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句俗語“寧要討飯娘,不要當官爹”,為什麼會存在這種說法?

老孫遁世無悶


現在的人一看到“寧要討飯娘,不要當官爹”,立馬就想到“官爹”不是好人,個個都是愛吃腥味的貓,當了官以後要拋棄原來與自己同甘共苦的原配,然後再找一大堆的妻妾供享樂,說不定還不滿足,還要私下找幾個情人。

民間俗語用現在人的思維與理解,往往會出現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古代讀書人考取功名後,品行和人性都壞的人在歷史上是少數,並不人人都像陳世美一樣,拋妻棄子,忘恩負義。我們不因此就預設立場,搞“疑罪從有”,打擊所有古代的官員。說不定一些為人正直、清正廉潔的官員就是自已的祖先,死後千百年,就因做過官,被子孫後代汙名化,成了現在娛樂化調侃的對象,被人八卦成古代色鬼。

“學而優則仕",中國古代的讀書人要想出人頭地,絕大多數都以當官為目的。那些時代不像現在,讀書的出路很多,大學畢後可當科技工作者,可以當作家詩人編輯,可以當醫務工作者,可以當明星,可考公務員等等,都能幹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來,都可揚名。古代則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士為四民之首,從師受學,便有上達之路。”讀書的人才有資格考功名,進入當官的行列。而“商賈近利,易壞心術;工技沒於人,近賤。”不讀書,不成士子的人就是一輩子的“布衣”。宋代皇帝真宗趙桓,為了鼓勵時人讀書考取功名,親自動手寫了《勸學文》:

富家不用買良田 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 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謀 書中有女顏如玉  
男兒欲遂平生志 六經勤向窗前讀

古代有官府機構做事的人稱“官吏”,有官和吏兩種。一種是官和僚,自隋朝開始由朝廷統一任命,稱朝廷命官。吏就是辦事員,即胥吏,不屬官員,地位極低。官一般是進士和舉人,有上升的空間,可以升官,吏做到老也不能成為官,除非按規定參加科舉考試。除這兩種外還有更夫、捕快、獄卒、服勞役、服兵役人員。

古代官任職為迴避制度,最主要的一條就是籍貫迴避,又稱之為地區迴避,也就是說朝廷任命官員一律不得在本籍任職,到了明清時,連在本省內任職都不允許,只能到省外任職。因此,古人所說的“千里去做官”也就是如此。明清時,朝廷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逐步推行“改土歸流”,也就是把可以獨霸一方的“土官世襲制”取代“流官制”,由朝廷委派官員到這些地方任職。

古代科舉考試也好,千里去當官也好,不像現在的交通方便,現在的學子外出,公路有高速公路,鐵路有高鐵,條件好的天上有飛機,千里的路程一天就輕鬆趕到,有的甚至半天就能趕到。古代學子參加科舉考試,靠兩條腿走路,官員赴任靠轎子抬,也還是靠別人的兩條腿走路。路上得走上幾個月,有的要半以上的時間。由此也就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

如過去的童生,十年寒窗,先要參加縣或府州的考試,然後參加省裡的鄉試,鄉試中舉後進京參加會試,會試考中後參加殿試。殿試後考中的只是少數人員留在京城的翰林院,大多數的人要委派到外地為官,一般是縣官。從京城一路回家報喜後,擇日赴任,先要到省巡府處報到,再到知府處報到,然後到縣府上任。這樣一路走來,還算成功人士,有了官就有了俸祿,但前期的花費都是自已出,一般的家庭很難承擔。我們在《儒林外史》中寫范進在中舉之前的窘境就可見一斑。而范進家離省府不算偏遠,所花盤纏費用也不算高,只是屢考不中而已,讓親岳父失去了信心,家裡也被他折騰窮了,才瞧不起他。

而那些沒有考中的人,不得不三年後再考,又得花費不薄的盤纏費用,家庭付出的代價更大,經濟壓力更重。這些士子手無縛雞之力,家裡的農活和家務事都扔到一邊,靠老婆支撐。那時的人結婚較早,男的十七八歲,女的十五六歲,如果士子考到近三十歲時,兒子也有十多歲了。父親還沒有考取功名,家庭的經濟狀況又不好,兒子再聰明頂多也只識幾個字,大多數時間協助母親幹活,兒子也就無學業可言。我們從白話小說三言二拍可以看出,除非是大戶人家,有經濟實力做支撐,兒子和父親才能一起考學,獲得功名。一般貧寒家庭,只要父親考學,兒子就無學業可言,成為支撐家庭的頂樑柱。這樣的兒子與母親對家庭付出太多,因此也更親,對追求功名父親只得麻木對待。

如果父親考取功名了還好,多少補貼一些家用,如果屢考不中,家裡的幾畝薄田的收入也經不起幾番折騰,受苦的就是兒子和母親。父親考中了,名義上是給母親取得了官太太的名分,可為了爭取這個虛名,兒子和母親付出得太多了。

如果父親考上了功名,朝廷封了官又怎麼樣呢?一般是到遙遠的外省的縣裡做官,距家千里甚至數千裡,除非是丁憂方回鄉守孝三年,任職滿後,如得不到提拔,還要赴京候任,如果沒有關係,還不知候幾年才能有一個實缺輪到自已。獲得官職後,又開始路途迢迢的赴任。如此以來,兒子繼續在家與母親支撐家庭,母親在父親當官後,等於在家守活寡,即便父親在外沒有拈花惹草,結果都是一樣的,與原配妻子同生活的時間很少。

古代有很多當官的死於他鄉。一種情況是由於路途遙遠,染疾而亡的,一種是在任上而亡的。我近來在研讀清朝同治編寫的湖南省《綏寧縣誌》,綏寧縣被清朝定為中國四大古苗疆之一,地處湘西南,屬於少數民族地區,“改土歸流”之地,所任清時所任縣官都為“流官”,到同治年編寫縣誌為止,有來自遼寧、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江浙、福建等省的縣官三十二名,最長任期是康熙年間的遼寧人範成龍,總十三年,最短的不到半年,病死任上的達十一人。因無錢搬運遺體回原藉就地安葬的達六人。這些客死他鄉古代最基層的官員,不但沒有給家裡作出貢獻,反而死後成為了家庭的累贅。

古代有一些官員因貪財和轉入政治鬥爭死的人也很多。俗話說,“千里當官只為財”,一些官員好不容易得到官帽,貪汙是很難免的事,也是大有人在。這些貪官一旦東窗事發,往往會被革職查辦,古代對官員操家很正常。家裡的人受到連累,發配邊疆也是常有的事。而那些糊里糊塗政治鬥爭漩渦的官員,官員自已被斬首,還要株連九族。

如,1380年,朱元璋以謀逆罪處死胡惟庸。後又藉此大興黨獄,凡是認為對朱姓統治有危險的功臣宿將,都被指為胡黨案犯,滅族抄家,十年中殺了三萬多人。1393年,朱元璋以謀反罪處死大將軍藍玉,又以此羅織罪名,殺了一萬多人。在這兩起大案中,不但很多的地方官員死得冤,他們的家人和家族死得更冤。

古代父親當官是兒子的榮耀,也是家族人的榮耀,但追求當官的路坎坷曲折,有追求就有付出,有榮耀就有風險。只有當榮耀中的災難顯露出來時,才會有“早知現在,何必當初”。到了此時才醒悟,討飯娘能天天與自已在一起生活,當官爹只能帶來橫禍。當災難降臨的時候,與討飯娘過的貧窮日子相比,要比當官爹帶來的災難要好得多。

由些看來,“寧要討飯娘,不要當官爹”這句俗語並不是父親當官後,要找後孃,拈花惹草,把原配置於一邊不顧那麼簡單,何況古代一些有錢人,即使不當官也娶“三妻四妾”,這是正常不過的事,只不過在現在的人看來,這種行為變得很“絕情”,只往這一方面去理解,而忽略其他。如,清乾隆年間廣東人謝啟祚,年滿九十四歲才考中舉人,進京考試又中進士。他在之前早就有三妻二妾,生子23人,女12人,孫29人,曾孫38人,玄孫2人,考中進士時他的家庭已是五世同堂。

總而言之,古代追求當官,既有家族的榮耀,也有家庭的辛酸。我們對“寧要討飯娘,不要當官爹”這句俗語的理解,既要知其一,也要知其二,才能全面地瞭解其中所蘊含的歷史意義。


關山聽風


“白菜心,黃又黃,三歲二歲沒了娘。跟著爹爹還較好,又怕爹爹娶後孃,娶個後孃三年長,抱個孩子比我強,他吃稠的我喝湯。端起飯來想親孃,放下飯來淚汪汪…。”這是一首在過去流傳於我家鄉的一端民謠,這民謠以樸實的語言,道出了在過去的社會里,死了親孃而跟著後孃的淒涼。

在過去,還留傳著這樣一句話“有了後孃就有了後爹。”這意思是說,當母親去世或離異後,孩子如跟著父親,而父親是會再娶的,這樣有了後孃,在後孃的嘮叨下,特別是在後娘生育了孩子們,做父親的往往會少疼愛前妻的孩子了,親爹也會變為後爹的樣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原妻生的孩子,是會倍感淒涼的。

“寧要討飯的娘,不要當官的爹。”其意思是說當不幸降臨於家庭,父母離異了,如果孩子尚小,最好跟著母親,那怕跟著生活條件很差的母親,也不要跟著做官的父親。過去的社會,昰一個官本位的社會,做官是很榮耀的,孩子如果跟著父親,這當官的父親一般都是妻妾成群,父親的愛會給了其她妻妾及她們親生的兒女,而沒了母親的孩子,不但沒了母愛,父愛得到的也會很少。不如跟著母親,即便是生活艱苦,也會得到無限的母愛。

從人性角度說,母愛與父愛的確是有所不同的。人們說,父愛如山,但母愛才是切膚之愛,這是人之天性所決定的。人的生長過程,母愛和父愛都不可缺少,只有享有幸福的父母之愛,才是圓滿的人生,也更易成長為健康的人格。但世間總有不幸,如父母之愛要失去一方,最好能留下母愛。


春日之虎


回答這問題前,講一個真實的故事,我們鄉有一干部、人特別能幹、就是作風不好,自己老婆生了兩兒一女、我們公社、6個大隊,他都有情人,這是不開公的事實,後來把鎮上一個比較嬌好的女人(有夫)搞上,幹部回家跟老婆商量離婚、他與鎮上女人結婚,生了一女孩,現在應該快3O歲了,幹部家老婆一直未再嫁,兒女當時對當官的爹有多恨,只有他們自己知道,幹部因作風不好,一直在公社當個公務員到退休,他離了婚的老婆靠做蒲扇把兒女拉扯大。

這故事已很好說明寧肯跟討飯的娘,也不要當官的爹的含義。

當然象他這種人很少,也是萬里挑一。



用中華利劍


寧要討飯的娘,不要當官的爹,這句話,我小時候常聽我母親說起。

正確的生活和理解,兒女永遠是孃的心頭肉,即使老孃真的沿街乞討,討來的那口飯,啥時也給兒女留有一口!

但反觀做官的父親,如果拋棄妻子後在婚,在他的心中,在婚的美人才是他的第一位,在婚前的兒女是第二位,自古道,有了後孃,就有後爹,可有了後老子,娘,還是你的那個娘!

但是,現在的社會是,學會數理化,不如有個做官的好爸爸,娘是好,問題是孃的手裡無權無錢,而爹的手中是既有權又有錢,那兒女的選擇只有一種,跟爹才是最終的選擇。


李德才21


懷胎十月骨肉情,一口口喂大,無微不至的照顧,兒女再差母親都會不離不棄,有口吃的也想著孩子,所以就算母親要飯孩子跟著也有安全感!再說當爹的有些粗心,事業為重,不太會細心照顧子女,頂多會給子女些錢花;相對來說,子女一般會跟媽媽親近,和爸爸有些疏遠。我鄰居家父母親六十多,在外工作的兒子一天敲門回家,父親開的門,兒子問:我媽呢?父親說出去串門了,兒子說,那算了吧,不進去了。我也是跟媽媽親近,和爸爸就有點比不上媽媽近,我兒子也是這樣[捂臉]


鏡子68446327


有你不幸福,與我共分享:

當今中國的每一個孩子都會唱《世上只有媽媽好》。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走進媽媽的懷抱裡,幸福享不了。世上只有媽媽好,沒媽的孩子像顆草,離開媽媽的懷抱裡,幸福哪裡找。

這首歌,道出了什麼?一句話:娘最親,跟媽好。

那麼“
寧要討飯娘,不要當官爹”的民間俗語似乎正恰如其分地說明了這一點。

事實上,這句話是一個設問選擇題。放大其背景應該是這樣的:

古時候,在深山老林裡住著一戶人家。

丈夫整天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夜伴昏燈晝讀書,一心一意想考取功名,可謂專心致志也。而房妻一邊操持家務,靠刺繡花布弄一點銀兩維持著家裡的生計,另一邊還要精心關愛著自己膝下的一對兒女。兒子十歲,己進私塾唸書,女兒五歲,活潑可愛在家裡。

第二年春季,丈夫去參加科舉。

臨走時,妻子整理好行李送丈夫出了山外,在眼含淚水和依依不捨的狀態下,同丈夫分了手,道了一聲“家公,你好好照顧自己呀!”

望著遠去的家公背影慢慢消失了,婦人終於忘情地流下了眼淚……這裡面有辛酸,也有希望。辛酸而擔心是因為去年家公第一次科舉就名落孫山,希望而盼著的是今年能高中,讓家庭脫離苦海,讓孩子們能快樂成長!

一個月後,丈夫從京城回來。

那天陽光正好,妻子午飯後正在屋前小塘裡清洗衣服,木板拍衣一聲接著一聲響。家公輕腳慢步地來到了她身後,猛一哎聲:“小花,我考中了。”是呀,考中了,范進中舉了,他想給妻子來一個驚喜!

“是麼?那太好了。”乍一起身,高興不已,獨本板上的她由於身子不穩,一失足掉進了水裡。

落湯雞的她,在丈夫營救下上了岸,不顧滿身透溼,一下子撲進了丈夫的懷裡……。

三年後,遠在外地的丈夫捎來了一封家書。

妻子很高興,忙拆開信封,急切地讀了起來,漸漸地兩眼模糊、心裡涼涼,攤到了地上……女兒在跟前,不知媽怎麼了?

約莫西山陽盡之時,念私塾的兒子回來,看到媽媽痛哭傷心的樣子,忙拾起地上的信看了個遍。原來這不是家書,而是一封休書。爹爹在縣上娶了縣令的女兒,不能已只好叫娘離開他。

晚飯後,娘對兒子說:“兒子,你爹不得已雖分了我,但他在信中說,叫你回到他身邊去,到縣上去唸書可好?”

“媽!我不去,我要跟你過,爹不好。”兒子邊哭邊抹眼淚求媽媽答應。

“傻孩子,這兩三年來,多虧你爹寄錢回來……現在,你爹離開了,再也不會有錢了,跟著一個要快去討飯了的娘有啥奔頭?”娘哽咽道。

“不!媽,我離不開你,你討飯,我跟著,不念書了。”兒子堅決地說。

於是,媽媽心裡感到高興,但轉念一想還是苦口婆心地說道:“兒呀,不是娘捨得你,你娘帶著你妹妹過苦日子就算了,只是娘真心希望你讀書幹大事啊,我和你妹妹等你回來。”

“媽媽呀媽媽…”母子抱頭痛哭,命運就是如此被動安排了。

至此,我們不難發現母親的偉大,這位母親偉大還在於他考慮了孩子的未來。

這是一個家庭的悲劇,是一位年滿十二週歲小男孩子的決斷:寧要討飯娘,不要當官爹。但是他拋不過母親的胸懷,只好去爹那兒求學,以期將來更好更多地回報娘恩!


杜象應


這句民間俗語具體出自哪朝哪代已經無從考證,可以肯定這是一句流傳廣泛的老話,標準說法應該是“寧死做官的爹,不死要飯的娘”。

傳統社會里,男主外女主內,照顧孩子的永遠是娘,當官的爹死了,還能得到孃的庇護,而且古代有子嗣的女人極少再嫁,可如果娘死了,別說當官的爹一定會續絃,可能在娘活著的時候,爹就已經三妻四妾了!就算普通男子也多半會再娶,沒有女人的家不像家,洗衣做飯,縫衣做鞋都是女人的活。

三言二拍裡很多後媽虐死繼子的案例,手段慘絕人寰。後媽有自己的親生骨肉,怎會在乎前任的孩子,不虐待的基本就算好人了。有後媽就有後爹,男人對孩子永遠沒有女人那麼在乎,原因有兩個,一是男人主外,心力多半用在追逐事業權力上面了;二是男人對孩子只貢獻一顆精子就完事了,沒有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的刻骨銘心,古代當官的男人十幾二十多個孩子很正常,只要身邊的女人夠多,六十歲還可以再當爹,女人不一樣,生育年齡只有那麼多年,每生一個都是鬼門關走一遭,早先死於難產的女人很多。所以,孩子對女人來說是珍貴的寶貝,對男人來說,算什麼得看男人的心情,看他對孩子媽的感情,看他子女的數量……

現代社會,男人有了些許改變,適當參與了孩子的教養,但還是無法和女人相比。最新離婚數據顯示,有孩子的離異家庭,女人撫養孩子的人數比男人多六倍。可見女人對孩子的責任心遠遠大於男人。

所以,直至今日,大家還在說“寧要討飯娘,不要當官爹”。



丨無為


俗語“寧要討飯娘,不要做官爹”,道出現實和人性,有何含義?

  俗語文化深耕於千百年的土壤,浸潤著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汗水。一句簡單的俗語,背後往往有著無法言說的文化魅力。小編所說“寧要討飯娘,不要做官爹”,正是這樣言簡意賅而又有深度的俗語。這句俗語在農村的流傳度,還是相當的廣,究竟有何含義?想必好多人不一定能夠知道其文化精髓與背後的歷史底蘊,小編藉此為大家說一說這句俗語背後的文化內涵。

這一句俗語的背後,還有一個隱形的俗語,即“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夫妻之間的恩怨糾葛,最後受到傷害的還是無辜的孩子。夫妻情盡,婚姻到頭,除了拆產的分割,還有就是孩子撫養權的劃分,古今同理。孩子究竟該如何選擇?不僅大人感到頭疼,小孩兒也是很頭疼。一般來說,婚姻走到盡頭的家庭,孩子都很小。那麼小的孩子卻要面對艱難的選擇,這實在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基於此等文化背景,俗語“寧要討飯娘,不要做官爹”,毫無疑問的道出了現實和人性,說的是字字有血有肉,實在是血淋淋的前車之鑑。按照常理來說,做官的爹,無論是物質生活還是個人前途,都是十分的優渥與坦蕩。選擇做官的爹,自然而然要比討飯的娘好一千倍一萬倍。實則不然,一般來說夫妻離異後,跟上有錢有權的爹的孩子反而過得並不好,沒有“討飯娘”那般心安理得。

為何會出現這一特殊的文化現象,背後究竟有何含義?含義有三。一則,做官的爹儘管條件非常好,可是難免在離異後還要繼續找媳婦。讓一個後媽養別人家的孩子,於情於理都是說不過去的。雖說口上萬般親近,可是內心深處總是有那麼點隔閡。二則,跟了爹以後,精神生活空虛並且缺愛嚴重。都說父愛如山,但是在特定情況下,父愛代替不了母愛。一個跟上做官爹的孩子,精神上的空虛與缺愛程度的加深,都會讓孩子內心飽受折磨。

三則,也是小編著重強調的一點,“討飯娘”生活清貧,可也會想方設法為了孩子而生活。孩子是孃的心頭肉,懷胎十月殊為不易。從瓜瓜落地的嬰兒,到滿地跑的孩子,一個母親經歷的切膚之痛遠比父親要多得多。母親給予孩子的愛細膩而又專一,就算找到了下家,也是想方設法的為孩子考慮。雖然看起來比較自私,可是這種愛與父愛相比確實光明磊落。做官爹的父愛,無疑是善變的,不確定因素太多。

基於上述3點含義,我們可以看出俗語“寧要討飯娘,不要做官爹”,確實是道出了現實與人性。這句俗語警示的意義大於現實意義,畢竟一旦由衷的發出這樣的感嘆,就意味著一個家庭的破裂,這是誰也不想看到的現實,實在是殘忍至極啊!所以,我們在看到這句俗語的現實與人性之後,也要注重家庭的和睦關注孩子的成長。如此,方可領會這句俗語背後的文化魅力與獨特的文化內涵。



楊哥sy


這句話是說:母親是慈愛的化身,對子女的愛超過了父親,母親再窮也會關愛子女,父親當官發達以後,不一定會關照子女。歷史證明,對於家庭和慈善事業來說,女子特別重要。所以,中國教育史上有先賢認為,要撫養、教育好子女,首先要讓女子(將來的母親)受教育。

女子教育

中國留學教育史上鼎鼎大名的容閎(1828-1912)早年就入一所女學(澳門的西塾)修習。《容閎回憶錄》第一章《幼稚時代》載:“1834年,倫敦婦女會在遠東提倡女學。英教士古特拉富之夫人遂於是時蒞澳,初設一塾,專授女生。未幾復設附塾, 兼收男生。”容閎本人是在學校開辦的第二年即1835年進入該校讀書,在全校學生中年齡最小,受到優待,住在女院中。該校停辦後,古夫人攜盲女三人赴美。

雖然容閎對女學有切身體會,但是,容閎促成的留美幼童120人中(這批學生出洋時的平均年齡只有十二歲,最著名的,是詹天佑),沒有女生。

高等教育史上,1920年北大校長蔡元培實行“男女同校”,有了第一名女大學生王蘭。

女性與慈善

眾所周知,今天的慈善界、教育界、文藝界都活躍著大批的女性。然而,歷史上的慈善,那些留在古籍裡的女性,卻少之又少。為什麼會這樣?答曰:中國古代是宗法社會又是一個男權社會,在這樣的社會里,歷史是男人寫的。

研究女性與慈善,讓我們發現了隱而不顯的中國社會“半邊天”。

顯性的古代中國歷史大體上可以讀如一部男性史(當然,女政治家、女將軍、女醫生中國歷史上也有)。隱性的中國歷史(不見於正史,甚至不見於文字。含慈善史)則不然,男女各有千秋。

研究歷史上的慈善,繞不開女性。胡適說孔子對儒家的貢獻,“把柔儒的儒改變到剛毅進取的儒”。而慈善實踐,是將女性的柔弱發展為剛勁的社會善。

女性的四個優點

其一,女本柔弱,為母則剛。母親,是偉大的詞彙。人人都有母親,古代以嚴稱父(“家嚴”),以慈稱母。慈,在古代就是母親的意思。家慈,又稱“家母”,是在別人面前對自己母親的謙稱。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據說,是周王用來祭祀母親的。儒家有“孟母三遷”的故事。唐代“韓孟詩派”孟郊最著名的詩是《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織,意恐遲遲歸。”將細緻而深沉的母愛謳歌,此類文學作品很多。

其次,女子的“水德”,如水就下。女性心軟,易為善。舊社會,女性社會地位較低,容易接觸底層民眾,所以女性是民間慈善的踐行者。

其三,歷史上女性和信仰的關係很密切。女性是宗教信仰的積極踐行者。男性忙於世俗事務,女性忙於宗教實踐。

其四,女子天生親藝術。《紅樓夢》裡寫道:“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當水一旦遇上了泥,便會由原來的清澈靈動便得渾濁不堪。”


慈善文化研究


民間俗語文化深根於千百年的土壤,包含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及汗水。就一句較簡單的俗語,背後確有著無法言語的文化魅力。“寧要討飯娘,不要做官爹”,就這麼一句言簡意賅的俗語,背後的文化精髓和真實含義,又有誰知道呢?

“寧要討飯娘,不要做官爹”,這句俗語背後其實還有一句隱形的俗語,那就是“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臨各自飛”,夫妻之間感情已盡,婚姻到頭,這時除了分割財產外,還有孩子的撫養權和歸宿。孩子該如何抉擇?

在這個背景下,就這麼一句俗語確道出了人性和現實,俗語字字有血有肉,給後者留下了前車之鑑。這裡要飯的娘和做官的爹並不僅指生物意義上的母與父,背後想要表達的是精神養育和物質供養。

娘代表的是能夠給與孩子的精神養育和物質供養的父母們,此時的孩子是生活在愛與和諧的家庭中,感受的是滿滿幸福感、安全感。

而爹,代表的是忙忙碌碌的父母們,物質供給成為這些父母的唯一方式 ,在不懂的撫養孩子的父母心中只有養這個範疇,他們忘記了育字。在春晚小品中《真假老師》有句經典臺詞“我認為孩子需要的是陪伴,而不是錢”。

總結:當今社會條件,孩子真正缺少的不是物質滿足,而是父母們的精神陪伴。“寧要討飯娘,不要做官爹”,當父母的多深思一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