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新華網連線湖北】抗疫“偵探”給宜昌帶來了“福建方案”

【新華網連線湖北】抗疫“偵探”給宜昌帶來了“福建方案”

  23日晚,林本翔根據當天小組流調存在的問題對基層流調人員再次進行培訓。新華網發(受訪者供圖)

  新華網福州2月25日電(劉豐)“在流行病學調查過程中,我們就像公安機關破案一樣,要找到很多看似不相關的細節、線索,抽絲剝繭,最終找到我們需要的答案。”福建省疾控中心副主任醫師林本翔說。

  作為疫情防控的基礎性源頭性工作,流行病學調查要全力以赴抓實抓細。2月18日,福建省疾控中心第二批對口支援宜昌的5位流行病學專家迅速集結。當晚,林本翔一行5人與先期抵達的3名隊友在宜昌會師,並組成8人流調專家組。這幾天,專家組走進宜昌各個社區,成為醫學“偵探”,全面追蹤密切接觸人員。

  重新溯源 像公安機關破案一樣

  2月19日,福建省疾控中心流調專家分成三個小隊,與宜昌市疾控流調人員分別下沉到病例數最多的西陵區、伍家崗區、高新區。他們要對宜昌市此前確診的近900個病例開展再次追蹤溯源,查找出明確的傳染源和漏掉的密切接觸者,以及需要消殺的疫點。

  戴志松、林本翔、黃海齡組成的流調小隊進入西陵區。這是宜昌疫情最嚴重的區域,確診病例近400例,佔全市確診病例數的43%。

  在林本翔看來,流調的細節很重要。“住樓房還是電梯房”“上電梯戴口罩了嗎,遇到幾個人,他們都在哪個樓層下,這些人戴口罩了嗎”“坐出租車有沒有同車的人,司機有沒有做防護,有沒有開窗”“乘公交是什麼時間從哪一站上車,車上人多不多,和你有接觸的有幾個人”……流調人員要通過很多個問題,幫助患者回憶確診前的活動軌跡,儘可能挖出細節。一個病例的電話訪問,通常需要一兩個小時。

  這只是流調工作中最基礎的一個環節。打完電話,流調人員還要結合各類線索,像公安機關破案一樣,將一個個看似毫不相關的片段,串成一條條緊密相連的傳染鏈,第一時間撰寫流調報告。

【新華網連線湖北】抗疫“偵探”給宜昌帶來了“福建方案”

  林本翔(左)指導相關工作人員撰寫、修改流調報告。新華網發(受訪者供圖)

  規範流程 給出流調“福建方案”

  這幾天,林本翔駐點西陵區夜明珠社區,負責培訓、指導當地聯合流調隊開展工作。

  “部分流調報告較為簡單,對流調報告中發病前的暴露情況、接觸時間、使用交通工具及密接者情況描述不夠詳細,密接者排查存在疏漏,被調查者電話隨訪也可能沒有真實回覆。”林本翔介紹,由於宜昌市沒有區級疾控中心,區級流調工作開展主要以社區工作人員為主。現場工作流程不完善、部分基層工作人員對工作職責理解不明確、專業能力有待加強等問題,都給流調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難。

  福建省疾控中心流調專家組在看了近百份流調報告後,針對這些問題,根據流調關鍵技術及流調報告撰寫規範,整理出了《流調報告相關注意事項》,並下發到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手中,同時採用面對面培訓、現場指導、電話、微信等方式對基層流調人員進行培訓。

  “福建方案”成為流調隊的工作指南。22日,林本翔在社區做了兩場培訓,他帶領的流調隊完成了12例流調報告,“希望明天可以加快點進度”。

  23日一早,林本翔和隊員梳理了前一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重新調整工作流程,“公安大數據提供線索55條,新發現密接者100人,重新流調37人,修改流調報告69次,重新完成上報流調16份。”林本翔說,“又是高強度工作的一天。”當晚,他針對當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再次開展培訓,直到24日凌晨1時許,他才把當天隊員撰寫的流調報告修改完。

  參加戰“疫” “我覺得是幸運的”

  在宜昌,林本翔和福建流調專家們基本每天要工作10個小時以上。每天8點前從駐地出發到社區,晚上9點左右回駐地後,還要和專家組成員開會,回房間再審核、修改流調報告。

  林本翔說,剛知道要去宜昌時,心情很複雜,既希望能去,又有點擔心,“那天晚上沒睡好”。

  “來了這麼些天,挺適應的,不再有害怕。”林本翔分配到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有發熱門診,“危險還是有的”,他說,工作時戴一個N95口罩,外面再戴了一個外科口罩;頭上戴了一次性的塑料帽子,還有醫療隊的鴨舌帽;回駐地要在門口泡了84消毒液的墊子上站5分鐘,房間裡燻著燻草,不管做什麼事情後都會馬上洗手,“一直手消,手上很乾燥”。

  “現在一門心思就是儘快結束戰鬥。”林本翔說,到宜昌,對他來說是人生的新起點,“經歷過這一次,對人生、對生死都有更深的感悟,在福州可能體驗不到這種感覺。能成為戰‘疫’的一份子,我覺得是幸運的。”

  2月23日,林本翔迎來了新夥伴,福建省疾控中心又有9位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相關專業業務骨幹踏上了支援宜昌的征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