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經之路”=“仕途”,借孫悟空的形象變化,解讀明代士人精神

“取經之路”=“仕途”,借孫悟空的形象變化,解讀明代士人精神

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來一直處於穩定的循環當中,基本上每個朝代都是經歷從產生到昌盛再到衰落最後被更替的命運。儘管每個朝代會出現不同的特點,但時代大循環的方向並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因而產生的中國傳統文化同滾雪球一般,在每個朝代中都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延續力。

因此在透過產生於明代時期的小說《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形象來考察明代士人精神就不能忽略中國傳統文化對當時時代人思想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中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流意志,反映到明代士人身上就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精神特徵。這些精神特徵從明代神怪類小說《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形象中可見一斑。

一、 一朝靈石化真身,歷經磨難成聖佛

在談及《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形象時,我們可以將猴王的形象大致分為四類,即自由率真、無憂無慮的頑猴形象;從師學藝、勤修本領的學徒形象;反抗權威、不滿統治的齊天大聖形象;歷經磨難,終成正果的鬥戰勝佛形象。通過分析這些鮮明的形象,我們可以揣摩出《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對當時明代士人精神形象的高度概括。

1、自由率真、無憂無慮的頑猴形象

孫悟空本為東海處一塊靈石,因吸取日月精華,感通靈意,化作天地間一石猴,與天地萬物共生,在花果山與眾猴一起玩耍時,發現水簾洞,出於好奇眾猴打賭,誰能躍進水簾洞就尊稱其為王,天性率真、無拘無束的頑猴悟空可謂初生牛犢不怕虎,面對幾十丈高的瀑布和衝擊的水流並沒有顯示出絲毫畏懼,翻身一躍躍進了別有洞天的的水簾洞中,眾猴也遵守了事前的約定尊他為王。

在這一階段孫悟空的形象基本為自由率真、無拘無束的頑猴形象。

“取經之路”=“仕途”,借孫悟空的形象變化,解讀明代士人精神

2、從師學藝、勤修本領的學徒形象

在大鬧地府後,瞭解到作為世間普通萬物,都面臨著生老病死、生離死別,不禁產生了的傷感悲憫之心。在經人指點之下,得知可以通過修習仙術達到延年益壽、長生不老的效果後,為了自己能夠逃離生離死別的痛苦和幫助自己的猴子猴孫同樣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他開始雲遊四方,至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菩提祖師處學習技藝。在從師學藝期間,他勤修本領,聰敏好學,領悟能力也很強,在菩提祖師的點化下學成七十二般變化和上天入地的神通,掌握了長生不老之技。在學成一身本領之後,回到花果山佔山為王日子過得過得風生水起,好不自在。

3、權威、不滿統治的齊天大聖形象

雖然在下界過得衣食無憂、十分舒適,可謂與天地同壽與日月同輝,但也希望能夠得到上天賦予一定的名號。在天界第一次招其上天為官時,他也欣然的答應,對太白金星也是盛情款待。玉帝讓他做個弼馬溫,他也歡歡喜喜、日夜操勞的滋養馬匹,希望通過自己的表現能夠得到上級的賞識,而得到的卻是被上層的侮辱,一氣之下丟下官袍回下界去了。第二次雖被封為齊天大聖的名號,結果也僅僅是一個空號。

被派往仙桃園看桃,在王母娘娘的蟠桃盛會時卻受到冷落,一氣之下大鬧天宮,與十萬天兵天將為敵,在通明殿中與眾神鬥法,直衝凌霄寶殿向玉帝老兒討要公道。可以看出在面對不公平的待遇時和不公正的體制待遇時,他敢於站出來反抗權威,並與之戰鬥,展現出了桀驁不馴、狂放不羈的齊天大聖形象。

“取經之路”=“仕途”,借孫悟空的形象變化,解讀明代士人精神

4、歷經磨難,終成正果的鬥戰勝聖佛形象

在與如來佛祖的鬥爭中失敗後,被壓制在五行山下。五百年的風霜雨雪,磨礪掉了其內心的頑劣,內心的心猿也漸漸開始迴歸正位,那個狂放不羈的齊天大聖形象也漸漸的收斂。經由菩薩點化,漸漸走入正途。此後又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在多重苦難的磨礪下,內心便逐漸穩定下來,一心一意的完成取經大業的任務。

經歷了種種磨難將其暴躁、衝動的性格漸漸削平,在團隊的協作中學會了與各種人的共事也學會了如何處理問題的手段和方法,而不再像以前那樣只知道打打殺殺的解決問題。其心智也成熟了許多,在輔佐唐三藏西天取經的行程中一方面是為了自己能夠修成正果、得道飛昇的個人理想而奮鬥,另一方面也是實現度化眾生、造福萬民的社會理想而奮鬥。並在奮鬥的過程中不斷的鬥爭,最終戰勝磨難、取回真經、修成正果成為了鬥戰勝佛。

二、初入仕途意放達,心懷天下度餘生

縱觀明代士人一生起伏變化,不難發現很多步入仕途的官員都經歷著這樣的心路歷程,剛入仕途時意氣風發,壯志躊躇,力求創造出一片宏偉事業,但是桀驁不馴的傲氣及對貪汙腐敗、違法亂紀的難以容忍,讓他們開始不滿封建官僚體制內的種種弊端和摻雜其中的人情世故,並奮力反抗權威的壓迫,展現出

鋒芒畢露的氣勢。

隨著鬥爭的失敗,也開始漸漸磨礪掉自身的稜角,懂得藏鋒和收斂自己,從而在體制中和人情世故中處理的遊刃有餘,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與社會理想。明代士人的精神內涵的有以下幾種體現。

“取經之路”=“仕途”,借孫悟空的形象變化,解讀明代士人精神

1、桀驁不馴,敢於鬥爭的聖鬥士精神

初入仕途的知識分子身上都有一股傲氣,面對渾濁的官場風氣,敢於站出來針砭時弊,直指問題的本質,不考慮官場上其他人的感受,他們敢於批評,敢於站出來戰鬥,豪放不羈的性格,充滿激情的投入事業當中,以己身之力對抗存在幾千年的封建體制,展現出了聖鬥士的鬥爭精神,有著“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然氣魄和“粉身碎骨全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間”的高尚情懷。

明朝的政治環境並不如唐宋時期那般明朗和開明,成立的錦衣衛、東廠、西廠時刻監督著朝廷大臣的一舉一動,但極其惡劣的生存環境下,依然湧現出許多直言敢諫的錚臣,他們不懼威脅和恐嚇,敢於講真話,做善事。

如歸有光的《震川先生集》中對直言敢諫的錚臣的描述:“氣之剛以毅也,其質進乎義,而心術之正,必不苟於佞。天子有失,必規;群臣有奸,必發;事有庇於民,益於國,爭之必行;有病於民,害之國,爭之必不行。萬鈞之重不為攝,雷霆之威不為怵”通過此段的描述述,我們可以體會出明代士人那種

敢於鬥爭,臨危不懼的聖鬥士精神。

“取經之路”=“仕途”,借孫悟空的形象變化,解讀明代士人精神

2、追求認同,渴望賞識的求仕精神

在中央集權制的高度統治下,作為仕官要想出人頭地發揮更大的價值十分需要上層統治者的賞識和器重,統治者的決定著他們的價值發揮和體現。

在《西遊記》中孫悟空兩次上天就職的情節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明代士人是十分渴望得到上層統治者的認同的。

如雖然在凡間享受著無限的自由和榮耀,但孫悟空還是選擇了去向天界體制內靠攏,希望得到上天承認的名分,而得到上界承認的齊天大聖稱號,他也忍受了上次當弼馬溫時受到的侮辱,再一次上天界為官,並期待著在這天宮之中做出一番事業。從而反映出當時的入仕為官知識分子為得到上層統治極小的賞識時,也會盡心盡力的的工作和效力。突出了當時知識分子入仕為官時迫切追求上層的認同和賞識。

3、使命意識、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

在描述孫悟空歷經磨難、終成正果的形象時,他總是為人間疾苦之事打抱不平,解救處於水火之中的黎民百姓。孫悟空這種打抱不平,伸張正義的形象鮮明的體現了明代仕子們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無論自身處於何種狀態,他們都沒有忘記自己肩負的重任,和胸懷天下的理想和抱負。

從王陽明到歸有光,從於謙到海瑞我們不難看出他們身上都體現著兼濟天下的情懷。作為當時的知識分子,他們懷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崇高使命。

“取經之路”=“仕途”,借孫悟空的形象變化,解讀明代士人精神

海瑞劇照

三、總結

《西遊記》成書於明朝的中後期,是當時時代的文化精神瑰寶和社會現象的凝聚,必將反映出當時時代人民的精神取向和思想動態,書中孫悟空的形象是當時入仕為官的知識分子形象的縮影,吳承恩通過高度精煉的手法通過孫悟空的形象內涵來展現當時明朝仕子的精神特徵。因而透過解讀孫悟空的形象特徵,我們就很容易去理解明代士人的精神變化和演變,以及當時的時代特徵造就怎樣一批知識分子。

如上文分析的孫悟空的形象經歷了從桀驁不馴、放蕩不羈的頑猴轉變為尊從師命、聽從教化的行者,體現了明代士人起初懷著熱情洋溢的激情投入到仕途行列,而由於封建體制的壓迫,逐漸磨平了稜角,藏起了鋒芒,最終在不斷摸索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併為自己堅信的理想奮鬥,從而實現自身的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淺析孫悟空形象意涵與明代士人精神》

2、《文化視閾中孫悟空的反叛與歸化再闡釋》

3、《影視劇中的“孫悟空”形象》

4、《明人自傳和明代士人的精神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