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的無題詩,是愛情的傾訴還是仕途失意的獨白?

大唐歌舞昇平,河清海晏,國力冠絕當時,自然是詩人誕生的時代。他們用自己的神來之筆,為後人留下了大量優秀的詩篇,句句如珠璣生輝,字字似金線穿玉。

不過,經歷了初唐的清新峭拔、盛唐的博雄深逸(博大、雄渾、深遠、超逸)、中唐的百花齊放之後,似乎出現了斷崖,陡然的無以為繼。如果就這樣戛然而止,也許並不會讓唐詩的文學地位下降很多,可總像是缺了一隻胳膊的維納斯,美則美矣,卻永遠有著難以彌補的缺憾。

幸好,“小李杜”聯袂而來,最後一塊拼圖補齊,完美!

小琦覺得,李商隱是晚唐最為才華橫溢的詩人,沒有之一。李商隱流傳下來的詩有將近600首,其中的無題詩,堪稱一絕,《李義山詩集》裡的以《無題》命名的詩有15首。


李商隱的無題詩,是愛情的傾訴還是仕途失意的獨白?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鐘。”“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直到今天這些詩讀起來也非常有感染力,極富研究價值。

李商隱曾自稱與唐朝的皇族同宗。經張採田考證,確認他是唐代皇族的遠房宗室。但是沒有官方的屬籍文件證明此事,因而可以認為李商隱和唐朝皇室的這種血緣關係已經相當遙遠了。

李商隱10歲左右,他的父親在浙江幕府去世,母親帶著他和弟弟妹妹們回鄉寡居,生活貧寒。但李商隱勤奮好學,希望通過科舉改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環境。16歲時,第一個改變李商隱命運的貴人出現了——時任天平軍節度使的令狐楚。

18歲時,李商隱應邀入幕。

令狐楚在當時絕對是個了不起的權貴,政治上,人家是封疆大吏,在朝堂上多次參與黨爭;在文學上,令狐楚的駢文和杜甫的詩歌,韓愈的古文並稱“三絕”。

令狐楚對李商隱相當的好,情如父子,讓他和自己的兒子令狐綯一起讀書。親自教習寫作。令狐楚的駢文功力深厚,對李商隱傾囊相授。李商隱很感謝老師的恩情,他曾寫《謝書》,正是感嘆老師把寫駢文的精髓都傳授給了自己。

謝書

[唐]李商隱

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攜筆硯奉龍韜。

自蒙半夜傳衣後,不羨王祥得佩刀。

正是因為令狐父子的幫助,李商隱才得以進入士大夫的社會階層。後來又是因為令狐父子的極力推薦,李商隱才得以考中進士。而也是在李商隱考中進士這一年,令狐楚病逝了。


李商隱的無題詩,是愛情的傾訴還是仕途失意的獨白?

在參與料理令狐楚的喪事後不久,李商隱應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聘請,成了他的幕僚。王茂元喜歡讀書,喜歡才子。他對李商隱的才華非常欣賞,於是將掌上明珠嫁給了他。

兩位高官名士,一位助他學業有成,躍入龍門;一個招他做乘龍快婿。這對一個家境貧寒的讀書人來講,實在是雙喜臨門,做夢都能笑醒了。這也正是這兩個最讓李商隱敬佩感恩的人,卻也讓李商隱後來的人生,陷入瞭解不開的困境——李商隱被動的陷入了唐朝歷史最久的一次派系鬥爭,牛李黨爭。

牛李黨爭,是指以牛僧孺、李宗閔等為領袖的牛黨與李德裕、鄭覃等為領袖的李黨之間的爭鬥。兩隻涇渭分明,龐大而紛雜的政治力量,互相傾軋,爭執牛耳。鬥爭從唐憲宗時期開始,歷經唐武宗時期,到唐宣宗時期,持續時間將近40年,最終以牛黨苟延殘喘,李黨徹底離開權力中樞而結束。以致唐文宗有"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之嘆。

令狐綯是牛黨後期的領袖人物,而王茂元與李德裕交好,被視為“李黨”的成員。李商隱娶了王茂元的女兒,就被很輕易地被解讀為對剛剛去世的老師和恩主的背叛。而李黨又因為李商隱和令狐父子的關係,始終不能完全相信他。李黨最後失敗時,李商隱也成了被清算的對象。

終其一生,李商隱擔任的多為幕僚之類的職務,從來沒有做過一任獨立的行政首長。


李商隱的無題詩,是愛情的傾訴還是仕途失意的獨白?

李商隱寫的無題詩,有人認為這些詩實際上是李商隱在表達對自己人生道路和仕途的無奈心情。更有人認為這些詩就是寫給令狐綯的,希望令狐綯理解他的處境,幫助他解脫這種困境。當然更多人覺得這就是表達在愛情,寫的是李商隱年輕時的戀愛經歷,表達自己複雜的心情,對往事的追憶。

總體來說,李商隱的這些無題詩,是在表達對自己對仕途,對人生情感的那種恍惚不定,淒涼的沒有前途的,乃至有些絕望的人生體會。在這些體驗當中,有愛情,友情,親情,還有在仕途中的失意之情。

人生就像一道道選擇題組成的考卷,左還是右,前還是後。每個選擇都會對你的人稱產生與眾不同的結果。有句話說,自己選擇的路,跪著也要走完。

李商隱看似被動的捲入黨爭,頗為無辜。可這些無辜,不也正是李商隱自己的選擇產生的結果嗎?李商隱除了娶了王茂元的女兒,政治上也多有親近李黨,尋求升遷的傾向。也無怪李黨失勢後,令狐綯不念舊日同窗之誼,對李商隱多次打擊了。

腳上的泡,都是自己走出來的,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的。作為後人,我們感謝李商隱所遭遇的這些困苦磨難,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困苦磨難,才有了那一片片膾炙人口的無題詩,讓唐詩在晚唐時期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文/古韻琦談

品味詩詞曲文意蘊,融於生活點滴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深表歉意!請及時和作者聯繫,馬上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