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生活方式产生新型疾病已成人类挥之不去的阴影


不良生活方式产生新型疾病已成人类挥之不去的阴影

不良生活方式

一个朋友前几年经营着一个电子厂和一家酒店,46岁,精明强干,终日忙碌,一日三餐常常在外面应酬,辛苦异常,却也无奈,钱也赚了不少。可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几年下来,由脂肪肝转为肝硬化,又转为肝癌。查出肝癌的时候已是晚期。仅仅一年多以后,便阖然长逝,所有人无不为之惋惜。其实,这种情况并非个别。随着经济发展,生活越来越优裕。有不少人却走向另一个极端——以追求"洋化"生活为乐,以追求大鱼大肉喝大酒等物质享受为乐,沉沦于不良的生活方式之中。当然,前面说的这个朋友有自身无奈之处,似不应在此例;不过,有的人确实热衷于此道。殊不知,这种改变了的不良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危害健康的大敌。

不良生活方式影响健康最大的特点主要有:潜伏期长 一般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对健康产生影响,出现明显的致病作用。如肺癌患者的吸烟史大多长达l0年甚至数十年之久。由于不良生活方式与疾病的关系不易确定,人们一般不会产生足够的重视,容易放松警惕,因而要改变它就显得十分困难;另一方面由于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可能发生致病作用,也为人们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阻断其危害作用提供了机会。

特异性差 不良生活方式与疾病之间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一种行为可能与多种健康问题有关,如吸烟可能与肺癌、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有关系;另外,一种疾病也可能与多种行为有关,如高血压与吸烟、高盐饮食、缺乏运动锻炼等多种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协同作用强 多种不良行为同时存在,各因素对身体的影响不是简单相加,而是互相增强,这种协同作用最终产生的危害将大于每一因素单独作用之和。不良生活方式中的诸多因素联合作用可使其致病作用大增。如饮食中动物脂肪含量过多可发生高脂血症,而高脂血症是冠心病发病和恶化的必要条件。生活紧张刺激可使血压升高,进而引起血管内膜损伤,促使脂质在血管内膜的沉积。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亦可使血管内膜损伤,并使血流中氧含量降低,增加心脏的负担。这些因素的联合作用,使冠心病的发病危险性变得更大。

据调查,在影响人类健康的诸多要素中,遗传占10 %,环境占10 %,医疗水平占20 %,而生活方式则占到了60%。人类的不良生活方式,正越来越多地制造和产生着新型传染病,同时也产生了高血脂、高血压、肥胖症、糖尿病、冠心病等等诸多"生活方式病"。要摒弃不良生活方式,必须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做起,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重视养生保健,将"身心健康、快乐生活"作为行动的准则,让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大众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新型疾病不断发生

在现代社会中,各种闻所未闻的新型疾病不断发生,去年的甲型流感肆虐,2003年的SARS和2006年以来的禽流感爆发,埃博拉病毒以及欧洲爆发"变种之大肠杆菌"感染"肠道出血疫病"和目前正在肆虐我国武汉及全面各地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和美国的流感等等。人们不免要发出疑问,为什么各种新型的暴发性传染病会不断发生?SARS、埃博拉病毒、"肠道出血疫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等等,都是人类从未见过的极具传染性的疾病,它所导致的感染,死亡率通常很高。它们究竟从何而来?今天大家仍然在争议不休。尽管原因很多,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和我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大量报道指出,SARS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流行与人类食用野生动物以及饲养宠物有关,"美食"和"饲养宠物"正是我们新型的生活方式之一。艾滋病病毒、埃博拉病毒等,主要存在于某些灵长类动物和鸟类身上,它们导致的新型传染病的流行,首先也是"吃"惹的祸。而吸毒、性乱交等部分人群的丑恶生活方式,更为之推波助澜。人类的不良生活方式正越来越多地制造和产生着过去见都没有见过、想也没有想过的新型传染病。

不良生活方式产生新型疾病已成人类挥之不去的阴影

新型疾病不断发生

"生活方式病"

不仅仅是新型传染病,生活方式所导致的另一个危险的后果,是所谓的"生活方式病",目前约有三分之一的民众患有生活方式病,主要表现为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症、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其中,城区患病率高于郊区及农村。血脂异常和高血压、肥胖症分列在总患病率的前三位。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发现:中小学生的肥胖率大幅度上升,已从当年的10.61%上升到近期的18.17%。医学专家认为,上述慢性病的发生与人类的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例如,生活无规律或缺少运动的人数占47%,存在心理压力困扰者占42.9%,咸食摄入者为41.7%,高脂饮食习惯者占27.5%。"生活方式病"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高频率用词。

对于不良生活习惯人们应该怎么去改变?可以很定的是一定能改变,而且会得到非常有价值的结果,获得健康,幸福,快乐。只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是中医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中医最早提出"治未病"的传统理念,这一理念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先知性和优越性。香港保健协会提出"预防胜于治疗"理念,与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未病是还未患病,此时加以防治,即可免患疾病,这就是治未病。治未病从何处着手?现代医学认为,疾病重在防,而不在治,主张通过养生达到防病的目的。中医认为人不得病的首要条件是正气充足,而培养正气的主要方法就是养生,这些方法是一整套健康体系,不少人都知道一些,这里也一下子说不清楚,就不多说了。

知易行难。生活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稳定的模式化的行为倾向。生活习惯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强的惯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左右着人们的生活行为。大吃大喝损害健康,恐怕没有人不知道,但是却"死不改悔",一到酒桌上就忘记了那可怕的高脂血症、脂肪肝、心脑血管病等等。有人习惯:"宁伤肠胃,不伤感情",结果,伤的可不仅仅是肠胃,是整体健康状况。绝大多数人也知道,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预防疾病、增进或保持健康。养成健康生活应该是自发开始的、自愿的、自己选择的,应该是持续的、一致的、长期的,就是说,需持之以恒,进而改变不合理、不科学的行为方式,才会换来健康的体魄。不要等到有了大病,被送到医院被医生强制改变,那就太被动了,也有点晚。

不良生活方式产生新型疾病已成人类挥之不去的阴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