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金双方的实力对比入手,浅谈明军是如何取得了宁远大捷

前言

萨尔浒之战后,明军丧失了在辽东战场的主动权,由全面进攻转向全面防守。而努尔哈赤则加大了扩张的规模,不断攻击驻守在各城池、要塞的明军驻点,逐渐控制了辽东绝大部分区域。在这样的背景下,明廷准备放弃关外的土地,将全部兵力收缩于山海关,严防后金攻入关内。

从明金双方的实力对比入手,浅谈明军是如何取得了宁远大捷

山海关长城

但袁崇焕认为想要守住山海关内就必须先守住山海关外,尤其是宁远一带绝不可落入后金手中。袁崇焕的想法得到了时任兵部尚书的孙承宗的肯定,于是在袁崇焕的指挥下,明军集中力量防御宁远城。

公元1623年袁崇焕与副总兵满桂一同率领明军进驻宁远城,在抓紧建设城防的同时敦促军民开展大规模屯田,以免被后金围城断粮。同年努尔哈赤率八旗主力从盛京出发,仅用三日就抵达宁远城附近一带,宁远之战一触即发。

从明金双方的实力对比入手,浅谈明军是如何取得了宁远大捷

明末民族英雄袁崇焕石雕像


明金双方战前准备

在宁远之战爆发前,孙承宗就曾经命宁远城附近的明军开始集结,共同构建起多道防线及防御工事,以此层层阻击八旗军,为明军赢得更多的时间和战略纵深。但在1625年五月时,孙承宗就被明廷撤换下来,并委派高第为山海关总兵,负责辽东战事。高第走马上任之后立刻将孙承宗与袁崇焕共同经营的多道防线尽数撤除,并且命令驻守在宁远城外围的明军将士进入山海关内防守。《宁远之战》中曾经提到:

"高第察觉到努尔哈赤必南下攻辽,未及后金出征,率先放弃关外,下令将锦州、右屯卫、大凌河卫等城守军一律撤回关内,仓皇中还丢下了十多万石军粮。"

从明金双方的实力对比入手,浅谈明军是如何取得了宁远大捷

孙承宗

从高第此举来看,明廷仍然打算放弃关外的土地,只要保证后金不进入山海关即可。

高第此举遭到袁崇焕的强烈反对,不但拒绝执行高第的撤离命令,反而命令士兵继续坚守在宁远城内,誓与城中军民共存亡。虽然袁崇焕有着慷慨报国之心,但各地守军却不想落得违背命令遭受处罚的结局,于是都全部撤入了山海关内,只留下了坚守孤城的袁崇焕。

与其说宁远"城",不如说是宁远"要塞"。此城狭小,地理位置欠佳,距离山海关有两百里之远。如果宁远告急,山海关的援军很难及时到达。但袁崇焕依然执意在此抵抗后金,实在是勇气可嘉。

从明金双方的实力对比入手,浅谈明军是如何取得了宁远大捷

宁远古城遗址

依照明军以往的作战战术会在城外列阵,并命火炮位于先锋骑兵及后军步兵之间,以此达到最佳的协防效果。但如今宁远已经成为一座孤城,于是袁崇焕决定坚壁清野,将城外的全部民房和农作物烧毁,所有武装力量全部撤入城中坚守。并且在原有的城墙四角新设立了四个炮台,可以使火力覆盖整个城外平原。这种部署可以使两座炮台互相攻击处于对方死角下的敌军,有效削弱了八旗军攻城的能力。

努尔哈赤一方则出动了八旗主力,约六万人左右。八旗军虽然勇猛,但仅限于野战。在过去与明军交战的过程中,后金曾经缴获过数量颇多的火炮及火铳,但并不会使用这些先进的武器。而且八旗军严重缺乏攻城武器,也并不善于攻城。总的来说,这场战争双方都没有占据绝对的优势和绝对的劣势。

从明金双方的实力对比入手,浅谈明军是如何取得了宁远大捷

辽西走廊地势图

明金双方实力对比

万历朝鲜战争过后,明廷很久都没有更新过武器装备。由于时代及科技水平因素的限制,明军引以为傲的火器也逐渐因保管不当出现大规模损坏的情况,这对部队的作战能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徐光启集·敷陈末议以殄凶酋疏》中曾经记载:

"杜松矢集其首,潘宗颜矢中其背,是总镇监督,尚无精良之甲胄,况士卒乎?"

上述史料描述的是萨尔浒之战中,八旗军围困杜松率领的明军主力时的场景。杜松作为领导明军主力的主将,竟然没有一幅精致铠甲,想必普通士兵的甲胄定然更加简陋。虽然士兵在作战时可以以盾牌为防御武器,但甲胄也是必不可少的。甲胄作为人体最后一道屏障,一旦过于简陋只会造成军队伤亡比例惨重的结果。

从明金双方的实力对比入手,浅谈明军是如何取得了宁远大捷

萨尔浒之战中指挥明军主力的杜松

八旗军的装备则与明军形成了鲜明对比,《徐光启集·辽左阽危巳甚疏》中曾经记载:

"贼兵所带盔甲面具臂手,悉皆精铁,马亦如之,故鲜营对垒,被奴步兵骤进,将拒马木登时撤去,鲜兵非无铳箭,而无可奈何者,甲坚故也。"

八旗军所使用的甲胄样式与明军所使用的基本相同,后金因科技水平低下,故而无法大规模提炼金属,但依然对铠甲的更新和保养做的十分到位。

八旗军主要依靠弓箭作战,而明军则主要依靠火器杀敌。从表面上看,二者武器装备的差距实在太过悬殊,明军应当拥有毫无悬念的武器优势,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八旗军所使用的弓弩较大,射出的箭也较明军更有力道。结合其善于骑射的特点,可以充分利用骑兵的机动性对明军进行打击。而明军火炮更善于攻击正面冲击而来的部队,无法将炮火对准正在高速机动的骑兵,所以双方并无太大的武器差距。

不仅如此,八旗军为对抗明军火器,于是普遍装配了棉甲。这种甲胄的外部虽然是棉花,但内部却镶嵌了大面积的铁板或铁片,可以有效抵御远距离射击来的子弹。虽然这种棉甲在近距离中弹的情况下也不能够提供较好的防护能力,但一旦近战,明军的火器优势将荡然无存。

从明金双方的实力对比入手,浅谈明军是如何取得了宁远大捷

能够有效抵御火器杀伤的棉甲

明军的火铳虽然不能够对装配棉甲的八旗军造成致命杀伤,但手中仍有大口径的火炮。这种火炮在明军历经的各场战役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八旗军多骑兵,可以以极快的速度将阵型展开或合拢。如此便可以极大的减少因炮击而产生的伤亡。况且骑兵速度较快,明军火炮未发射几轮就要面对已经抵达近处的八旗骑兵,故而火炮也没有给明军带来太大优势。

似乎明军已经毫无优势,且毫无战胜的希望?事实上并非如此。在后期与八旗军作战的过程中,明军逐渐发现只有以冷兵器对抗冷兵器才能够对八旗军造成严重杀伤。可惜的是,明军很晚才发现这一点,此时距离明王朝覆灭已经不远了。

攻城不利,伤亡惨重

正月二十三日八旗军兵临宁远城下,将这座孤城团团围住,并在山海关至宁远的必经之路上设下伏兵,以打击前来支援的明军部队。随后在宁远城北扎营,列阵以待。

从明金双方的实力对比入手,浅谈明军是如何取得了宁远大捷

八旗军影视剧照

努尔哈赤与明军也算是老对手了,竟然错误估计了明军火炮的射程,将大营扎在了明军火炮能够覆盖的范围之内。导致大营刚刚扎好,就遭遇明军的猛烈炮火,营中士兵出现了大量伤亡。

次日清晨,宁远之战正式开始。八旗军在推进攻城器械的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城上明军的猛烈反击,一时间箭矢如暴雨一般倾泻,八旗军伤亡惨重。随后袁崇焕又命炮台轰击正在冲锋的敌军,战场上尸横遍野,惨烈异常。

从明金双方的实力对比入手,浅谈明军是如何取得了宁远大捷

攻城器械:云梯

在云梯失效的情况下,努尔哈赤又命冲撞车出阵,将宁远城的城角攻陷。明军士兵英勇抵抗,主将袁崇焕也亲自下城修补城防,最终成功阻止了敌军攻入城中。随后明军又向攻城器械上投掷易燃物,将其全部点燃。后金本就缺乏攻城武器,如此一来攻城变得更加艰难了。

攻城战从清晨一直持续到入夜,在后金鸣金收兵后双方暂时获得了一段喘息的时间。天亮过后,八旗军再次发起对宁远城的猛攻,却又再次接受了明军炮火的洗礼,伤亡变得更加惨重。此时八旗军的伤亡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二十五左右,不得不向后撤军休整待机。不久,努尔哈赤放弃攻击计划挥兵而去,宁远之战也就此结束。

在这里需要提到的是,关于努尔哈赤的死因,目前有两种声音。一是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受到炮击,半年后因旧伤复发而去世;二是因病去世。结合明代及清代史料来看,第一种说法应当不可信。明代及清代文献中没有任何关于努尔哈赤因炮击受伤的记载。明代史料中曾经记载,袁崇焕上奏称努尔哈赤背疮发作,正是反击的好时机,请求朝廷批准出兵北伐。如此可见,努尔哈赤并未在宁远之战中遭到炮击而受伤,是因为作战不利才选择放弃攻城。

从明金双方的实力对比入手,浅谈明军是如何取得了宁远大捷

后金统治者努尔哈赤


结语

宁远之战的战败,宣告着努尔哈赤百战百胜的记录不复存在,此次失利也对后金内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战役过后不久,努尔哈赤就因病去世,原本铁板一块的后金统治阶级顿时陷入权力争斗当中。虽然最终皇太极在夺权运动中获胜,但也耗费了将近半年时间才使自己的统治地位得到稳固,从而能够再次发起对明朝的攻势。

明军之所以能够在宁远之战中获胜,主要是根据地利合理利用了自身的优势,避免与善于骑射的对手在野外进行拼杀,充分利用防御工事以消除敌人骑兵的威胁。袁崇焕在客观因素大多不利于己方的情况下仍然战胜了八旗军,给明廷和明军都打了一针强心剂,明朝人对后金"战无不胜"的印象也随之挥之而去。



参考文献:

1.《宁远之战》

2.《徐光启集·敷陈末议以殄凶酋疏》

3.《徐光启集·辽左阽危巳甚疏》

4.《努尔哈赤死因再辨析》

文章内容为本号100%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