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篇印加帝國的印第安文明

印加帝國文明是在南美洲西部的中安第斯山區發展起來的古代印第安文明,印加帝國在15世紀起極盛時期的疆界,於現在的秘魯和玻利維亞為中心,北抵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爾,南達智利中部和阿根廷北部,包括著南美洲絕大部分的地區,人口超過1000萬,首都在秘魯南部的庫斯科。

南美洲最早出現農業的地區,時間大約在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沿海地區的居民已定居下來。到公元前2000年末,中安第斯山區已經出現一系列古代文化中心。在公元前1000年中下期,發達的農業文化已經形成,奠定了印加文明的基礎,並出現了階級和國家的最早形式,標誌著文明開始形成。公元10世紀後半葉以後,中安第斯山區出現了各種文化相互滲透和兼併的局面。導致了一些原有文化的衰落和消失,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印加人統一中安第斯山區前的各種文化基礎。具體來說印加文明是印加人原生活在的的喀喀湖中的一個部落,公元10世紀以後,他們逐步北遷一路征戰,於1243年來到現今的秘魯的庫斯科建都,印加國大約經歷了整整3個世紀的發展過程,其間共傳12世、13王,1533年被西班牙的殖民者皮薩羅所滅。

印加帝國已經有了青銅器皿和刀、鐮、斧等勞動工具,其冶煉鑄造技術相當精巧。印加人也有發達的農業灌溉系統,綿延的驛道,成熟的造酒工藝等,在醫藥學方面,他們的外科手術特別是穿顱術在當時居於世界先進行列,手術刀主要是一種“T”形銅刀,非常鋒利,與外科手術相伴而生的麻醉術,他們也是內行,印加人知道多種草藥,如奎寧、可可等。

在天文、曆法和數學領域內,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在首都庫斯科,印加人在城東、城西建有四座天文觀象臺,中心廣場另設一座。根據長期的觀測測得地球運行週期是365天零6小時,並據此制定了太陽曆。印加人還有一種曆法是陰曆,包括354天,是根據對月亮的觀測結果制定的數學採用10進位制。但是印加人尚未創制文字,他們的計數方法是結繩,克丘亞語稱“基普”,即在一條主繩上結上許多小繩,用結節表明數字,用不同的顏色和長度表明不同的類別。印加人在音樂方面可與歐洲古代民歌相媲美,甚至更為高超;由於印加人沒有完整的文字系統,文學多是口頭傳說和戲劇。其中最著名的印加人沒有完整的文字系統,文學多是口頭傳說和戲劇。其中最著名的有《奧揚泰》。

馬丘比丘是位於現今的秘魯境內庫斯科西北130公里,整個遺址高聳在海拔約2350米的山脊上,俯瞰著烏魯班巴河谷,為熱帶叢林所包圍,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馬丘比丘城內有神廟、王宮、堡壘、民宅、街道、廣場等建築,它們由縱橫其間的臺階連接起來,有的石階多達160層,這些建築全部用大塊花崗石砌成,石塊之間結合緊密,不用任何黏合材料,全是石匠們使用簡單工具拼接壘築而成。幾個世紀以來,這裡發生過多次地震和山洪,而雄偉的古城卻安然無恙,絲毫未損。整座城市大致分為以花崗岩巨石圈出的一級級梯田的農業區、貴族住宅與神廟齊聚的上城區、民居與倉庫並存的下城區。農業區位於城市東南,佔總面積的一半多一點,有一條溝壑將它與城市區隔開,農業區約有一百塊梯田,此外還有排水渠、牆壁和其他農耕設施。整個城市格局呈現功能分明的區域劃分。

印加人是不喜歡低地潮溼氣候的高原民族,在南美玻利維亞的安第斯深山中發現的印加帝國最大城市伊斯坎瓦亞遺址,卻建在的的喀喀湖北部險峻的山嶽地帶,是建在海拔6000米的伊延普山和雷阿爾山脈之間深不可測的V字形峽谷的谷底一帶,海拔1600-1800米。谷底一帶共有95棟巨大的石造建築物,它們錯落有致地分佈在谷底和從峽谷伸出的石頭平臺上,最大的平臺高400米,寬300米,十分宏偉和險峻。在石造建築內發現了可以貯存食物或珍寶的地下室。整個遺址的面積約為13公頃,規模比馬丘比丘遺址還大。從已發現的梯田和遺址就可看出,伊斯坎瓦亞曾經是擁有幾萬居民和數千士兵常駐的城堡型城市。伊斯坎瓦亞城是位於印加帝國的最前方,它曾在防備亞馬孫地帶原住民的攻擊方面發揮過重要作用。

早期生活在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建立的文明,包括瑪雅文明,阿茲特克帝國文明和印加帝國文明,隨著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後,在歐洲西班牙等等國家的殖民者進入,印第安文明一下子就土崩瓦解了,印第安人口大幅度的下降,在隨著以後的科技創新和新移民潮的到來,人權意識政策的增強,人口才慢慢的恢復起來,科技如何的創新?這些以後才慢慢的道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