行一句話: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所以在人和上劉備也不如曹操。

終上所述,劉備的失敗是命中註定的,不是靠一兩個人的力量能改變的。而歷史事實也證明,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除明朝外,所有建國政權都是從北向南統一中國的。劉備建立蜀國,只是拖延了天下一統,而不能一統天下!


待我長髯及腰


其實三國時代蜀國勢力在後期應該屬於最弱的一方,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1.人口數量其實在幾乎任何朝代都是硬核,硬實力,長久來看,他能帶來強大的經濟能力和創新能力,人口數量是一個國家發展的主要原動力之一,甚至是最重要的,這也是如今很多發達國家擔憂出生率低的原因。也都有引進優秀人才的通道

東漢末年,由於兩年的戰亂,全國人口銳減,到三國時期全國只不到1000萬人。三國中人口最少的是蜀國人,人口有94萬人,兵力十幾萬人,百姓的負擔很重。最強大的是魏國,人口537萬,魏國滅亡的時候有1386萬人。蜀國用能幹有230萬人口(有數據說不到百萬),兵力23萬。吳國人口大約3/400萬。

看下蜀國的人口數,你就知道他顯然不能統一中國,當然還有其他資源缺乏的原因,當時的中國,魏國無論各個方面還是要全面領先東吳和西蜀,晉以後或者更確切地說唐宋以後,全國的經濟中心才慢慢向南方轉移,個人以為唐宋以後,全國的經濟中心已經轉移到了長三角地區,嶺南地區還是比較差的

2.我們來看看三國的國力。國力可分作領土、人口、軍隊、人才等。先說領土。魏國的領土包括幽州、冀州、青州、幷州、徐州、兗州、豫州、司州、雍州、涼州等十個州,基本相當於今天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遼寧、陝西、寧夏、甘肅,以及江蘇、安徽、湖北的一部分,可能還包括內蒙古的一部分,總之長江以北,盡歸魏國所有。

吳國的領土包括揚州、荊州、交州這三個州,其中揚州、荊州與魏國共有,大體而言,吳國的勢力範圍就是現在的江南和華南,包括江蘇南部、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以及越南北部,地方雖然也不小,但還是比不過魏國,而且當時中國南方開發還很不充分,所以人口和綜合國力,更是沒法比。

蜀國只有一個州,益州,當然益州相當大,包括現在的陝西南部、重慶、四川,貴州、雲南,以及廣西的一部分,統稱西南。對照一下地圖,我們可以輕易看出三國的實力之比:三國當中,魏國最大,蜀國最小,吳國與蜀國的領土相加才接近魏國。

再說人口。金文京列出了三國滅亡之時的人口數據:蜀國共28萬戶,94萬人;吳國共52.3萬戶,230萬人;魏國共66萬戶,443萬人。這一比,更加明瞭,魏國相當於兩個吳國,五個蜀國。

與人口相關的數據,是士兵與官吏。蜀國94萬人中,士兵佔10.2萬,官吏佔4萬;吳國230萬人中,士兵佔23萬,官吏佔3.2萬;魏國的士兵沒有明細的數目,金文京推測有40萬以上。數據一列,強弱分明,已經沒有對比的必要。我們只想指出一點,蜀國的人口雖然還不到吳國的一半,官吏人數卻超過吳國,可知他們的政府隊伍臃腫,行政效率與財政壓力都將構成執政者的難題。

明確了士兵人數,再說軍隊的性質。三國的形成,可視為軍閥之間大魚吃小魚的遊戲,大軍閥吞併小軍閥,最後決出三個勝利者,就是三國的君主。不過這三大軍閥之間,依然有其區別。魏國堅持中央集權,把私人武裝改編為中央直屬,同時推行軍屯制,積極組建隸屬於國家的軍隊。吳國則相反,由於孫氏父子在江南地區屬於外來政權,不得不跟當地的豪族勢力尋求合作,讓渡一部分權利給他們,造成豪族勢力過於強大,尾大不掉,所以吳國的政治體制,從表面上看,屬於中央集權,實際上近似各大豪族的聯合政權,吳國的皇帝,更像是日本戰國時代的幕府將軍或歐洲中世紀的封建君主。

至於蜀國的軍隊,與前兩者毫無可比性。劉備不像曹操和孫權那樣出身豪族,金文京稱他為“浪子英雄”,說白了就是流浪漢,因劉備大半生流浪、轉戰各地,他的軍隊則是一個由流民聚合而成的武裝集團,而且,在蜀國的本地人看來,劉備的軍隊更是標準的外地人軍隊,劉備的政權也屬於外地人政權,戰鬥力既差,而且不接地氣。

最後來說人才。如果相信《三國演義》的敘述,顯然蜀國人才最盛,數一數二的文武人才基本都跑劉備那兒去了,實際上恰恰相反,人才層面上也是曹魏政權佔絕對優勢。曹操用人,不拘一格,三下求賢令,為魏國培養了至少兩代人才,何況魏國的領土,中原和華北,本是人才匯聚之地。吳國地處江南,文采風流,所出產的魯肅、周瑜、陸遜等,都是三國時代的第一流人物,問題在於缺乏有萬夫不當之勇的戰將。

最慘的還是蜀國,且不說五虎將都是被神化的人物,單講一點,劉關張的年紀,比諸葛亮大了近一代人,等到劉備三顧茅廬請來了諸葛亮,關羽、張飛都已經年過四十,雖然他們在這之後也都有過出色表現,比如張飛在漢中爭奪戰中的功績,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關羽別的事蹟很多都是演義裡虛構的,但水淹七軍是真的),但畢竟他們年齡擺在那呢,巔峰時期都已經所剩無幾了,用足球術語來講,他們和諸葛亮的巔峰期不幸錯開了,沒能擦出多少火花。劉備佔據益州之後,一來當地人才匱乏,二來即便有些人才,並不甘心為劉備所用,第三,蜀國群臣好內鬥,劉備和諸葛亮在世,還能鎮住局面,他們一死,蜀國內政逐步陷入混亂,無可救藥。

--------------------------------------

題外話:通過綜合實力對比,你會發現蜀國的實力和其他兩國差距很大,不過也正好說明了劉備這個人的屌絲逆襲成功非常牛逼,個人能力是超強的,劉備相對曹操,孫權是徹底屌絲,要啥沒啥,白手起家,唯一的一點點優勢就是帝室之胄(不過據有人考證還是假的)




SVIP至尊版


諸葛亮的軍事實力如何?是不是三國時期最出色?為何不能統一天下?我來說說自己的觀點。



一、軍事實力如何?

我所瞭解的諸葛亮主要是通過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而真正歷史上的諸葛亮跟小說是有很大差別的,個人覺得《三國演義》由於民間傳說和小說的渲染性質,把諸葛亮神化了,甚至說是妖化了,會呼風喚雨,燒香擺神陣。所以今天我就拋開《三國演義》裡我們對諸葛亮的認知,從歷史的真實角度來分析這些問題。



首先要明確的是,真實歷史中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也很出色這是不可否認的。

其一,在劉備與他初次相遇時,就為其確立了重要軍事大方針:“據荊州,謀西川,三足立,逐中原,復漢室。”

其二,直面東吳孫權,促成孫劉聯軍赤壁之戰敗曹魏。《三國演義》裡“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雖是小說虛構,但也從側面反映出諸葛亮的軍事才能。

其三,北伐曹魏的過程中,以絕對弱勢兵力打的曹軍連連敗退,打的魏大都督司馬懿大門不出二門不邁。 那怕死了,也能讓司馬懿不敢放肆,這裡在正史《晉書》《漢晉春秋》和小說《三國演義》裡都有記載,就是“死諸葛走生仲達”,當然小說裡有誇大的成分,但是司馬懿都害怕的人,軍事實力不強誰會信?!

二、軍事實力是不是三國最出色?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的確出色,但是卻不是第一。為什麼這麼說呢?來看一下史書中對諸葛亮的評價。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三國志·諸葛亮傳》

史書《三國志》中對於諸葛亮的評價非常高,這段文字說的是諸葛亮的政績和為人,高度評價了諸葛亮在治國方面的傑出成就,就史書的角度來講,絕對算得上政績華麗不輸帝王了。

而其中有這麼一句“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直接解釋就是“打仗領兵謀略,不是他所擅長的”。如果單看字面意思,就是說諸葛亮打仗不行。但我個人的觀點是:諸葛亮治國安邦的能力太強了,相比較軍事能力反而不那麼顯眼了,並不是說真的不擅長。



不過要說三國曆史中軍事最出色,還是首推曹操。雖然曹操也吃過敗仗,但不可否認他才是真實歷史中,三國時期最偉大的軍事家。《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有詳細記載,這裡不做過多贅述。

三、有諸葛亮的蜀國為何不能統一天下?



諸葛亮想要統一天下,最大的敵人就是曹魏,所以諸葛亮才制定了北伐方針,但為何沒能成功?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蜀軍長途跋涉,魏軍以逸待勞。蜀軍北伐曹魏需要長途行軍,而川蜀之地自古以來多險峻,行軍之難可以想象。而蜀軍不但要經過自己的領地,還要長途奔襲曹魏,這對士兵來水來說本身就是一種負擔。而對面的魏軍則可養精蓄銳,坐等來犯之敵即可,這是很大的優勢。

其二,勞民傷財,糧草不濟。三國時期戰亂不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好不容要穩定一點就又要打仗。雖說蜀地富庶,但也經不住一直這麼折騰。

其三,曹魏家大業大,蜀漢根基不穩。在諸葛亮北伐之時,曹魏軍團有著曹操早年打下的基礎和後續的經營,已經非常穩固和強盛。而相比較下蜀軍則要弱很多,連年征戰的後遺症雖然表面上看不出來,但是透過表面早已傷痕累累,就算兵強馬壯都不一定打得過,更何況如此。

其四,諸葛用人不當,貽誤重要戰機。這裡可能是諸葛亮軍事生涯中的最大汙點了,在其中一次北伐過程中,任用了經驗不足的馬謖鎮守戰略要地街亭,致使計劃失敗,直接導致了北伐計劃宣告破產。



總結:諸葛亮軍事能力雖不是第一,但也很出色,這點毋庸置疑,只是相較於他的政治和治國等才能要差一些。至於統一天下,同時期的魏國太強,實力和國家都比較穩固,曹操早年為魏國打下的基礎不可忽視。而同時期的蜀國雖有諸葛亮這等大才,卻也無法撼動魏國,究其原因也算是歷史的必然,所以不能勉強。


歷史趣訪談


問題所說的為什麼諸葛亮軍事能力出色還是不能統一三國,其實原因有很多。我從兩方面來分析:

我們先來看看蜀國自身的情況。蜀國位於中國的西南地區,山地高原眾多,不利於發展農業。而這對古代的國家來說是很不利的,那時候農業經濟是國家的支柱,農業不行,國家的綜合實力也就弱。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蜀國是三國中人口最少,面積最小的國家,事實上綜合實力也最弱。人少就意味著參與生產勞動的人少,當兵打仗的人也要少。而且這兩個方面必須要衡量好,太多人當兵了,耕作生產的人就少了,那這樣誰來養活他們呢?勞動的人太多了,那誰來保護他們呢,所以蜀國很尷尬。

另一方面,蜀國的耕地少,糧食產量低,而這嚴重影響了軍事行動。諸葛亮好幾次北伐失敗就是因為糧草供應不足,被迫撤兵,所以說農業嚴重脫了蜀國軍事力量的後退。

第三點,諸葛亮雖然才能出眾,但是別忘了那個“扶不起的阿斗”,再加上蜀國本身國力的限制,雖然他鞠躬盡瘁,日夜操勞,讓蜀國國力有所增強,但是也沒有辦法改變蜀國跟魏國相比落後的現實。

再來看看魏國的情況

魏國地處中國北方,佔據中原富饒之地,是三國中面積最大,兵力最多,經濟最發達的國家,而且魏國有許多能力出眾的將領和文臣。它在三國中是最強的。所以,儘管諸葛亮多次北伐仍然不能打敗他。


一讀歷史


三國曆史中,諸葛亮的各項能力都很出色,那為什麼蜀國不能一統三國呢?

我歸納了幾點原因:

1、經濟:

三個國家的老大都稱帝時,魏國440萬人口,吳國230萬,蜀國90萬,從兵源上來講,魏國佔絕對優勢,並且魏國單兵素質也是最強,吳國次之,蜀國最弱!魏國國土面積與吳蜀兩國相當,但國土資源效率遠高於吳蜀兩國,原因在於魏國佔據中原、關中平原、遼東平原等大片可耕地國土,而蜀國國土資源效率最低,原因不言自明絕大多數都是山地丘陵。因此,魏國糧食產量是佔絕對優勢的!其他資源,魏國在鐵、銅、鹽、優質木材等資源方面也佔盡絕對優勢!所以在三國中,以魏國經濟實力最強,蜀國最弱!

2、軍事:

經濟決定軍事力量!三國中魏國軍事實力及軍事潛力最強;兵源、糧食、裝備都佔盡絕對優勢;吳國次之,蜀國最弱!

3、政治:

魏國繼承了漢朝各項法制,最為完善,法度執行效率高;而蜀國可以說基本上沒有法制,陳壽在三國志中說蜀國是國不立法,官不置史。很多事情都是主官根據個人意志來決定,國家甚至沒有記錄本國的史官!

4、人才:

魏國方面人才濟濟,不論是文武方面都有絕對優勢,這一點蜀國也是最差。從人才的角度來看,魏國每一代都很強,吳國第三代也不弱,而蜀國到了第二代就基本沒人了。

雖然諸葛亮各項能力都很出色,但是仍然有一些失敗的地方:留關羽守荊州,因為關羽的高傲而失去荊州;拒絕了魏延進兵子午谷的建議,失去了攻佔長安的好機會;任命馬謖守衛街亭(劉備早在託孤的時候就和諸葛亮說馬謖“空有其名,而無其實也”)。

諸葛亮的最大的缺點就是凡事都親力親為,不培養下屬,除了讓自己過早積勞成疾外,還導致他死後蜀國後繼無人!導致有句俗話是這樣說的: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

從以上幾個方面來說,蜀國都處於劣勢,再加上諸葛亮死後蜀國後繼無人,所以雖然

諸葛亮能力出色,但蜀國任然不能一統三國!


大江侃歷史


前提條件就錯了。諸葛亮軍事能力只能說一般,自然沒機會統一三國。畢竟,諸葛亮自出山以來,一共指揮過六次戰爭,交出了一勝利兩平三敗的答卷。

其中一勝是打敗南蠻,以大漢科技壓制南蠻野人,實在不算什麼功績。畢竟,三國哪一次跟周邊少數民族戰役是失敗的呢?

兩平,一次是曹魏進攻時因為大雨連綿不斷不得不退兵。另一次是諸葛亮病死五丈原。

就這麼一個戰績,足以說明諸葛亮的領軍作戰能力一般般


金晶林


諸葛亮始終沒能統一三國,有幾下幾方面的原因。

1、作為一個掌握蜀囯軍政大權的政治人物,事無具細,事必親躬,對下屬沒有足夠的信任,這是作為領導者所犯的大忌。司馬懿曾說:“孔明食少事煩,豈能久矣?”無異於望山跑死馬。

2、用人方面,往往在關健時刻或地方用錯人,導致嚴重後果。倘若在赤壁之戰中,華容道上把趙、關兩人的位置對換一下,既能讓關羽還恩,還可以捉住曹操。還有讓關羽駐守荊州,使關羽被殺,導致張飛被刺,劉備被孫權火燒連營。導致蜀國的元氣大傷,一蹶不振。至於錯用馬謖,致街亭失守,諸葛亮也差點成為司馬懿的階下囚。用“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之說來掩飾自己的過失。

3、諸葛亮不能廣納賢才,唯我所用,缺少智勇雙全的人任用。“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是最好的證明。雖有一姜維,但也難保蜀囯江山。

4、在軍事力量和國力的對比上,與曹魏也相差甚遠。而劉備死後,諸葛亮還要六出祁山,進攻魏國,致戰爭失敗使蜀國元氣大傷。

5、諸葛亮雖有軍事才能,幫助劉備“光復漢室"的志向,然缺少勇氣和決斷。且阿斗平庸無能,諸葛亮再有能力也無法完成劉備統一三國的夙願啦。


王玉潔507


諸葛亮的軍事能力並不出色。

劉備在請諸葛亮出山之前,尚能為一方諸候,但自從諸葛亮擔任軍師之後,劉備便棄新野、敗當陽、走樊城、投江夏,有如喪家之犬。

劉備借荊州後,依龐統之計奪取西川,黃忠又從夏侯淵手中奪取漢中。

劉備死後,諸葛亮六出祁山,皆無功而返,卻因操勞過度,病逝於五丈原。

除了諸葛亮軍事能力不強之外,諸葛亮出山太晚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此時曹操己經基本統一北方,孫權坐穩江東,給劉備與諸葛亮爭奪之地僅有荊州與西川。

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蜀國僅有益州,人口不足百萬,又無產馬區,只能北上出祁山伐魏。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蜀國千里轉運糧草,難度可想而知。

而曹氏父子,皆為人傑,諸葛亮根本無機可趁。

蜀國國力最弱,統一全國,不過是痴人說夢。



當代曹植


諸葛亮是一位治國的能人,在訓練軍隊,使部隊紀律嚴明是一把好手,但對外征戰卻不如龐統,這一點,劉備應該也有預料,從他帶兵出西川所帶軍師就可略微窺見,這是其一。其二,諸葛亮是一個大公無私的人,對自己不必說,那是節約節儉的,對部下也是如此,蜀國中的人做官,從他們的本心來說,自然是想求功名利祿,但諸葛亮的做法,無異於絕了那些人的念頭,叛徒自然就多了。


昊然宇林


第一點諸葛亮軍事能力出色是演義中的描述,正史中只有陳壽三國志中說的奇謀為短,就是說軍事一般。我們再來看看蜀國不能統一的原因,按演義中的原因就是天命所致,天亡漢統諸葛這麼厲害的人物都難違天命,給人無限感慨。正史中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小胳膊擰不過大腿,諸葛執政時期蜀國只有一個益州,還不時發生騷亂,吳國有兩個州,魏國有十個州,你說誰的實力大。要想以一州之力統一全國,只有我們在三國遊戲裡才能做到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