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放射檢查方案 與感染防控專家共識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感染肺炎放射檢查方案與感染防控專家共識


版本號:第一版


中華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

傳染病影像技術專業委員會專家共識協作組


發佈時間:2020 年 2 月 2 日



目錄

前言

摘要

正文

1、新型冠狀病毒特徵、臨床表現及報告流程

1.1 病原學特徵

1.2 流行病學特徵

1.3 臨床表現

1.4 臨床分型

1.5 病例報告

2、放射科院內感染防控措施

2.1 放射科診療環境與崗位要求

2.2 放射科院感防護原則

2.3 放射科設備清潔與消毒

2.4 放射檢查醫療廢物處理措施

2.5 附註:注意事項

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放射檢查方案

3.1 數字 X 線攝影(DR)檢查方案

3.2 移動床旁 X 線攝影檢查方案

3.3 CT 檢查方案

3.4 其他影像學檢查

倫理及利益衝突說明

專家署名

附個人防護用品脫摘參考圖及七步洗手法示意圖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感染肺炎放射檢查方案

與感染防控專家共識(第一版)


摘要

2019 年 12 月湖北省武漢市發現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被證實為一種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命名為 2019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該病毒通過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在全國各地蔓延,且患病數量呈持續上升趨勢。規範的 X線攝影及CT 檢查技術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病例篩查、早期診斷和療效評價的有效保障。為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繼續傳播和擴散,有效降低放射科工作人員醫院內感染風險,規範放射科影像檢查技術工作流程,中華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傳染病影像技術專業委員會組織國內多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定點醫院的影像技術、診斷和感染防控專家共同努力,制定了《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感染肺炎放射檢查方案與感染防控》,指導放射科防控工作。


關鍵詞:新型冠狀病毒,新型冠狀病毒肺炎,X 線攝影,計算機斷層攝影技術,感染控制


Abstract

In December 2019, some cases of unexplained pneumonia were found in Wuhan, Hubei province, which was confirmed to be a new coronavirus. 2019-nCoV was named for the new coronavirus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is coronavirus is spreading across the whole China rapidly through droplet transmission and contact transmission,and the infected cases reveal a rising tendency. Standard X-ray and CT examination techniques are confirmed as effective methods for the screening and diagnosis of infected cases. To prevent the spread of 2019-nCoV, prepare standard imaging examinations, and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fection risk of radiologists and technologists, an ‘Expert consensus of radiological examination scheme and prevention of 2019-nCoV related pneumonia was summarized under the endeavor of many radiologists and technologists, aiming to standardize the imaging examinations and guide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in radiology department.


Keywords: 2019-nCoV, pneumonia caused by 2019-nCoV, radiography, computed tomography, prevention of infections


前言

2019 年 12 月湖北省武漢市發現不明原因肺炎病例,2020 年 1 月 7 日,實驗室檢出一種新型冠狀病毒,2020 年 1 月 10 日完成了病毒核酸檢測,2020 年 1 月12 日,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造成武漢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命名為 2019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短短 1 個多月,疫情已蔓延至全國各個省市和自治區。


截至 2020 年 2 月 1 日 17 點,全國確診病例已達到 11889 例,疑似病例已達到17988 例,且呈持續上升趨勢。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健康委員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為乙類傳染病,並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措施,同時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規定的檢疫傳染病管理。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印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指引,影像學檢查是診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重要方法之一,規範的 X 線攝影及 CT 檢查技術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篩查、診斷和療效評價,以及信息共享的有效保障。放射科技術人員在對患者進行 X線攝影或 CT 檢查過程中,難免直接或間接接觸到感染患者。為防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繼續傳播和擴散,以及做好放射科影像檢查技術工作,有效降低放射科工作人員的院內感染風險,提高影像技術與診斷水平,中華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傳染病影像技術專業委員會聯合全國知名傳染病影像專家團隊、全國醫學影像技術專家團隊以及知名感染防控專家,組建專家共識協作組,在國內放射學技術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制定了《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感染肺炎放射檢查方案與感染防控》,目的在於規範放射檢查技術,有利於信息資源共享,避免院內交叉感染,提高影像學檢查質量,指導放射科防控工作,追求放射技師“零感染”的目標。

介於疫情形勢嚴峻,時間緊,任務重,在編寫過程當中,難免存在技術流程的不完善及合理性問題,有待於在合適時間更新版進一步完善。同時敬請放射學專家教授不吝賜教,期待日臻完善。


1、新型冠狀病毒特徵、臨床表現及報告流程


1.1 病原學特徵

新型冠狀病毒屬於 β 屬的新型冠狀病毒,有包膜,顆粒呈圓形或橢圓形,常為多形性,直徑 60-140nm。其基因特徵與 SARSr-CoV 和 MERSr-CoV 有明顯區別。目前研究顯示與蝙蝠 SARS 樣冠狀病毒(bat-SL-CoVZC45)同源性達 85%以上。體外分離培養時,2019-nCoV96 個小時左右即可在人呼吸道上皮細胞內發現,而在 VeroE6 和 Huh-7 細胞系中分離培養需約 6 天。對冠狀病毒理化特性的認識多來自對 SARS-CoV 和 MERS-CoV 的研究。病毒對紫外線和熱敏感,56℃30分鐘、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劑均可有效滅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滅活病毒。


1.2 流行病學特徵

1.2.1 傳染源

目前認為傳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

1.2.2 傳播途徑

經呼吸道飛沫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亦可通過接觸傳播。

1.2.3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及有基礎疾病者感染後病情較重,兒童及嬰幼兒也有發病。


1.3 臨床表現

基於目前的流行病學調查,潛伏期一般為 3-7 天,最長不超過 14 天。以發熱、乏力、乾咳為主要表現。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瀉等症狀。重型病例多在一週後出現呼吸困難,嚴重者快速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膿毒症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礙。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為中低熱,甚至無明顯發熱。部分患者僅表現為低熱、輕微乏力等,無肺炎表現,多在1 周後恢復。從目前收治的病例情況看,多數患者預後良好,兒童病例症狀相對較輕,少數患者病情危重。死亡病例多見於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礎疾病者。


1.4 臨床分型

1.4.1 普通型

具有發熱、呼吸道等症狀,影像學檢查可見肺炎表現。

1.4.2 重型

符合下列任何一條:

i.呼吸窘迫,RR≥30 次/分;

ii.靜息狀態下,指氧飽和度≤93%;

iii.動脈血氧分壓(PaO2)/吸氧濃度(FiO2≤300mmHg(1mmHg=0.133kPa)。

1.4.3 危重型

符合以下情況之一者:

i.出現呼吸衰竭,且需要機械通氣;

ii.出現休克;

iii.合併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 ICU 監護治療。


1.5 病例報告

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發現符合病例定義的疑似病例後,應立即進行隔離治療,院內專家會診或主診醫師會診,仍考慮疑似病例,在 2 小時內進行網絡直報,並採集呼吸道或血液標本進行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同時儘快將疑似病人轉運至定點醫院。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有流行病學關聯的,即便常見呼吸道病原檢測陽性,也建議及時進行新型冠狀病毒病原學檢測。疑似病例連續兩次呼吸道病毒核酸檢測陰性(採樣時間至少間隔 1 天),方可排除,若臨床高度懷疑,應持續監測核酸檢測。


2、放射科院內感染防控措施


2.1 放射科診療環境與崗位要求

2.1.1 配備獨立醫學影像檢查機房並進行區域劃分

2.1.1.1 為防止交叉感染,應設立獨立的醫學影像檢查區域或專用放射檢查設備(例如,感染人群專用 X 線攝影設備和 CT 設備)及膠片打印機。按照院內感染控制要求明確劃分汙染區、半汙染區和清潔區,均執行嚴格消毒。若無條件單獨劃分專用檢查機房(例如 CT 檢查機房),需要在當前患者掃描結束後進行嚴格的設備和空氣消毒,再進行下一位常規患者的檢查。


發熱門診、放射科汙染區和半汙染區、醫院隔離病房等區域屬於院內感染控制的重點區域(確診患者檢查後必須終末消毒後才能進行檢查疑似患者)。

2.1.1.2 應設立專用放射檢查通道。

2.1.1.3 對發熱門診以及病房疑似和確診患者進行分批次、分時段集中檢查,並嚴格執行消毒。

2.1.2 放射科人員合理分工,在發熱門診、放射科汙染區和半汙染區、醫院隔離病房等重點區域內實行專職專責管理


科室院感管理員:放射科內指定專人擔任科室感染管理員,具體負責指導、監督全科工作人員的消毒、防護工作以及消毒液的配製,形成上下一致、分工明確,防範病毒在醫院放射科內部傳播。


移動床旁 X 線攝影技師:安排放射技師專崗、專人執行重點區域內的移動床旁 X線攝影,進行標準化攝片。要求技師嚴格執行二級防護,若遇到如吸痰、呼吸道採樣、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等有可能發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體內物質的噴射或飛濺的工作時,必須三級防護。攝片完成後對設備進行消毒處理(用 75%酒精進行擦拭)。


X 線攝影技師和 CT 檢查技師:擺位技師在汙染區,嚴格執行二級防護,若遇到如吸痰、呼吸道採樣、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等有可能發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體內物質的噴射或飛濺的工作時,必須三級防護。操作技師可採用一級或二級防護,需對患者進行標準化圖像採集,掃描結束後及時按照院感要求對設備和機房進行消毒處理。


影像檢查登記人員:應禁止重點區域內的患者前往常規的預約登記服務窗口辦理業務。建議充分利用 HIS 系統、PACS 系統和 RIS 系統,實現無紙化填寫電子申請單及病史,或者持紙張申請單,由在重點區域內工作的放射技師完成登記工作,對患者接觸過的申請單等單據進行單獨管理和安全處置。


在非重點區域內工作的其他影像技術與診斷的專業人員:未明確進入汙染區和半汙染區,可戴醫用防護口罩或 N95 醫用防護口罩,帽子,工作服,手套。入汙染區後,嚴格執行二級防護,若遇到如吸痰、呼吸道採樣、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等有可能發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體內物質的噴射或飛濺的工作時,必須三級防護。

2.1.3 重點區域內放射技師的工作模式(試行)

在隔離區域內工作的移動床旁 X 線攝影技師、X 線攝影技師和 CT 檢查技師由於存在與患者進行密切接觸的可能性,故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推薦採用 2+2工作模式。


安排專人食宿在醫院內的特定隔離區域,並在發熱門診、放射科汙染區和半汙染區、醫院隔離病房等重點區域內負責承擔並完成移動床旁 X 線攝影、X線攝影和 CT 檢查等工作 2 周(也可視具體情況縮短工作時間)。倒班完成影工作後,需要食宿在醫院專門安排的特定隔離區域內休息待命,以隨時應對突發事件,工作期間不得離開特定隔離區,一切工作以及生活所需均在重點區域和指定的特定隔離區內完成。


放射技師完成 2 周工作任務後,離開特定隔離區域,進入特定專用隔離病區進行監督性醫學觀察 2 周,期間不得離開該指定區域。監督性醫學觀察2 周後如無異常則可返回正常工作崗位。


根據歷次烈性傳染病防控經驗及最新 2019-nCoV 新型冠狀病毒流行病學調查數據,設定醫學觀察期為 2 周較為適宜。


2.2 放射科院感防護原則


2.2.1 為防止交叉感染,科室人員上下班通道關閉,使用門禁,無關人員不得進出。技師在清潔區穿戴防護用品,在緩衝區脫掉防護用品。擺位技師在汙染區工作,在規定時間換崗前不能進入清潔區。換崗時按流程在緩衝區脫去防護服後清潔通過後才能進入清潔區。

2.2.2 個人防護級別

一般防護:穿工作服、一次性醫用口罩、工作帽、必要時戴手套。

一級防護:適用於預檢分診、發熱門診與感染性疾病科門診醫務人員;穿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醫用口罩(接觸有流行病學史的戴 N95 防護口罩)、工作服、隔離衣(預檢分診必要時穿一次性隔離衣),必要時戴一次性乳膠手套,嚴格執行手衛生。

二級防護:適用於醫務人員從事與疑似或確診患者有密切接觸的診療活動;穿戴一次性工作帽、防護眼鏡或面罩(防霧型)、醫用防護口罩、防護服或隔離衣、一次性乳膠手套,一次性鞋套,嚴格執行手衛生。

三級防護:適用於為疑似或確診患者實施產生氣溶膠操作者,如吸痰、呼吸道採樣、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等有可能發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體內物質的噴射或飛濺的工作時;穿戴一次性工作帽、戴醫用防護口罩、防護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護或正壓式頭套)、防護服、一次性乳膠手套、一次性鞋套,嚴格執行手衛生。

2.2.3 放射科工作人員穿脫防護用品流程

2.2.3.1 穿防護用品流程:七步洗手-戴帽子-戴醫用防護口罩(N95,漏氣試驗)-穿防護服(脫鞋後)-戴乳膠手套(內層)-穿一次性隔離衣- 戴乳膠手套(外層)--穿膠靴-穿靴套-戴護目鏡/防護面屏-檢查穿戴嚴密性。


2.2.3.2 脫防護用品流程:(汙染區:清除可見汙物-手衛生-脫外層鞋套-手衛生-脫隔離衣連同外層手套-手衛生)-(半汙染區:摘護目鏡/面屏-手衛生-脫防護服連同內層手套、靴套-手衛生-摘醫用防護口罩(N95)-摘帽子-七步洗手)。


注意事項:

在清潔區時,i)戴醫用防護口罩一定做漏氣實驗,確保醫用口罩佩戴嚴密;ii)穿防護服一定確保拉鍊前面膠帶嚴密;iii)穿防護用品區域要有一面鏡子,穿好全套防護用品,進汙染區之前一定檢查穿戴嚴密性和伸展性,應該在監督員指導及協助下完成,以確保安全。


在汙染區、半汙染區時,i)脫防護用品動作要輕柔,避免產生氣溶膠,以免發生暴露;ii)脫防護服時注意皮膚不要觸及防護服汙染面,防止皮膚暴露;iii)脫防護服區域從汙染程度自高向低,不可逆向操作,有條件可以監督員在清潔區觀察指導。


2.3 放射科設備清潔與消毒


2.3.1 日常清潔

1)金屬表面和具有油漆的表面可以用柔和去汙劑擦拭,再用乾的毛巾擦乾。切勿使用腐蝕性的清洗劑、溶劑、腐蝕性的去汙劑以及腐蝕性的拋光劑。如果您不能確定清潔劑的特性,請勿使用。

2)鍍鉻部件只能用乾的毛巾擦拭。不要使用磨蝕性的拋光劑。為了保護表面的塗層,請使用非磨蝕性的蠟。塑料材質表面只能用肥皂和水清潔,如果使用其他去汙劑(例如,高濃度酒精),塑料材料會失去光澤並容易開裂。

3)任何標準的玻璃清潔劑都可用於清潔觸摸屏;注意避免使用含有氨的產品。把玻璃清潔劑噴灑在布或毛巾上,然後擦拭觸摸屏;務必及時除去液滴防止流淌至設備縫隙。灰塵和指印一般不影響密封觸摸屏的使用。

2.3.2 設備消毒

1)設備(DR、CT、MR 等)的消毒,每位患者做完檢查後使用 75%的乙醇擦拭消毒,如有汙物或肉眼可見汙漬,先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完全清除汙漬後,再行消毒。

2)切勿使用腐蝕性、溶解性消毒劑或滅菌劑。

3)謹慎使用消毒噴霧裝置。這些噴霧可能會滲入設備,導致電氣短路、金屬腐蝕或其他損壞。如需使用噴霧消毒裝置,必須先關閉設備並待其冷卻,然後用塑料薄膜將設備完全蓋住,才能開始噴霧。待所有噴霧散盡,才能揭去塑料薄膜,然後按照上述方法對設備自身進行消毒或滅菌。

2.3.3 地面消毒 機房地面使用 2000mg/L 的含氯消毒液進行地面擦拭消毒,有肉眼可見汙染物時,先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完全清除汙漬後,再行消毒。候診區、走廊地面消毒 用 2000mg/L 含氯消毒劑對候診區、走廊通道(包括欄杆、門把手、窗戶、牆面開關等)進行消毒,如有汙染物處理方法同機房內。

2.3.4 空氣消毒 在無人狀態下空氣消毒,採用紫外線照射(30W~16 平方米房間,需連續照射 30 分鐘以上),繼行開窗和/或通風管道通風 30 分鐘以上。紫外線照射消毒有效距離為 1.5W/M,需合理配置覆蓋整個機房;在操作中也可使用空氣消毒機持續消毒。

2.3.5 疑似或者確診患者檢查結束後,對設備、地面及空氣消毒一次。


2.4 放射檢查醫療廢物處理措施


1) 患者所有的廢棄物應當視為感染性醫療廢物,嚴格依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和《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管理。

2) 醫療廢物收集流程 感染性廢物(包括被病人血液、體液汙染的物品;隔離病人產生的生活垃圾;使用後的一次性醫療器械、用品如注射器等,針頭等利器必須裝入利器盒中)裝入黃色醫療廢物收集袋,3/4 滿,袋內噴灑5000mg/L 含氯消毒劑後,內層鵝頸式封口,內層袋錶面噴灑 5000mg/L 含氯消毒劑,外層鵝頸式封口,貼專用標識,外層袋錶面再噴灑 5000mg/L 含氯消毒劑,置於科室醫療廢物暫存處存放。

3) 由保潔員或專職醫療廢物收集員穿戴個人防護(二級防護)進行感染性醫療廢物收集。做好交接登記、密閉轉運、醫院暫存地點貯存。


2.5 附註:注意事項


1)在進出各房間或隔離病房時,需執行快速手衛生消毒,避免造成表面汙染。在穿脫防護用品時,必須遵照指定流程,嚴格執行手衛生。

2)若密切接觸技師無法單獨專職於隔離病房,則需按照感染防護原則,在放射科設置固定半汙染區域和清潔區域,嚴格執行本文 2.1、2.2、2.3 的操作順序穿脫防護衣物,清潔通過;並設置指定分類投放處,便於後續感染性醫療廢物處理及可重複使用物品消毒。

3)防護目鏡在使用後放置於指定消毒處,行 1000mg/L 含氯消毒液或 75%酒精密閉浸泡 1 小時以上。


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放射檢查方案


專家組建議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進行影像檢查時首選肺部 CT 掃描。


3.1 數字 X 線攝影(DR)檢查方案


3.1.1 檢查注意事項

1) 配置一臺專用 DR 作為新型肺炎患者專用機。

2) 嚴格按照上述的消毒措施進行設備和機房管理。

3) 危重患者建議床旁攝片。

3.1.2 放射檢查方案

3.1.2.1 檢查前準備

工作人員準備:有條件使用智能擺位的情況下,影像技師採用一級或二級防護;若無條件,影像技師嚴格執行二級防護,若遇到如吸痰、呼吸道採樣、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等有可能發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體內物質的噴射或飛濺的工作時,必須三級防護。


患者準備:認真核對檢查會診單及注意事項,明確檢查目的和要求;患者檢查應全程配戴醫用外科口罩或 N95 醫用防護口罩;去除頸部、胸部飾物和其他高密度物品(如內衣、拉鍊、釦子等)。


注:如患者情況特殊(兒童或危重患者)需要家屬或醫護人員陪同完成檢查,陪同人員防護要求不得低於二級防護標準,並做好患者和陪護人員的輻射防護。

3.1.2.2 成人放射檢查方案

攝影距離:180cm。

濾線柵:用(柵比最低 10:1)。

曝光條件:通常使用高千伏攝影 120kV,自動曝光技術。

攝影體位:後前位,患者背向球管站立於探測器面前,前胸緊貼探測器,雙手背放在髂骨上或抱住探測器,肩部下垂、上臂內旋(拉開肩胛骨),頭稍後仰,下頜置探測器上緣之上,中心線對準第六胸椎水平處垂直於探測器入射。

防護要求:使用鉛圍裙等儘可能遮擋身體其他部位。

呼吸要求:深吸氣末屏氣採集。

3.1.2.3 兒童放射檢查方案

1) 3 歲以上合作者

攝影距離:150cm。

濾線柵:不使用。

曝光條件:不使用自動曝光技術,不建議高 kV 攝影,參考範圍:55-65kV,2-5mAs,根據被檢者年齡、體厚適當調整。


攝影體位:後前位,被檢者面向立位探測器,兩足分開站穩,人體正中矢狀面位於探測器中線並垂直探測器,下頜略抬,使之不致重疊肺尖;兩肘彎曲,手背放於髖部;兩肩平放,儘量內旋緊靠探測器,使兩側肩胛骨拉出肺野,中心線對準第六胸椎水平處垂直於探測器入射。如遇較小被檢者不能做到上述姿勢,可囑其緊抱探測器。

防護要求:使用鉛圍裙等儘可能遮擋身體其他部位。

呼吸要求:深吸氣末屏氣曝光;如果不配合,根據被檢者呼吸規律待其吸氣末抓拍曝光。

2) 0-3 歲和 3 歲以上不合作者

攝影距離:100cm。

濾線柵:不使用。

曝光條件:不使用自動曝光技術,參考範圍:50-60kV,0.6-2mAs攝影體位:被檢者仰臥於攝影臺上,身體正中矢狀面垂直於檯面並置於檯面中線,雙手臂上舉,用沙袋、綁帶或/和家屬協助下固定其雙腿、雙臂及頭部;儘量保持被檢者雙腿伸直,上肢夾緊頭部,背部貼緊檯面,以減小移動模糊;頭部擺正,下頜略抬,使之不致重疊肺尖,中心線對準兩乳頭連線的中心垂直射入。


防護要求:使用鉛圍裙等儘可能遮擋身體其他部位。

呼吸要求:根據被檢者呼吸規律待其吸氣末抓拍曝光。

3.2 移動床旁 X 線攝影檢查方案

3.2.1 檢查注意事項

1)一臺移動 DR 作為專用設備放在新冠狀病毒肺炎隔離病區等重點區域內,為危重患者拍床旁片。

2)技師進新冠狀病毒肺炎隔離病區前應嚴格執行二級防護,若遇到如吸痰、呼吸道採樣、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等有可能發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體內物質的噴射或飛濺的工作時,必須三級防護。

3)床旁拍攝完成後,按照本文的操作順序穿脫防護衣物,清潔通過及防護用品放置黃色垃圾袋內,按要求處理。條件允許時,建議拍攝技師在隔離病區內待命工作兩週。出隔離病區後在醫院指定區域醫學觀察 14 天,確定無感染後再重返正常工作崗位。

4)床旁拍攝,做好平板探測器或者 IP 板的防護,建議用塑料袋套上平板,使用後進行消毒處理。

5)在重點區域內對危重確診患者行移動床旁 X 線攝片檢查時,務必做到專機專用,該移動設備在疫情結束前,不得離開隔離病房等重點區域。疫情結束後,在進行全面清潔消毒後,方可返回原工作地點。

3.2.2 放射檢查方案

3.2.2.1 檢查前準備

與 DR 檢查類同。

3.2.2.2 成人放射檢查方案

攝影距離:100cm。

曝光條件:使用濾線柵時建議 75-85kV,不使用濾線柵時建議 65-70kV。

攝影體位:探測器緊貼患者背部放置,中心線對準兩乳頭連線的中心垂直射入,若患者不能平臥,可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患者角度和入射角度。

防護要求:使用鉛圍裙等儘可能遮擋身體其他部位。

呼吸要求:深吸氣末屏氣採集。

3.2.2.3 兒童放射檢查方案

攝影距離:100cm。

濾線柵:不使用

曝光條件:不使用自動曝光技術,參考範圍 50-60kV,0.6-2mAs。

攝影體位:被檢者仰臥於床上,探測器緊貼背部放置,雙手臂上舉,用沙袋、綁帶或/和家屬協助下固定其雙腿、雙臂及頭部;儘量保持被檢者雙腿伸直,上肢夾緊頭部;頭擺正,下頜略抬,使之不致重疊肺尖,中心線對準兩乳頭連線的中心垂直射入。若不能平臥,可根據具體情況調整被檢者角度和中心線入射角度,使中心線與探測器垂直。

防護要求:使用鉛圍裙等儘可能遮擋身體其他部位。

呼吸要求:根據被檢者呼吸規律待其吸氣末抓拍曝光。


3.3 CT 檢查方案


3.3.1 檢查注意事項

3.3.1.1 隔離病區內設有專用 CT

1) 患者佩戴 N95 醫用防護口罩,在醫務人員或擺位技師陪同下進入 CT機房。醫務人員或擺位技師嚴格執行二級防護,若遇到如吸痰、呼吸道採樣、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等有可能發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體內物質的噴射或飛濺的工作時,必須三級防護。

2) 指導患者躺在檢查床上,並操作機架完成定位工作。

3) CT 操作技師操作機器完成檢查工作,檢查完成後執行快速手消毒。

4) 打開屏蔽門,由陪同醫務人員將患者送回病房,檢查完成,放射科操作技師通知保潔人員消毒機房。

3.3.1.2 隔離病區內未設專用 CT

1) 設定指定 CT、指定人員、指定時間對確診患者進行檢查。

2) 與院感、醫務、放射、病房多點協調下,設立確診患者“運送-檢查-返回病區”檢查閉環流程及路徑。


3) 檢查開始前與醫院保安及後勤工作人員合作,必須清空指定 CT 周圍及確立路徑上的其他患者及一切不必要的人員。

4) 患者佩戴 N95 醫用防護口罩,在醫務人員(或護工)陪同下進入 CT機房。醫務人員(或護工)嚴格執行二級防護,若遇到如吸痰、呼吸道採樣、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等有可能發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體內物質的噴射或飛濺的工作時,必須三級防護。運送人員隨時對周圍空氣使用 75%酒精或 1000mg/L含氯消毒液進行噴霧消毒。

5) 陪同醫務人員(或護工)協助患者躺在檢查床上,影像技師操作機架完成定位工作。

6) 患者掃描完成後,打開屏蔽門,將患者從檢查床放下、由陪同醫務人員(或護工)送回病房,檢查完成,通知保潔人員消毒機房。返回病區途中,運送人員也需隨時對周圍空氣使用 75%酒精或 1000mg/L 含氯消毒液進行噴霧消毒。

7) 上述步驟 4)至步驟 6)在醫院工作人員不足時,亦可由放射科指定技師完成,該技師需嚴格執行二級防護,若遇到如吸痰、呼吸道採樣、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等有可能發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體內物質的噴射或飛濺的工作時,必須三級防護。

8) CT 操作技師在操作室內操作機器完成檢查工作,檢查完成後執行快速手衛生消毒。

注 1:確診病例檢查和發熱門診疑似病例檢查如需使用同一臺 CT,則必須嚴格區分開兩者的檢查時間,兩者相隔需 1 小時以上,用以對機房和周圍環境進行充分的清潔消毒。

注 2: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肺炎肺部病徵呈現多發小斑片影磨玻璃及實變影,以胸膜下、下肺及背側明顯;因此除小兒患者外,推薦使用 CT 檢查作為影像學檢查首選方法。

注 3:小兒患者在院方硬件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在高端 CT 上採用低劑量寬探測器容積掃描代替普通 X 線攝影檢查。


3.3.2 常用檢查方案

由於各個醫院 CT 設備廠家、型號、種類等繁多,本指南僅列出推薦檢查方案。

3.3.2.1 檢查前準備

3.3.2.1.1 工作人員準備

推薦安排 2 名技師:1 名操作 CT 設備,另 1 名技師專職進機房擺位並訓練患者呼吸和屏氣要領。如若條件不允許,可囑其隨行家屬或臨床醫務人員予以協助,但應保證隨行人員做好個人防護。


操作技師若不接觸患者,可執行一級或二級防護;擺位技師嚴格執行二級防護,若遇到如吸痰、呼吸道採樣、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等有可能發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體內物質的噴射或飛濺的工作時,必須三級防護。在給確診患者完成檢查後,應將上述所有一次性用具全部更換後,該技師方可參與接下來其他患者的檢查。

3.3.2.1.2 輔助用具準備

固定一臺 CT 機接診疑似或確診病例,優先選擇在控制檯可以升降床的CT 機型;沒有能在控制檯可以升降床的 CT 機型,可以在檢查床前放置帶有階梯狀踏板的輔助用具供患者上下床使用。


機房應選擇獨立操作間,不與其他機器共用操作間;無法達到上述條件時,檢查後消毒時要把操作間相連接的其他機房做空氣消毒。


機房採用新風系統中央空調的,將空調送風量和排風量開到最大;機房採用普通中央空調的,應關閉機房、操作間中央空調,開啟備用獨立空調,如果沒有獨立空調,做完檢查消毒後再開啟中央空調。


檢查床應鋪一次性中單,避免摺疊,覆蓋整個檢查床面;防護用品應包括鉛帽和長方形鉛圍裙,使用時要用一次性中單與患者身體、衣物相隔離。

3.3.2.1.3 患者準備

認真核對 CT 檢查會診單,瞭解病情,明確檢查目的和要求;患者檢查應全程配戴醫用外科口罩或 N95 醫用防護口罩(包括患者和陪護人員),進機房前使用手部消毒液消毒雙手或戴一次性手套;去除頸部、胸部飾物和其他高密度物品(如內衣和帶有拉鍊、釦子、油漆等)。


掃描前對患者進行呼吸訓練,囑患者按呼吸指令配合檢查。通常採用深吸氣後屏氣(吸氣末屏氣),危重患者優先保障屏氣,不能屏氣者應囑其平靜呼吸,避免咳嗽。

3.3.2.1.4 其他隔離事項準備

接診時,交待檢查注意事項時儘量採用對講方式,客觀情況要求技師必須與患者接觸時也要儘量保持相隔 1 米以上的距離;對於能夠配合的患者,檢查技師在保證患者安全前提下,可在操作室聲控引導患者擺位,亦可請陪同人員協助患者上檢查床;需要檢查技師親自擺位時,頭儘量遠離患者呼吸道,接觸患者前後及時行速幹手消毒洗手;就檢患者進入檢查區域和整個檢查過程中必須佩戴口罩,否則可通知其主管醫生協助佩戴口罩後進行檢查。

3.3.2.2 成人 CT 掃描方案

掃描體位:常規取仰臥位,身體置於檢查床面中間處,兩臂上舉抱頭。手臂上舉困難者,可置於身體兩側。

掃描方式:橫斷面螺旋掃描。

定位掃描:確定掃描範圍、層厚、層距。

掃描範圍:從肺尖掃描至膈底(包括雙側肋膈角),對不能長時間憋氣的重症患者從膈底掃描至肺尖(肺底部呼吸運動幅度大於肺尖部),減少雙肺下野因不能屏氣造成的呼吸運動偽影,保證圖像質量。


顯示野(dFOV):一般體型為 35~45 cm;建議固定顯示野,便於複查對比(體型較大建議 45cm,體型較小建議 35cm),視實際情況而定。


掃描參數:定位像掃描參數一般選用軸掃,推薦 80kV,25mA。橫斷面掃描一般採用螺旋掃描,開啟自動管電壓或固定管電壓(患者 BMI<19kg/m²的建議為 100kV,患者 BMI 為 19~24kg/m²的建議為 120kV,患者 BMI>24kg/m²的建議為 140kV);使用智能輻射劑量跟蹤技術(50-350mAs);採集層厚 0.5-1mm;球管轉速 0.27-0.8s/r;螺距 1-1.3;開啟迭代重建技術。重型及危重型患者可以優先縮短掃描時間,採用大螺距 1.5-1.7、提高球管轉速、加大準直器寬度來調整,以減少患者呼吸運動偽影。

3.3.2.3 兒童 CT 掃描方案

與成人掃描的主要不同之處主要在於顯示野設定、掃描劑量設定和輻射防護級別。

顯示野:根據被檢者體型調整合理的顯示野。

掃描參數:定位像掃描參數一般選用軸掃,推薦 80kV,25mA。橫斷面掃描一般採用螺旋掃描,低劑量,管電壓 100kV;使用智能輻射劑量跟蹤技術;採集層厚 2-5mm;重建層厚/重建層間距 0.5-1.0mm;球管轉速 0.27-0.8s/r;螺距 0.5-1.0;開啟迭代重建技術。


輻射防護:嚴格按照輻射防護規定,遮擋患兒的其它身體部位,尤其是性腺等射線敏感部位;嬰幼兒的檢查積極做好陪護人員的防護。

注:無法配合吸氣屏氣及需鎮靜後檢查的患兒在平靜呼吸下完成掃描。

3.3.2.4 CT 圖像重建

常規圖像重建:常規以 5 mm 層厚分別重建出肺窗圖像(肺窗:窗寬 1000~1500Hu,窗位-650~-500Hu)和縱膈窗圖像(縱膈窗:窗寬 250~300Hu,窗位 30~50Hu)。


薄層圖像重建:常規以 1 mm 以下層厚重建出薄層肺窗圖像(肺窗算法,窗寬 1000~1500Hu,窗位-650~-500Hu)。


3.3.2.5 CT 圖像後處理技術

最大密度投影(MIP):MIP 圖像能比薄層掃描更好地顯示血管長軸,因而提高了立體定向作用,有利於鑑別血管與實性病灶,提高了實性病灶的檢出率。建議選擇 Slab-MIP,層厚為 10mm,更有利於病變檢出和特徵顯示。


最小密度投影(MinIP):可將密度明顯低的含氣器官(如支氣管等)突出顯示出來,對具有近於空氣密度的氣道的顯示上極具優勢。MinIP 有利於顯示肺氣腫、支氣管擴張、馬賽克徵等,檢出早期磨玻璃病變有優勢,建議層厚3-5mm。


容積再現(VR):建議使用 MP-VR,一定厚度組織的 VR 顯示,建議層厚為 20mm;顯示三維解剖結構逼真,清晰顯示臟器的形態結構和空間關係。


對炎症病變空間三維形態、密度區分有優勢。

多平面重組(MPR):MPR 是把已經計算好的像素數據重新組合成任意角度(冠、矢、任意角度)斷面的圖像後處理技術。MPR 可更精確地顯示病變與血管、胸膜及胸壁的關係,有助於病變準確定位,MPR 可以更好地顯示病灶與支氣管的位置關係,提供病變細節與特徵。


3.4 其他放射檢查


目前,在醫學放射檢查方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主要依靠 X 線攝影(DR)和 CT 檢查進行篩查和診斷。核磁共振成像(MRI)是在患者出現神經系統病變時的首選檢查項目。放射科工作人員應嚴格遵守感染防控條例,避免患者與患者、患者與醫護人員之間的交叉感染,患者檢查時儘量避免穿戴有鐵磁性金屬物質(例如鐵絲或鐵釦)的口罩進入磁體間,檢查完成後嚴格執行必要的設備清潔和消毒、空氣消毒等。密切接觸的放射檢查技術人員,必要時可按照 2019-nCoV 肺炎潛伏期週期自行隔離兩週後,恢復正常環境工作。


倫理及利益衝突說明

本文不涉及倫理問題,全部內容來自參考資料和醫院一線工作人員的經驗總結,無其它衝突。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 WS/T311.2009《醫院隔離技術規範》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 WS/T313.2019《醫務人員手衛生規範》

3.《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

5.李宏軍主編,《實用傳染病影像學》. 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

6.餘建明,曾勇明主編.《醫學影像檢查技術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

7.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2020.


8. Hui D S, Madani T A, Ntoumi F, et al. The continuing 2019-nCoV epidemic threat of novel coronaviruses to global health-The latest 2019 novel coronavirus outbreak in Wuha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JID: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fectious Diseases, 2020, 91: 264.

9. Huang C, Wang Y, Li X,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Wuhan, China[J]. The Lancet, 2020.

10. Zhu N, Zhang D, Wang W, et al. A novel coronavirus from patients with pneumonia in China, 2019[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0.

11. Ketai L, Paul N S, Ka-tak T W. Radiology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the emerging pathologic-radiologic correlates of an emerging disease[J]. Journal of thoracic imaging, 2006, 21(4): 276-283.


12. King A D, Ching A S C, Chan P L, et al.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avoiding the spread of infection in a radiology department[J].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 2003, 181(1): 25-27.

13.謝阿靜[1], 謝華[1]. SARS 定點醫院的院內感染控制[J]. 山東藥,2005,45(17):39.

14.馬向紅, 曾慶思, 宋玉全, 等.放射科在 SARS 期間的防護[J]. 廣東醫學, 2003, 24:139-140.

15. 王向陽, 張國富. 放射科在 SARS 預防和控制中的管理[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誌, 2004, 14(5):558-558.

16. 伍建林, 沈慧聰, 李光軍等. 影像學檢查在 SARS 診斷中的評價[J]. 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誌, 2004, 15(3):166-169.2020 年 2 月 1 日


2020 年 2 月 1 日


專家署名

支持機構:中華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

中華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傳染病影像技術專業委員會

顧 問蔣榮猛(北京地壇醫院感染科) 王寶增(北京天壇醫院感染科)

主 持:丁金立、付海鴻

編寫人:丁金立、章礽蔭

編寫秘書:夏振營、王海闊

主 審:李宏軍、付海鴻、劉亞歐、施裕新、陸普選、李真林、高劍波

通訊作者:李宏軍、付海鴻、劉亞歐、施裕新

編寫專家組成員(按照姓氏拼音排名):

戴 欣 重慶市公共衛生醫療救治中心影像科

丁金立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放射科

杜霄鵬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放射科

付海鴻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放射科

江 敏 成都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放射科

來守永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放射科

賴聲遠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放射科

雷子喬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

李宏軍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放射科

李 碩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放射科

劉道永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放射科

劉亞歐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放射科

柳嬌嬌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放射科

陸普選 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

羅佳文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放射科

呂發金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放射科

馬新武 山東省醫學影像學研究所設備科

牛延濤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放射科

單 飛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放射科

施裕新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

孫文閣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放射科

王海闊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放射科

吳愛琴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放射科

夏振營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放射科

徐 冬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放射科

許書聰 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放射科

楊志英 四川達州市中心醫院醫學影像中心

於雄鷹 廣東省廣州市南醫三院放射科

張敏捷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放射科

張屹俊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放射科

章礽蔭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放射科


鄭君惠 廣東省人民醫院放射科注:本專家共識將在《新發傳染病電子雜誌》2020 年第一期刊出


附個人防護用品穿戴與脫摘參考圖,及七步洗手法示意圖

(注:附圖引自公益宣傳材料,若有侵權,隨時刪除)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放射檢查方案 與感染防控專家共識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放射檢查方案 與感染防控專家共識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放射檢查方案 與感染防控專家共識


1. 本專家共識的部分內容主要參考了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部分內容將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發佈之後,再行更新。

2. 本文不涉及倫理問題,全部內容來自參考資料和醫院一線工作人員的經驗總結,無其它衝突。若不慎有侵權之處,將隨時更正。

3. 介於疫情形勢嚴峻,時間緊,任務重,在編寫過程當中,難免存在技術流程的不完善及合理性問題,有待於在合適時間更新版進一步完善。同時敬請放射學專家教授不吝賜教,期待日臻完善。

【版權聲明】本平臺屬公益學習平臺,轉載系出於傳遞更多學習信息之目的,且已標明作者和出處,如不希望被傳播的老師可與我們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