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华国,“华夏”跟它有关,“华阳之战”在此上演

据《帝王世纪》记载,少典娶有蟜(jiǎo)氏女登为妃,游华阳,因神龙现首,女登感应而孕,生下炎帝。传说少典就是有熊氏部落首领,古籍记载今河南新郑有有熊之墟,为古有熊国故地。那么华阳在哪?通常意义上的“华阳”指华山之阳。《尚书·禹贡》中有“

华阳黑水惟梁州”的记载,所指范围较大。而这里所说的女登游华阳之“华阳”一般指新郑以北的郭店镇,春秋战国时以华阳为地名,今有华阳故城,有华阳亭,也叫华阳砦(zhài),《晋书》记载嵇康暮宿此地而得《广陵散》。

华国,“华夏”跟它有关,“华阳之战”在此上演

西周时,这里曾有个华国,华阳为都城,与东虢、郐国毗邻。华国是个不起眼的小邦,夹在虢郐等一众子爵或男爵小国之间。据《国语·郑语》记载,西周末年,郑桓公见周室将败,向太史伯支招郑国东迁后的落脚地。太史伯说:“济水、洛水、河水、颍水之间为最好,那一带以虢、郐为最大,只要克服了此二邑,那么鄢、蔽、补、丹、依、茅、历、华都是您的土地了。”华国虽然微不足道,在此十邑中甚至可能不被人记住,但是后面太史伯特别强调了一句:“若前华后河,右洛左济……是可以少固。”意思是郑国若在此定国,那么前有华邑,后有黄河,右有洛水,左有济水,国家可以得到稳固了。此在说明华邑地理位置的险要,因为华国靠近“恃险”的郐国(新密市一带),具有同等战略地位,它与黄河天险为前后屏障,成为稳定郑国江山的重要因素。

华国,“华夏”跟它有关,“华阳之战”在此上演

“华”的甲骨文看上去像一幅“火树银花”的画面,《说文解字》说:“华,荣也。”树木开花,“花”即为“华”,引申到华丽、精华、精英、风采等高大上的词义。华族的来历可能跟传说中的“华胥氏”有关,《列子·黄帝》记载黄帝大白天做了个梦,来到世外桃源的华胥国,这里没有战争、掠夺,没有是非、恩怨,华胥氏族人与世无争,生活富足,一片详和宁静。梦醒后黄帝照华胥国的标准去治理国家,天下得以大治。传说华胥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女首领,伏羲和女娲的母亲,她机智勇敢,带领部族克服种种自然灾害顽强生存。她带头创造农耕、渔猎等先进文化,使得华胥氏部族不断发展壮大。顾实《华夏考源》认为“华胥”即为“华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当然,关于“中华”、“华夏”之“华”的由来尚有争议,这里不作探讨。上古社会也不可能只有“华胥氏”一个部落民族,但在众多的部落民族中,“华胥氏”能脱颖而出,成为后世华夏族人的独家代言,说明华胥部族确实与众不同,他们或是当时社会的高智商者,或是有什么创造力影响了整个社会进程,甚至改变了一个时代,因此这个部落被后世神话,而“华”字本身就具有神秘色彩的一个字。

华国,“华夏”跟它有关,“华阳之战”在此上演

华的甲骨文

郑桓公所灭虢郐等洛、济一带十国基本有两种来历,一为姬姓之国,比如文王之弟的东虢;二为先圣后裔之国,比如出自陆终之后的郐国。武王克商后,为了政治需要,以追念先圣功德的名义大封诸侯,积极追封先圣遗脉,建国续祀,安抚天下。华族出自华胥氏,西周华国极有可能也是武王在这样的背景下追封的。因为国力太弱,华国在整个西周无甚可值得记述的历史,直到西周末年,它出现在郑桓公的东图谋略中,才有幸被史家记了一笔。华国亡于东西周交替之际,一如它在西周默默无闻的存在,它的消失也显得消无声息。

华国,“华夏”跟它有关,“华阳之战”在此上演

战国初期,郑国被又一个新兴的国家——韩国吞并,华国故地成了华阳邑,为韩国北部军事重镇。华阳在战国时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频频亮相史书。由于战略位置的重要,华阳常常作为主战场狼烟不断。《史记·白起列传》记载:秦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公元前273年,赵魏联军一起攻打韩国,一直打到华阳,韩向秦国求救,秦将白起率军与赵、魏联军在此激战,史称“

华阳之战”。华国之后有华姓,是现在华姓的一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