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瞻基能活到1449年,是否還會發生土木堡之變?

柴創6


朱瞻基真能活到的話,必然不會出現土木堡之變,當然,沒有如果和假設。土木堡之變的根本原因是英宗聽信王振。如果朱瞻基不死,英宗不能繼位,王振也就無所謂掌權了!


人之清靜


如果朱瞻基能活到1449年,會不會發生土木堡之變,答案是肯定不會的,下面我們通過對比分析兩位皇帝的能力,做出結論:


1.明宣宗朱瞻基是少有的文武全才的皇帝

朱瞻基的父親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子,朱瞻基出生時,朱棣還是燕王,他認為朱瞻基的出生是上天預示他該奪得帝位,因此決定發動靖難之變。

朱棣親自挑選當時著名的文臣擔任朱瞻基的老師,並多次指示他們要盡心竭力教導皇太孫。同時朱棣也不忘親自教導。永樂中後期,朱棣親征漠北,總是將朱瞻基帶在身邊,教導他如何帶兵打仗,鍛鍊他的勇氣。朱瞻基也不負所望,武功也不錯。宣德元年,平定漢王朱高煦之變,這不得不歸功於朱棣的教導。

即使戰事再忙,經過農家時,朱棣也不忘教導朱瞻基瞭解農家,瞭解農事艱辛。朱棣的親自教導,對朱瞻基成為明朝有為的帝王,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內政治理上,朱瞻基任用賢臣,勵精圖治,實行與民生息的政策,他與父親仁宗開創了“仁宣之治”。


2.明英宗朱祁鎮

宣德十年,朱瞻基去世,朱祁鎮作為長子即位,當時年僅9歲,由張太皇太后及“三楊”首輔輔政,主少國疑,眾臣請張太皇太后垂簾聽政,雖張太皇太后不允,但主要權利仍是掌握在張太皇太后手裡。

明英宗統治前期,內有張太皇太后,外有能臣輔佐,延續父親宣宗的施政方向,吏治也還算清明,宦官王振還未掌握很大的權利。張太皇太后薨逝後,三楊首輔死的死,退的退,權力掌握在英宗手裡。英宗信任宦官王振,給了他很大的權力,王振趁機迫害忠良,吏治逐漸敗壞。

1449年,瓦剌進犯,王振煽惑英宗親征,年輕力壯的天子為效仿前面的幾代皇帝,證明自己,不顧大臣的反對,從決定親征到出發,僅用了兩天時間,準備不充分不說,還把軍事指揮權交給不懂軍事的王振。

“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為此要負大部分的責任。 若是朱瞻基能活到1449年,王振不會有指揮軍隊的權力,“土木堡之變”也就不會發生了。


凱西0815


土木堡之變完全是年輕無知的昏君明英宗朱祁鎮一手造成的巨大低級失誤,按照《大明風華》中瓦剌統帥也先的話說“百年難遇”。

用不著政治軍事才能在明朝皇帝中名列前茅的明宣宗朱瞻基來,即使換成建文帝、崇禎帝兩個國破家亡的皇帝,也不可能導致土木堡之變,畢竟建文帝崇禎帝沒有像明英宗朱祁鎮那樣御駕親征。

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率數十萬大軍出征瓦剌,慘敗於土木堡。後逃回北京的當事大臣李賢,在其相關日記寫到,此戰主戰場20餘萬明軍戰死三分之一,傷者約一半,衣甲兵器輜重盡失,幾近全軍覆沒。

再加上西寧侯宋瑛和武進伯朱冕所部大同軍數萬在陽和衛之戰慘敗陣亡;駙馬都尉井源、平鄉伯陳懷、都督王貴三人所統率四萬兵被全殲;鷂兒嶺之戰成國公朱勇部五萬軍被全殲的損失;總計傷亡近30萬,是大明開國以來從未有過之大敗。

大明帝國最精銳、配備先進火器的京師三大營毀於一旦,此後雖經重建,再不復從前戰力。大明帝國國勢亦就此中衰,鑄九州之鐵,不能為此一錯。

【明日於土木駐營。宣府報至,遣成國公率五萬兵迎之。勇而無謀,冒入鷂兒嶺,胡寇于山兩翼邀阻夾攻,殺之殆盡,遂乘勝至土木。明日巳時,合圍大營,不敢行。八月十五日也,將午,人馬一二日不飲水,渴極,掘井至二丈,深無泉。寇見不行,退圍。速傳令臺營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復圍,四面擊之,竟無一人與鬥,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營中,積疊如山。幸而胡人貪得利,不專於殺,二十餘萬人中傷居半,死者三之一,騾馬亦二十餘萬,衣甲兵器盡為胡人所得,滿載而還。自古胡人得中國之利未有盛於此舉者,胡人亦自謂出於望外,況乘輿為其所獲,其偶然哉?】——李賢《天順日錄》

李賢在明英宗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復位以後,擔任內閣首輔,是明英宗朱祁鎮的親信大臣,他不存在誇大明朝的損失,抹黑朱祁鎮的可能。

傳統史學觀點,包括《明史》《明實錄》,均認為此戰大敗的元兇,是明英宗朱祁鎮寵幸的大太監王振,犯下了各種匪夷所思的低級錯誤,才導致全軍覆滅。

事實上,土木堡之戰的真正罪魁禍首,同樣應當是明英宗朱祁鎮無疑,而王振公公很大程度上只是為他的進退失措、指揮不當背鍋罷了。

特別是明朝大軍先取道紫荊關回京,欲經蔚州;而後行走40裡,卻又改道東行,向宣府行進,如此詭異行軍路線,決策者只能是朝令夕改的明英宗朱祁鎮。

大太監王振為了替明英宗朱祁鎮的決策失誤遮掩,只好先說「皇上是為駕幸老奴府第」,後又改口說「皇上是怕踏壞老奴家鄉的莊稼」;奮力將三軍將士和文武群臣怨憤都背於己身,實在是盡力了。而這也直接導致了明軍疲憊不堪,士氣低迷。

至於明英宗朱祁鎮的不肯入懷來城宿營也好,不肯採納兵部尚書鄺埜之議,車架先行馳入居庸關也罷,初戰失利後著急與瓦剌議和,反中其計也好,哪一樣真是王振區區一個太監能做主的?

而明英宗朱祁鎮隨行文官武將陣亡者,包括武官勳貴包括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泰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整個大明帝國文武中樞,幾近一掃而空,京城門戶亦已洞開,經歷永樂盛世和仁宣之治,鼎盛時期的大明帝國經此一敗,竟到生死存亡關頭。

【正統十四年八月癸亥:時京師戒嚴,羸馬疲卒不滿十萬,人心洶洶,群臣聚哭於朝,議戰守,有欲南遷者。】——《明實錄》

其中最令人可惜的莫過於英國公張輔。永樂大帝朱棣麾下的第一名將,交趾的征服者,安南人的噩夢,大明帝國的戰神,年紀已過七旬卻在亂軍中戰死,落得個屍骨無存的下場。

如果明朝讓英國公張輔世鎮安南,也許越南現在仍然是中國的一部分。

【庚午,太監喜寧侵太師英國公張輔田宅,輔不從,寧弟勝及其自淨家奴毀輔佃戶居室,毆輔家人妻墮孕死。輔訴之,寧得宥。法司鞫勝及其家奴俱當杖。上命勝贖罪,謫自淨者戍廣西南丹衛。勝言輔亦擅收自淨奴,上宥輔罪亦謫自淨者於南丹。至是張輔多次為喜寧欺侮,亦稍屈以避禍。】

明英宗朱祁鎮把大太監王振當做自己的老師,稱他為“王先生”,而喜寧僅僅是他信任的一個普通太監。

一代名將張輔連小太監喜寧都已經惹不起了,又怎麼可能去制止大太監王振的胡作非為呢?所以面對大軍傾覆,也只能老淚縱橫,以身殉國了。

後來,這個喜寧投降瓦剌做了漢奸,經常欺凌當俘虜的朱祁鎮,終於在代表瓦剌出使明朝時,被于謙斬殺。

由此可見,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的確是昏君明英宗朱祁鎮。

明英宗朱祁鎮沒有其父親明宣宗朱瞻基的軍事才能,但心狠手辣骨肉相殘不亞於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屠殺二叔朱高煦父子,明英宗朱祁鎮復位以後恩將仇報殺害把他接回國的弟弟明代宗朱祁鈺與大忠臣于謙等人。


厚德載物49847


首先,這個假設不成立。

永樂大帝朱棣這一生做了需要幾代人才能完成的,五次御駕親征。六十幾歲的高齡還能騎馬上陣。後來死在了戰爭的途中。由於全國多年征戰。國庫早已空虛。所以那個時候得太子朱高熾一直是反對戰爭的。無奈老爺子太倔強。關於這個大家可以去看看大明風華這部電視劇。還是很貼近歷史的。

明成祖朱棣薨了以後。太子靈前繼位。為了穩固朝政充盈國庫。朱高熾登上皇位後,就下令停止打仗,休養生息,還停止了鄭和下西洋的一切事務。

朱瞻基的父親朱高熾登上皇位僅僅264天就駕鶴西去。這個皇帝在位時間僅僅9個月,卻把國家治理的有模有樣。一時國庫充足,百姓安居樂業。

然而。這個時候明朝的勁敵也先卻不斷強大。話說也先是一個慧眼識英雄的人物。那年也先奉命朝見大明皇帝。這個時候的朱棣就想著反正他也沒有見過我,乾脆找個人戲弄他一下,於是他就找人坐在皇帝的寶座上,自己呢就跨刀站立在皇帝的身側充當士兵。誰知這個也先竟然能一眼看出乾坤。

朱棣想殺了他,奈何人已經走遠。為大明留下了禍根!

朱瞻基繼位以後,國內關於皇位的爭議數不勝數。本來皇帝就日理萬機。異常辛苦。這個時候朱瞻基身體就每況愈下。後來又和也先打了一仗。

這一仗傷及肺腑。可以說他是用自己的命換取了大明十年的安穩。哪裡還有精力為以後得事情費心費神。

所以我認為,朱瞻基活到1449年這個假設從根本上就不成立,而且中國文化幾千年,歷史總是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不要糾結這個問題了。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努力的就是最好的


如果朱瞻基能活到1449年,是肯定不會發生土木堡之變的。下面就分析一下朱瞻基和朱祁鎮

明宣宗朱瞻基

朱瞻基的統治時間並不長,只有10年,加上他父親的統治時間,也只有11年,但他和他的父親統治的這短短11年,被後來史學家公認為是堪與“文景之治”相比的“仁宣之治”,是中國歷史上的盛世。

何以有如此之高的評價,盛世何來?來自休養生息,親近養民。封建社會的老百姓們自我發展能力並不差,你就算不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他也知道要吃飯要掙錢,還要過日子。 只要官府不天天加收田賦,徵收徭役,給這些不堪重負的人們一點喘息之機。他們是會努力工作的,明宣宗就是這樣一個不擾民的皇帝。他沒有祖父那樣的雄才大略,但他很清楚,老百姓也要過日子,應該給他們生存下去的空間。

在朱瞻基執政的十年裡,每天勤勤懇懇加班工作,聽取大臣們的意見,處理各種朝政,妥善解決和蒙古的衝突問題,能不動兵儘量不動,所以在他的統治時期一直沒有出過什麼大事。這對於當年的百姓而言,是功德無量的。

朱瞻基可以說是一位好皇帝,在位期間開創了仁宣之治。但是他還是疏忽了一點,就是沒有做好兒子的教育工作。隨便找了一個有才的太監(王振)當自己兒子的老師,還未培養自己的接班人就在38歲意外病逝了。這才造成後來明朝中衰的局面,確實是很遺憾啊!!

朱祁鎮繼位時還太年輕,重用王振,可以說朝事完全依賴自己的老師。以至於被王振忽悠親征瓦剌,導致了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差點把大明帝國給搞滅亡嘍,真是痛心啊!

明英宗朱祁鎮


知行合一2020


答案是不會的

先來了解一下土木堡事件的禍源。

朝廷準備重開戶市,加強與北上蒙古族的交流。在邊疆,用我們的鹽巴步履換他們的牛羊上好的皮料,雙方都能從中得益,能加強民族交融,減少邊疆動盪不安,利國利民。這時,就需要一位既瞭解疆事物,又知曉朝政的人去執行。結果被國舅爺鑽了空子,利用權職在邊疆肆意枉然的搶掠蒙古人前來交易的的皮子,並且還殺人滅口。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一次國舅爺中了他們的圈套,被抓回去處死。太皇太后悲痛欲絕,發動了這場戰爭。

朱瞻基

朱祁鎮的父親朱瞻基在位時,實行的是仁政。裁軍減員 整頓朝綱 體桖民生,大力發展農業。支持鄭和再下西洋。朝廷君臣一心,百姓吃飽穿暖。是明朝的鼎盛時期。史稱"仁宣之治"。如果朱瞻基活到1449年,國力只會越來越強盛,斷然不會讓其他人鑽了空子。

朱祁鎮

兩歲時就繼位當了皇帝,錦衣玉食,從小就受身邊所有人的擁與愛戴,虛榮充滿了他小小的人生,成年之後更是任性和自大無知,只聽得進去好聽話。太監王振處處順著皇上,出現了宦官當權。明朝由此走向了衰敗。此次出征言不順名不正,60萬大軍出征後,王振輕易改變進軍路線,讓部隊首尾不相連,露出很大破綻。本來是以碾壓之勢,就像大象踩死螞蟻一般那麼簡單。結果給了敵軍可乘之極。發生了土木堡之變


繪發光的星星


換任何靠譜的皇帝都不會發生土木堡,土木堡和宋的靖康之恥,是有區別的,宋是壓根就打不過金,換個皇帝也沒用,除非是朱元璋李世民秦皇漢武那種千古雄主。

但土木堡不是,明朝整體國力,還是軍事實力,還是軍隊數量,都不是韃靼可比的,哪怕土木堡幾十萬精銳全滅,靠的京城殘兵也能打贏韃靼。

土木堡的輸不是明朝軍隊不行,而是朱祁鎮壓根不懂軍事,還聽王震去親征一頓瞎操作。

朱祁鎮如果不親征,放權給英國公,或其他將軍,土木堡都會贏。


不跳梁的小丑


正常點的都不會發生,後面幾個皇帝能跑去御駕親征的估計就朱厚照了,但是人家能打贏


青陽子2


當然不會


城市邊緣人SZ


土木堡事變完全是小概率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