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的粘连是什么?

小盛聊历史


这个粘,顾名思义,就是把联和联之间粘起来,粘起来读着才顺畅。

粘连,就是下一句的前一分句中2.4.6位置的字和上一句的第二分句中的2 4 6位置上的字平仄相同。

例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在俩联之间相邻的俩个分句的246字平仄相同。如果不是这样就是失粘和失对。

拿七律作为例子:

五言例子:

画圈的地方平仄要一样。

按照格式写,不会出现失粘的情况

七言就是 联和联之间 第2字 第4字 平仄相同,五言则是第2字相同

这里直接把135不论,246分明搞了

另一个概念【135不论,246分明是有漏洞的】

135不论,246分明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七言句中135字的平仄可以不论 也就是【中】的位置可平可仄。246字必须分明,平仄不能改动。

五言则是13不论,24分明。【这句话的漏洞太大,错的】

135不论的漏洞在于韵句容易出现孤平,比如 仄仄平平仄仄平 的律句格式 你135不论了 第三字你用的仄

变为 仄仄仄平仄仄平,就孤平了。

246分明的漏洞在于存在特殊句式。七言中24字分明、五言中第2字分明是对的,但是七言第6字 和五言第4字 不一定是分明的。。。

特殊句式举几个例子:【部分含有拗救,含拗救处暂且无视】

五言出句 平平平仄仄 有另一种格式 平平仄平仄 七律也是如此。第四字有变动,所以说246分明这个有错误

还有,如五言出句 仄仄平平仄 变格为 仄仄平仄仄 这是可以的,只需要在对句第三字救一下 【对句第三字改为平声】

这样看来135不论 246分明漏洞还是有漏洞的。


艺考加油站


格律诗的粘对,主要讲的是格律诗的平仄规则。涉及到3个词,分别是:相替、相对和相粘。

格律诗的四个基本规则

格律诗又叫近体诗,在南北朝就出现了,但是那个时候还没有明确的叫法和名称。直到初唐时期,由宋之问等人,规范了格律诗,并开始推广,格律诗真正快速发展是从杜甫开始,安史之乱之后,中唐开始风靡于世。

格律诗不同于古风,它有更严格的要求,通常把格律诗的要求,称之为格律诗的四个基本规则:

1、平仄规则:平仄规则来源于马蹄韵,平平仄仄两两交替,使得句子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更能表达出诗句的情感。2、押韵规则:格律诗首句可押可不押韵,但偶数句必须押韵,而且需要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3、粘连规则;格律诗的粘连,其实就是对平仄的要求,格律诗要求同句二、四、六位置的字平仄相替;一联之中二、四、六位置的字平仄相对;两联之间,上联的末句与下联的上句二、四、六位置的字平仄相粘;4、对仗:律诗分四联八句,其中中间两联,也就是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格律诗的粘连

了解了格律诗的四个基本要求,再来说格律诗的粘连,就会比较易懂。格律诗的平仄,主要有几个要求:一、相替;二、相对;三、相粘。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粘连。这三个相分别指的是什么呢?

1、相替:同句之内平仄相替,就是同句的二、四、六位置的字平仄要相对(相反);比如,第二个是平,那么第四个字就应是仄,第六个字则是平。相互交替相对;

2、相对:同一联之内的两句,二、四、六位置的字平仄要相反;比如;上句二、四、六位置是平、仄、平,那么下句二、四、六位置则应该仄、平、仄;

3、相粘:两联之间平仄要相同,两联之间平仄相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每一联的尾句要和下一联的首句在二、四、六位置的字平仄要相同。那绝句举例,上联的末句也就是第二句,二、四、六位置,如果是平、仄、平,那么在下联的首句,也就是绝句的第三句二、四、六位置也必须是平、仄、平;

关于格律诗的三相,只针对与五言的二、四位置,七言的二、四、六位置。一、三、五位置则可以不论,这便是常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以一首诗为实例详细解释下,粘连的关系。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同句二、四字平仄相反,是相替,“日”对“山”日仄声,山平声。

黄河入海流。一联之内的两句二、四字平仄相反,“日”和“河”,“山”和“海”平仄都相反。这就是相对。

欲穷千里目,上一联的尾句,是“黄河入海流”,本联的首句式“欲穷千里目”上联尾句与本联首句二、四字位置平仄相同。“河”跟“穷”都是平声,相同。“海”和“里”都是仄声平仄相同。这就是相粘。

更上一层楼。“上”仄,“层”平,同句相替,“上”仄跟“河”平,相反,“层”平和“里”仄相反,这是相对。

七言与五言相同规则(加了两个字,要在第六字上也遵守同样规则),律诗与绝句也规则相同。

结语

格律诗的粘连规则,看起来复杂,其实也很好掌握,只要掌握了“三个相”的要求,格律诗的粘连便难不到你。

还有一个比较死的办法,比较适合初学者,就是死记格律诗的四个基本句式,把四个基本句式记住,自己创作时,根据就基本句式的平仄来填诗句,写完再用“三个相”检查一下,避免出错,多练习几首,便能熟练掌握了。


暮秋鸿雁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规则。“对”就是对立,上文已经提及,这里不再重复。“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试看诗句《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滕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的。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小铭同学很皮哟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规则。“对”就是对立,上文已经提及,这里不再重复。“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试看诗句《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滕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的。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灵玉一休


出于音韵和婉的要求,音节点上的字,一联内前后两句相反,隔联则要保持一致。近体诗这基本是硬性要求,但古体诗也常出现;不过于古体而言,唐以前基本上是偶然,唐以后则是受了近体的影响,所以我们重点说说近体。七言和五言我分别拿杜甫的《阁夜》《旅夜书怀》举例子。绝句和律诗在这一点上要求是一样的,只不过近体绝句稍稍宽松一些。(这一点是因为绝句本身并非近体诗专有,而是古已有之)之所以选杜甫,是因为格律诗的成熟我们一般以杜甫为标志,尤其是七律。杜甫以前优秀的律诗大多还是无法将内容与这一形式完美结合,像是《滕王阁诗》《登金陵凤凰台》《黄鹤楼》,都出现了不入律的句子。

阁夜

岁暮【仄】阴阳【平】催短【仄】景,天涯【平】霜雪【仄】霁寒【平】宵。

五更【平】鼓角【仄】声悲【平】壮,三峡【仄】星河【平】影动【仄】摇。

野哭【仄】千家【平】闻战【仄】伐,夷歌【平】数处【仄】起渔【平】樵。

卧龙【平】跃马【仄】终黄【平】土,人事【仄】依依【平】漫寂【仄】寥。

旅夜书怀

细草【仄】微风【平】岸,危樯【平】独夜【仄】舟。

星垂【平】平野【仄】阔,月涌【仄】大江【平】流。

名岂【仄】文章【平】著,官应【平】老病【仄】休。

飘飘【平】何所【仄】似,天地【仄】一沙【平】鸥。


乔海波日记


粘连是格律诗的一个基本规则,简单说就是格律诗的平仄一致问题,即偶数句的第二个字和奇数句的第二个字平仄一致,诗中的“粘”,是近体诗的一个格律述语,是相应“对”字而言。粘,则平仄相粘,平粘平,仄粘仄。而“对”则是指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格律诗的所有格式都是通过律句基本句的“粘”和“对”组合而成。


盲派玄心


诗写情意出,上下有规律,字对韵意齐,上下字咬紧,上句下句联,如同对对联,字对句对齐,诗就算写完,转换字对音,无情字对反,天上地下对,生死要考虑,尽量写实景,别乱添花花,不同写散文,越花章越好。


231086428728海阔天空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


忻州茂哥


格律诗平仄规律是要讲粘对的,所谓粘,即粘连之义,指后联出句与前联对句必须相同相粘,即平粘平,仄粘仄。所谓对,是相对的意思,指同一联内对句与出句平仄必须相反相对,即仄对平,平对仄。


手机用户自行车下坡


格律诗的粘是指两联间即2、3句,4、5句的的第二、四、六位置的字的平仄是相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