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詩的粘連是什麼?

小盛聊歷史


這個粘,顧名思義,就是把聯和聯之間粘起來,粘起來讀著才順暢。

粘連,就是下一句的前一分句中2.4.6位置的字和上一句的第二分句中的2 4 6位置上的字平仄相同。

例詩: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在倆聯之間相鄰的倆個分句的246字平仄相同。如果不是這樣就是失粘和失對。

拿七律作為例子:

五言例子:

畫圈的地方平仄要一樣。

按照格式寫,不會出現失粘的情況

七言就是 聯和聯之間 第2字 第4字 平仄相同,五言則是第2字相同

這裡直接把135不論,246分明搞了

另一個概念【135不論,246分明是有漏洞的】

135不論,246分明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 七言句中135字的平仄可以不論 也就是【中】的位置可平可仄。246字必須分明,平仄不能改動。

五言則是13不論,24分明。【這句話的漏洞太大,錯的】

135不論的漏洞在於韻句容易出現孤平,比如 仄仄平平仄仄平 的律句格式 你135不論了 第三字你用的仄

變為 仄仄仄平仄仄平,就孤平了。

246分明的漏洞在於存在特殊句式。七言中24字分明、五言中第2字分明是對的,但是七言第6字 和五言第4字 不一定是分明的。。。

特殊句式舉幾個例子:【部分含有拗救,含拗救處暫且無視】

五言出句 平平平仄仄 有另一種格式 平平仄平仄 七律也是如此。第四字有變動,所以說246分明這個有錯誤

還有,如五言出句 仄仄平平仄 變格為 仄仄平仄仄 這是可以的,只需要在對句第三字救一下 【對句第三字改為平聲】

這樣看來135不論 246分明漏洞還是有漏洞的。


藝考加油站


格律詩的粘對,主要講的是格律詩的平仄規則。涉及到3個詞,分別是:相替、相對和相粘。

格律詩的四個基本規則

格律詩又叫近體詩,在南北朝就出現了,但是那個時候還沒有明確的叫法和名稱。直到初唐時期,由宋之問等人,規範了格律詩,並開始推廣,格律詩真正快速發展是從杜甫開始,安史之亂之後,中唐開始風靡於世。

格律詩不同於古風,它有更嚴格的要求,通常把格律詩的要求,稱之為格律詩的四個基本規則:

1、平仄規則:平仄規則來源於馬蹄韻,平平仄仄兩兩交替,使得句子讀來抑揚頓挫、琅琅上口,更能表達出詩句的情感。2、押韻規則:格律詩首句可押可不押韻,但偶數句必須押韻,而且需要一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3、粘連規則;格律詩的粘連,其實就是對平仄的要求,格律詩要求同句二、四、六位置的字平仄相替;一聯之中二、四、六位置的字平仄相對;兩聯之間,上聯的末句與下聯的上句二、四、六位置的字平仄相粘;4、對仗:律詩分四聯八句,其中中間兩聯,也就是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

格律詩的粘連

瞭解了格律詩的四個基本要求,再來說格律詩的粘連,就會比較易懂。格律詩的平仄,主要有幾個要求:一、相替;二、相對;三、相粘。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粘連。這三個相分別指的是什麼呢?

1、相替:同句之內平仄相替,就是同句的二、四、六位置的字平仄要相對(相反);比如,第二個是平,那麼第四個字就應是仄,第六個字則是平。相互交替相對;

2、相對:同一聯之內的兩句,二、四、六位置的字平仄要相反;比如;上句二、四、六位置是平、仄、平,那麼下句二、四、六位置則應該仄、平、仄;

3、相粘:兩聯之間平仄要相同,兩聯之間平仄相同,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每一聯的尾句要和下一聯的首句在二、四、六位置的字平仄要相同。那絕句舉例,上聯的末句也就是第二句,二、四、六位置,如果是平、仄、平,那麼在下聯的首句,也就是絕句的第三句二、四、六位置也必須是平、仄、平;

關於格律詩的三相,只針對與五言的二、四位置,七言的二、四、六位置。一、三、五位置則可以不論,這便是常說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以一首詩為實例詳細解釋下,粘連的關係。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同句二、四字平仄相反,是相替,“日”對“山”日仄聲,山平聲。

黃河入海流。一聯之內的兩句二、四字平仄相反,“日”和“河”,“山”和“海”平仄都相反。這就是相對。

欲窮千里目,上一聯的尾句,是“黃河入海流”,本聯的首句式“欲窮千里目”上聯尾句與本聯首句二、四字位置平仄相同。“河”跟“窮”都是平聲,相同。“海”和“裡”都是仄聲平仄相同。這就是相粘。

更上一層樓。“上”仄,“層”平,同句相替,“上”仄跟“河”平,相反,“層”平和“裡”仄相反,這是相對。

七言與五言相同規則(加了兩個字,要在第六字上也遵守同樣規則),律詩與絕句也規則相同。

結語

格律詩的粘連規則,看起來複雜,其實也很好掌握,只要掌握了“三個相”的要求,格律詩的粘連便難不到你。

還有一個比較死的辦法,比較適合初學者,就是死記格律詩的四個基本句式,把四個基本句式記住,自己創作時,根據就基本句式的平仄來填詩句,寫完再用“三個相”檢查一下,避免出錯,多練習幾首,便能熟練掌握了。


暮秋鴻雁


律詩的平仄有“粘對”規則。“對”就是對立,上文已經提及,這裡不再重複。“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後聯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與前聯對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體說來,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這個規則的。試看詩句《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滕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第二句“水”字仄聲,第三句“嶺”字跟著也是仄聲;第四句“蒙”字平聲,第五句“沙”字跟著也是平聲;第六句“渡”字仄聲,第七句“喜”字跟著也是仄聲。可見“粘”的規則是很嚴格的。粘對的作用,是使聲調多樣化。如果不“對”,上下兩句的平仄就雷同;如果不“粘”,前後兩聯的平仄又雷同了。明白了粘對的道理,可以幫助我們背誦平仄的歌訣(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誦出來了。明白了粘對的道理,又可以幫助我們瞭解長律的平仄。不管長律有多長,也不過是依照粘對的規則來安排平仄的。違反了粘的規則,叫做失粘;違反了對的規則,叫做失對。


小銘同學很皮喲


律詩的平仄有“粘對”規則。“對”就是對立,上文已經提及,這裡不再重複。“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後聯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與前聯對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體說來,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這個規則的。試看詩句《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滕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第二句“水”字仄聲,第三句“嶺”字跟著也是仄聲;第四句“蒙”字平聲,第五句“沙”字跟著也是平聲;第六句“渡”字仄聲,第七句“喜”字跟著也是仄聲。可見“粘”的規則是很嚴格的。粘對的作用,是使聲調多樣化。如果不“對”,上下兩句的平仄就雷同;如果不“粘”,前後兩聯的平仄又雷同了。明白了粘對的道理,可以幫助我們背誦平仄的歌訣(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誦出來了。明白了粘對的道理,又可以幫助我們瞭解長律的平仄。不管長律有多長,也不過是依照粘對的規則來安排平仄的。違反了粘的規則,叫做失粘;違反了對的規則,叫做失對。



靈玉一休


出於音韻和婉的要求,音節點上的字,一聯內前後兩句相反,隔聯則要保持一致。近體詩這基本是硬性要求,但古體詩也常出現;不過於古體而言,唐以前基本上是偶然,唐以後則是受了近體的影響,所以我們重點說說近體。七言和五言我分別拿杜甫的《閣夜》《旅夜書懷》舉例子。絕句和律詩在這一點上要求是一樣的,只不過近體絕句稍稍寬鬆一些。(這一點是因為絕句本身並非近體詩專有,而是古已有之)之所以選杜甫,是因為格律詩的成熟我們一般以杜甫為標誌,尤其是七律。杜甫以前優秀的律詩大多還是無法將內容與這一形式完美結合,像是《滕王閣詩》《登金陵鳳凰臺》《黃鶴樓》,都出現了不入律的句子。

閣夜

歲暮【仄】陰陽【平】催短【仄】景,天涯【平】霜雪【仄】霽寒【平】宵。

五更【平】鼓角【仄】聲悲【平】壯,三峽【仄】星河【平】影動【仄】搖。

野哭【仄】千家【平】聞戰【仄】伐,夷歌【平】數處【仄】起漁【平】樵。

臥龍【平】躍馬【仄】終黃【平】土,人事【仄】依依【平】漫寂【仄】寥。

旅夜書懷

細草【仄】微風【平】岸,危檣【平】獨夜【仄】舟。

星垂【平】平野【仄】闊,月湧【仄】大江【平】流。

名豈【仄】文章【平】著,官應【平】老病【仄】休。

飄飄【平】何所【仄】似,天地【仄】一沙【平】鷗。


喬海波日記


粘連是格律詩的一個基本規則,簡單說就是格律詩的平仄一致問題,即偶數句的第二個字和奇數句的第二個字平仄一致,詩中的“粘”,是近體詩的一個格律述語,是相應“對”字而言。粘,則平仄相粘,平粘平,仄粘仄。而“對”則是指平仄相對,平對仄,仄對平。格律詩的所有格式都是通過律句基本句的“粘”和“對”組合而成。


盲派玄心


詩寫情意出,上下有規律,字對韻意齊,上下字咬緊,上句下句聯,如同對對聯,字對句對齊,詩就算寫完,轉換字對音,無情字對反,天上地下對,生死要考慮,儘量寫實景,別亂添花花,不同寫散文,越花章越好。


231086428728海闊天空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後聯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與前聯對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體說來,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


忻州茂哥


格律詩平仄規律是要講粘對的,所謂粘,即粘連之義,指後聯出句與前聯對句必須相同相粘,即平粘平,仄粘仄。所謂對,是相對的意思,指同一聯內對句與出句平仄必須相反相對,即仄對平,平對仄。


手機用戶自行車下坡


格律詩的粘是指兩聯間即2、3句,4、5句的的第二、四、六位置的字的平仄是相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