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有沒有翻盤的機會,如何翻盤?

煙郭說歷史


真正的內憂外患,內有李自成,張獻忠,如狼似虎坐擁起義軍數十萬,且民心所向,恰如當年朱家老祖宗朱重八揭竿起義一樣,所向披靡。外有努爾哈赤扯著“七大恨”大旗,先是生猛的一統各個外族部落,然後又劈瓜砍柴一樣向著中原挺進……孱弱的大明早已不是當年朱元璋朱棣時代的輝煌,是經不起這樣的折騰的,所以翻盤是無從談起的,當年還有很多明朝的將領投降,帶領清軍入關,唉……奸臣當道,宦官掌權,氣數已盡,無力迴天啊,細想想,大明的天下,頂峰只經歷了兩朝~即朱元璋,朱棣!後來的仁宣之治,無非就是吃了前人的老本而已!


對我就是手機用戶


崇禎皇帝有沒有翻盤的機會,如何翻盤?

莊烈帝朱由檢是明代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破京城,朱由檢心如死灰,在煤山自縊而亡,至此二百七十六年的明王朝宣告滅亡。

很多人說明亡於嘉靖,明亡於萬曆,嘉靖沉迷修道不問政事,萬曆二十八年不上朝,這兩位皇帝的確應對明朝滅亡負一定的責任。然而,實際明帝國亡在崇禎手中,也就是說崇禎帝要負主要責任。

再看時間,在1598年,也就是萬曆二十六年,明軍還贏得了第二次抗日援朝戰爭,墊定了東亞三百年和平,明軍的戰力不可謂不強。到了崇禎年間,手下大將如雲,盧象升、孫傳庭、袁崇煥、洪承疇等等,兵力仍有八十萬之多。

李自成兵多,但空有其表,戰鬥力差,後金軍實力強悍,但兵力少,且有山海關阻攔,很難攻入京城腹地。皇帝的統籌規劃能力在此變得尤為重要,要說崇禎可以同時剿內匪平外賊,扭轉乾坤這不太現實,但如果規劃得當,延長明王朝壽命應是可以做到的。

如果崇禎不死,吳三桂不會投降滿清

皇帝是帝國的最高統治者,是國家的靈魂核心,所謂人無頭不走,如果皇帝都死了,手下的大臣、將領必然會人心渙散。明朝在土木堡之變後,很多人有南遷的想法,雖然這有些許懦弱做派,但也是一個可行的方案。假如當時沒有于謙挺身而出,北京保衛戰的勝敗還很難說。

北宋靖康之難過後,康王趙構在應天建立南宋,雖說趙構這個皇帝經常被後世人唾棄,但要沒有趙構建立政權,組織軍兵抵禦金兵,那麼也就沒有什麼南宋中興,可見皇帝對國家有多麼重要。

史料記載:

“辛卯,李建泰疏請南遷。壬辰,召廷臣於平臺,示建泰疏,曰:‘國君死社稷,朕將焉往?’”

在國家危亡之際,大臣勸說崇禎帝南遷,崇禎帝果斷地拒絕了,一方面這是崇禎的性格所累,剛烈的性格令其無法接受亡國的現實,於是他選擇“死社稷”,另一方面,崇禎帝做不到審時度勢、能屈能伸,當時南遷應是最好的辦法,倘若崇禎帝南遷,可能出現轉機。

韓信能忍受胯下之辱,他能抓住機會,發揮才能,一舉成為運籌天下的王侯。崇禎帝則無法忍受屈辱苟活,他的死也就宣告的國家的滅亡。

當然,崇禎帝或許也想南遷,只是太過顧及眾臣的想法,一直想尋找個臺階,結果自己被自己所累。

崇禎的死直接導致了吳三桂的投降,此時的關寧重兵還在吳三桂手中,在得知崇禎死訊後,吳三桂也陷入到激烈心理鬥爭中。吳三桂的忠誠度也許不高,但如果崇禎還活著,他必定還是會去勤王,如果崇禎南遷,吳三桂也會率兵輔助。

明軍最精銳的關寧軍從始至終都沒有被清軍擊敗過,倘若崇禎手中牢牢地掌控著這支部隊,再設計拉攏李自成的部隊,明朝必定不會亡國。

而且南部是賦稅重地,西部是張獻忠在,北部李自成跟滿清作戰。負重前行固然重要,但是當揹負的東西不能保命,反而害命時,不妨丟掉這些,集齊骨幹,以圖再起。

南明尚且存在了十八年,而南宋則存在了一百五十二年,倘若崇禎帝能忍辱負重,選擇南遷,積聚力量再伺機反擊,或許真的有“收拾舊山河”的機會。

而他一死,國家無首,幾個王爺自立為帝,還互不承認,增加內鬥,也讓那些有心報國的將領不知道該投靠誰,拱手把天下讓給了滿清。

如果崇禎能知人善任,用人不疑

天啟七年,八月,崇禎帝即位,短短三個月內,魏忠賢就在發配去鳳陽的路上自殺。年輕的皇帝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和復興使命,且崇禎也有著一定的政治手腕,幾番下來就廢掉了魏忠賢,這也讓崇禎帝權力慾望膨脹,走向了獨斷專行的道路。

崇禎即位後,再次複用袁崇煥,這是一個正確的決定,當時可以掌控遼東全局,抵禦後金的也只有袁崇煥。只不過袁崇煥太過放肆,殺掉毛文龍,在和清軍作戰時也犯下不少錯誤,但這些都不是袁崇煥被殺的理由,其實只有一點,那就是崇禎對其不再信任。

史料記載:

“崇煥既縛,大壽潰而去。武經略滿桂以趣戰急,與大清兵戰,竟死,去縛崇煥時甫半月。初,崇煥妄殺文龍,至是帝誤殺崇煥。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徵決矣。”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是用人的基本原則,袁崇煥被凌遲處死,遼東也就變成一盤散沙,明亡就成了必然。袁崇煥是做了不少蠢事,而殺掉他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如果能讓袁崇煥意識他的問題,戴罪立功,遼東的局面也不會變得那麼糟糕。

明末的另外一個重量級將領,就是孫傳庭。崇禎九年,孫傳庭任陝西巡撫,負責剿滅關中亂匪。當時高迎祥所部是起義軍中最強的一支,孫傳庭在黑水峪擊敗高迎祥,劉哲、高迎祥等首領被俘,押送京城。

史料記載:

“傳庭設方略,親擊迎祥於盩厔之黑水峪,擒之,及其偽領哨黃龍、總管劉哲,獻俘闕下。”

李自成接替高迎祥,成為新的闖王,繼續組織人馬和明廷抗衡,在朝廷的高壓剝削之下,明末農民軍的數量越來越多,對付這些起義軍,主要依靠孫傳庭和洪承疇。

崇禎十一年,孫傳庭從慶陽打到潼關,擊敗李自成多次,最終把李自成趕到了洪承疇的埋伏圈,李自成只帶了十八人逃走,關中地區基本平定。

史料記載:

“而闖王李自成者,為洪承疇所逐,盡亡其卒,以十八騎潰圍遁。關中群盜悉平,是為崇禎之十一年春也。”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孫傳庭能取得如此成就,十分不易,如果朝廷繼續派孫傳庭追擊李自成,不給李自成恢復的時間,那麼內憂就可以解除。奈何清軍突然進攻,並且由於崇禎帝對盧象升的不信任,令其戰死在鉅鹿,無將可能用的崇禎只能調孫傳庭對付清軍。

這一重大戰略失誤,給了李自成可乘之機,很快便捲土重來,之前孫傳庭的努力幾乎白費,倘若盧象升能守住京師,孫傳庭剿滅李自成,局面會大大改觀。

時局緊迫到這般地步,孫傳庭要求回關中剿匪,而崇禎命令其戍衛京城,幾番拉扯之下,竟把孫傳庭打入監牢,這一關就是三年。崇禎的疑心病總是在關鍵的時候發作,一步錯、步步錯,等到李自成再次發展壯大,也就再也無法收拾了。

綜上所述,崇禎帝剛愎自用、獨斷專行且疑心太重,為此喪失大把的機會,袁崇煥、盧象升、孫傳庭都是因此而死,“然皆諸臣誤朕”,這點實在難以服眾,這些名臣宿將皆在為國而戰,最終他們卻因自己人而死,令人惋惜。

除了主觀因素,還有很多客觀因素,比如天災、瘟疫,再比如黨爭頑疾,這些也是崇禎帝難以改變的,但亡國之君,難辭其咎!

當然,我們也是事後諸葛亮,如果真正站到崇禎帝的角度思考,或許這是最好的結局了。


楊角風發作


崇禎皇帝本來是沒有機會當皇帝的,但是,其兄天啟帝英年早逝,太子年幼,再加上當時大明內憂外患,時為信王的朱由檢因此得以即位。

但是,崇禎本來是當作王爺來培養的,不懂帝王之術在於平衡,一上臺便搬倒御用打手魏忠賢,使東林黨人坐大,朝政失衡,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崇禎若想中興大明,方法如下:

一,繼續重用魏忠賢,加收商稅礦稅,不徵三餉。

二,全面開關,陸地上則開口岸,與滿蒙藏越互市。

三,承認努爾哈赤的大金國,封其為國王,以實際控制線為國界,大明嫁公主和親,友好通商。

四,徵召在華傳教士入朝,按其能力授職,或為顧問,或為畫家,或為工程師,或為火器專家,或為醫學教授等等,一經錄用,待遇優厚。

五,聯繫葡澳當局,請其派遣各種專家包括軍官入京,由大明聘請教授大明指定人員。

六,命人將己經傳入福建的土豆、蕃薯以及玉米等高產耐寒耐旱農作物在全國各地尤其是北方培育並推廣。

七,命錦衣衛調查藩王宗室與官員,一但有違法犯罪行為,立刻抄家。

八,設立大明銀行,發行紙鈔,以國家信用為擔保,設準備金,收稅只收紙幣。

九,派大軍入陝西,剿撫並重,撲滅起義軍,並以工代賑,推廣土豆蕃薯玉米等農作物,另外,災區免稅五年。

十,建立新式陸軍,以傳教士與葡澳軍官為顧問和教官,編練西式軍隊,灌輸以武士道精神。

十一,廢海禁,禁止婦女纏足、裹胸,允許婦女工作或者做官。

十二,鼓勵發展科技,大力發展工商業,士農工商,皆為國本。

十三,設立科學院,招攬國內外的科學家。

十四,設立陸軍軍官學校與海軍軍官學校,以威海衛為海軍基地,創建海軍。

十五,將北方流民通過海陸等方式移往南方開發建設。

十六,終生不用袁崇煥,袁大炮僅僅嘴上功夫了得。重用孫傳庭、孫元化、滿桂、趙率教等人。拉攏毛文龍與鄭芝龍。

十七,改良科舉,加入數學、物理等學科,求知識於世界。

不出十年,大明內患早平,經濟繁榮穩定且高速發展,百姓安居樂業,崇禎可逐步廢除宗室供養制度,甩掉這個大明毒瘤,或者佔領澳洲,裂其土封與眾藩王,命令藩王遠赴澳大利亞就藩。

此時,新軍早已練成,再加上大明先進的生產力以及雄厚的經濟實力,聯合林丹汗與朝鮮剿滅金國應該不難。

此後,崇禎設軍機處,不設儲君,傳位詔書放於正大光明匾額之後。

在南方繼續改土歸流,使政令統一。

統一度量衡,車同軌,並移民開發東北,伺機消滅林丹汗。

佔領東南亞,聯合葡萄牙人,趕走荷蘭殖民者,使大明版圖與殖民地澳大利亞聯為一體。

若如此,則天佑中華!





當代曹植


我是閒翻古書笑談歷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崇禎翻盤的機會很小,近乎沒有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任何一個組織,在其建立初期都是制度的建設時期,在這一階段,任何的改革都是容易一些的,其中涉及的無非是在廢墟上進行利益的再次分配的問題。

然而在制度建立之後,逐漸形成了大家都認可遵行的規範,那麼就會因此產生依附於這種制度而獲取利益的利益集團,任何改變原有制度的行為都是為這些利益集團所厭惡或者說是反對的。

這也是歷史上所有的變法成功的很少的原因,問題誰都知道,辦法誰也都知道,想改,沒門!

以商鞅變法為例,能夠成功的原因是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而秦孝公則是得到了嬴氏王族的支持,這種力量足以壓制住原來的利益團體老士族,才取得了成功。

而王安石和張居正的變法,卻陷入了無盡的內鬥之中,心力交瘁,人亡政息。

崇禎和上邊這三位從能力到威望是沒有任何可比性的,因此即使他有再好的變法計劃也沒有任何實施的可能。

他唯一能夠依賴的力量其實是內廷,但是還讓他自己給廢了,魏忠賢之後內廷壓制不住外廷,朝局失衡了。

朝廷文官的後面是江南商人集團,武將的根基是遼東軍閥集團,各自有著自己盤根錯節的利益。

想收商稅文官不答應,因為收的是他們家的稅。

想棄遼東武將不答應,因為他們的土地都在遼東。

想與後金和談祖宗不答應,因為天子守國門。

想詔安起義軍李自成張獻忠不答應,因為他們投降了也是死路。

想老老實實的種田吧,老天爺不答應,正趕上小冰河期,年年絕收。

所以怎麼想他所處的都是一個死局,即使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加上朱重八,想破局都很難,何況朱由檢這傻孩子?


閒翻古書笑談歷史


我覺得如果明朝崇禎帝不自殺,應該還是有翻盤機會的!

在當時的情況下,崇禎帝也不是必須自殺的!

如果僅從活命的角度來講,崇禎帝不一定非得選擇這一條絕路的,

至少在大順軍攻入北京附近之前,他還是至少有兩條路可以選擇:


第一,選擇南遷,讓政權苟延殘喘幾年。作為陪都,金陵一直以來都有比較完整的政府系統,如果崇禎帝能夠乾綱獨斷、早點決定遷都,他有九成以上的機會在與李自成再戰鬥幾年的。可惜,崇禎有個非常致命的缺陷:優柔寡斷、生性多疑、虛榮好名等。他常常要不停地聽手下彙報一通,非要來個民主決策,該斷不斷,反受其亂。生怕受人咒罵,說放棄了祖宗的江山社稷,為了一己私利,偏暗一隅以圖苟安。他從來沒有想過,北京城的那幫讀書人怎麼會願意南遷呢?他們的家在這裡、官位在這裡、財產、人脈都在這裡,到了金陵又得從頭再來,好位置不一定有他們的,沒了好位置,他們放個屁都不響!更何況明末的那幫讀書人,口上喊口號說大話一個頂仨,面對國家生死存亡,他們屁用沒有!如果選擇南遷,崇禎帝稍作休息後,還是晚期有翻盤機會的。


第二,勉為其難接受李自成提出的議和條件,至少也可以再多活兩年。清初史學家戴笠、吳芟在其《懷陵流寇始終錄》中記載:“勳言李欲割西北一帶,敕命封王,並犒軍銀百萬,退守河南。受封后,願為朝廷內遏群賊,外製遼瀋,但不奉召入覲。”如果記載屬實,也就是說李自成曾向崇禎帝提出條件,大致三條,其一,割讓西北一帶;其二,賠款百萬兩;其三,退守河南,割據稱王,不奉召入覲。在當時的條件下,即使崇禎帝真接受了,也不算為過,因為當時的情況下,崇禎帝基本已經是光桿司令了。如果接受了,先保住命再圖東山再起也不晚,至少還有機會。但崇禎皇帝卻選擇了有節氣地自殺身亡,並於臨死前在自己的藍袍上寫了68個血字: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悲壯是夠悲壯了!讓人深思也確實夠讓人深思了!但是如果崇禎帝選擇了議和,過他幾年再與沒有遠大抱負、只想偏安西北一角就心滿意足的李自成一決雌雄,勝敗還真未可知呢!


可惜,崇禎帝有面子的死了,轟轟烈烈地死了,也算是一條漢子,但是對於作為皇帝的政治家來講,寧折不彎也難以說就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委曲求全有很多時候是政治家不得不選擇的!


死亡就失去了一切可能翻盤的機會,而活著總或多或少還有希望!


作為一個皇帝他選擇死自然已是對國家不報任何希望了,對翻盤更不報希望,這個翻盤的希望留給了遺憾十足的後人,百年後我們還在為之唏噓感慨!


這就是歷史讓人傷感之處,無法假設,只有事實,假設只是虛構,僅此而已。


讀書閒話


崇禎十七年(1644年)崇禎皇帝於煤山自縊身亡後由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了“南明小朝廷”先後有弘光、隆武、永曆稱帝,南明存在的十餘年掌握了南方大片領土與清廷互有攻伐一度打成五五開的局面這說明剩下的資源還能再戰。但是所擁立的皇帝都缺乏正統性導致南明內耗十分嚴重,1661年永曆帝與太子朱慈煊在昆明被吳三桂處決,明統始亡。

倘若崇禎帝接受大臣遷都的建議哪怕把太子送到南京也不會存在後面南明皇帝正統性的問題,此外崇禎皇帝不自縊吳三桂不一定會投降清軍就沒那麼容易進三海關的。要知道女真族的總人口才幾十萬,大明有一億人口。雖然明朝內部問題挺多(黨爭、農民起義、財政崩潰),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清軍沒那麼容易就能統治全國。雖然明軍野戰打不過清軍,但攻城戰還是沒問題的。此外崇禎自縊清軍入關收拾完李闖後,大批明軍投降清軍。入關後的戰役清軍很多時候只監軍作戰。 綜上崇禎如果遷都南京很大概率是三方割據局面(明、大順、大西、滿清),若能解決好內部問題還是有一定機會翻盤。



想到好名字再來換


題主,您好!

我實名反對說有機會翻盤的全部答案!

崇禎皇帝沒有一絲一毫翻盤的可能

主要從幾個方面來講!

一、小冰河期,只能說天公不作美,氣候上小冰河期的到來農業大旱讓糧食產量下降!

季風氣候的不穩定性使得中國氣候災害具有頻率高、強度大的特點。發生的重大氣候災害往往更易引發社會危機, 導致重大農民起義的爆發, 甚至成為社會動盪乃至朝代更替的導火索。這也是造成中國歷史上百年尺度的冷暖變化與社會經濟的衰落呈現同期性、盛世往往悄隨“流火”而去的重要因素。

二、北方的大瘟疫,使本來就沒錢的明政府更加雪上加霜!也導致了農民起義的導火索,儘管崇禎不停地下罪已詔,也無法改變局面!就像今天的新型冠狀病毒,在醫學發達的今天我們仍然懼怕,想想幾百年前的明朝。就知道瘟疫的影響了!!

三、吏治腐敗☞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鐵腕反腐,卻無法根治腐敗,原因是在於:明朝俸祿太低、權利的問題!他老祖宗都沒解決的問題,崇禎能解決嗎?

四、關錦防線太燒錢!!簡單說來,關錦防線的修築,至少發揮了兩個作用:

一、遏制後金

二、虛耗明朝

在崇禎時期,明朝的花錢大項很多,比如長此以往的明朝宗室開支,鎮壓農民起義軍的開支,抵禦後金入寇的開支等。而因為文官集團的禍害,明朝無法從地主商賈手中收稅,只能從農民身上攤派,這直接助長了農民起義軍的氣焰。而

關錦防線,是堪比明朝宗室開支的又一個花錢大項。但是明朝除了受累,還心累,除了燒錢,還燒心。因為隨著明朝內部黨爭的相互傾軋,明朝在關錦防線的政策也是不斷反覆。

因為明朝的棄守反覆,關錦防線成為真正的吞金巨獸,將本就不寬裕的明朝徹底拖入國家破產的深淵!

成也關錦,敗也關錦

  • 歷史的車輪無法抗拒

辛苦寫的!各位看官能否點贊,賞個關注!


BIZZCUT


崇禎繼位之後明朝還沒有走向窮途末路,如果當時崇禎能夠採取正確的對策,應該可以翻盤。我覺得崇禎只需採取三個對策就行了!

第1個對策,繼續重用魏忠賢。


到明朝末年,朝中東林黨人的勢力已經變得極為龐大了。這群人雖然滿口仁義道德,但是沒有做到知行合一。絕大多數人都缺少家國天下的情懷,變成了一群國家蛀蟲。所以,當東林黨一家獨大的時候,必須要有一股勢力能夠與之對抗,而魏忠賢就是擔任了這樣的角色。崇禎繼位之後,其實應該繼續重用魏忠賢,讓他和東林黨互相制約。同時,魏忠賢也可以擔任充值中的白手套,幫助他去東林黨那裡搞錢,這樣,東林黨既不敢瞎胡鬧,崇禎也有軍費了!

第2個對策,推恩令。

到了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孫們和清朝後期的八旗子弟一樣除了消耗政府的銀兩之外,幾乎沒有任何積極的作用。關鍵是這幫人消耗的錢糧太多了,到嘉靖年間宗室每年消耗的俸祿已達200萬擔糧食,到崇禎年間估計怎麼著也得300萬擔。 所以,崇禎應該效法漢武帝執行推恩令,減少國家負擔。而且,明朝的王爺們比漢朝的王爺們可弱多了。由於明朝歷史上爆發過燕王朱棣造反,寧王朱宸濠造反,所以這些王爺被看得死死地。

到了崇禎時期,明朝的王爺們已經沒有了可以反抗朝廷的軍事資本。所以,如果崇禎執行推恩令,那些王爺雖然不願意但一點反抗能力都沒有。推恩令之後,明朝的財政負擔又會減輕許多。假如推恩令可以節省100萬擔糧食,按照2兩銀子一擔計算,就可以每年節省200萬兩銀子。

第3個對策,放權。

其實,明朝到了末期和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王朝相比都沒什麼區別。由於朝廷腐敗,整個國家的執行力已經降低到駭人聽聞的水準。這個時候,面對各地的反叛和農民起義,如果依靠朝廷的統籌,不僅效率低,而且由於得不到一線的真實情況,也會在發佈政策的時候出現巨大的偏差。所以,到王朝後期,朝廷往往兩害取其輕,為了保證王朝不被覆滅,開始向地方放權。東漢末年鎮壓黃巾軍大起義是這樣,清朝末年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也是這樣。


明朝雖然沒有辦法效法清朝,但崇禎完全可以效法東漢末年對地方放權,給西北地區和長城沿線的將領更大的自主權。包括但不限於財政大權和軍政大權。也就是說通過把當地的軍官培養為軍閥來對抗李自成、張獻忠和皇太極等人。

有人可能會覺得,明朝的地方將領對付農民軍可能不是問題,對付皇太極的後金就不行了。不是這樣的,從努爾哈赤起事以來,明朝的精銳部隊戰鬥力並不弱於八旗。到了皇太極時期,由於當時八旗子弟已經不事生產,開始變得養尊處優,戰鬥力和努爾哈赤時期早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只不過明朝軍隊當時更爛罷了。


所以,只要崇禎放權,讓地方將領放開膀子和後金作戰,最起碼有能力在北方的邊境上建立一道後金無法逾越的防線。如果崇禎願意把外東北地區送給那些能征慣戰的將領,我估計用不了幾年後金就得被滅掉。

當然,這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後果,那就是西北和東北地區將會崛起幾個讓崇禎朝無可奈何的大軍閥。不過,即使崇禎不放權,到崇禎後期吳三桂、左良玉等人也已經成為軍閥了!

所以,與其這些軍頭早晚軍閥化,還不如把他們送到關外、西北和敵人死磕。

以上三個舉措可以讓明朝的運轉保持比較正常的水平上,還可以解決財政困難,更重要的是讓明朝有了一群敢於和敵人拼命的軍人。

如此,明朝怎麼著也能再延續幾十年!


歷史風暴


崇禎有沒有機會翻盤?要如何翻盤?下面來說說。

第一:改變自己

崇禎要怎麼樣才能翻盤?首先就得改變他自己。他自己先改變了,才能改變天下。

崇禎想不想改變當時的局面?從他的想法和一些行動上來說,是很想的。但是崇禎就是操之過急,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他操之過急呢?從用人方面就可以看出來。一個薊鎮總督半年就換了五個人。崇禎十七個年頭中,刑部尚書換了十七人,兵部尚書換了十四人等。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明朝的腐敗不是一日造成,要想改變那種局面,就得有耐心,有恆心,有毅力。先解決最要緊的,再解決次要的,把問題依次處理而來,而不是一步登天。崇禎不僅操之過急,還喜歡用重刑,他所誅殺的總督就有七人之多,甚至閣臣都誅殺了兩人。若是這些人罪大惡極,都是犯了非殺不可的大罪,那麼誅殺了那麼當然會令人稱快,但是並不是人人都犯了這種罪。特別是崇禎還剛愎自用,聽不見別人的逆言,只聽得進順言,像是王應熊就是靠迎合崇禎而升的官。而且崇禎用人還心疑,所以後來還是走上了重用宦官的道路。

崇禎的這些缺點就導致有些官吏不作為,或者投其所好,而不是真真正正的辦實事。崇禎若是不改變這些缺點,那麼他就無法得到真正為他好且為天下好的人才。即使有了這樣的人才,也不是一日就能逆轉局面的,所以還得有時間的耐心,化“三尺冰”亦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瞬間完成。這樣崇禎才能使得翻盤變成可能,不然也是妄想。

第二:改變天下

改變了自己之後,再來改變天下。崇禎應該怎麼改變天下?


第一:整頓吏治。要想改變當時天下的局面,首先就得整頓吏治。最終執行的還是這些各級官吏,只有他們風清氣正,才能得到百姓的愛戴和擁護,才能讓朝廷對百姓的實惠落到實處,使得各地賦稅完完整整的到達國庫,而不是被他們所攔截、剋扣。當時的吏治風氣很是不好,所以是必須要整治的。

第二:打擊利益集團。當時有不少的利益集團,而且就算皇室自己也是。朱元璋的做法,使得“圈養”了一大批吃閒飯的皇室,這些人就應該不再讓他們吃閒飯,而是讓他們自給自足,讓他們有所作為,這樣既可以節省下來一大筆開支,用於其他用途,還可以發掘人才。像是那些勳貴、太監、地主等掌握了不少財富和土地,可以學著西漢那些皇帝的做法,遷移他們到另一個地方,這樣就打擊了這些利益集團,也鞏固了皇權。

第三:給老百姓實惠。有了以上兩步,才能給老百姓實惠,比如均田。當時經過這些利益集團的兼併,土地很多都到了利益集團手中,百姓就只能受其壓榨。打擊利益集團,讓他們的田地均分到老百姓手中,這樣得了實惠的老百姓也就不會想著起義,而是安安心心的生活了。

第四:賞罰分明。這些事都是要人去處理,所以有些人會做得好,有些人會做的差。那麼就得要賞罰分明,賞是重賞,但不過於奢侈。罰則是合理之罰,罰得讓人心服口服,而不是小罪重刑。當然也可以考慮幾個殺雞儆猴的例子,但不宜太多,讓人產生心理畏懼。

第五:好的監督。要想做到以上這些,就得有了好的監督。所以崇禎還得建立一個好的監督體系,來監督這些官吏。雖然明朝也有自己的監督體系,但是應該讓其升級,才能使得以上的這些措施得以順利的施展。



如果崇禎想翻盤,那麼這些就必須得做,做了才能使翻盤變成進程,而不是想法。


淡看天上月


崇禎執政晚期:關外的女真人正在崛起;關內的李自成張獻忠已經建立了自己的勢力,正準備率大軍進攻北京城。崇禎手下能用的人也就那麼幾個;但是這些人也有各自的小算盤。大明晚期可以說崇禎真的是孤家寡人一個,如果按照崇禎當時所想,根本就沒有翻盤的機會。我們可以給崇禎皇帝提一些建議:

首先、他需要遷都金陵,必須遠離京師這個是非地,其他的先不要管,先保住姓名再說。然後讓把守山海關的吳三桂坐鎮京師。讓袁崇煥去把守山海關,並且給他節制遼東的所有能給的權利,先把努爾哈赤給穩住。

而當時關外的蒙古已經分裂成好幾個部落,我們可以聯合林丹汗攻打後金,這樣可以對後金進行軍事施壓或者中立。讓後金迫於壓力和大明進行有條件的和談,牽制住後金之後,我們可以賄賂後金的內部官員,挑唆他們之間的關係,讓他們陷入內亂,在後期形成對後金的持久戰。對於李自成、張獻忠這樣的人他們無非就是要被封王,我們可以剿撫並用,軟硬兼施。這樣也能快速解決河南內部災民的糧食問題,自然而然李自成的兵力也會減弱,先瓦解李自成的部隊,待中原穩定之後再收拾後金。

其次、對於朝廷內部文官集團或者是東林黨羽,儘量用升官的形式將他們調離原崗位,讓更加有能力的官員進駐朝廷,目的就是為了給袁崇煥提供方便。再者就是魏忠賢,我們可以明著貶官,但是暗中仍然重用他,讓魏忠賢趕緊去籌集錢款,打仗沒錢,說什麼都是沒用!

最後、對於李自成、張獻忠這樣的人,把他們交給袁崇煥,讓袁崇煥去收拾他們就可以了!

還要開辦新式學堂,引進國外先進的訓練技術,加大對火器的研發,待成熟之時,逐步在部隊中普及火器。成立水師學堂,訓練水軍,造軍艦和大炮,訓練炮手。


最後一點就是一定要反腐,腐敗是歷朝歷代的大問題,讓孫承宗整治那些貪官汙吏,將錦衣衛的全部大權都交給他,只留下東廠和西廠保衛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