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蜜月期”中国引进的西方武器|8

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进入80年代,中国与众多西方国家建立起广泛的外交、经贸联系,中国利用这段“蜜月期”,引进了许多武器装备。这些装备有的至今仍在部队服役,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的很低调,曝光率不高,但影响深远。小编将通过系列文章,对80年代“蜜月期”中国引进的西方武器装备予以系统介绍,以飨读者。

80年代“蜜月期”中国引进的西方武器|8

英法德联合研制的Cobra“眼镜蛇”炮兵侦校雷达

神秘装备受到各国追捧

前几篇文章发布后,不少军迷留言提醒小编,一定不要忘记这种装备:炮位侦校雷达。这种低调的雷达为何如此重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战例讲起(且都与本文主角之一AN/TPQ-37雷达相关)。美韩空军合影留念,这架作为背景的F-15K机身上“枕戈待敌、刻骨延坪”八字标语十分抢镜。其中,“刻骨延坪”指的是发生在2010年11月23日的延坪岛炮击事件。此战中,朝军炮兵突然开火,打的韩军措手不及。第一轮30多发炮弹落在韩军阵地上时,韩军完全蒙圈,2辆K-9自行火炮被击伤,其中1辆还是被哑弹砸伤的。13分钟后,韩军组织反击;接着,双方又进行了第二轮炮击。

80年代“蜜月期”中国引进的西方武器|8

枕戈待敌、刻骨延坪

第一次反击时,因雷达不能全天开机,AN/TPQ-37并未启动,所以只能炮击已知的海岸炮阵地,共发射炮弹50发,从效果来讲就是隔靴搔痒、心里安慰。第二次反击时,雷达启动,捕捉到内陆122毫米火箭炮信号,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还击。卫星照片显示弹坑集中在火箭炮阵地后方,偏离并不远,如不是火炮数量有限(仅剩3门可战),K-9还是有希望覆盖火箭炮阵地的。此战,韩国损失很大,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一直被韩军视为耻辱,所以在很多场合都有“刻骨延坪”的标语。但瑕不掩瑜,炮位侦校雷达还是起了一定作用,之后,韩国加快炮位侦校雷达的研发工作,用性能更先进的国产雷达替换了AN/TPQ-37。

80年代“蜜月期”中国引进的西方武器|8

韩军K-9自行火炮阵地

第二个例子发生在印巴之间。由于领土争端与历史问题,印巴之间冲突不断。2019年12月,印巴在克什米尔乌里地区的控制线附近又爆发了连续两天的激战,这次激战又是以炮击的形式进行的。多年来,印巴冲突很难平息,但是双方也都在保持克制,除了空战,炮战也是符合默契的主要交锋形式。双方均很重视炮兵部队的建设:2019年底,巴陆军向中国北方工业公司购买了236门SH-15型车载加榴炮及相关技术,合同金额5.12亿美元,这对于国力较弱的巴铁无疑是大手笔;印军不仅购买了仅重3.7吨的M777超轻榴弹炮,还购买了韩国K-9的生产许可证,在国内建立了生产线。

80年代“蜜月期”中国引进的西方武器|8

卫星图显示韩军弹着区域距朝火箭炮阵地并不远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2001年,美国取消对印制裁,两国关系放缓,美国随即开启对印军售,2002年,印方下的首个大单即12套AN/TPQ-37(v)3型雷达。由此可以看出:一是印度重视炮兵建设,炮位侦校雷达对于实战非常重要,优先级较高,至少高于升级火炮,毕竟当时印度除80年代从瑞典购买的博福斯FH-77B外,并没有太多新式火炮;二是印度看不上其他可购国家,特别是俄制同类装备;三是该雷达技术技术门槛较高,自研无望。

80年代“蜜月期”中国引进的西方武器|8

实战中,印度炮兵可不是逗比的,对巴方呈高压态势

“陆战之王”的“眼睛”

炮位侦校雷达又叫反炮兵雷达、炮位侦查雷达、火炮定位雷达等,简而言之,就是追踪敌方炮弹轨迹,依据弹道推算敌发射阵地位置,为己方火力反击提供精准坐标的雷达。炮位侦校雷达工作可分为三步:一是雷达在炮弹飞行弹道中截取两或三个点(越多越准),获得炮弹三维坐标及飞行速度、方向等数据;二是雷达将截获的数据传输给弹道计算机,由计算机结合风向等因素,推算出弹道曲线;三是计算机结合自身储存的数字地图的水平坐标及高程等数据,推算出弹道曲线的起止点。

80年代“蜜月期”中国引进的西方武器|8

一句话讲原理:三点定弹道,侦测起止点

炮位侦校雷达既能跟踪敌方炮弹,获取敌炮位置(起点)指导反击,又能估算弹着点(终点)进行预警,还能追踪己方炮弹,评估打击效果(终点)。火炮一向被称为“陆战之王”,这种雷达就相当于给“陆战之王”装上了“眼睛”,还是一双“千里眼”、“透视眼”,它不仅能看到几十公里外的敌军炮兵,还能揪出隐藏在山后的敌炮阵地。

80年代“蜜月期”中国引进的西方武器|8

延坪炮战后,韩国也升级了炮位侦校雷达

80年代“蜜月期”中国引进的西方武器|8

韩国展示“反炮兵定位雷达-2型”同时追踪多目标能力,红色波束为锁定目标,蓝色是扫描雷达波

择机引进,推动炮兵升级

80年代进入“蜜月期”后,中国抓紧引进西方武器装备。当时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外汇储备极其有限,睿智的决策者和军工人就是在有限的预算内,引进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武器装备。比如“小羚羊”武装直升机,区区只有8架,简直就是样品,让法国人大失所望,却让中国第一次拥有专用武装直升机;随机引进的少量“霍特”(Hot)反坦克导弹,为国产红箭-8的研发提供了借鉴与指导。炮兵作为陆军的最主要兵种,自然会被重点关照。最引人注目的是CG-45型155毫米加榴炮及枣核弹技术,正是因为该炮技术还不完善,价格极具优势,若再观望几年,这笔交易恐因布尔博士被暗杀而作罢。另外3种装备虽然低调,但给炮兵的带来的改变确是脱胎换骨。

80年代“蜜月期”中国引进的西方武器|8

参加99大阅兵的PLL-01式155毫米牵引加榴炮

1.炮兵激光测距机。炮兵激光测距机出现在上个世纪60年代,体积重量较大;1977年,美国研制了第一台手持激光测距机AN/GVS-5,首次采用了适宜手持的双目望远镜式结构,仅重2公斤。此后,很多国家都研制出类似于AN/GVS-5的手持激光测距机并装备部队,如挪威研制、英国改进生产的LP-7型激光测距机,被北约选为制式装备。80年代初期,我军在引进英国“菲斯”炮兵自动化指挥系统时,首次接触手持式激光测距机,同时引进了部分英国产的LP-7型激光测距机,用于对越作战。

80年代“蜜月期”中国引进的西方武器|8

85式激光测距机

江苏某电子仪器厂在LP-7基础上,吃透了相关技术,研制出国产样机,通过国家靶场鉴定试验,于1985年定型生产并装备炮兵部队,这就是85式激光测距机。反观苏联炮兵,1990年前后,还在普遍使用光学测距机,苏军最新的KTD-1型激光测距机,全重高达23公斤,测距一次需要1分钟,测角一次需要2分钟,展开和回收各需5分钟,十分不便。85式激光测距机的使用,标志着中国炮兵侦察设备一下子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80年代“蜜月期”中国引进的西方武器|8

前线的“辛柏林”雷达

2.“辛柏林”雷达。“辛柏林”是80年代北约装备的一种轻型炮兵雷达,主要用来侦测迫击炮。1984年,我国从英国进口了2台“辛柏林”雷达(还有一种说法是从英国、瑞典各购一台)。恰好当时我军收复了老山、者阴山等阵地,转入防御,当地地形复杂,高低落差大,越军使用最多的重火力就是迫击炮,还经常设置假目标诱使我军浪费炮弹。于是我军把一台“辛柏林”雷达空运至前线,另一台留在北京测绘仿制。“辛柏林”雷达之所以出名,大概是因为

越南特工偷袭事件。网络上关于此次偷袭的细节较多,结合军刊对当时指挥员的采访,略加描述,如有不当请谅解。

80年代“蜜月期”中国引进的西方武器|8

训练中的“辛柏林”雷达

1984年7月4日晚23时许,越军821特工团406营7连一个排潜入我境内,尔后以逐点观察、逐点推进的方式,于5日拂晓行进至预定地点---白石岩山洞,潜伏下来,并对白石岩地区各阵地进行了一昼夜的抵近观察。6日0时30分,越军留1组在山洞担任警戒和接应任务,2组分别负责袭击160迫击炮阵地和第122团9连3排,余下2组负责偷袭炮兵仪器侦察营“辛柏林”雷达阵地。2时30分,敌同时开火,10分钟后行动结束,给我军造成重大伤亡(帐篷口踩中了绊雷),敌各组沿原路撤回山洞,对伤亡人员稍做处理后,于当日6时前按原渗透路线撤至境外。

80年代“蜜月期”中国引进的西方武器|8

美军在实战中同样应用此类雷达

事后查明,该雷达由一个班负责保护,出事那天晚上,换岗的哨兵只是叫醒了该上岗的战士,这位战士并没有起来,而是应答一声又睡过去了,恰巧越南特工摸了进来。虽然越军对我炮兵恨之入骨,但并不知道“辛柏林”是什么设备,而是将其作为通讯台。越军也未将其彻底炸毁,经修理后还能使用。但鉴于此雷达的重要作用,军方很快将北京的另一台“辛柏林”运至前线。

80年代“蜜月期”中国引进的西方武器|8

国产“辛柏林”:371型炮位侦校雷达

实战发现,该雷达对82毫米迫击炮的探测距离可达10公里,对120毫米迫击炮的探测距离则可达14公里。老兵回忆:“只要越南炮弹出膛,中国军队的雷达就开始追踪它的飞行轨迹……只要弹道计算出来,马上就可以接着算出越军火炮的位置,位置精度正负10米……甚至可以根据其弹道推断出越军使用的是什么火炮”。

80年代“蜜月期”中国引进的西方武器|8

AN/TPQ-37雷达,体积较大

有回忆录记载:“接下来事情就简单了,雷达站直接通知炮营:方位多少多少,越军某某种类火炮某某门。这种雷达一次能跟踪二十多个目标,也就是说就算你越军二十门炮同时开火,它照样可以指挥炮兵同时敲掉你二十门炮。越南人越是拼命反击,损失越惨重……对付这样的雷达你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不要开炮”;“除雨雾天会受影响外,其侦测效果确实不错……越军后来不敢轻易开炮这正是如此,从而确立了中国方面在老山战线的火力优势”。直到这场战争落幕,越军也只有少量苏制“冰雹”火箭增程弹因射程较远能造成一定威胁,却无力改变其在炮战中被动挨打的局面。

80年代“蜜月期”中国引进的西方武器|8

AN/TPQ-36体积较小,属于中近程雷达

3.AN/TPQ-37雷达。2002年印度引进的宝贝雷达对于中国来讲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因为早在15年前,中国就已引进了此项装备(87年签约、89年到货)。“辛柏林”的出色表现让前线炮兵如获至宝,但它只是有一款轻型炮兵雷达,只能侦察迫击炮,对身管火炮(如榴弹炮)无能为力,军方当时瞄上了最先进的美制AN/TPQ-37雷达。与追求利润的欧洲国家不同,美国对中国的武器出口十分保守,比如愿意向中国出售F-16,却只愿提供阉割版。AN/TPQ-37雷达合同签订后,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还表示“这种炮位侦察雷达是从他们部队的现役装备中抽出来的”,颇有户口夺食的味道。当然,好货不便宜,4部雷达价格高达6200万美元,1部雷达的价格在当时可以买到7架以上“海豚”直升机或22架“小羚羊”直升机。

80年代“蜜月期”中国引进的西方武器|8

155自行加榴炮配属的BL-904型中程炮位侦校雷达

AN/TPQ-37雷达性能确实非常先进。有资料称,AN/TPQ-37与小兄弟AN/TPQ-36在海湾战争中定位精度小于12米。90年代初,我军实弹射击和演习表明,该雷达对152毫米加榴炮的侦察距离超过27公里(最大距离还受演习场地限制),捕捉概率超过95%,定位精度为54米(海湾战争中的12米,不排除是为卖产品夸大数据)。在靶场试验中,该雷达确定炮位坐标的时间为7-12秒,在山地可采用数字高程修正,直接输出坐标。

80年代“蜜月期”中国引进的西方武器|8

80年代“蜜月期”中国引进的西方武器|8

BL904型中近程相控阵炮位侦校雷达

青出于蓝,中国雷达畅销国际市场

80年代末,中美关系突然变化,在交付2部AN/TPQ-37雷达后,美方暂停履行合同,直到老布什离任前才交付。形势变化给军工人的触动一定不亚于“费尔康”预警机事件,从此之后,中国军工就开始了国产炮位侦校雷达的研发。国产炮兵雷达必定是从仿制起步,我们在“辛柏林”雷达基础上研制了371型炮位侦校雷达。

80年代“蜜月期”中国引进的西方武器|8

有了新雷达,老炮焕发青春

又在AN/TPQ-37基础上,研制了类似AN/TPQ-36,更为精巧的BL904型中近程相控阵炮位侦校雷达。若不是BL904鼎力相助,中国155火炮很那打开国际市场,实现从一单到十多单的突破。90年代后期,军工又在AN/TPQ-37基础上成功研制了SLC-2车载远程相控阵炮位侦校雷达,并改进出SLC-2C型与SLC-2E型,性能全面超过美国版,SLC-2E型除了能够探测来袭炮弹,还能兼顾探测无人机、武装直升机和战斗机等各类空中目标,已经超出了传统炮位侦校雷达的范畴。

80年代“蜜月期”中国引进的西方武器|8

国产装备探测距离和速度均已超过英法德研制的“眼镜蛇”雷达

至于其性能,自用版属于机密,但有出口型可供参考。如近年推向国际市场的次新款RA2型,展会上提供的材料显示:一分钟可以处理850个目标,反应速度低于8秒,对普通榴弹探测距离超过50千米(AN/TPQ-37设计指标为30千米),定位精度30米。也就是说对方开火后,8秒内不撤出阵地,即可被雷达锁定,遭到火力反击。

80年代“蜜月期”中国引进的西方武器|8

我军自用的SLC-2型炮位侦校雷达

之前,国外155毫米火炮的最大射程也只有40千米,有这部雷达就可以监视敌炮兵的一切作战活动;即便,现在陆军火力升级,身管火炮使用增程炮弹射程超过50千米,不用担心了,因为我们又推出了新款外贸炮位侦校雷达---RA60。如今,SLC-2型炮位侦校雷达已大量装备我军,并成功出口到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泰国、孟加拉国等国,还经历了实战检验。

80年代“蜜月期”中国引进的西方武器|8

RA3型炮兵侦校雷达,出口到泰国

东南亚某国恐怖组织猖獗,该国要员在中国访问时,参观了中国的炮位侦校雷达,立刻眼前一亮,说这就是他们想要的雷达。据了解,该国森林茂密,恐怖分子常躲在森林里打炮,政府军很苦恼。该雷达引进后立即发挥了重要作用,恐怖分子大炮一响,就被定位并遭到反击,没过多久,恐怖分子的炮就响不起来了。

80年代“蜜月期”中国引进的西方武器|8

孟加拉军队的SLC-2炮兵雷达

从中国炮位侦校雷达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引进和自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抓住机遇引进先进武器装备,确实能够加快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度;但一味依赖进口,很容易受制于人,一味安于仿制,一定会落后一步;仿制并不丢人,仿制不出才丢人!为老军工的智慧和辛勤耕耘点赞!未完待续……(作者:军研吴小胖,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定删,谢谢!)

80年代“蜜月期”中国引进的西方武器|8

泰国从中国引进的RA3炮位侦察雷达,和孟加拉国一样采用沃尔沃底盘


分享到:


相關文章: