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深海底還有泥巴嗎,泥巴被壓成了什麼?

cys20180309705


多數人可能會像我一樣認為海底深處的壓力太大,泥巴會被壓得成為一坨泥。哎!泥巴已經是泥了,還會變成什麼呢?



看過央視《人與自然》的人都知道,世界上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的海底的動物會從鬆軟的海泥中突然竄出來捕食獵物。這不就說明了即使世界上最深的11043米的海底深處也是有泥巴的。


馬裡亞納海溝位於太平洋西部,水深11043米,水壓約1100個氣壓,是世界上最深的海域。不過令人想不到的是這裡也有泥巴,而且泥巴較厚,可以有約幾十~上百釐米。

有人可能認為這樣的水深,每cm²承受的重量有1.2噸了,是不可能會有泥巴的。

其實不然,馬裡亞納海溝底部的泥巴比其它水底的泥巴鬆軟,充滿水分。這裡的泥巴含有動物分解物、火山灰、宇宙塵埃、礦物質…它們能承受如此巨大的壓力是因為它們結構疏鬆,內部有大量水分的泥巴與外部的壓力相近,而使形態不會改變。



弄潮科學


答:深海的泥叫做深海沉積,主要是生物殘骸和非生物沉積物組成,泥土大多鬆軟細膩。


地球上洋海的最深處,是太平洋西部的馬裡亞納海溝,有11034米深,水壓高達1060多個大氣壓,相當於每平方釐米承受1.2噸的重量。

可能有人會想,海底有如此大的壓強,那麼海底的泥會不會被壓得很緊?


這個理解是不對的,深海水壓的確很高,但是海底泥土卻是鬆軟的;組成泥土的物質成分非常複雜,有生物死亡後殘骸的分解物,還有火山灰、礦物沉積、宇宙塵埃等等。

這些物質的分子層面,並沒有鋼鐵的原子結構那樣緻密,於是深海的水分子可以輕鬆浸入泥土中,使得泥土內外壓強始終保持一致;所以海底泥土並不會被水壓壓緊,深海動物也可以輕鬆鑽入泥土當中,來躲避天敵的捕食。

海洋麵積佔了地球面積的71%,每年有數千噸宇宙塵埃落入地球,這些塵埃有的源自於恆星的輻射粒子,有的來自於超新星爆炸後的殘餘物,其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屬元素,比如鈾、釷、金、銀、鉛等等。


這些物質絕大部分會流入海洋之中,由於比重較大,這些物質會逐漸沉積於海底,保存在深海軟泥中;經過數億年的積累,深海軟泥成了一種特殊的礦產資源,不過開採難度也是非常大的。

每年都有大量的物質沉積在海底,那些在底部的泥土,會越壓越緊密,上百萬年後就會形成沉積岩;如果其中含有大量的動植物殘骸,經過上億年的演化,還有可能形成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深海地的泥巴還是泥巴,和陸地上的泥巴沒什麼兩樣。

海水每下降10米,壓力增加一個大氣壓。世界上最深的海溝是馬里納亞海溝,深度達11034米,底部壓力高達1103個大氣壓。如此“巨壓”,按理說應該會把沉入底部的一切東西壓扁。也確實是這樣,對於那些內部是空心的物體來說,其承受的壓力就是這麼大,比如一個燈泡,在這個海底直接就會被壓碎!但是,如果是一個空瓶子,那麼就不會被壓碎!為什麼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空瓶子是敞口的,海水可以進入內部,這樣瓶子內外壓力平衡,瓶壁兩側承受的壓力大小一樣,所以壓不碎瓶子。有人說,瓶壁可以承受如此巨壓嗎?答案當然是可以,瓶子壁由二氧化硅組成,想要把二氧化硅分子壓的相互再靠近一點,1103個大氣壓還不夠看!要知道,分子之間的斥力是隨著巨力縮小而急劇增大的,除非像地球內核處的壓力,才有可能使得瓶壁明顯收縮,發生形變而碎裂!



對於海底的泥巴也是一樣,海底的泥巴成分也是二氧化硅,只不過泥巴是顆粒物,很細小。這點壓力根本無法使得泥巴產生明顯的形變,所以海底泥巴和陸地泥巴一樣,沒啥變化。




當然了,如果是壓力巨大無比,就和地心哪裡的壓力似的,那麼這些泥巴歲不至於壓的發生核聚變,但體積會明顯縮小,密度有所增大。如果形狀不規則,受力不均勻,可能會碎裂或者再次結晶為其它形狀。就像給於碳巨大壓力,其可以結晶為金剛石一樣。


科學探秘頻道


最深的海底還有泥巴嗎?關於這個問題,我想美國好萊塢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能夠告訴我們答案,因為他是近年來唯一去過海洋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的人。

圖示:詹姆斯卡梅隆

深海的壓力有多大

先來了解一下深海的壓力有多大吧!地球上海洋最深的地方是位於太平洋的馬裡亞納海溝,最深點深度是11034米。那麼馬裡亞納海溝深海的壓力會有多大呢?根據計算,海水深度每增加10米,壓力就會增加一個大氣壓,因此我們就很容易得出,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的海水壓力相當於1100個大氣壓。

這是多大的壓力呢?在馬裡亞納海溝的最深處1平方釐米的面就就承受著大約1133公斤的壓力。如果一個成年人到達海溝最深處的話,他將面臨著大約18000噸的壓力。這真是壓力山大啊!

圖示:潛水器下潛到深海海底

詹姆斯卡梅隆下潛馬裡亞納海溝

在2012年的3月26日,美國好萊塢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乘坐用製造槍管的特種鋼材打造的潛水器下潛到了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卡梅隆在海底只呆了不到3個小時,特種鋼材打造的潛水器就因為海底的巨大壓力開始出現故障。因此他不得不提前離開了。

不過詹姆斯卡梅隆在海底的這三個小時的經歷非凡,他用攝像機記錄下了地球這片未知世界的一些寶貴信息。讓我們有機會了解地球海洋最深處是什麼樣子的。

圖示:詹姆斯卡梅隆在馬裡亞納海溝

卡梅隆這樣描述馬裡亞納海溝海底部的世界“透過潛水器吊臂上的相機,我看見了潛水器的底部陷進了海床大約10分鐘才停下來,一股細細的淤泥從海底掀起,如同香菸的煙霧升起。”從卡梅隆的這些描述中我們得知潛水器接觸到了海底後陷進了淤泥中,馬裡亞納海溝的是存在著泥巴的。

這麼看來,最深的海底雖然壓力非常的大,但是泥巴還是泥巴,沒有被壓成堅硬的岩石。卡梅隆的馬裡亞納海溝之行還發現了有大量的生命生活在這個黑暗、寒冷、壓力極大的世界裡,這比海洋最深處發現淤泥更讓人吃驚,不是嗎?


兔斯基聊科學


海底自然是有淤泥的,但淤泥由於結構疏鬆,內部充滿了水,海洋水壓再大也無法將淤泥壓扁,但經過長時間的理化作用,海底淤泥可形成岩石。

淤泥指的是在靜水和緩慢的流水環境中沉積並含有機質的細粒土,是由上層水體中的細微成分如粉塵顆粒、有機物殘渣等懸浮物沉澱結合在一起形成的。海洋中由於海水很深,而地球生命種類很多,從淺海到深海不同的海水深度處都有不同的生物,它們死後的殘渣一部分被魚類等生物消耗,未被消耗的部分就沉入海底。同時河水中也會攜帶大量的有機或者無機懸浮物,還有風出來的細微粉塵物質、火山灰等,進入海洋後也會有部分沉降到海底,和有機物殘渣逐漸堆積在引起形成淤泥。

通過淤泥形成的過程也可以知道,淤泥內部是多孔隙、較為疏鬆的,呈明顯的棉絮狀,顆粒間有絲狀物相連成網絡狀,因此可以起到一定的過濾作用,同時由於這樣的結構特點,內部也會充滿水,水壓水不會出現什麼結果,所以淤泥受壓的部分其實是組成淤泥的細微顆粒,在深海強大的壓力下,淤泥的細微組成成分的結構會稍微變化,但畢竟它們太細了,兩側海水形成的壓力差很小,也就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淤泥中由於富含有機物,可以成為某些海底食腐動物的食物來源。

淤泥不斷地堆積,底部的越來越“瓷實”,經過複雜的理化反應,最後可形成岩石,但由於本身就是在高壓環境中形成的岩石,且貼和海水流動,難以再被海水壓力壓縮。


來看世界呀


最深的海底當然也會有泥巴,如果泥巴都沒有的話,那你來說說海底有的是什麼?在水深超過2000米的海底有一些鬆散的沉積物,這就是深海沉積。


深海沉積物主要是生物作用和化學作用的產物,還包括陸地上、火山甚至是來自宇宙中的物質。不同的沉積物,其分佈也不同,鈣質軟泥覆蓋的大洋麵積約為45.6%,硅質軟泥,覆蓋大洋麵積約為10.9%。除此之外,深海沉積物還有褐黏土、自生沉積物、火山沉積物、濁流沉積物、冰川沉積物以及風成沉積物等等。

學過初中物理的人可能知道,在很深的海底,水壓大得可怕,就好比如水深一萬米以下的地方,壓強達到了100MPa,這個壓強意味著每一立方厘米面積所受的水壓力約為1噸!如果你在水深一萬米以下的地方把你的腳從潛水器中伸出去的話,那麼你的腳一瞬間就會粉碎,想想真是可怕。壓強真的大,按道理說就算是沙子那也得被壓碎吧,事實還真不是這樣。


水壓雖然大得可怕,但是能不能將一個物體壓碎,不是單純看壓強多大,而是看壓強差有多大。事實上,在很深的海底,石頭都是可以存在的,而石頭之所以沒有被壓碎那是因為石頭可以浸水,一旦浸水之後,石頭內外的水壓強就相同了,石頭當然碎不了。我們生活在大氣中,而大氣也是有壓力的,這個壓力大概為100KPa(不同海拔大氣壓不同),這也不是一個小數字,這相當於水深10米以下的水壓強。假如一個成年人的體表面積為2平方米的話,那麼他受到的大氣壓約為20噸!

按理說人體怎麼可能承受得住這麼大的壓力呢?原因在於人體內部也有大氣,內外大氣壓強差不大,所以人體不會被大氣壓壓碎。在海洋底部,泥巴還是泥巴,石頭還是石頭,但是如果一個空心的鐵球,扔到了海底,可不一定不碎。海底的泥巴,不會被壓碎,當然也不可能很緊,泥巴不會被壓成一個緻密的板塊,反而很鬆散。


其實不僅是泥巴,深海底部還有生物存在呢?比如說一些深海魚類,這些魚類按道理說不應該在這麼深的海底生存的吧,但是它們體內的壓強也是足夠大,和體外的水壓強差不大。魚類還會時不時鑽到泥巴里面。深海沉積物的沉積速率是很慢的,一般為0.1~10釐米/千年,鈣質沉積物的沉積速率相對快,約為1~4釐米/千年;硅質物質的沉積速率為0.1~2釐米/千年;深海黏土的沉積速率最低,小於0.1~0.4釐米/千年。


鏡像科普


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最深海底還有泥巴嗎?

答:當然有的呀。

科學上一般會把深海底的泥巴叫做深海沉積,甚至還有一門的學科叫做深海沉積學,專門研究這些深海沉積物的類型、分佈,變化規律等等。

深海里的泥巴——深海沉積物的組成還是比較複雜的,大致可以分成生源沉積物和非生源沉積物。

生源沉積物其實就是沉積物裡含有一定比例的生物遺體。非生源沉積物的來源則更加廣泛了,除了海洋自生的沉積物之外,來自陸地的,甚至是來自宇宙的沉積物都包括在非生源沉積裡面,像是火山、冰川、濁流、滑坡的沉積物,宇宙塵等等都包括在裡面。

當然,在不同的海洋,海洋的不同地方,受到深海環境、洋流以及不同的沉積作用等等因素影響,深海沉積物會有一些差別。

比如有些超過4500米深的深海,生源沉積物就佔比重比較小,因為都被溶解了,沉積物基本都是非生源沉積。海底火山活躍的海區,火山沉積物會多一些;而在一些大洋盆地邊緣,或者是海底地形陡峭的地方,滑坡沉積物比例會更大。

也有一些海域生源沉積物會更多。比如赤道海域附近就是放射蟲軟泥的主要分佈區域,而硅藻軟泥主要在高緯度海區分佈——北太平洋啦,南極海域等等,因為這裡硅藻特別豐富。

再來說第二個問題:泥巴被壓成了什麼?

答:泥巴還是泥巴……。

深海的壓強很大,10000米深的海底,壓強大約是1000個大氣壓。這麼想來,海底沉積物可能會被巨大的壓力壓得硬邦邦的。但其實並不是,深海沉積物還是蠻鬆軟的,沒有被壓成鐵板或者磚頭。

這個主要還是因為深海沉積物本身就是一些小顆粒,結構鬆散有空隙,受到的壓力也是平衡的,所以不會被海水壓實,還是疏鬆的狀態。

不過如果是時間久遠,在地質作用、海水運動和一些生活作用下,這些疏鬆的沉積物確實有可能變成沉積岩。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覺得有用的話就點個贊吧嘻嘻。


不吃腸的大腸


最深海底還有泥巴嗎,泥巴被壓成了什麼?

這是一個非常能迷惑人的問題,畢竟泥巴那麼鬆軟,而在最深的海底有高達1000多個大氣壓,甚至我們鋪路用的壓路機都遠遠達不到這個壓力,那麼能否想象一下,在馬里亞納的海溝底部是不是比柏油路還要平實?會有可能是這樣嗎?

最深的海溝底部照片,但事實上即使在馬裡亞納海溝底部仍然還存在的軟泥巴,唯一的區別是這些海底沉積物的礦物粒徑、含水量、孔隙系統等與陸地沉積物還是能區分出來的,但用軟泥巴這個名詞大意上並沒有多少區別,簡單的一句話就是,該是泥巴它還是泥巴!

這是因為在一個開放式的物體內外壓力是平衡的,只要水壓沒有超過這種物質抗壓強度,那麼這種物質即可在水底基本保持形狀不變(當然您可以可計算下一個杯子在馬裡亞納海溝底部的形變程度),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是一個開口杯子是不會被壓裂的!

而海底的泥巴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硅,其顆粒抗壓強度是極高的,並且海水可以滲入其周圍,因此這些顆粒所受到的壓力是平衡的,只要這個水壓沒有超過這些顆粒的極限抗壓,這些泥巴將會在海底繼續存在,當然海底壓力不夠,但地球內部壓力足夠,在極限高壓下,物質會變成另一種心形態,別的物質變化形容起來不太明顯,但碳在地球內部形成鑽石這個過程大家還是比較熟悉的!

這是壓力改變物質形態的典型代表,當然地球上的壓力還不足以使物質聚合形成另一種物質,因為這不但需要足夠的壓力,還需要有夠高的溫度,比如恆星內核即可達到,比如太陽,它每時每刻都在不停的將氫元素生產成氦元素,再從氦元素生產成碳氧元素,不過以太陽的能力,到碳氧就無法繼續下去了,未來它將形成一顆碳氧白矮星!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一般來說,越靠近大陸的海底,沉積物往往都是沙質。而越遠離海岸的海底,沉積物主要是泥質。

對於靠近海岸的區域,由於陸地的河流會攜帶者大量的沙子進入海洋中,所以近海的海底大都是顆粒相對較大的沙子。而到了遠海,海底主要是顆粒較細的海泥,那裡受到河流的影響較小。

在海洋中,生活著各種微生物,它們的生物化學作用會產生很多有機物。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機物不斷在海底沉積,它們最終就成為海泥,主要有硅質軟泥(比如硅藻軟泥)、鈣質軟泥(比如孔蟲軟泥)。除了生物沉積物之外,還有一些是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的沉積物。另外還有褐粘土,它們之中包含著氧化鐵,因而呈現為紅褐色。

那麼,深海沉積物在巨大的水壓之下會被壓成硬物嗎?

事實上,深海沉積物還是泥狀的,並不會被壓成像石頭那樣的堅硬物質。有不少的海洋生物生活在這些沉積物中,例如,能夠生活在1千米海底的海鱗蟲、能夠生活在1萬米深海溝中的片腳類生物。

當年,卡梅隆乘坐潛水器下潛到馬裡亞納海溝的底部,他操縱機械臂能夠在地球海洋的最深處挖起沉積物。因此,即便是在深達11公里的海底,那裡極其巨大的水壓都沒能那裡的沉積物壓成硬物,更不用說其他比馬裡亞納海溝更淺的海底(全球海洋平均深度約為3.7公里)。


火星一號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咱們是地面上,人家在深海自然有人家存在的方法,深海處當然有鬆軟的泥巴,當然也有軟體動物,人家祖祖輩輩生存在那裡,自然生來就適應。

你所不知道的,一個標準大氣壓數值是100kPa,這相當於在你的肌膚上每平方釐米的面積都承受著一公斤力,乍一看,天吶!豈不是要被壓死,咱們不生活的好好的嗎,隨便的走動跑步都沒問題。

深海處10000米深相當於1000個大氣壓,相當於每平方釐米的面積要承受約1噸重的力,咱們人類到那裡肯定是會被壓扁的,但是原本生存在那裡的生物就不一樣了,它們內外壓強平衡,這就是它們存在的環境。

深海處的泥巴不僅沒有被擠壓的相當硬,反而還很鬆軟,大家不要想當然的理解為水壓就是壓縮作用了,由於深海沉積物是比較鬆散的,物質間的孔隙比較大,水可以充斥其中,這樣都是水了,沒有壓力差了,也就沒法壓了。

個人的淺見,你們有什麼要補充說明的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