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衣裳”有多美?

“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穿起了汉服,彼此认同,互称“同袍”,自在地行走在景区、商业街、大学校园。

汉服,这一度被遗忘的“华夏衣裳”,正悄然回归我们的生活。

为什么我们会重新爱上汉服?

绝不只因为它精巧的设计、华美的纹饰。

汉服是穿在身上的华夏文明,写在身上的中国历史,我们与它目光相触,便产生源于文化基因的共鸣和感动,忍不住叹一声“美轮美奂!”

“华夏衣裳”有多美?

这第一美,是样式之美。

从三皇五帝“垂衣裳而治天下”,到帝制崩溃“剪辫易服”,传统汉服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样式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改变,但变的是细枝末节,不变的是汉服样式之美的精华所在——

其一,就是“上衣下裳”。

“衣”是上衣,“裳”是下衣,汉服形制“深衣”、“襦裙”,皆脱胎于“上衣下裳”。

古人认为:上衣下裳的样式暗合天道——因为“衣为阳;裳为阴“,阴阳调和才能使万物吉祥通泰。

这种样式,符合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审美。

其二,是“广袖宽衣”。

遥想古代中国,脑海中总会浮现长袖善舞的美人、衣冠风流的名士等形象,他们似乎总是穿着宽大而飘逸的衣裳——这就是汉服“广袖宽衣”的传统样式。

袖宽且长,是为了显示庄重典雅,又不失“翩若惊鸿”的飘逸;

衣裳宽松,则令人感到无拘无束,体现了从容大度之美。

其三,则是“交领右衽”。

“交领右衽”藏着中国人对君子的期待。

“交领”,左右衣襟相交,两条直线不偏不倚,体现的不仅是对称之美,更是展现了古之君子的端正刚直、执中致和之道;

“右衽”,左衣襟压住右衣襟,呈现“y”字形,整体向右倾斜。展现的是中国“以右为尊”的文化思想。

至圣先师孔子认为:“交领右衽”是华夏文明鼎盛的象征,曾感慨道:“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若没有管仲抵御蛮夷,保全华夏文明,我们也许就要披头散发穿左衽的衣服了呀!

“华夏衣裳”有多美?

这第二美,是色彩之美。

大千世界,有五光十色方有千姿百态。色彩,给人最直观最强烈的视觉享受。

正是因为染上了斑斓色彩,汉服的外在和内涵都更加绮丽美好。

色彩美,美在繁复多样。

源自对五行的信仰,汉服本有五种正色:木德之青、火德之赤、土德之黄、水德之黑、金德之白。

后来,智慧的先人掌握了利用自然物质萃取染料的技术,从此汉服的色彩便有了无穷可能——

且去看看《舞乐图》中女子裙装的“胭脂色”,故宫博物院里的常服袍的“月白色”,南唐宫女染成、李煜命名的“天水碧色”,更不必说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中谈到的近千种色彩......极尽古雅,美不胜收!

若诸位阅尽中国色彩的史话,会知晓:一种正色,在深浅浓淡上的变化,能衍生出让人眼花缭乱的间色。这些色彩,在汉服之上淡妆浓抹,无不相宜。

再往深处探寻,方知:色彩美,美在意蕴。

《孟子》有言:“目之于色,有同美焉。”说的是,虽世上众生趣舍万殊,看到色彩时,都能体验到共同的美感。

而这美感,就来自色彩的意蕴与人心灵的共振。

青色汉服,让人感到和蔼、广博。

黄色汉服,给人以庄严、尊荣的心理感受。

赤色,让人感到热烈、吉祥,因此官员穿正红官服,民间婚姻嫁娶之时也常见大红色。

白色暗含纯净之意,古代书生寒窗苦读、心思澄明,常着素衣;白色亦有冷峻之意,是故易水诀别之时,满座衣冠胜雪。

看到汉服的色彩,思绪便飘到了古老的时空,与美好的道德和古典的文化精神为伴,体验到别样的美感。

“华夏衣裳”有多美?

第三美,是文明之美

《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载:

“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华夏一词,与礼仪、衣冠是紧密相联的。汉服背后,是悠长灿烂的华夏文明。

纵观历史上汉服的演变,我们可以感受到华夏文明的多元之美。

在大汉王朝,儒家道德、“君权神授”的思想笼罩着整个时代。当时的汉服,款式是“深衣制”,色彩体系是“天地玄黄”,有浓重的保守尊君色彩。

到了唐代,汉服的样式得到“无所顾忌的改革和创新”,不再羞于展示形体之美。这体现的便是高度繁荣的大唐的精神——自由、开放、充满朝气。

到宋朝,文治高于武力,天理压过人欲,汉服的款式也就变得朴素简洁,展现儒雅文士之风。

明朝时,汉服的发展“上承周、汉,下取唐、宋”,在市民文化的催化下,到达了新的高峰。当时开始追求纹饰、用料的奢华,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的服饰体系,成为中华服饰史上的一朵奇葩。

每个时代的汉服,有着每个时代的文明精神。

现代人们喜爱的汉服款式,都取材自历史上多种多样、各有风格的传统汉服。因此,在了解汉服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时空下先辈们的思想特质和精神追求,领略华夏文明的多元之美。

翻过厚重的史书,我们会发现:汉服的至美,是它蕴藏着的民族情结。

在中国的历史上,传统汉服曾一度缺席,甚至断绝传承。它的美在洋枪洋炮中被击碎,被遗忘。而如今,我们在改天换地的伟力推动下扶摇直上,骄傲地穿上“中国人的衣服”,我们穿着汉服拍照、逛街,走过祖国的每个角落,还要在异国他乡展示我们华夏衣裳的美。

汉服,不只是布料裁剪、打褶、熨烫而成的衣裳,它还承载着我们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我们对自己文明的骄傲。

穿上华夏之衣裳的那一刻,这片土地的山川河流皆与我血脉相连,曾有过的汉唐盛世、魏晋风流都浮现眼前,不亦壮哉,不亦美哉!

“华夏衣裳”有多美?

过去我常好奇,为什么汉服爱好者们都称彼此为“同袍”?

《诗经》中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说的分明是扛戈矛穿甲胄、“与子同仇”的战士,与汉服何干?

他们的“甲胄”,是汉服;

他们的“戈矛”,是流传了数千年的华夏文化;

他们共同希望战胜的,是对那些对汉服的偏见和忽视。

世界日新月异,可我们总有些不能割舍的情怀、不可遗忘的美。

“华夏衣裳”有多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