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霸為何能率魏軍擊敗吳國水軍,4個原因中曹丕的猜忌有很大關係

220年,是兩漢四百年天下的最後一年,這一年發生了一件足以影響那個時代三足鼎立格局的大事

3月,魏王曹操在洛陽病逝。

沒錯,那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北方霸主永遠的失去了在長江上找回場子的機會。

臧霸為何能率魏軍擊敗吳國水軍,4個原因中曹丕的猜忌有很大關係

曹丕搶到先手

這對孫權、劉備兩個老對手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但對於魏國的少東家曹丕來說,除了葬禮以外還有很多排除異己,鞏固自己勢力的事亟需去做。

而面對漢魏易代可能產生的外部挑戰,曹丕的決定是搶先開團。

公元222年,曹丕以三路大軍南下伐吳,其中曹真的西路軍出江漢,目標直指武昌;督荊、揚、益州諸軍事,屯合肥的大司馬曹仁從孫權最熟悉的巢湖戰場殺出,進犯濡須口;熟悉江東的宗室大將曹休則帶著張遼、臧霸率東路軍沿著江淮間的人工水道向東南突進。至於曹丕自己則移駐宛城,從距離上來看這裡離曹真的江漢戰場最接近,恰恰從側面反映了曹丕最在意的就是西路軍的戰況了,當然這也和江漢戰場的作戰目標就是當時孫權的駐地武昌有關。

臧霸為何能率魏軍擊敗吳國水軍,4個原因中曹丕的猜忌有很大關係

但不論是曹真還是曹仁都沒有在以往魏吳對抗比較熟悉的戰場取得突破,反倒是曹休的東路軍作為三路大軍中唯一一支和孫吳在長江江面上激戰的魏軍,在京城,現在的鎮江附近對東吳水軍形成了壓制,這就相當於西蒙斯和庫裡比三分,西蒙斯竟然還贏了。

曹休軍的優勢

曹休軍能夠有突破,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首先曹休軍高管搭配合理。

主帥曹休因為爺爺當過吳郡太守,所以他幼時曾因為中原戰亂隨母親避禍江東,對於江東的水文地理有著清晰的認識,而他麾下的張遼更是孫權苦主,雖然此次張遼是帶病出徵,但孫權還是急忙給東路諸將下敕令: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充當軍師角色的趙儼更是協調軍務的一把好手,赤壁戰前,五子良將間多有爭鋒不和,也是他每事訓諭才換來諸軍和睦的結果。而最重要的是臧霸,這人從公元198年投入曹操帳下以後,一直經營著徐州,到這時候已經有22年了,而他也和張遼一樣在魏吳交界處的徐州有著豐富的對吳作戰經驗。

臧霸為何能率魏軍擊敗吳國水軍,4個原因中曹丕的猜忌有很大關係

其次曹休軍軍種搭配合理。

我們剛才拿完全不會投三分的西蒙斯來形容曹軍水軍之弱,其實並不是太合理。因為隨軍的有臧霸,他是曹魏體系中自成一派的青徐豪霸代表。而他在建安十三年前(208年)就應該擁有一支實力可觀的水軍。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的引注《江表傳》有過記載,赤壁之戰前夕,劉備駐軍樊口,有探來報下游孫權的援軍將至,劉備反問道:“何以知之非青徐軍邪?”

這一描寫恰恰就證明了臧霸麾下的青徐水軍在那個時候就可以在長江巡航,甚至從長江下游北岸登船出發一直逆流而上到長江中游的樊口都並非不可能。

臧霸為何能率魏軍擊敗吳國水軍,4個原因中曹丕的猜忌有很大關係

赤壁之戰時的樊口位於長江中游武昌東側

最後京城江面的特殊條件也降低了孫吳的重視程度。

當時在東線防守的吳軍主帥是呂範,這位老哥不但從軍時間不長,為數不多的作戰經歷大多還是參與為主,這一次算得上他少有的獨挑大樑。更可怕的是此公還是一個以文入武的角色,陸機也是將他和孫吳的文臣領袖顧雍而不是陸遜相提並論。

《辯亡論》:政事則顧雍、潘浚、呂範、呂岱以器任幹職。

所以當時東路的吳軍還是以兩個副將全琮、徐盛指揮為主,為什麼謹慎持重的孫權面對苦主張遼、臧霸的來犯還會做出這樣的安排,這還是對京城附近的地理優勢很有信心。

臧霸為何能率魏軍擊敗吳國水軍,4個原因中曹丕的猜忌有很大關係

我們知道當時長江的入海口要比現在更靠近內陸,而長江下游水面寬闊本就是它的特點,這個特點越臨近入海口越明顯,那麼京城的江面在當時有多寬呢?

《讀史方輿紀要.南直五.揚州府條》可以告訴我們答案:

初,自廣陵揚子江鎮濟江,江面闊,相距四十餘里。唐立伊婁埭,江闊二十餘里。宋時瓜洲渡口十八里。今(明末清初)瓜洲渡至京口不過七八里。

江面越寬越有利於水軍強勢的一方,正是這樣的優勢條件給了孫權強大的信心。

臧霸是X因素

但孫權沒有想到的是東路魏軍中一直立志保土的臧霸不知為何,竟然爆發出了驚人的進攻決心。

《三國志·魏書·董昭傳》寫道曹休自表:“願將銳卒,虎步江南,因敵取資,事必克捷。若其無臣,不需為念。


臧霸為何能率魏軍擊敗吳國水軍,4個原因中曹丕的猜忌有很大關係

但是曹休雖然有曾在吳定居的歷史,但他之所以敢做此請還有臧霸的原因在裡面。在當時作為五子良將之首的張遼因為病重其實沒有進入長江而是留在了北岸遠離軍務,即使如此,不久之後他還是病死在了廣陵,所以曹魏東路軍的實際指揮權掌握在曹休和臧霸的手上。又因為東路軍的主要戰力是水軍,而其水面力量主要來自於青徐軍,可以說臧霸在東路軍中有著較大的話語權。所以曹休的渡江決定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臧霸的建議和堅持。

《魏略》寫道臧霸謂休曰:“國家未肯聽霸耳,若假霸步騎萬人,必能橫行江表。”

這段話裡有兩個信息點,除開臧霸對渡江作戰充滿信心以外,還有就是國家未肯聽霸這一點,換言之,臧霸此時已經被曹丕所猜忌。

這點也很容易證明,作為一個他的上司曹休,一年四遷從中領軍一路升到了假黃鉞,領揚州刺史,徵東大將軍,都督青徐諸軍事的高位,假如你本來在一個部門裡說一不二,突然在你頭上放一個領導,是什麼意思已經很明白了吧。

臧霸為何能率魏軍擊敗吳國水軍,4個原因中曹丕的猜忌有很大關係

而更關鍵的是臧霸的地位決定了他不可能不被忌憚,要知道公元205年,曹操攻克鄴城,臧霸納子為質,還有誰有這種待遇呢,孫權和馬騰都在其列,所不同的只是曹操在孫權那裡吃了閉門羹,而馬騰把自己送上了門,孫權和馬騰是什麼人,那都是割據一方和曹操平起平坐或者說想平起平坐的諸侯,就算馬騰一直在觀望中穩定向曹操搖擺,但自己剛一做人質,兒子馬超馬上就上演了父慈子孝的感人故事,這就說明了臧霸就算還沒獨立自主到那個地步,但也相差不遠。而且臧霸雖然一早就在為曹操作戰賣命,但他的作戰區域一般跳不出青徐及其周邊區域,就算他因為戰功升職,也不會調離青徐,有一個不太恰當的演義詞彙可以用來形容這種狀況,那就是聽調不聽宣。

臧霸為何能率魏軍擊敗吳國水軍,4個原因中曹丕的猜忌有很大關係

這種超然的地位如果曹操還活著,可能還可以因為曹操巨大的個人威望維持一段時間,但假如御座上的君主是曹丕,作為一個根基不深,沒有經年累月培植起來的勢力的接班人,上一輩都沒解決的問題在新君心中就是惡性腫瘤——拖得越久威脅越大。

特別是當曹丕接班時還發生一場巨大的騷動,跟隨曹操二十多年的青州兵竟然在沒有任何軍令的前提下直接擊鼓出城,要不是曹丕選擇安撫不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這次青州兵引發的洛陽騷動就要變成洛陽兵變了,但這份新人禮包還是給了曹丕極大的暗示,像青州兵,青徐豪霸這樣相對獨立的勢力都會在將來某個時刻威脅他的統治。

所以當曹休向曹丕彙報渡江打算時,遠在宛城督戰的曹丕才會害怕的連忙派出驛馬加急阻止。因為他知道曹休急於渡江很大程度上是臧霸的謀劃,而他恰恰就很懷疑臧霸此舉的動機。

臧霸為何能率魏軍擊敗吳國水軍,4個原因中曹丕的猜忌有很大關係

這從董昭勸阻曹丕下詔的一段話中可以看出。

“臧霸等既富且貴,無復他望,但欲終其天年,保守祿祚而已,何肯乘危自投死地,以求僥倖?苟霸等不進,休意自沮,臣恐陛下雖有敕渡之詔,猶必沉吟,未便從命也。”

董昭用來勸諫的理由是曹丕擔心的所在,董昭說臧霸已經富貴名望在手,假如他判斷風險太大絕不會渡江犯險,沒必要特意下詔阻止。

但是在曹丕眼裡卻是假如名利雙全的臧霸強行渡江為的不是魏國呢,假如他攜眾反戈一擊呢,考慮到他作為新君給臧霸的壓力以及徐州毗鄰江東,使臣來往方便的現狀,臧霸與孫吳暗通款曲不是沒可能。

而臧霸也正是因為上述的信任危機,才在既富且貴,無復他望的情況下堅定的請戰。

正好他和曹休也等來了一個極好的機會。

臧霸為何能率魏軍擊敗吳國水軍,4個原因中曹丕的猜忌有很大關係

臧霸的青徐軍在長江南岸的突進

《南徐州記》裡面描述過京口附近江面的大潮:常以春秋朔望,輒有大濤,聲勢駭壯,極為奇觀。濤至江乘,北激赤岸,尤更迅猛。

十一月份長江下游果然颳起大風,吳軍的大船船大招風,損失慘重。零散的敗軍漂流至北岸大多被魏軍俘虜。

《三國志·吳書·吾粲傳》:值天大風,諸船綆紲斷絕,漂沒著岸,為魏軍所獲,或覆沒沈溺。其大船尚存者,水中生人皆攀緣號呼,他吏士恐船傾沒,皆以戈矛撞擊不受。

吳軍吾粲和黃淵所部損失多達數千人,大小船隻更是不計其數,在航行水平弱的情況下,最強大的對手往往不是敵人,而是糟糕的天氣,在後來無論是徵日的元軍還是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都沒有躲開天氣甩過來的鍋。

經此一役,曹休軍心大盛,而曹丕也一掃之前的顧慮,想乘機渡江能撈多少好處就撈多少好處。但是因為對岸已經有過來增援的賀齊部隊駐守,曹休並沒有就地渡江,而是選擇順流而下,到了海陵附近,而此時充當主力的就是臧霸所部,他以輕舟五百,死士萬人,乘著對面吳軍以為魏軍會借勝勢逆流而上選擇江面較窄的蕪湖渡江進攻的機會反其道行之。

臧霸為何能率魏軍擊敗吳國水軍,4個原因中曹丕的猜忌有很大關係

當吳軍看到本應該出現在西側的臧霸船隊出現在了更東面的地方,自然是驚慌失措,而臧霸也就此一鼓作氣,直奔京城,斬獲數千,索幸徐盛、全琮拼力收集了殘軍,沒讓臧霸取得更大突破,但為了防止大量的船隻被臧霸劫獲,徐盛還是選擇用一把火燒了個乾淨。

不過臧霸所處的戰場是孫氏經營多年的江東,別說他的萬人偏師就算是加上曹休率領的東路軍也不可能在敵境長久堅持,所以他們明智的選擇了見好就收,撤回了江北,。

儘管撤退過程中魏軍因為被吳軍追擊有所折損,但也是勝多負少,算得上曹魏三路伐吳大軍裡唯一有所建樹的一路了。

曹丕在位短短七年,組織了三次大規模的對吳作戰,可以說他執政時不是在和孫權打仗就是在準備和孫權打仗的路上。但是無論是222年的伐吳,還是224年的伐吳亦或是225年的伐吳,都沒有太大的成果,只留下建安大文豪在長江邊上黯然感慨的背影:魏雖有武騎千群,無所用之,未可圖也。

臧霸為何能率魏軍擊敗吳國水軍,4個原因中曹丕的猜忌有很大關係

而在這三次南征災難中,臧霸的渡江作戰竟然是魏軍唯一一次在長江南岸取得勝利,現在有一種說法曹丕屢次對吳用兵除了志在統一天下以外,也是為了解決以臧霸謂代表的青徐豪霸,通過作戰準備對盤踞在青徐割據勢力進行調動,臧霸正是在這個背景上才在既富且貴,無復他望的基礎上帶領死士果斷渡江,而這也幫助曹魏獲得了在江南的突破。

雖然在三次的徵吳過程中,臧霸從徐州挪到了洛陽做了一個富家翁,青徐豪霸的勢力也被徹底清除,但是終曹丕之世甚至曹魏之世再也沒有北軍在江南取得過臧霸一般的勝利了。

臧霸為何能率魏軍擊敗吳國水軍,4個原因中曹丕的猜忌有很大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