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現場的“醫學偵探”們


疫情現場的“醫學偵探”們

“現在不單純針對疾病的防控,在不同層面我們的角色是相互轉變的。”天津市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室主任張穎說。疾控人員的角色是立體的,既是政府的技術參謀,又是疫情現場的“醫學偵探”,對於基層是指導顧問,對於老百姓是防疫百科全書。

  2月2日,記者走進天津市疾控中心,見到了疫情現場的“醫學偵探”。天津市疾控中心主任顧清告訴記者,疾控中心病原生物檢測室承擔全市疑似病例和排查病例的核酸檢測任務,是全市判定確診病例最核心環節的技術部門。從我市出現病例至今,市疾控中心檢測樣本500餘份,實驗檢測人員24小時堅守崗位,身穿防護服進入實驗室,每人每次操作近5個小時,遇到疑難問題,要達8個小時。“每一份樣品涉及群眾的生命安全,實驗室檢測起到‘一錘定音’作用,其檢測結果就是判定患者是否受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最直接證據。”他說。

疫情現場的“醫學偵探”們

  參與患者實驗室檢測確診工作的市疾控中心病原生物檢測室主任蘇旭,向記者講述了一次特殊的檢測過程。1月23日晚,與第16例患者陳某某同時送來的另一患者樣本第一次檢測為陽性,陳某某卻很難判定,直至24日凌晨,陳某某的樣本經過了三遍檢測。“按照標準判定應為陰性,但與一般陰性樣本稍有不同,有一點點小的擴張曲線,我們認為有陽性傾向。當時剛洗完澡,但還是不放心,再穿上防護服重來一遍!”1月24日,蘇旭要求採樣人員再次採樣,檢測結果與上次相同,判定為陰性。“按照國家規範,第一次檢測為陰性,需要至少隔一日進行二次檢測。因為前兩次檢測時間相隔較短,加之注意到該病例的特殊性,決定進行再次檢測。”1月26日,其樣本檢測結果最終呈陽性。回憶起那一宿的檢測過程,蘇旭語氣十分堅定:“疫情初期,任何一個漏診就有可能漏掉一個感染線路。對每一個患者和密切接觸者的調查,就是對每一個傳染源的調查,不漏掉任何一個可疑的感染者,最大限度減少疫情的傳播擴散,這是疾控人的責任。”

  顧清介紹,自本市發生疫情後,市疾控中心疫情處置隊伍24小時堅守崗位,不分晝夜,先後開展現場處置60餘次,派出現場處置隊伍深入紅區200餘人次,在遠遠短於規定時間內,完成流行病學調查、疫點終末消毒和密切接觸者判定與追蹤,有效遏制疫情蔓延與播散。(今晚報記者嶽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